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產學研用 推進火力發電技術進步——記國家火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節能減排,提升火力發電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并為我國火力發電行業技術創新提供重要的開放交流平臺和基地,華北電力大學在電力節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整合校內相關優勢學科、研發隊伍和軟硬件資源,于2009年組建成立了國家火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火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圍繞火力發電的安全、清潔、高效等需求,堅持“自主創造核心技術,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創新理念,在“創新、產業化”方針的指引下,探索“產、學、研、用”的新機制、新模式和新途徑,在建設驗收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打造高水平科研團隊,引領關鍵共性技術自主創新
中心依靠華北電力大學的學科優勢,著力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一方面為中心自身發展培養一批適用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定向培養等方式為企業和研究設計單位輸送火力發電研究、設計、仿真、檢測、控制等相關領域的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經過三年的建設,目前中心共形成了5支科研團隊,包括固定人員56人、流動人員103人。擁有一批拔尖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研發團隊,其中973首席科學家3人,“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學術帶頭人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3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7人,創新人才支持計劃20余人。2支團隊入選 “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1個基地列入“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依托華北電力大學在電力行業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中心每年培養各類博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后近10人,培養各類碩士研究生80余人。同時,與發電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聯合培養工程碩士和在職研究生20余人。
成立以來,國家火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結合國內外火力發電技術進步和發展趨勢以及國家需求,根據“中心”的地位和總體發展目標,圍繞“大型火電機組安全、調峰運行技術”、“火力發電節能節水技術”、“火力發電清潔運行和減排技術”以及“火力發電測控和仿真技術”四個方面凝練中心的工程技術研發方向,在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原理探索、關鍵技術攻關、新產品新系統研發等不同層次上為我國火電機組的優化運行提供技術保障。
創新平臺建設離不開基礎設施和條件的建設。中心圍繞主要研究方向,建設了火電廠重要部件的先進表面技術與再制造技術研發平臺,火電廠設備狀態監測、故障診斷與維修決策系統研發平臺,火力發電過程節能與機組優化運行技術研發平臺,火電廠清潔運行與環保減排技術研發平臺,火力發電測控與仿真技術研發平臺等5個大型的創新研究平臺,并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研發基地,占地面積4000余平米,儀器設備等資產超過3000萬元。
健全輻射體系,促進技術成果工程化產業化
為了加強電力企業與中心的聯系與合作,促進中心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中心依托華北電力大學分不同層次成立了中心理事會和會員單位,同時發起成立了中國火力發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中心理事會由國內外電力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關單位組成,是對中心發展戰略、規劃、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等重要事務進行咨詢、指導的機構,是電力企業與中心加強聯系、雙向參與的橋梁和紐帶,是增強中心服務電力企業能力、促進中心發展的組織形式,是實現中心與企業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心理事會與大學理事會相得益彰,既加強了大學與各電力集團的戰略合作,又深化了中心與各電力企業的務實協作。
2009年10月,華北電力大學等十八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火力發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并于次年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第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工作。第一屆聯盟理事會由中國華能集團擔任理事長,華北電力大學擔任秘書長,秘書處設在國家火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盟成員與中心之間的產學研合作也進一步得到加強。作為技術需求方的企業,每年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經費,用于技術的升級及改造;作為技術提供方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緊緊圍繞企業和社會需要,做了大量前瞻性、突破性的研究工作;而中心則作為中間環節,發揮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重要作用。
中心依托華北電力大學組建,屬于學校的二級機構,但中心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質,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心的部分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擴散活動的開展。為此,中心將依托單位早年創辦的校辦企業進行了部分整合,目前已有北京華電之星科學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等五家企業成為了中心的成員單位。這些單位與中心在技術研究、系統開發、產品生產及推廣等方面開展了全面深入的合作與融合,其中,中心主要承擔技術研發和工程設計,會員單位主要承擔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生產和市場化推廣。
實施對外開放,提高行業領域公共服務能力
中心針對發電廠技術人員培訓任務,組建了一支長期固定的培訓師資隊伍,師資隊伍中機、電、爐、自、化、環保、金屬等專業人員配置齊全、合理。專業課教師中有多人曾在發電廠擔任過運行值班員、運行專工和檢修專工等職,具有豐富的現場經驗,熟悉相關專業設備、系統及規程。中心培訓基地現有大型培訓教室2個,仿真培訓機房3個,多媒體教室2個,占地面積超過800余平米。目前,中心每年可向企業完成人員培訓500人次以上。
國家能源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是中心對外開放服務的前沿陣地,是中心為國家提供的一項共性公益性服務平臺,為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單位等提供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該平臺2012年開始建設,規劃設計了能源人才庫、能源技術平臺、能源產業平臺、能源產業基金四大模塊,另外建設有能源行業知識庫和信息及政策分類庫。該平臺旨在通過建立國內能源電力行業全面、可靠、新穎的數據庫,提供系統化的、全面化的能源產業公共服務,以更高、更遠、更多的視角著眼于全球能源產業及第三次工業革命,推進中國能源產業的發展。
設立開放基金是中心對外公共服務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放基金用于資助火力發電行業及相關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旨在鼓勵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的發展。中心依托現有的研發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自籌經費資助國內外電力技術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中心每年發布一期開放基金申報指南,重點支持與中心發展方向關聯的研究課題和項目。同時,中心也將加強同依托單位、共建單位、相關大型企業的合作,通過與上述相關單位聯合發布開放基金申報指南的創新形式,力爭使開放課題的研究能面向國家和相關企業單位的需求,并使課題能獲得更多來自企業的資助。
中心于2014年7月正式對中心理事會單位、中國火力發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及成員單位發放中心簡報《火力發電》。簡報是中心對外公共服務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心向外展示自身的重要途徑。在展示中心階段工作的同時,向外界介紹行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起到了技術輻射和推廣的作用,推動了同行之間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