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目前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其治療手段還不完善。美國FDA于1997年正式批準頸部植入的迷走神經刺激術(VN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可作為難治性抑郁癥的一種可行的體表療法,但其費用昂貴,需要手術。
近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榮培晶研究員承擔的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耳甲-迷走神經聯系與耳針治療抑郁癥:從基礎到臨床”(項目編號:7111007)基于中醫針灸耳穴理論,開展了經皮耳迷走神經刺激(tVNS, transcutaneous VNS)治療輕中度抑郁癥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榮培晶研究員與方繼良教授的研究團隊進行深入合作,采用國際通用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抑郁癥狀,并用腦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評價了tVNS治療調制默認模式網絡(DMN, default-mode network)的效應(默認模式網絡是由在腦處于靜息狀態時相互聯系、維持健康代謝活動的若干腦區組成的網絡,在個體從事控制自身心理狀態等重要作用)。
項目研究發現刺激耳甲部及外耳道分布的迷走神經體表分支(耳穴內臟區域)具有VNS相似的效應,抑郁癥患者默認網絡功能連接存在異常改變, tVNS顯著調制了抑郁癥的默認網絡功能連接,且部分功能連接強度在tVNS治療后的變化與其臨床癥狀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此結果進一步證實了tVNS治療抑郁癥的臨床效應,豐富了對tVNS治療抑郁癥的中樞機制的認識。因tVNS其安全無創、價廉、操作簡便等特點,在臨床上具有很好的發展和推廣前景。
該項目研究成果發表在2015年5月國際精神病學權威期刊 Biological Psychiatry(SCI,IF=10.255)上,論文名稱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Modul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中文名稱:經皮迷走神經刺激治療抑郁癥調制腦默認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