“三峽庫區優質肉牛安全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是“十二五”啟動的農業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三峽庫區草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課題之一,由西南大學左福元教授主持,參加單位有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恒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國撥經費712萬元,課題執行期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課題組針對三峽庫區肉牛發展的區域特點和資源優勢以及肉牛生產效益低、品質差、優勢資源利用與安全生產保障不力等瓶頸問題,以發展生態循環經濟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創建了一套優質肉牛安全生產技術體系(優質肉牛良種繁育、安全高效生產、草畜配套、糞污消納、牛肉產品加工等配套技術體系),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牛源生產示范基地、優質肉牛育肥基地、牧草生產加工基地、屠宰加工基地等),提升了三峽庫區肉牛生產優勢特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了三峽庫區產業結構調整,為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主要成果
1.提出了三峽庫區優質肉牛雜交改良體系
在三峽庫區濕熱環境條件下,針對本地黃牛體型小、生長速度慢、產肉性能低等問題,以生產牛排、冷鮮肉等優質牛肉為方向,引入了西門塔爾牛、紅安格斯牛、利木贊牛、德國黃牛、金黃阿奎頓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矮腳牛等8個世界著名牛種與本地黃牛(川南山地黃牛)雜交,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預測了不同雜交組合間的雜種優勢,并對雜交后代生長發育性能、育肥性能、屠宰性能、肉質性狀、耐熱性能等進行了研究,首次篩選出了適宜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肉用性能好的二元雜交組合4個(紅×本、西×本、利×本、海×本)、三元雜交組合1個(紅×西×本)、級進雜交組合2個(紅×紅×本、西×西×本),主要生產指標見表1。
表1 本地黃牛、雜交牛主要生產指標
指標 |
本地黃牛 |
紅本 |
西本 |
利本 |
海本 |
紅西本 |
紅紅本 |
西西本 |
24月齡體重(kg) |
154.66 |
224.94 |
236.36 |
211.90 |
249.35 |
432.51 |
362.92 |
440.04 |
30月齡出欄體重(kg) |
216.83 |
456.30 |
323.17 |
386.38 |
389.50 |
594.34 |
580.00 |
585.00 |
屠宰率(%) |
46.15 |
54.80 |
48.29 |
57.50 |
49.30 |
59.74 |
61.18 |
59.46 |
凈肉率(%) |
36.66 |
43.80 |
39.37 |
46.38 |
38.30 |
47.60 |
49.89 |
48.05 |
胴體重(kg) |
100.23 |
221.00 |
155.73 |
222.17 |
160.47 |
327.33 |
329.00 |
322.25 |
高檔肉塊比例(%) |
--- |
9.77 |
--- |
11.89 |
11.33 |
11.51 |
12.78 |
12.67 |
二元雜交牛胴體重是本地黃牛的1.5~2.2倍;三元雜交牛及級進雜交牛是本地黃牛的3.2倍,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據2014年FAO資料,肉牛平均胴體重:世界213.6kg、中國144.2kg、美國349.8kg)。雜交組合的篩選為三峽庫區乃至南方地區濕熱環境下本地黃牛的改良指明了方向,也為肉牛新品種(系)的培育奠定了基礎。
2.構建了三峽庫區肉牛標準化飼養技術體系
針對三峽庫區肉牛的生產實際,根據不同階段肉牛的特點,結合課題的研究成果,對肉牛標準化飼養管理技術進行了配套組裝,制訂出肉用犢牛、架子牛、育成母牛、繁殖母牛、育肥牛的飼養管理技術規程和肉牛TMR飼養技術規程,以重慶市地方標準發布,并在肉牛生產中進行推廣應用,提高了肉牛生產水平和標準化程度。
3.開展了肉牛中藥復方添加劑組方的研發
按照中(獸)醫中藥復方組方原則,針對熱應激、免疫力、生產性能、飼料轉化率等方面的問題,選取天然、安全、優質的中藥進行組方。研制的抗熱應激中藥復方,提高夏季肉牛日增重70%以上,有效緩解熱應激對增重的影響;研發的育肥牛促長復方、犢牛保健復方,提高飼料轉化率10.1%~28.6%,顯著提高日增重及犢牛干物質采食量、犢牛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經濟效益顯著。
4.創建了南方農區肉牛草畜配套模式
在三峽庫區主推牧草品種篩選、牧草豐產栽培技術研發、非常規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上,將牧草種植及利用以時間、空間、生物產量和品質進行耦合,提出“31110”肉牛草畜配套模式及“四結合”肉牛草畜配套模式。“31110”肉牛草畜配套模式指人工種植刈割利用牧草地包括3畝皇竹草+1畝甜高粱與多花黑麥草輪作+1畝扁穗牛鞭草,可為存欄10頭育肥牛的“庭院牧場”提供優質飼草供應,年出欄20頭育肥牛,年純利可達6~8萬元。“四結合”指青綠牧草、青貯牧草、草產品及非常規飼料資料利用結合,適合大中型肉牛規模養殖的草畜配套模式。
5.完善了三峽庫區肉牛生物安全體系
在對三峽庫區肉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結核、布病、傳染性胸膜肺炎等重點疫病流行情況調查的基礎上,針對庫區肉牛養殖環境及疫病發生特點,篩選研制了空懷母牛、犢牛及育肥牛的免疫程序,首次提出了三峽庫區肉牛疫病的免疫程序。
針對庫區肉牛“兩病”流行及防控現狀,利用病原學研究方法篩選了對結核桿菌、布氏桿菌分別有極強殺菌效果的復合酚、苯扎溴胺消毒藥,研制出了牛場環境消毒程序;編制并實施了三峽庫區《肉牛“兩病”凈化技術規程》,建立了繁殖母牛“兩病”凈化示范場1個,對庫區肉牛“兩病”的控制和凈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針對廣泛發生的肉牛運輸應激現象,篩選出了抗肉牛運輸應激的綠色保健品 “復方運舒散”,使該病發生率降低50%左右,能明顯抑制運輸肉牛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血清皮質醇的分泌,減弱機體應激反應;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堿性磷酸酶活力,提高血清中總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顯著減少血清中羥自由基的含量,保護組織器官功能;增加血清中IgM、IgG含量,提高機體免疫抵抗力。
6.集成了三峽庫區規模化養殖場集中型沼氣工程工藝及設備配套技術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三峽庫區社會經濟及自然條件,針對三峽庫區養殖場周圍地形特點及糞污消納特征,集成優化并形成集中型沼氣工程工藝及設備配套技術模式3個,即CSTR高濃度中溫發酵工藝+還田利用模式、兩級厭氧中溫發酵工藝(CSTR+USR)+多級A/O好氧深度處理排放或灌溉模式和 UBF常溫發酵工藝+還田利用模式。相關模式應用于三峽庫區2個規模化養殖場集中型沼氣工程示范基地,使規模化養殖場的沼液能夠經濟有效處理利用。
二、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情況
課題共獲專利17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外觀專利10項,發布重慶市地方標準18個,形成了肉牛糞污特性及糞污消納數據、肉牛疫病現狀和牛肉品質及安全現狀基本數據各一套,構建了牧草生產及肉牛養殖標準化體系。在牧草栽培、飼料加工、草畜配套、繁殖母牛飼養、育肥基地、疾病防控、糞污消納、屠宰加工等方面建成試驗基地、中試線、生產線共16個。
課題主要成果和技術在試驗研發基地推行,推進了重慶市豐都縣、云陽縣肉牛產業的發展。豐都縣肉牛出欄量從2010年的9.4萬頭增加到2013年的17.1萬頭,云陽縣肉牛出欄量從2010年的8.3萬頭增加到2013年的10.5萬頭。以2010年為基數,課題實施三年,示范縣新增出欄肉牛36.0萬頭,新增產值30.4億元,新增利潤2.8億元。
課題研發的雜交改良組合、程序化輸精技術、高效飼養技術、生物安全防控技術、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草畜配套技術、牛肉加工技術以三峽庫區牛種資源、飼草資源、氣候特征等為基礎,以優質安全生產為主要方向,切合我國肉牛發展的總體趨勢,尤其適合于濕熱氣候條件的西南地區。該系列成果的形成,對我國西南肉牛帶的建設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