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吳逢鐵,男,1958年1月出生,福建泉州市人。現任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9年9丹入學華僑大學物理系,其間專修英語一年。
1984年畢業于華僑大學物理系留校工作。
1988-1991年,1994-1995年公派到菲律賓國立大學(U.P.)國家物理所(NIP)留學,獲物理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1年破格晉升教授。
社會兼職:
1、全國核心期刊 《光電子.激光》,《激光雜志》和《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
2、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和美國光學學會(OSA)會員。
3、中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和中國物理學會會員。
4、政協泉州市委員會第九,第十界委員。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講授多門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
培養研究生情況:
已指導碩士研究生14人,目前指導碩士研究生7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1、激光光束的傳輸與變換;
2、新型光束,新型固體激光器件與技術;
3、短脈沖激光及其非線性光學效應。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多次主持和參加國家和省部級基金課題研究,已有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
1、三色溫高亮度LED調光照明系統的研究,2011.9-2013.8,泉州市科技重點項目,項目負責人。
2、構造光(束)的光學微操縱與光學升力的研究,2012.1-2015.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3、高功率畸變光束的傳輸與聚焦特性的研究,2011.7-2013.6,國家高功率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
4、具有軌道角動量的部分相干矢量渦旋光束的研究,2010.1-2012.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5、高精度無衍射光束檢測系統的研究,2009.9-2011.8,泉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項目負責人。
6、Bottlebeam及周期光格的理論和實驗研究,2007-2009,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負責人。
7、光學奇點的光譜奇異與光譜開關的研究,2005-200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8、貝塞爾諧振腔及無衍射光束非線性光學效應的研究,2004-2006,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負責人。
9、獲得極高穩定性的被動調Q激光新技術,2001-2003,國務院僑辦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負責人。
10、由被動鎖模直接產生綠光微微秒單脈沖,1998-2001,福建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科研資助,項目負責人。
11、直接獲取高功率皮秒單脈沖的新技術,1998-2000,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負責人。
科研成果:
“近似無衍射Bessel光束的研究”2010年12月通過福建省教育廳組織的鑒定。
發明專利:
已申請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1項,其中6項專利已獲授權。
1 一種產生無衍射光的新型光學元件 馬亮; 吳逢鐵 華僑大學 【中國專利】華僑大學 2010-06-16
2 一種產生局域空心光束的新型光學元件 吳逢鐵; 馬亮; 黃啟祿 華僑大學 【中國專利】華僑大學 2010-07-28
3 一種記錄短脈沖激光光斑的裝置 吳逢鐵; 馬寶田; 張建榮; 馬亮; 盧文和 華僑大學 【中國專利】華僑大學 2010-08-11
4 一種產生無衍射光的新型光學元件 馬亮; 吳逢鐵 華僑大學 【中國專利】華僑大學 2010-09-22
5 一種產生局域空心光束的光學系統 馬寶田; 吳逢鐵; 盧文和; 馬亮 華僑大學 【中國專利】華僑大學 2010-09-22
6 產生近似無衍射光束的裝置 吳逢鐵; 盧文和; 馬寶田; 馬亮 華僑大學 【中國專利】華僑大學 2010-09-22
7 一種產生局域空心光束的新型光學元件 吳逢鐵; 馬亮; 黃啟祿 華僑大學 【中國專利】華僑大學 2010-10-06
8 一種光斑的拍攝與測量裝置 盧文和; 吳逢鐵; 馬寶田 華僑大學 【中國專利】華僑大學 2010-12-01
9 一種產生單個局域空心光束的新型錐透鏡 吳逢鐵; 張前安; 馬亮; 鄭維濤 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 2011-07-06
10 一種產生周期局域空心光束的新型錐透鏡 張前安; 吳逢鐵; 鄭維濤; 黃啟祿 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 2011-07-06
資料更新中……
學術交流:
[1] 《SPIE’s Photonics West’ 99》1999.1. 23-29. 美國,San Jose
[2] 《LSJ/SPIE’s Advanced High-Power Laser and Applications》1999.11. 1-5 日本,大阪
[3] 第九屆十一省(市)光學學術會議,2000.9. 成都
[4] 華東六省一市物理學會第十一屆聯合年會,2001.9 . 黃山
[5] 〈光電子•激光〉編委會及學術研討會 2002.8. 青島
[6] 《2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igh Speed Photograph and Photonics》2002.9.29-10.4 法國,Beaune ;學術訪問柏林Max.Born研究所和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
[7] 《XI Conference on Laser Optics》2003.6.30-7.4 俄羅斯,圣彼得堡
[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ptics and Optoelctronics》2005.8.28-9.2 波蘭,華沙
[9] 《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2006.9.3-9.6 廣州
[10] 《第十八界全國激光學術會議》2007.8 哈爾濱
[11] 《ICO 21-Sydney 2008 Congress》2008.7.7-7.10 澳大利亞,悉尼
[12] 《中國光學學會2008年學術大會》2008.11. 中國, 泉州
[13] 《SPIE Photonics Europe 2010》2010.4.12-4.16, 比利時,布魯塞爾
[14] 《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2011.9.5-8 中國,深圳
論文專著:
目前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30多篇,其中80多篇論文被SCI和EI收錄,論文多次被國內外學者引用。
發表論文:
英文:
1. 吳逢鐵,黃啟祿,A precise model of LED lighting and its application on uniform illumination system,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11, 7(5):(EI 收錄)
2. Ma Baotian, Wu Fengtie, Lu Wenhe, Pu jixiong, Nanosecond zero-order Bessel-Gauss pulse Generated from unstable resonator based on an axicon, Opt. & Laser Tech. 2010,42:941-944 (SCI和 EI 收錄)
3. Wu Fengtie, Lu Wenhe, Liu Bin, Generation of self-imaged optical bottle beam by using axicons, Proceedings of SPIE, Vol.7721, P.77211C-1 (2010) (EI和ISTP收錄)
4. Xiahui Zeng, Fengtie Wu, The analytical description and experiments of the optical bottle generated by an axicon and a lens, J. Mod. Opt. 2008, 55 (18-20): 3071-3081 (SCI和EI 收錄)
5. Xiahui Zeng, Fengtie Wu, Effect of Elliptical Manufacture Error of an Axicon on the Diffraction-free Beam Patterns, Opt. Eng. 2008, 47(8): 083401-1—083401-6,(SCI和 EI收錄)
6. Wu Fengtie, Zhang Jianrong, Chen Yinbin, Guo Dongdong,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um-scale spot of ultrashort laser pulse based on film-scanning,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08, 6(4):258-260 (SCI收錄)
7. Wu Fengtie, Chen Yinbin, Guo Dongdong, Nanoseond pulsed Bessel-Guass beam generated directly from a Nd:YAG axicon-based resonator, Appl. Opt. 2007.7 46(22):4943-4947 (SCI和EI收錄)
中文:
1 軸棱錐加工誤差對納秒貝塞爾光束的影響 吳逢鐵; 曾夏輝; 陳云彬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會議】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 2006-09-01
2 聚焦高階Bessel-Gauss光束重建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吳逢鐵; 馬亮; 張前安; 鄭維濤; 蒲繼雄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物理學報 2011-11-15 10:16
3 液體軸棱錐產生尺寸可調的單個局域空心光束 程治明; 吳逢鐵; 張前安; 鄭維濤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學報 2011-10-10
4 環形障礙物后的無衍射光重建產生局域空心光束 馬亮;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中國激光 2011-02-10
5 局域空心光束尺寸變換的模擬及實驗 張前安; 吳逢鐵; 鄭維濤; 馬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中國激光 2011-04-10
6 透鏡軸棱錐光學系統設計 盧文和;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紅外與激光工程 2011-02-25
7 雙錐透鏡的對稱近似無衍射貝塞爾諧振腔 馬寶田; 吳逢鐵; 馬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紅外與激光工程 2011-02-25
8 軸棱錐產生局域空心光束的幾種新技術 張前安; 吳逢鐵; 馬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5-20
9 透鏡軸棱錐產生ns近似無衍射Bessel光脈沖 張前安; 吳逢鐵; 馬亮; 鄭維濤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電子.激光 2011-06-15
10 螺旋軸棱錐的光束傳輸特性 馬亮; 吳逢鐵; 蒲繼雄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強激光與粒子束 2011-06-15
11 高階貝塞爾-高斯光束的自重建特性 張前安; 吳逢鐵; 鄭維濤; 蒲繼雄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2011-10-15
12 新型錐透鏡產生局域空心光束 張前安; 吳逢鐵; 鄭維濤; 馬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物理學報 2011-09-15
13 梯度軸棱錐產生周期性局域空心光束的幾何光學分析 鄭維濤; 吳逢鐵; 張前安; 盧文和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電子.激光 2011-08-15
14 軸棱錐——透鏡系統的光束傳輸與變換 吳逢鐵; 盧文和; 馬寶田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學報 2009-09-15
15 不同軸棱錐的光傳輸特性 江新光; 吳逢鐵; 邱振興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學報 2009-06-15
16 利用無衍射貝塞耳光束多層面操控微粒 劉彬; 吳逢鐵; 江新光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中國激光 2009-02-10
17 透鏡軸棱錐產生近似無衍射貝塞爾光束 盧文和; 吳逢鐵; 鄭維濤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學報 2010-06-15
18 一種產生無衍射貝塞爾光束的新型組合錐透鏡 馬亮; 吳逢鐵; 黃啟祿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學報 2010-08-15
19 階變折射率軸棱錐產生局域空心光束 馬亮;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物理學報 2010-09-15
20 環形障礙物-軸棱錐產生局域空心光束 盧文和; 吳逢鐵; 馬寶田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物理學報 2010-09-15
21 非穩腔主動式直接獲取納秒近似無衍射貝塞爾綠光 馬寶田; 吳逢鐵; 馬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物理學報 2010-09-15
22 環形光束產生局域空心光的幾何光學分析與實驗 馬寶田; 吳逢鐵; 盧文和; 馬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學報 2010-09-15
23 無衍射光束最大準直距離的幾何光學模擬與實驗 鄭維濤; 吳逢鐵; 盧文和; 張前安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9-20
24 基于近場均勻照明的LED二次曲線陣列的研究 黃啟祿;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學報 2010-10-15
25 離軸障礙物Bessel光束的重建 吳逢鐵; 劉彬; 盧文和; 馬寶田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電子.激光 2009-03-15
26 梯度軸棱錐產生單個Bottle beam 吳逢鐵; 江新光; 劉彬; 邱振興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物理學報 2009-04-15
27 軸棱錐產生無衍射光束自再現特性的幾何光學分析 吳逢鐵; 江新光; 劉彬; 邱振興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物理學報 2009-05-15
28 無衍射光束自重建的兩種方法 盧文和; 吳逢鐵; 劉彬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5-20
29 被動方式產生近似無衍射貝塞爾光技術 黃啟祿; 吳逢鐵; 盧文和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中國光學與應用光學 2009-08-15
30 帶圓錐透鏡的非穩貝塞爾光學諧振腔 馬寶田; 吳逢鐵; 邱振興; 盧文和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子學報 2009-09-15
31 無衍射貝塞爾光束相干的理論與實驗 盧文和; 吳逢鐵; 劉彬; 馬寶田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強激光與粒子束 2009-11-15
32 軸棱錐頂點加工誤差的修正 吳逢鐵; 江新光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精密工程 2009-10-15
33 軸棱錐透鏡系統產生局域空心光束的幾何光學解釋 盧文和;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中國激光 2009-11-10
34 貝塞耳光束相干產生局域空心光束的實驗研究 吳逢鐵; 劉彬; 盧文和; 馬寶田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中國激光 2009-11-10
35 主動方式產生近似無衍射光束的新技術 馬亮; 吳逢鐵; 馬寶田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1-20
36 無衍射J_0光束的理論分析 邢笑雪; 吳逢鐵; 張建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1-20
37 對撞增強腔和LiF晶體實現穩定的被動鎖模 吳逢鐵; 張建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 泉州; 福建 泉州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4-20
38 軸棱錐非圓對稱加工誤差對貝塞耳光束質量的影響 曾夏輝; 吳逢鐵; 邢笑雪; 張建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中國激光 2006-06-20
39 膠片掃描法精測微米光斑 張建榮; 吳逢鐵; 邢笑雪; 曾夏輝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泉州 【期刊】激光技術 2007-02-25
40 干涉理論對bottle beam的描述 曾夏輝; 吳逢鐵; 劉嵐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泉州 【期刊】物理學報 2007-02-12
41 用軸棱錐設計貝塞爾—高斯諧振腔 郭東棟; 吳逢鐵; 陳云彬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 泉州; 福建 泉州 【期刊】激光雜志 2007-06-15
42 納秒無衍射貝塞耳光脈沖參量的分析與測定 吳逢鐵; 陳云彬; 郭東棟; 張建榮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中國激光 2007-08-15
43 無衍射光束的軸上光強和最大準直距離 劉嵐; 吳逢鐵; 曾夏輝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10-20
44 納秒Bessel光束截面光強的分布 陳云彬; 吳逢鐵; 郭東棟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光電子.激光 2007-10-15
45 基于軸棱錐用主被動方式產生短脈沖高功率近似無衍射光 吳逢鐵; 郭東棟; 陳云彬; 邱振興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光學精密工程 2007-11-15
46 軸棱錐橢圓加工誤差產生畸變無衍射光束的修正 江新光; 吳逢鐵; 劉彬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中國激光 2007-11-15
47 衍射和干涉理論對Bessel光傳輸的描述 劉彬; 吳逢鐵; 邱振興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強激光與粒子束 2007-12-15
48 衍射軸棱錐產生光學點陣的理論和實驗 吳逢鐵; 江新光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學學報 2008-12-15
49 基于軸棱錐帶平面耦合輸出鏡的貝塞爾-高斯諧振腔 郭東棟; 吳逢鐵; 陳云彬; 邱振興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強激光與粒子束 2008-01-15
50 相關參量對納秒貝塞爾光脈沖光束傳輸的影響 吳逢鐵; 曾夏輝; 陳云彬; 郭東棟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光電子.激光 2008-02-15
51 相干貝塞爾光產生具有塔爾博特效應的局域空心光束 吳逢鐵; 曾夏輝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光學學報 2008-01-15
52 衍射理論對局域空心光束及無衍射光束重建的描述 劉嵐;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光學學報 2008-02-15
53 透鏡焦距對局域空心光束尺寸的影響 劉彬; 吳逢鐵; 劉嵐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中國激光 2008-03-15
54 局域空心光束的描述 吳逢鐵; 劉嵐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4-20
55 無衍射光束聚焦后的重建與矯正 劉嵐;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光子學報 2008-04-15
56 像散對軸棱錐衍射特性的影響與修正 江新光;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泉州 【期刊】物理學報 2008-07-15
57 無衍射Bessel及Bessel-Gauss光的理論與實驗 邱振興; 吳逢鐵; 郭東棟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10-20
58 高穩定高能量被動調Q激光 吳逢鐵; 張文珍; 姚關清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光電子•激光 2003-03-25
59 對撞腔增強調Q輸出能量的分析 張建榮; 吳逢鐵; 姚關清; 邢笑雪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泉州 【期刊】激光雜志 2005-10-15
60 皮秒激光中KTP晶體灰跡對二次諧波轉換效率的影響 吳逢鐵; 張文珍; 姚關清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泉州 【期刊】激光雜志 2004-02-15
61 利用抗共振環實現穩定的BDN被動鎖模 姚關清; 吳逢鐵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4-20
62 增大調Q激光輸出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吳逢鐵; 姚關清; 張建榮; 邢笑雪 華僑大學信息學院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學院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學院與工程學院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1-20
63 部分相干光被環形透鏡聚焦而產生的焦移 劉曉云; 蒲繼雄; 胡現代; 蔡超; 吳逢鐵 華僑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華僑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華僑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福建泉州; 福建泉州 【期刊】強激光與粒子束 2005-03-15
64 凸—ARR非穩腔Nd:YAG/LBO,BBO鎖模激光的腔內SHG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光電子•激光 1999-06-30
65 不同皮秒非穩腔中的KTP晶體的腔內倍頻效應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光學學報 1999-01-05
66 抗共振環提高調Q激光能量 吳逢鐵; 張文珍; 姚關清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泉州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11-20
67 可用于生物學參數檢測的不同脈寬短脈沖激光器 莊其仁; 張文珍; 吳逢鐵; 王加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福建泉州; 中國福建泉州 【期刊】激光生物學報 2002-02-25
68 三種非線性晶體對鎖模激光的倍頻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1-15
69 高效轉換的大功率皮秒脈沖激光器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光子學報 2000-04-25
70 不同腔型Cr~(4+)∶YAG被動調Q激光器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系; 華僑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7-25
71 凸-ARR非穩腔被動鎖模和調Q激光的腔內倍頻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期刊】光電子•激光 2001-06-25
72 抗共振環穩定被動調Q激光的作用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光子學報 2001-07-25
73 凸-ARR非穩腔中Cr~(4+)∶YAG調Q激光器的研究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中國激光 2001-01-25
74 二甲亞砜溶液中的瞬態受激喇曼散射 吳逢鐵; 蒲繼雄; 張文珍 泉州華僑大學物理系 【期刊】激光與紅外 1994-02-25
75 KTP和BBO晶體對1.06μm皮秒光脈沖的倍頻效率 吳逢鐵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4-07-15
76 KTP晶體對CPM非穩腔YAP激光的二次諧波 劉湘秋; 吳逢鐵 三明職業大學電子系; 華僑大學物理系 【期刊】激光與紅外 1996-08-25
77 BBO晶體對皮秒YAP和YAG激光的腔內倍頻 吳逢鐵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04-15
78 倍頻轉換中 β-BaB_2O_4 相位匹配允許角 Δθ 的考慮 吳逢鐵; 張文珍 國立華僑大學物理系 【期刊】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1997-12-30
79 一種輸出三波長超短光脈沖的激光源 張文珍; 吳逢鐵; 蒲繼雄; 王加賢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光學學報 1997-11-05
80 BBO晶體相位匹配允許角對倍頻效率的影響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10-15
81 共焦非穩腔中ps激光的內腔倍頻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光子學報 1998-06-25
82 由內腔倍頻直接獲取高功率皮秒準單脈沖 吳逢鐵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7-15
83 一種應用于生物學檢測的多波長皮秒激光源 張文珍; 王加賢; 吳逢鐵; 蒲繼雄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期刊】激光生物學報 1998-03-20
84 BBO晶體在CPM非穩腔Nd:YAG激光器中的腔內倍頻效應 張文珍; 吳逢鐵; 蒲繼雄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泉州 【期刊】光學學報 1993-05-31
85 環形孔徑對部分相干光光譜的影響 蒲繼雄; 吳逢鐵; 張惠華; 凃文波 華僑大學物理系; 華僑大學物理系; 華僑大學土木系; 華僑大學物理系 泉州 【期刊】量子電子學 1993-07-02
86 CPM,Nd:YAG激光器脈寬計算公式的探討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3-04-02
87 對撞脈沖鎖模Nd:TAG激光器的研究 林星; 張文珍; 莊輝鳴; 吳逢鐵; 孫占鰲 華僑大學物理系; 華僑大學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期刊】光學學報 1985-09-28
88 由分布反饋產生超短脈沖的染料激光器 吳逢鐵; 張文珍 華僑大學物理系; 華僑大學物理系 【期刊】激光與紅外 1985-07-30
89 對撞脈沖鎖模Nd:YAG激光器中可飽和吸收體的研究 林星; 張文珍; 吳逢鐵; 莊輝鳴; 鄭云山; 孫占鰲 華僑大學物理系; 華僑大學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 【期刊】中國激光 1986-10-28
90 Nd:YAG的CPM腔設計及最佳可飽和吸收體的選擇 林星; 張文珍; 吳逢鐵; 孫占鰲 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10-01
91 對撞脈沖鎖模激光器若干問題的探討 吳逢鐵; 張文珍; 林星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12-31
92 超短光脈沖通過著色LiF晶體的特性研究 林星; 張文珍; 吳逢鐵; 鄭云山; 陳其雄; 孫占鰲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期刊】物理學報 1987-01-31
93 BDN染料片對超短光脈沖的影響 林星; 張文珍; 吳逢鐵; 張渭濱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華僑大學應用物理系 【期刊】量子電子學 1987-04-02
94 窄脈寬高能量鎖模激光器的研究 林星; 張文珍; 王加賢; 吳逢鐵; 孫占鰲 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 【期刊】激光與紅外 1988-03-31
95 CPM光通過BDN染料片的特性研究 林星; 張文珍; 吳逢鐵; 張渭濱; 王加賢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華僑大學電氣技術系 【期刊】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12-31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獲華僑大學教學優秀獎。
2、被評為華僑大學優秀科研工作者。
3、被評為華僑大學跨世紀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一: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他因為其父的所謂“問題”,被取消入學考試的資格,這位泉州一中的高才生,依舊在泉州市的北峰公社接受再教育。1978年,吳逢鐵好不容易爭取到考試資格,并在總分500分的卷面上考得433.5分的好成績,這一成績在當時全國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上了錄取線,但同樣因為政審有“問題”未被錄取。1979年,他再次參加高考,經過多方努力,省高招辦為他的政審開了綠燈。華僑大學招生負責人以他們的眼光和同情心,接收了這位特殊的新生,終于在開學半個月后,他拿到華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實現了讀大學的愿望。
機會來自不易,吳逢鐵格外珍借。在學習上,他努力拼博,同時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活動,曾擔任校學生文學社的理事,在全校學生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好的名次。他以學習勤奮,興趣廣泛在系里聞名。華僑大學為吳逢欽提供優越的學習條件,他增修了一年的英語課程,成為一位令人贊賞的優秀學生。
1984年7月,吳逢鐵從華僑大學物理系畢業,并以優異的成績留在該系的近代光學研究室工作。感謝近代光學研究室的林星和張文珍二位教授,他們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給吳逢鐵予悉心的指導,為他的科學研究工作盡可能多地創造條件。吳逢鐵留校不久,適逢第二屆國際激光學術會議在美國的西雅圖召開。林星和張文珍讓出這次難得的學術交流的機會,推薦吳逢鐵帶上他們三人合作的學術論文出席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吳逢鐵認識了中國激光的創造人鄧錫銘教授,結識國際激光學術界的朋友,拓寬了自己的研究視野。
吳逢鐵以加倍努力的工作報答學校和老師所給予的關懷,,他先后承擔和參加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七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的科研項目。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其科研項目通過了國家教委鑒定。在教學方面,他輔導和講授《激光原理》、《超短光脈沖》、《光電子技術與應用》等課程,并為研究生講授《光電子學導論》課程,匯編了《激光原理》習題集,并參與編寫《光電子技術與應用》教材,同時和其它老師合作在《光學學報》《中國激光》、《物理學報》、《激光與紅外》等學術刊物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吳逢鐵全身全意地投入工作,希望能為教育和培養他的母校多盡自己的一份貢獻。
好機會總是屬于勤奮和有準備的人們。1989年元月,在陳守仁家族基金的資助下,學校選派吳逢鐵赴菲律賓大學國家物理所留學,攻讀碩士學位。
菲律賓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島國,國立菲律賓大學是該國最負盛名的高等學府,也曾經是亞洲十大名牌大學之一。剛到菲律賓,吳逢鐵無暇顧及異國秀麗的風光,來不及拜會在菲國的眾多親戚,立即轉入緊張的學習生活。按照菲律賓大學規定,攻讀理學碩士學位,必須修滿8門學位課程,并完成碩士論文;攻讀.博士學位,同樣必須修滿8門學位課程及完成博士論文。吳逢鐵的心動了,他想,何不在這二年多時間里,將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全部完成呢!這次出國留學,可是一次極好的機會啊,但是,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拿下16門課程,卻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批去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勸他,何必如此苦了自己,而吳逢鐵卻未能所動,他認定的路,堅決要走下去。
于是,在菲律賓大學學習的日日夜夜,吳逢鐵的時間表上沒有節日和假日。除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他還必須在同樣的時間里,比別人多修完一倍的課程。此外,他還要利用原已不多的業余時間,繼續他的研究工作,菲律賓的秀麗風光是迷人的,親戚的邀請是盛情難卻的,吳逢鐵都不能劃出這部分旅游訪友的時間。在菲律賓大學的留學生宿舍,吳逢鐵窗口的燈光幾乎都是亮到凌晨二、三點鐘才熄滅。
艱巨的學習任務,使吳鐵原健壯的身體垮了下去。他消瘦了,患上了胃潰瘍及胃出血,然而在困難面前,吳逢鐵絲毫沒有改變初衷。
按照菲律賓大學學籍規定,全日制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理科研究生每學期可注冊9至12學分,最高不得超過12學分。但這個規定卻被吳逢鐵給破了。吳逢鐵留學菲律賓大學的最后一個學期,他向菲大負責注冊的官員申請14學分,把這位官員嚇了一跳,并理所當然地拒絕他的請求。吳逢鐵一再向這位官員說明情況,希望得到支持。這位官員被吳逢鐵的執著所感動,表示只要校長批準,就可以開了先例注冊。于是,次日,一份情真意切的報告,分別被轉到國家物理所所長,理學院院長和負責教學工作的菲律賓大學副校長的案頭。這三位官員也被他的真誠所感動,破例在報告上簽上同意注冊。當吳逢鐵獲準注冊24學分的同時,菲律賓大學國家物理聘請他擔任助理研究的職務。
除了讀書,吳逢鐵還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先后參加兩屆菲律賓全曙物理學會學術學會,并在會議上宣讀學術論文。其論文收入學術會議論文集。鑒于他的學術成就,菲律賓國家物理學會吸收他為會員。
1991年3月,吳逢鐵完成了在菲律賓大學的學習任務,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并修完絕大部分的博士課程。他謝絕了導師和親戚的挽留,如期返回培養和造就他的華僑大學。
回校后,吳逢鐵向學校領導匯報自己在菲律賓大學的學習情況,希望今后能有機會修完余下的博士課程,完成博士論文、申請博士學位。他的想法得到領導的支持。另一面,他積極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并擔任三、四年級的班主任。不久,他即被評為講師,這時.他已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了20多篇學術論文。他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學習風氣濃厚,成績突出。畢業時有3位畢業生被推薦保送攻讀碩士學位,該班也同時被評為校的優秀班級。
為了支持吳逢鐵完成博士學位,1993年9月華僑大學選派他作為國內訪問學者赴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進修,并征得菲律賓大學同意,邀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錫銘教授擔任吳逢鐵的博士論文導師。在上海的分分秒秒,對吳逢鐵來說,都顯得那么珍貴。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光機所的實驗室。良好的實驗條件。使他如魚得水。在鄧錫銘的指導下,他先后完成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并發表于國內外著名的激光和光學雜志。
1994年7月,吳逢鐵再度踏進了菲律賓大學校門,修完博士學位課程余下的3個學分,并完成博士論文。他的碩士導師、菲律賓國家杰出的中青年科學家國家物理所教授達諾娜博士欣然答應擔任他的副博士導師。1994年12月,吳逢鐵答辯的博士論文《非穩腔CPM激光器及微微秒脈沖非線性效應》獲得由5位教授組成的答辯組的全票通過。專程前往菲律賓參加吳逢鐵博士論文答辯組的鄧錫銘教授,對他的論文給予高度的評價。辛勤的耕耘,終有結果。吳逢鐵以名列菲大國家物理所當年所有畢業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的優異成績取得了博士學位。出色的學習成績,使他獲得了菲律賓大學優秀生和理學院優秀生的榮譽稱號。
吳逢鐵成功了,但這個時候他更想念培養和支持他完成學業的華僑大學。在畢業典禮上,菲律賓大學理學院院長楊戈博士再次誠懇表示,希望吳逢鐵能夠留在菲大工作、并愿意為他提供理想的職位,而他又一次婉言謝絕了。
1995年5月,吳逢鐵告別了菲律賓大學的老師,謝絕了親戚們的挽留,和專程赴菲出席畢業典禮的夫人及兒子一起搭上民航班機,飛回他日夜思想的祖國。當走進熟悉的華僑大學校園,吳逢鐵的心情是不平靜的,他圓滿地完成了學校托付的學習任務,沒有辜負老師和同事們的培養和期望,他又能夠在這日益進步的大學里一展身手,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更上一層樓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華大分會供稿
個人簡歷
吳逢鐵 男,1958年1月出生,福建泉州市人。1979年9丹入學華僑大學物理系,其間專修英語一年,1984年6月畢業,并留校任教。1989年1月由華僑大學選派菲律賓大學國家物理所留學,1991年3月獲碩士學位,同年4月回華橋大學任教。1994年7月再度赴菲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及課程,1995年4月獲菲大理學博士學位,F為華橋大學電氣技術系講師、中國物理學會會員、中國光學學會會員、全國核心期刊《光電子•激光》雜志編委。其名字被收入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至今已在國內外學術雜志發表論文30多篇。先后承擔參加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多項省基金研究課題。
來源:《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
媒體報道二:
吳逢鐵
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84年畢業于華僑大學物理系留校從事激光的教學和科研究工作。88-91年,94-95年公派到菲律賓國立大學(U.P.)國家物理所(NIP)留學,獲物理碩士和博士學位。教學方面:講授《光電子學導論》、《激光器件與技術》、《光電子技術及應用》、《電動力學》、《專業英語》、《大學物理》等多門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科研方面:多次主持和參加國家和省部級基金課題研究,已有成果通過鑒定。目前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其中有51篇論文被國際權威的引文索引SCI和EI收錄,論文多次被國內外學者引用。四篇論文分別于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獲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福建省科協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和三等獎。多次應邀前往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波蘭、澳大利亞等國參加國際會議并應邀作學術報告。學術訪問了德國、奧地利等國家。擔任全國核心期刊《光電子•激光》、《激光雜志》和《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美國光學學會(OSA)和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員、中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和中國物理學會會員。政協泉州市委員會第九、第十屆委員。曾獲得華僑大學教學優秀獎、華僑大學優秀科研工作者,被評為華僑大學跨世紀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2001年破格晉升教授。
崢嶸歲月 不懈拼搏
1958年11月,吳逢鐵出生于著名僑鄉泉州古城。那是在大躍進和大煉鋼鐵的年代,他父親--一位抗日戰爭時期的老黨員樂滋滋地給他的三兒子取了一個帶有時代烙印的名字--逢鐵,希望兒子長大以后能夠成鋼成材。泉州師范附小和泉州第一中學給予青少年時代的他豐富的知識和無盡的快樂。學工、學農、學軍和發展體育運動,使他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的發展。1975年的夏天,吳逢鐵高中畢業,他滿腔熱血響應時代的召喚,到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接受再教育。在那里,他的人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他因為其父的所謂"問題",被取消入學考試的資格,這位泉州一中的高才生,依舊在泉州市的北峰公社接受再教育。1978年,吳逢鐵好不容易爭取到考試資格,并在總分500分的卷面上考得433.5分的好成績,這一成績在當時全國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上了錄取線,但同樣因為政審有"問題"未被錄取。1979年,他再次參加高考,經過多方努力,省高招辦在最后的時刻為他的政審開了綠燈。華僑大學招生負責人以他們獨到的眼光和同情心,破例接收了這位特殊的新生,終于在開學一個月后,他拿到華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實現了讀大學的愿望。
機會來之不易,吳逢鐵格外珍借。在學習上,他努力拼博,同時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活動,曾擔任校學生文學社的理事,在全校學生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好的名次。他以學習勤奮,興趣廣泛在系里聞名。華僑大學為吳逢鐵提供優越的學習條件,他增修了一年的英語課程,成為一位令人贊賞的優秀學生。
1984年7月,吳逢鐵從華僑大學物理系畢業,并以優異的成績留在該系的近代光學研究室工作。感謝近代光學研究室的林星和張文珍二位教授,他們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給吳逢鐵予悉心的指導,為他的科學研究工作盡可能多地創造條件。吳逢鐵留校不久,適逢第二屆國際激光學術會議在美國的西雅圖召開。林星和張文珍讓出這次難得的學術交流的機會,推薦吳逢鐵帶上他們三人合作的學術論文出席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吳逢鐵認識了中國激光事業的開拓者鄧錫銘教授,結識國際激光學術界的朋友,拓寬了自己的研究視野。
吳逢鐵以加倍努力的工作報答學校和老師所給予的關懷,他先后承擔和參加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七項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的科研項目。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其科研項目通過了國家教委鑒定。在教學方面,他輔導和講授《激光原理》、《超短光脈沖》、《光電子技術與應用》等課程,匯編了《激光原理》習題集,并參與編寫《光電子技術與應用》教材,同時和其它老師合作在《物理學報》、《光學學報》、《中國激光》、《激光與紅外》等學術刊物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吳逢鐵全身全意地投入工作,希望能為教育和培養他的母校多盡自己的一份貢獻。
留學海外 勤勉奮進
好機會總是屬于勤奮和有準備的人們。1989年元月,在陳守仁家族基金的資助下,學校選派吳逢鐵赴菲律賓大學國家物理所留學,攻讀碩士學位。剛到菲律賓之初,愛國僑領、菲律賓商聯總會理事長陳永栽先生宴請包括吳逢鐵在內的華僑大學留學生,相互交流中殷切希望他們學成之后能為國服務。吳逢鐵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菲律賓是一個風光秀麗的島國,國立菲律賓大學是該國最負盛名的高等學府,也曾經是亞洲十大名牌大學之一。剛到菲律賓,吳逢鐵無暇顧及異國秀麗的風光,來不及拜會在菲國的眾多親戚,立即轉入緊張的學習生活。按照菲律賓大學規定,攻讀理學碩士學位,必須修滿8門學位課程,并完成碩士論文;攻讀博士學位,同樣必須修滿8門學位課程及完成博士論文。吳逢鐵的心動了,他想,何不在這二年多時間里,將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全部完成呢!這次出國留學,可是一次極好的機會啊,但是,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拿下16門課程,卻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同去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勸他,何必如此苦了自己,而吳逢鐵卻未能所動,他認定的路,堅決要走下去。
于是,在菲律賓大學學習的日日夜夜,吳逢鐵的時間表上沒有節日和假日。除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他還必須在同樣的時間里,比別人多完成一倍的課程。此外,他還要利用原已不多的業余時間,繼續他的研究工作,菲律賓的秀麗風光是迷人的,親戚的邀請是盛情難卻的,吳逢鐵都不能劃出這部分旅游訪友的時間。在菲律賓大學的留學生宿舍,吳逢鐵窗口的燈光幾乎都是亮到凌晨二、三點鐘才熄滅。艱巨的學習任務,使他健壯的身體垮了下去。他消瘦了,患上了胃潰瘍及胃出血,然而在困難面前,吳逢鐵絲毫沒有改變初衷。
按照菲律賓大學學籍規定,全日制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理科研究生每學期可注冊9至12學分,最高不得超過12學分。但這個規定卻被吳逢鐵給破了。吳逢鐵留學菲律賓大學的最后一個學期,他向菲大負責注冊的官員申請24學分,把這位官員嚇了一跳,并理所當然地拒絕他的請求。吳逢鐵一再向這位官員說明情況,希望得到支持。這位官員被吳逢鐵的執著所感動,表示只要校長批準,就可以開了先例注冊。于是,次日,一份情真意切的報告,分別被轉到國家物理所所長,理學院院長和負責教學工作的菲律賓大學副校長的案頭。這三位官員也被他的真誠所感動,破例在報告上簽上同意注冊。當吳逢鐵獲準注冊24學分的同時,菲律賓大學國家物理所聘請他擔任助理研究的職務。
學術研討 大展身手
除了讀書,吳逢鐵還積極參加學術研討活動,先后參加兩屆菲律賓全國物理學會學術學會,并在會議上宣讀學術論文,其論文收入學術會議論文集。鑒于他的學術成績,菲律賓國家物理學會吸收他為會員。
1991年3月,吳逢鐵完成了在菲律賓大學的學習任務,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并修完絕大部分的博士課程。他謝絕了導師和親戚的挽留,如期返回培養和造就他的華僑大學。
回校后,吳逢鐵向學校領導匯報自己在菲律賓大學的學習情況,希望今后能有機會修完余下的一門博士課程,完成博士論文、申請博士學位。他的想法得到領導的支持。另一面,他積極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并擔任三、四年級的班主任。不久,他被評為講師,這時,他已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了20多篇學術論文。他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學習風氣濃厚,成績突出。畢業時有3位畢業生被推薦保送攻讀碩士學位(當年全校共有七名保送生),該班也同時被評為校的優秀班級。
為了支持吳逢鐵完成博士學位,1993年9月華僑大學選派他作為國內訪問學者赴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進修,并征得菲律賓大學同意,邀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錫銘教授擔任吳逢鐵的博士論文導師。在上海的分分秒秒,對吳逢鐵來說,都顯得那么珍貴。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光機所的實驗室。良好的實驗條件,使他如魚得水。在鄧錫銘院士和楊香春研究員的指導下,他先后完成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并發表于國內外著名的激光和光學雜志。
1994年7月,吳逢鐵再度踏進了菲律賓大學校門,修完博士學位課程余下的3個學分,并完成博士論文。他的碩士導師、菲律賓國家杰出的中青年科學家國家物理所教授達諾娜博士欣然答應擔任他的副博士導師。1994年12月,吳逢鐵答辯的博士論文《非穩腔CPM激光器及微微秒脈沖非線性效應》獲得由5位教授組成的答辯組的全票通過。專程前往菲律賓參加吳逢鐵博士論文答辯組的鄧錫銘院士,對他的論文給予高度的評價。辛勤的耕耘,終有結果。吳逢鐵以名列菲大國家物理所當年所有畢業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的優異成績取得了博士學位。出色的學習成績,使他獲得了菲律賓大學優秀生和理學院優秀生的榮譽稱號。在華僑大學赴菲的幾十名留學生中,他是第一位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在完成博士論文后,吳逢鐵還特意郵寄一份回饋給陳守仁先生。在論文的扉頁上,他用雋秀的字跡寫下了對陳先生的感激之語,深深感謝他對自己的栽培。
情系桑梓 悉心育人
天道酬勤,吳逢鐵成功了,但這個時候他更想念培養和支持他完成學業的華僑大學。"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是他為人處世的人生信條。他深知華僑大學急需人才,當時的華僑大學僅有兩位博士。在畢業典禮上,菲律賓大學理學院院長楊戈博士再次誠懇表示,希望吳逢鐵能夠留在菲大工作,并愿意為他提供理想的職位,而他又一次婉言謝絕了。
1995年5月,吳逢鐵告別了菲律賓大學的老師,謝絕了親戚們的挽留,和專程赴菲出席畢業典禮的夫人及兒子一起搭上民航班機,飛回他日思夜想的祖國。當走進熟悉的華僑大學校園,吳逢鐵的心情是不平靜的,他圓滿地完成了學校托付的學習任務,沒有辜負老師和同事們的培養和期望,他又能夠在這日益進步的大學里一展身手,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更上一層樓貢獻自己的文思與智慧。
"傳播知識,啟迪思維,追求智慧,完善人格",這是吳逢鐵一如繼往的教育風格。寶貴的留學經歷讓吳逢鐵的教學工作更加得心應手,流利的專業英語,使得他能嫻熟地運用雙語教學,每一次授課他都力求有新的突破,盡可能的將內容講解得細致深入,通俗易懂,并結合自己做研究的經驗,使講課內容既富有理論深度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為此,他查閱了大量的圖書資料,并關注國外的研究動向,讓學生及時接觸到最新的信息。不喜歡說大道理的他,十分注重課堂育人的效果。關注學生的內心,貼心的交流,勸導、鼓勵同學要奮發圖強,這些悉心的言語和關懷拉近了吳逢鐵和學生們的距離。由于講課條理清晰,教學效果良好,他在學校專家和學生的評教上均為優秀,因此獲得了華僑大學教學優秀獎。
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至今他已高質量的培養多名研究生,他們的成績突出,幾乎每位研究生都能在高級別的學術雜志發表多篇論文。讓吳逢鐵特別印象深刻的是2004級光學碩士的曾夏輝同學,?瞥錾淼乃趨欠觇F的悉心指導下,同時憑借其良好的悟性和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他的論文被評為2007年度華僑大學優秀碩士論文(當年全校僅有8名碩士生獲此殊榮)。同時他在SCI和EI收錄的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如《物理學報》、《Optics Engineering》、《中國激光》等發表了系列論文。一次參加2006年的全國光學年會的機緣中,吳逢鐵將曾夏輝引薦給中國工程院范滇元院士,而今曾夏輝終于也考上了他的博士生,繼續學習深造。團結、協作、互助的團隊精神,一直是吳逢鐵在教學科研中所倡導的,許多課題是在老師和研究生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他感慨于團隊合作的力量。
吳逢鐵不僅對學生的學業盡職盡責,還非常關心學生的生活,對貧困的研究生更是傾囊相助,鼓勵支持他們完成學業。每一屆研究生新生入學后,他都要帶著他們攀登清源山,參觀開元寺、靈山圣墓等名勝古跡,一同欣賞閩南的秀麗風光,為他們講解古城泉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師生間的友誼就這樣在平日的相處中累積,學生們感動于吳逢鐵的無私關愛和奉獻,總是在每年的教師節為他獻上心底最誠摯最溫暖的祝福。
而今的吳逢鐵,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激光光束的傳輸與變換,新型光束,新型固體激光諧振腔,短脈沖激光及其非線性光學效應講授多門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專業和基礎課程。因為教學工作的需要,他辛勤奔波于泉州廈門兩校區之間。在廈門校區給本科生上課,在泉州校區給研究生上課,還要指導高年級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而自己的科研工作仍然要抓緊進行,除此之外還必須履行好黨派和政協工作方面的職責,但對這一切他從沒說過一次累。
致力為公 進言獻策
吳逢鐵除了做好本職教學工作,還積極參與黨派工作,開展海外聯誼工作。目前他擔任中國致公黨華僑大學總支副主委,致公黨泉州市海外聯絡工作委員會委員,致公黨福建省委會海外聯絡與留學人員工作委員會委員。
謹慎務實的工作作風,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吳逢鐵的黨派工作獲得了肯定和好評。2001年和2007年,他分別當選政協第九屆、第十屆泉州市委員會委員,積極參加每年一度的政協會議,認真履行委員職責,踴躍參政議政。
幾年來吳逢鐵多次參加市政協組織的委員視察活動,如到永春、德化、煉油廠、關嶺村等地實地考察,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便更有效的提出相關議案,為民眾利益而積極奔走。作為第一提案人他提出了事關泉州人民切身利益的八項議案,諸如《關于完善西湖公園管理和建設的幾點建議》、《關于加快辦理規劃小區自建房房屋產權證的提議》、《放學時間開放學校操場解決交通堵塞的建議》等,全部立案,這些提案經有關部門辦理落實得到了較滿意的答復和結果。
同時,他積極參加華僑大學黨委及統戰部組織的黨派負責人及人大政協委員會的季談會,進言獻策,為這樣一所為僑服務的僑校的建設和發展盡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存高遠 孜孜追求
兢兢業業、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為吳逢鐵的科研活動注入了一道道的生命力,正是在這樣的工作態度的指引下,他取得了驕人的科研成果。由于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出色表現,1998年獲華僑大學教學優秀獎,被評為華僑大學1998-1999年度優秀科研工作者,被評為華僑大學跨世紀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
熱衷光學研究的他,身兼數職,現任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美國光學學會(OSA)和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會員、中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和中國物理學會會員,這些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和風采。同時,他還被聘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光電子•激光》、《激光雜志》和《華僑大學學報》編委。
此外,吳逢鐵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課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首屆福建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國僑辦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對撞脈沖鎖模Nd:YAG激光器的研制"和"超短光脈沖與非線性介質的作用"通過國家教育部科技司鑒定。"CPM,Nd:YAG激光系統的設計與機理探討"通過了華僑大學理論成果鑒定。
至今,吳逢鐵的四篇論文分別于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獲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福建省科協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和三等獎,另有其它四篇論文獲省、部級優秀學術論文獎。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有50多篇被國際權威的引文索引SCI和EI收錄,并多次被國內外同行引用。
"參加學術會議,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能感受國際光學大師們的魅力,在交流中不斷地拓寬自己的視野",吳逢鐵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他于1986年和1999年分別兩次前往美國西雅圖和圣荷塞出席國際激光學術會議,1999年出席在日本大阪召開的"先進高功率激光"國際學術會議,2002年出席在法國召開的"第25屆高速攝影和光子學"學術會議,并對德國和奧地利進行學術訪問。2003年出席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召開的"第十一屆激光光學"國際學術會議,2005年出席在波蘭華沙召開的"光學和光電子學"學術會議,2008年出席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2008悉尼國際光學委員會第21屆會議"。每次出席會議,吳逢鐵都應邀作學術報告,借此機會和國內外同行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同時向與會成員介紹和展示母校華僑大學。而他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也隨著這些知識和經驗的累積不斷提高。由于學術上的成果突出,2001年任職副教授僅三年的吳逢鐵被破格晉升教授。
只有啟程,才會達到理想的終點;只有拼搏,才會取得輝煌的成功;只有播種,才能收獲豐碩的果實;只有奮斗,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
吳逢鐵深深地感謝華僑大學,倘若當初沒有華僑大學的眷顧,也許不會有今天的這一切榮耀。他時時享受著華僑大學清幽的環境和進取的工作氛圍,見證著華僑大學的一年又一年的發展歷程,與其他教師共同在這片熱土上辛勤耕耘,播種育人。在談及自己工作的長遠目標和最大的心愿時,吳逢鐵深深地希望可以通過孜孜不倦的追求,加強學科建設,提高華僑大學的光學研究水平,盡早為學校的光學專業添加博士點,以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光學人才,服務祖國現代化建設。(龔林思靜 趙小波)
來源:《中國致公黨》2009年11月27日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