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樊春海,男,漢族,1974年3月出生,江蘇省張家港市人,理學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南京大學生物化學,學士。
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南京大學生物化學,博士。
2004年1月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11年任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納米)首席科學家。
社會任職:
1. 美國化學會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編。
2. Nature出版社Scientific Reports (化學生物學部分)。
3. Wiley出版社Particle等雜志編委。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生物傳感器與生物芯片;生物光子學;DNA納米技術與DNA計算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基于高效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探針的新一代多色超分辨顯微鏡研制,2012,負責人。
2. 973項目:納米界面生物分子作用機制的基礎研究及其在前列腺癌早期檢測中的應用,2011,負責人。
3. 973項目:基于多元、協同界面的前列腺癌標志物的納米生物檢測方法研究,2011,負責人。
4. 石墨烯納米材料與DNA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及其在microRNA檢測中的應用,2011,負責人。
5. 基于飽和熒光共振能量轉移原理的超分辨細胞顯微成像系統的研制,2010,負責人。
6. 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水科學項目課題 :基于DNA納米技術的高分辨率、多模式生物成像研究,2010,負責人。
7. 衛生部科技重大研究專項:若干生物傳感器與芯片技術研究及其在重大傳染病快速檢測中的應用,2009,負責人。
8. 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化學小分子調控的腫瘤抑癌基因甲基化信號轉導過程的生物檢測方法研究,2009,負責人。
9. 上海納米專項:量子點蛋白質芯片在基于唾液的腫瘤快速檢測中的應用,2009,負責人。
10.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電化學分析,2007,負責人。
科研成果:
1. 磁性納米粒子在納米基因傳感檢測與場發射碳納米管陣列制備中的應用研究 樊春海; 姚思德; 余家會; 宋世平; 李晴暖; 王志剛; 岳濤; 徐慧; 李宇國; 宮培君; 竇大營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 2007-01-19
2. 集成納米生物檢測技術及其在傳染病和癌癥早期和快速診斷中的應用 胡鈞; 樊春海; 沈錫中; 劉建華; 李賓; 張曉東; 羅曼; 程圭芳; 李雪玲; 李鑫輝; 汪穎; 劉韜韜; 米麗娟; 楊文超; 何劍鋒; 曹雪雁; 張炯; 顏娟; 鄒亞娟; 張娟; 劉喜朋; 趙琨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學 2008-11-14
3. 集成納米生物檢測技術及其在傳染病和癌癥早期和快速診斷中的應用 胡鈞; 樊春海; 沈錫中; 劉建華; 李賓; 張曉東; 羅曼; 程圭芳; 李雪玲; 李鑫輝; 汪穎; 劉韜韜; 米麗娟; 楊文超; 何劍鋒; 曹雪雁; 張炯; 顏娟; 鄒亞娟; 張娟; 劉喜朋; 趙琨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學 2008-11-14
4. 典型納米材料的細胞生物學效應與安全性評價方法研究 金慶輝; 馬璟; 樊春海; 賈春平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中心 2008-09-01
5. 一種用于DNA檢測的納米金信號探針及其制備方法和DNA檢測的方法 樊春海; 劉興奮; 王麗華; 宋世平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7-10-01
6. 納米金作為葡萄糖氧化酶的應用 樊春海; 黃慶; 李迪; 李江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4-01
7. 一種接枝改性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李景燁; 樊春海; 虞鳴; 張伯武; 裴昊; 鄧波; 李林繁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10-01 一種納米硅線/納米銀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黃慶; 樊春海; 呂敏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6-01
8. 納米石墨烯氧化物作為抗菌材料的應用 黃慶; 樊春海; 胡文兵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7-01
9. 納米還原石墨烯氧化物作為抗菌材料的應用 黃慶; 樊春海; 胡文兵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7-01
10. 硅納米結構的控制生長及相關應用基礎研究 張曉宏; 師文生; 賀軍輝; 汪鵬飛; 樊春海; 夏鈳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湖南大學 2010-10-30
11. 一種油水分離的方法 李景燁; 樊春海; 方海平; 鄧波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8-01
12. 一種DNA三維納米結構探針的電化學檢測方法 樊春海; 裴昊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3-01
13. 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及其檢測方法 孟偉麗; 宋世平; 姜智能; 樊春海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5-01
14. 一種基于納米材料的檢測葡萄糖的方法 樊春海; 黃慶; 李迪; 李江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4-01
15. 納米金作為葡萄糖氧化酶的應用 樊春海; 黃慶; 李迪; 李江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4-01 2
16. 一種接枝改性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李景燁; 樊春海; 虞鳴; 張伯武; 裴昊; 鄧波; 李林繁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10-01
17. 一種納米硅線/納米銀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黃慶; 樊春海; 呂敏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6-01
18. 納米石墨烯氧化物作為抗菌材料的應用 黃慶; 樊春海; 胡文兵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7-01
19. 納米還原石墨烯氧化物作為抗菌材料的應用 黃慶; 樊春海; 胡文兵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7-01
20. 一種油水分離的方法 李景燁; 樊春海; 方海平; 鄧波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8-01
21. 一種基于納米材料的檢測葡萄糖的方法 樊春海; 黃慶; 李迪; 李江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4-01
22. 一種DNA三維納米結構探針的電化學檢測方法 樊春海; 裴昊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3-01
23. 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及其檢測方法 孟偉麗; 宋世平; 姜智能; 樊春海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5-01
發明專利:
1. 一種基于熒光共振能量轉移的超分辨成像方法 樊春海; 黃慶; 程亞; 陳建芳; 鄧素輝; 梁樂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2-12-19
2. 一種基于DNA三維納米結構探針的電化學miRNA檢測方法 樊春海; 聞艷麗; 林美華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3-01-30
3. 一種采用碲化鎘量子點清除帕金森模式細胞中產生的α-核突觸蛋白的方法及其應用 黃慶; 陳楠; 李曉明; 魏敏; 樊春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3-04-03
4. 一種多價免疫刺激納米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黃慶; 陳楠; 魏敏; 裴潔; 李凡; 孫艷紅; 李曉明; 樊春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3-04-03
5. 電化學生物傳感器 孟偉麗; 宋世平; 姜智能; 顧睿風; 朱欣華; 蘇巖; 樊春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1-26
6. 一種納米金-富勒烯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耿馬可; 張玉杰; 張歡; 陳楠; 樊春海; 黃慶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2-02
7. 一種油水分離的方法 李景燁; 樊春海; 方海平; 鄧波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1-26
8. 一種單層石墨烯的制備方法 張玉杰; 張歡; 胡文兵; 樊春海; 黃慶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2-16
9. 一種納米金-氧化石墨烯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張玉杰; 耿馬可; 張歡; 李江; 樊春海; 黃慶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2-16
10. 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及其檢測方法 孟偉麗; 宋世平; 姜智能; 顧睿風; 朱欣華; 蘇巖; 樊春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4-06
11. 納米石墨烯氧化物作為抗菌材料的應用 黃慶; 樊春海; 胡文兵; 彭程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3-30
12. 納米還原石墨烯氧化物作為抗菌材料的應用 黃慶; 樊春海; 胡文兵; 彭程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3-30
13. 一種接枝改性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李景燁; 樊春海; 虞鳴; 張伯武; 裴昊; 鄧波; 李林繁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5-04
14. 一種抗菌織物及其制備方法 李景燁; 黃慶; 樊春海; 張玉杰; 趙金明; 胡文兵; 蔣海青; 于洋; 虞鳴; 李林繁; 鄧波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1-08-31
15. 一種基于納米材料的檢測葡萄糖的方法 樊春海; 黃慶; 駱偉潔; 李迪; 李江; 蘇邵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9-15
16. 納米金作為葡萄糖氧化酶的應用 樊春海; 黃慶; 駱偉潔; 李迪; 蘇邵; 李江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09-15
17. 一種納米硅線/納米銀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黃慶; 樊春海; 呂敏; 蘇邵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10-13
18. 一種DNA三維納米結構探針的電化學檢測方法 樊春海; 裴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10-12-22
19. 微流控陣列蛋白質芯片及其使用方法 宋世平; 樊春海; 顏娟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8-04-23
20. 一種DNA的熒光檢測方法及其試劑盒 宋世平; 劉興奮; 李江; 王麗華; 樊春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8-08-13
21. 一種采用莖環結構檢測探針的電化學DNA檢測方法及其試劑盒 樊春海; 劉剛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8-08-13
22. 一種用于DNA檢測的納米金信號探針及其制備方法和DNA檢測的方法 樊春海; 劉興奮; 王麗華; 宋世平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8-08-20
23. 檢測含鳥嘌呤的DNA的電化學方法及利用其的防偽認證方法 樊春海; 張治洲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6-02-15
24. DNA的熒光檢測方法及其試劑盒 樊春海; 徐慧; 武海萍; 李文新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6-07-26
25. 一種產氫儲氫一體化方法和裝置 張立娟; 胡鈞; 方海平; 樊春海; 張益; 沈廣霞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7-06-27
26. 生長納米級氣泡的方法及其觀察并控制裝置與方法 張立娟; 胡鈞; 方海平; 樊春海; 張益; 沈廣霞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7-06-27
27. 電化學電解裝置 樊春海; 武海萍; 周波; 徐慧; 宋世平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6-12-20
28. 一種檢測DNA的i-motif構象的光學方法 劉興奮; 王麗華; 樊春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20
29. 一種基于納米金與核酸結構的靶分子檢測方法 樊春海; 王麗華; 張娟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06
30. 一種電化學發光系統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13
31. 基于核酸適體的靶物質的檢測方法及其固相生物感應器 王麗華; 劉興奮; 樊春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13
32. 一種用于重金屬離子現場檢測的無動力微流控芯片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樊春海; 宋世平; 何世江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20
33. 一種納米復合物、該納米復合物在處理酚類廢水中的應用及其應用方法 樊春海; 左小磊; 胡鈞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06-10
34. 一種基于納米金與核酸結構的靶分子檢測方法 樊春海; 王麗華; 宋世平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2009-10-21
論文專著:
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rotocols, PNAS等雜志發表論文200余篇,論文引用7000余次(12篇>100次)。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英文論文:
1.Pei, H., Liang, L., Yao, G., Li, J., Huang, Q. and Fan, C.* (2012) Reconfigurable Three-Dimensional DNA Nanostruct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racellular Logic Sensors. Angew. Chem. Int. Ed., 51, 9020-9024.
2.Pei, H., Li, F., Wan, Y.W., M., Liu, H.*, Su, Y., Chen, N., Huang, Q. and Fan, C.* (2012) Designed diblock oligonucleotide for the synthesis of spatially isolated and highly hybridizable functionalization of DNA-gold nanoparticle nanoconjugates. J. Am. Chem. Soc., 134, 11876-11879.
3.Chen, P., Pan, D., Fan, C.*, Chen, J., Huang, K., Wang, D., Zhang, H., Li, Y., Feng, G., Liang, P., He, L. and Shi, Y.* (2011) Gold nanoparticles for high-throughput genotyping of long-range haplotypes. Nature Nanotechnol., 6, 639-644.
4.Gao, A., Lu, N., Dai, P., Li, T.*, Pei, H., Gao, X., Gong, Y., Wang, Y. and Fan, C.* (2011) Silicon-Nanowire-Based CMOS-Compatibl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Nanosensors for Ultrasensitive Electrical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 Nano Lett., 11, 3974-3978.
5. Pei, H., Lu, N., Wen, Y., Song, S., Liu, Y., Yan, H.* and Fan, C.* (2010) A DNA Nanostructure-based Biomolecular Probe Carrier Platform for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Adv. Mater., 22, 4754-4758. (Cover paper)
發表中文論文:
1 單個金納米顆粒原位催化活性的“開”“關”效應 劉青; 李揚; 靜超; 李迪; 樊春海; 龍億濤 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 【中國會議】第十六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2011-11-25
2 基于納米生物探針的生物分析(英文) 宋世平; 樊春海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全國有機分析及生物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1-01
3 微型分析儀器在生化分析測試中的發展 孟偉麗; 宋世平; 樊春海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全國有機分析及生物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1-01
4 有序切割核酸適體構建夾心法檢測Cocaine電化學傳感器 萬瑩;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全國有機分析及生物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1-01
5 基于硅材料的IL-8電化學傳感器的制備 蘇邵; 宋世平; 樊春海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全國有機分析及生物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11-01
6 石墨烯納米探針對金屬銀離子的檢測 溫燕勤; 李迪;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實驗室 【中國會議】第一屆全國生物物理化學會議暨生物物理化學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0-07-05
7 基于納米電極的DNA免標記檢測 劉剛; 孫春鳳; 李迪; 宋世平; 鄭小雪; 毛秉偉; 樊春海; 田中群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 【中國會議】第一屆全國生物物理化學會議暨生物物理化學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10-07-05
8 一種新型電學檢測體系及其與光學檢測方法的比較 胡海燕;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七屆全國光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2010-08-06
9 基于磁性粒子和水溶性導電高分子材料的高靈敏度高選擇性熒光基因傳感器 徐慧; 武海萍;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六屆全國光生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4-12-01
10 多肽納米纖維在無機襯底表面的外延生長:界面親疏水作用的影響 張峰; 杜海寧; 張志祥; 吉麗娜; 唐琳; 王化斌; 樊春海; 徐洪杰; 張益; 胡鈞; 胡紅雨; 何建華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十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 2006-05-01
11 納米金生物復合探針的構建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應用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有機分析及生物分析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7-10-01
12 基于納米金自組裝探針的凝血酶分析 張娟; 王麗華;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有機分析及生物分析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7-10-01
13 電化學H_2O_2傳感器 左小磊; 陳浩德; 張蘭勇;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會議】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有機分析及生物分析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7-10-01
14 表面引發的DNA雜交鏈式反應的石英晶體微天平研究(英文) 王萍; 葛志磊; 裴昊; 王麗華;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 【期刊】化學學報 2012-10-28
15 針灸對帕金森小鼠模型運動機能調節的分子機制研究 黃慶; 孫艷紅; 王璐; 張一; 諸穎; 李曉明; 孔華庭; 王少朋; 胡鈞;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技術 2012-11-10
16 基于DNA/RNA的邏輯門與邏輯運算 俞洋; 陸建華; 王東方; 裴昊; 樊春海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學院電子信息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 【期刊】科學通報 2013-01-20
17 脫氧核糖核酸分子設計在電化學生物傳感器中的應用 劉剛; 萬瑩; 鄒子英; 任淑貞; 樊春海 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 【期刊】分析化學 2011-07-15
18 基于三維DNA納米結構的電化學SNP檢測 葛志磊; 裴昊; 王麗華;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化學 2011-10-20
19 基于陽離子型共軛聚合物與酶底物探針的磷酸酯酶檢測新方法 張小平; 黃艷琴; 樊春海; 黃維 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高等學;瘜W學報 2011-11-10
20 基于氧化石墨烯淬滅效應的DNA傳感器特異性檢測三聚氰胺 李靜; 裴昊; 李凡; 王麗華;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技術 2012-05-10
21 用于光電化學水分解的高光氫轉換效率TiO_2納米棒陣列 王鵬; 汪德高; 彭程;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技術 2012-06-10
22 基于電化學技術的microRNA生物傳感器 聞艷麗; 林美華; 裴昊; 魯娜;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期刊】化學進展 2012-09-24
23 基因分型技術的研究進展 陳鵬; 樊春海; 賀林; 師詠勇 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細胞生物學雜志 2009-04-15
24 基于電沉積導電聚合物薄膜的高靈敏DNA電化學傳感器 張蘭勇; 萬瑩; 張炯; 李迪; 王利華;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B輯:化學) 2009-07-20
25 DNA折紙術研究進展 付衍明; 張釗; 李璨; 師詠勇; 閻秀峰; 樊春海 東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 【期刊】應用化學 2010-02-10
26 大科學裝置同步輻射光源在生命分析化學中的應用 秦玉; 樊春海; 黃慶; 陳洪淵 生命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物理生物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化學 2010-01-20
27 基于光學性質的納米生物探針設計策略 彭紅珍;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10-11-30
28 多通道電化學分析儀的研制及性能測試 孟偉麗; 姜智能; 朱欣華; 蘇巖;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南京理工大學 【期刊】功能材料與器件學報 2010-10-25
29 基于“酶-鄰氨基苯酚”體系的電化學免疫傳感方法及其應用 胡海燕; 鄧王平;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10-12-31
30 DNA折紙術構造多邊形網絡和鏤空三維結構算法 付衍明; 裴昊; 曾冬冬; 黃慶;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 東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10-08-31
31 基于DNA分子的邏輯門與計算機 俞洋; 宋世平; 樊春海 上?萍脊芾砀刹繉W院電子信息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06-02-28
32 蛋白質直接電化學研究及其應用 周波; 孫潤光; 王麗華; 宋世平; 樊春海 上海大學材料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期刊】化學進展 2006-08-24
33 光化學制備用于鏈親和素固定的胺基磁性納米凝膠的研究 宮培軍; 洪軍; 劉興奮; 余家會; 樊春海; 董黎; 姚思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學院生物工程材料與器件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期刊】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2006-12-20
34 DNA納米結構仿中國地圖 錢璐璐; 汪穎; 張釗; 趙健; 潘敦; 張益; 劉強; 樊春海; 胡鈞; 賀林 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DNA計算機交叉團隊;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Bio-X中心DNA計算機交叉團隊 上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上海 【期刊】科學通報 2006-12-30
35 “納米粒子PCR”中納米金與聚合酶相互作用機制探討 米麗娟; 朱紅平; 張曉東; 胡鈞;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納米生物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上海交通大學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納米生物學實驗室 【期刊】科學通報 2007-04-30
36 一種新型電化學DNA納米生物傳感器——CDS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基礎科學 2007-06-15
37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研究新進展 曹雪雁; 張曉東; 樊春海; 胡鈞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納米生物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納米生物學實驗室 上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自然科學進展 2007-05-15
38 電化學DNA生物傳感器 張炯; 萬瑩; 王麗華;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化學進展 2007-10-24
39 基于水溶性共軛高分子構象效應的凝血酶檢測 劉興奮; 王麗華; 宋世平; 樊春海; 黃維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省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省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重點實驗室 江蘇南京; 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 江蘇南京 【期刊】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2-15
40 DNA分子計算與DNA計算機的研究進展 俞洋; 繆淮扣; 宋世平; 樊春海 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科學通報 2008-03-15
41 基于共軛高分子材料的光學生物傳感器 劉興奮; 王麗華; 宋世平; 樊春海; 黃維 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學進展 2008-09-24
42 納米生物傳感器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世界科學 2008-11-15
43 基于水溶性導電高分子材料的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 徐慧; 武海萍; 樊春海; 李文新; 張治洲; 賀林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納米生物醫藥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納米生物醫藥研究室; 上海交通大學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上海;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科學通報 2004-10-15
44 血紅蛋白在硅藻土膜內的電子傳遞和酶活性研究 王海燕; 樊春海; 李根喜 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會議】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1-09-01
45 大科學裝置同步輻射光源在生命分析化學中的應用 秦玉; 樊春海; 黃慶; 陳洪淵 生命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物理生物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化學 2010-01-20
46 電化學方法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逄鍵濤; 樊春海; 李根喜 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江蘇南京; 江蘇南京 【期刊】電化學 2002-06-25
47 輔酶Ⅰ在中性介質中的方波檢測 樊春海; 莊毅; 李根喜; 朱德煦 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期刊】分析化學 1998-12-15
48 生物醫學工程學的重要領域及研究進展 姚軍; 樊春海; 李根喜 國家教委科技司; 南京大學生化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生化系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期刊】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 1998-11-15
榮譽獎勵:
1. 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終期評估優秀)。
2. 2006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3. 2007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4. 2007年、2008年、2009年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5. 2007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6. 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7. 2010年入選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二屆杰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8. 2010年獲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
9. 2010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10. 2011年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1. 2011年獲嘉定區科技功臣獎。
12. 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科學家獎。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一: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研究員樊春海:“微小世界”的建造者
樊春海(右)與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Alan Heeger
未來,人們或許可以體驗這樣的體檢過程:向醫生提供自己的血液樣本,后者利用專業儀器,快速檢測出基因中可能帶有的各類遺傳性疾病、傳染病等隱患。
若體檢者已患病,醫生可以判斷出病癥的變化趨向,并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對癥下藥;若未得病,醫生可以提醒其針對可能患的疾病進行預防。
這種基因檢測目前在臨床已有應用,然而其尚未成熟的技術與高昂的費用往往讓普通人望而卻步。
如何讓這一美妙的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38歲的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帶領他的團隊,一直在為之努力。
“盲目”的志愿決定一生的事業
1992年,參加完高考的樊春海報考了南京大學生物化學專業。
“當時選擇生物化學很盲目,一點也不了解。”樊春海回憶說,“高中時喜歡化學,但覺得單純學化學會到化工廠一類的公司工作,因此就選擇了和生物學交叉的生物化學。”
2000年,樊春海在南京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后,開始了在美國近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美期間,他師從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Alan Heeger教授,進行生物傳感器方面的研究。
“與當時國內或美國一般的實驗室相比,在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實驗室,看問題的視野、方式方法以及接觸到的人是非常不同的。”樊春海說。
在美國期間,繁雜的科研工作曾讓樊春海一度應付不來。他主動找到Heeger教授,向他請教,在很多重要的事情面前應該怎么做。
Heeger教授說:很簡單,你就挑最重要的事情做。
簡單的一句話為樊春海開辟出一條清晰的道路,“這句話我記憶猶新,對我的影響也最大”。
操控DNA分子構筑納米世界
樊春海的團隊將納米技術與納米思維引入生物檢測,研發了DNA納米生物傳感器。他們希望能大大提高基因檢測的效率,為基因檢測的普及解決技術難題。
DNA納米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前沿交叉領域,一經興起便蓬勃發展。該技術的宗旨是利用DNA分子自組裝和識別能力,將其作為一種納米材料實現精確的納米構筑。
“我們希望在納米的世界,通過一些先進的物理手段,實現像DNA這些生物分子按我們的意愿堆積、編織起來,構成納米的器件。”樊春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個將來可能會引領新的納米技術。”
早在2006年,年僅32歲的樊春海就將納米領域中的重要材料納米金應用到生物傳感器的改進,使其具有高靈敏性和高特異性。
改進后的生物傳感器可在1到2小時內快速檢測到約2萬多個DNA分子,檢測靈敏度達到10飛摩爾/升,超出常規熒光DNA檢測方法約3個數量級。
當時的《美國化學會志》的審稿人評論指出:“這種新型生物傳感器……是一個概念上的突破,并可以使DNA分析方法變得簡單。”
興趣引導工作
“我是從研究生階段開始接觸到生物傳感器的,奠定下了以后的研究興趣。”
“興趣”是樊春海在接受采訪時反復提到的一個詞——自己的興趣、研究團隊的興趣、未來科研的興趣。
正是靠著這份“興趣”,樊春海在納米生物傳感器方面的研究越走越遠,并帶領研究團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樊春海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項目,發表SCI論文180余篇,完成了多種生物傳感的原理設計和傳感元件制作。
此外,樊春海已申請8項美國、國際專利(2項授權)和20余項中國專利,入選了中科院“百人計劃”,并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和第十一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標兵等榮譽稱號。
“原來我讀研究生時,能夠看到的文獻都是別人發表半年后的,而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我們跟美國是同步的。特別是現在國家對科研的投入這么大。”樊春海感慨地說,“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只要有興趣、肯努力,都可以盡情實現科研的夢想。”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2012-07-23
媒體報道二:
訪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研究員樊春海:加快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的進程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納米專項等相關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近日研制出一種新型的電化學DNA納米生物傳感器,這一新型生物傳感器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不久前,該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領銜這項研究,這位年僅32歲的博士表示:正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大大縮短了項目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的過程。
比“熒光鼻”靈敏度更高
樊春海介紹,人體的很多疾病首先反映在基因上。如果能迅速定位與該病變相關的基因及其變化,對早期預防相當重要。近幾十年來,國際上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很多,但主流方向是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方法,這種方法檢測靈敏度高,但存在儀器設備昂貴、檢測過程較復雜、特異性相對較差等缺點。DNA生物傳感器則有可能以它的高靈敏嗅覺,迅速將目標“揪”出來。
發展新型DNA檢測方法是后基因組時代的需求,諸如生物安全、人體健康 (肝炎、艾滋病等)等領域都需要快速、便捷的DNA或RNA檢測技術。電化學技術具有快速、靈敏、低能耗、易于微型化和集成化等優點,被認為是在時效、成本等有較高限定要求的場合實現DNA檢測的首選技術之一。在樊春海的指導下,年輕的博士生張炯等人掌握了新的檢測手段,其特色是通過對電極界面納米尺度的精細調控,同時引入金納米粒子進行電化學信號放大,從而顯著提高了DNA檢測的靈敏度。
據介紹,該生物傳感器目前可在1到2小時內快速檢測到約2萬多個DNA分子,檢測靈敏度達到10飛摩爾/升(1飛摩爾=10-15摩爾),超出常規熒光DNA檢測方法約3個數量級。研究人員也以一種與乳腺癌相關的BRCA-1基因序列檢測為模型,展示了該傳感器可以進行單堿基變異性檢測(即SNP分析),具備高特異性!睹绹瘜W會志》的審稿人評論指出:“這種新型生物傳感器……是一個概念上的突破,并可以使DNA分析方法變得簡單。”樊春海說,這個新型“鼻子”內部安裝了一個金屬納米粒子,它是一個“擴音器”,能把檢測DNA探針的電化學信號從DNA分子傳輸到儀器上,從而提高DNA檢測的靈敏度。通過試驗比較發現,電子“鼻”的“嗅覺”靈敏度比常規熒光“鼻”高出整整1000倍。
讓DNA分析方法簡單起來
“現在很多醫院和實驗室所用的檢測設備,用的都是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檢測方式。聚合酶是生物體里都有的物質,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可以把極微量的DNA樣本擴增到數以幾百億計的DNA,就很容易檢測了。1993年,其原理設計者還得了諾貝爾獎,現在這一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檢測方法。”樊春海說,“這種PCR檢測方法是靈敏度特別高,但特異性差、檢測需要儀器昂貴等問題也突出,同時鏈式反應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升降溫過程。”
據樊春海介紹,理想的檢測儀器靈敏度和特異性都很高。靈敏度是指有很少的病毒就能檢測出來,比如檢測艾滋病病毒,靈敏的PCR檢測方法能測出極微量的艾滋病病毒。但特異性可以確定病毒DNA是不是產生了變異,有時候病毒可能有一個位點發生突變,因為變化很小,低特異性的儀器就會認為還是這種類型的病毒,但實際上它已經變異成其他病毒。也就是說,靈敏度能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而特異性則能判斷出是不是某種類型的病毒。
樊春海帶領的研究小組采用一種基于DNA雜交反應的方法,它最大的特點是特異性高,雖然靈敏度相對PCR方法低一些,但檢測過程簡單、速度更快。“一般來說,檢測方法靈敏度越高,越是要保證它的特異性高,檢測到假陽性或假陰性都可能會引起很嚴重的后果。理想的狀態是在保持高特異性的情況下,越快越好、越方便越好。最好能在自己家里,幾分鐘就測出結果。”
樊春海說,PCR的靈敏度是DNA生物傳感器所不能及的,但是,現在主流的PCR檢測設備大小和一臺電腦相當。而樊春海課題組的目標是設計一種便攜式的儀器,大小和掌上電腦差不多,重量會在1公斤左右。“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電化學的檢測設備可以做得很小,價格也越來越便宜。我們設計的這種東西,希望將來能在一個小時內將結果分析出來。它可廣泛應用于小診所、家庭或是在野外檢測,讓檢測變得簡單起來。”
“基金支持我一直研究”
生物傳感器能在醫學診斷、食品營養、環境監測、國防工業及人類衛生保健等諸多領域得到應用。美國YSI公司推出一種外固定化酶型生物傳感器,利用它可以測定出運動員鍛煉后血液中存在的乳酸水平或糖尿病人的葡萄糖水平。在癌癥藥物的研制方面,生物傳感器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將癌癥患者的癌細胞取出培養,然后利用生物傳感器準確地測試癌細胞對各種治癌藥物的反應,經過這種試驗就可以快速地篩選出一種最有效的治癌藥物。“9•11”事件發生后,隨著全球反恐形勢的嚴峻,科技發達國家都把生物傳感器的研究作為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關鍵技術,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生物傳感器研究已經成為學科的前沿。
“我現在所做的工作就和在國外做博士后時的研究方向一致,當時我剛回到國內,就很幸運地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使我能在這一方向上繼續進行研究。”樊春海說。
2000 年,樊春海在南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到加州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師從 Alan J. Heeger 教授( 2000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進行生物傳感器與生物芯片、生物電子傳遞、生物電化學與生物光譜方面的研究。2004年,他成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回到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當年,他就申請到了一個基金項目。這讓他很高興,因為錢雖然不多,但能“起到啟動作用”。2005年,他又參與了一個重點項目。他覺得能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自己研究得到一定的認可。
“我的本行是做生物傳感器的,做過PCR也做其他的檢測方式。做一些高靈敏度、便捷實用的傳感器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這一工作只是其中的一步,F在雖然還只是基礎研究階段,但估計三至五年內,我們會看到產品。”樊春海說,“現在高端的PCR檢測儀器還依賴進口,我們現在國內也對儀器設備和實驗器材的國產化率比較重視,我們也希望在這方面做出點工作。正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我們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做出成果,為應用技術提供理論支持。”
文章來源:《科學時報》2006-10-16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