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线看-中国女人黄色片-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888,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图片swag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丨区2区

| 加入桌面
科技創新網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發布信息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新人物 » 基礎科學 » 生態學 »

溫達志——環境生態學研究專家 溫達志——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

點擊圖片查看原圖
 
有效期至: 長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7
 
還不是會員,立即免費注冊
免費注冊為會員后,您可以...
發布專家信息 推廣科研成果
建立專家網頁 在線洽談生意
還不是會員,立即免費注冊
 
 
 溫達志——環境生態學研究專家 溫達志——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

專家信息:

溫達志,男,1966年生,江西永豐人。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生導師,環境生態學創新研究組首席研究員,“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4.9-1988.7 江西農業大學林學系林學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1988.9-1989.7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課程專業基礎課學習。

1989.9-1991.7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森林生態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1.3-2004.7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植物學專業生理生態方向,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1.7-1994.7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從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群落結構、生物生產力動態監測。

1994.8-1998.9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從事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鼎湖山定位研究站生物要素監測與數據質量控制工作,生物養分循環。

1994.7-1995.5 瑞典農業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系暨短輪伐森林研究系訪問學者,進修“陸地生態系統酸沉降研究理論與方法”和“最佳營養實驗設計”。

1998.10-2004.7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從事陸地生態系統/植物對環境脅迫(酸污染、林下光環境、干旱退化坡地)的響應、森林群落組織結構機制以及珠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元素歷史重建和生態系統健康診斷的研究。

2004.10-2005.4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環境植物學研究院訪問學者,進修“森林冠層光合作用模型模擬”和“同位素技術在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

2004.08-至今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從事陸地生態系統/植物對環境脅迫(酸污染、林下光環境、干旱退化坡地)的響應、森林群落組織結構機制以及珠江三角洲典型污染元素歷史重建和生態系統健康診斷的研究。

教學情況:

培養學生情況:

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4人;在讀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3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環境生態學、植物生理生態學。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監測項目“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監測”,1992-, 負責生物要素的測定與監測。

2.國家科委基礎性重大關鍵項目(PD-85-31)“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學研究二級課題:南亞熱帶生態系統保護生態學研究”,1994-1997,主要研究人員。

3.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基金課題“生長光強對亞熱帶木本植物生理生態特性的影響”1994-1996,項目組成員。

4.地方委托項目“深圳南山火力發電廠燃煤煙氣對荔枝林的影響”,1993-1996, 項目組成員。

5.地方委托項目“東莞虎門磚廠群燃煤煙氣對大氣環境和荔枝林的影響與評估”,1993-1996,項目組成員。

6.中國科學院開放臺站基金項目《酸沉降對鶴山丘陵生態系統的影響》(1998-2000),課題負責人。

7.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生態環境重點項目“亞熱帶植物“光合作用控制”對生態環境變遷的適應“(1998-2000),主要研究人員。

8.中日美聯合資助“Case-Study of High-Quality Cow-Feeding Grasses Cultivated on Degraded Slope Lands in South China”(1998-2000),主要研究人員。

9.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華南酸雨地區生態系統的敏感性分析與評(1998-2000),課題負責人。

10.廣東省環保局科技研究開發項目“區域大氣污染的毒害機理與環境修復途徑”(2001-2003),課題負責人。

11.廣東省環保局科技研究開發項目《華南酸雨地區Al的釋放、轉化與毒害機理》,(2001-2003),項目組成員。

12.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方向性項目“南亞熱帶典型森林生態系統C循環研究”(2002-2005),批準號KSCX2-SW-120,第1專題“植物C貯存、遷移及其生物學過程研究”負責人。

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我國熱帶南亞熱帶重要農林業土地類型N2O排放研究”(2002-2004),批準號30170191,項目組成員。

14.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領域前沿項目“植物光合色素變化的生理生態功能及其對環境變遷的響應”(2003-2005),項目組成員。

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酸污染脅迫下植物耐受機理與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格局優化”(2004-2006),批準號30370283,課題負責人。

16.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交叉型方向項目“我國主要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響應與反饋的樣帶研究”,項目組成員。

17.佛山市科技專項基金項目“重度酸污染地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格局優化與示范研究”(2005-2006),批準號0102007A,課題負責人。

18.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珠江三角洲酸污染地區重度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格局優化研究(2005-2006),批準號04002306,課題負責人。

1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珠江三角洲酸沉降地區污染指示元素的年代變化(2006-2008),批準號30570349, 課題負責人。

20.中國科學院CERN留學項目“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生產力與物質循環”,瑞典,9個月,1994年

21.中國科學院高訪項目“植物對環境脅迫的響應”,英國,3個月,2002年

22.國家留學基金高訪項目“陸地生態系統響應與環境脅迫”,澳大利亞,6個月,2004年

目前從事的研究課題包括:

1.陸地森林植物對環境變化尤其酸污染脅迫的響應及調節機制。

2.酸沉降地區污染指示元素的時空變化、重要污染歷史事件的重建及生態系統健康診斷。

3.污染受損或自然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樹種生理態學特征與恢復格局優化。

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影響下環境質量演變規律。

科研成果:

首次研究了我國東北地區短輪伐柞蠶林的冠層結構、最佳樹型配置、載蠶強度、光合生產力以及營養循環效率,為提高柞蠶場生物生產力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柞蠶林再生資源提出了合理的策略。近年來, 從傳統的群落生物量生產力動態監測轉向影響生產力形成與維持過程的機制分析,生態系統響應與環境脅迫(如森林演替中的光強變化、大氣酸沉降、干旱退化坡地),試圖對這些脅迫或極端生境下生態系統不同組分的正常反應和失控行為進行界定;為污染脅迫或退化生境下生態系統早期傷害或退化癥狀提出預測預報。比較研究了外來入侵雜草微甘菊與其伴生種光合生理特性的差異以及熱帶亞熱帶退化坡地C4禾本科牧草產量、光合生理和水分利用等,對外來雜草生長的進一步控制以及華南退化坡地C4禾草植物作為高生產力綠色飼料的前景作了科學論證。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貴州普定喀斯特森林3種優勢樹種葉片元素含量特征 曠遠文; 溫達志; 閆俊華; 劉世忠; 褚國偉; 周傳艷; 王國勤; 張倩媚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10-04-25

2 南澳島光裸地和次生林下6種鄉土樹幼苗生長與光合特征 劉志發; 申衛軍; 溫達志 生態環境學報 2009-03-18

3 南亞熱帶人工林16種木本植物重要葉特征參數的相互關系 張繼光; 傅聲雷; 溫達志 ; 張玲玲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9-07-15

4 薇甘菊和飛機草抗氧化物和膜脂過氧化物對光照和土壤水分的響應 張玲玲 ; 孫芳芳; 溫達志 植物生態學報 2009-09-30

5 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生物多樣性及土壤有機質的影響 王志云; 陸耀東 ; 溫達志; 徐國良 中國城市林業 2009-10-28

6 鼎湖山異齡馬尾松針葉長度序列元素分布 曠遠文; 溫達志 ; 周國逸; 張德強 植物生態學報 2006-01-30

7 珠江三角洲陶瓷工業污染區植被受害證據與啟示(英文) 溫達志 ; 曠遠文; 劉世忠; 張德強; 陸耀東; 黎建力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6-03-30

8 模擬酸雨對柚木幼苗生長、光合與水分利用的影響 鄭飛翔; 溫達志; 曠遠文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6-03-30

9 五種亞熱帶樹苗的生長與干物質分配格局對大氣污染脅迫的響應 鄭飛翔; 余春珠; 溫達志; 曠遠文; 劉菊秀; 褚國偉 生態環境 2006-05-18

10 珠江三角洲馬尾松年輪重金屬含量年代變化 曠遠文; 周國逸; 溫達志; 陳少薇; 李祥光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7-09-15

11 廣州城郊環境梯度下馬尾松針葉元素質量分數變化特征 李祥光; 孫芳芳; 吳敏; 溫達志; 曠遠文 生態環境 2007- 11-18

12 珠江三角洲馬尾松年輪中S的環境指示意義 曠遠文; 周國逸; 溫達志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8-03-15

13 廣東鶴山主要森林生態系統酸沉降影響現狀研究 劉菊秀; 周國逸; 溫達志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3-08-25

14 廣州及其周邊地區非甲烷低分子碳氫化合物的初步研究 曠遠文; 溫達志; 周國逸; 李志安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3-10-25

15 鼎湖山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C貯量分布 唐旭利; 周國逸; 溫達志; 張德強; 閆俊華 生態學報 2003-01-25

16 劃分土壤類型的一種新方法——以功能生態學理論為基礎(英文) 尹光彩; A S Kerzhentcef; V V Bugrovskiy; 周國逸; 溫達志 生態學雜志 2003-08-11

17 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錐栗-荷木-黃果厚殼桂群落發展趨勢探討 張詠梅; 周國逸 ; 溫達志; 張德強; 張倩媚 植物生態學報 2003-03-20

18 30種園林植物對短期大氣污染的生理生態反應 溫達志; 孔國輝; 張德強; 彭長連; 張瑞鳳; 黎旭 植物生態學報 2003-05-20

19 鼎湖山季風常綠闊葉林粗死木質殘體的研究 唐旭利; 周國逸; 周霞; 溫達志; 張倩媚; 尹光彩 植物生態學報 2003-07-20

20 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修復中的作用 曠遠文; 溫達志; 鐘傳文; 周國逸 植物生態學報 2003-09-20

21 季風常綠闊葉林恢復演替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及累積速率 周國逸; 周存宇; LiuShuguang; 唐旭利; 歐陽學軍; 張德強; 劉世忠; 劉菊秀; 閆俊華; 溫達志; 徐國良; 周傳艷; 羅艷; 官麗莉; 劉艷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5-06-20

22 鼎湖山酸沉降背景下主要森林類型水化學特征初步研究 劉菊秀; 張德強; 周國逸; 溫達志; 張倩媚 應用生態學報 2003-08-30

23 廣東園林綠化植物對大氣污染的反應及污染物在葉片的積累 孔國輝; 陳宏通 ; 劉世忠; 張德強; 彭長連; 溫達志; 胡羨聰; 薛克娜; 陸耀東; 吳芝揚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3-12-30

24 39種木本植物對大氣污染的生理生態反應與敏感性 溫達志; 陸耀東; 曠遠文; 胡羨聰; 張德強; 薛克娜; 孔國輝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3-12-30

25 城市林業概述與發展趨勢 陸耀東; 溫達志; 陳宏通; 李松鋒; 譚家得; 胡羨聰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3-12-30

26 大氣污染對珠江三角洲村邊林植被的影響 溫達志; 曠遠文; 劉世忠; 陸耀東; 黎建力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3-12-30

27 模擬酸雨對農作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彭彩霞; 彭長連; 林桂珠; 溫達志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3-12-30

28 有機物及重金屬植物修復研究進展 曠遠文; 溫達志; 周國逸 生態學雜志 2004- 02-11

29 樹木年輪分析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進展 溫達志; 曠遠文; 周國逸; 余春珠 廣西科學 2004-05-15

30 鼎湖山季風常綠闊葉林各層次優勢種熱值研究 曠遠文; 溫達志; 周國逸; 劉世忠; 張德強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5-03-30

31 大氣污染脅迫下9種植物幼苗葉片熱值、C/N和灰分含量比較 曠遠文; 溫達志; 周國逸; 張德強; 曹裕松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5-04-30

32 三種木本植物對酸雨的敏感性和抗性 余春珠; 溫達志; 彭長連 生態環境 2005-02-20

33 園林綠化植物的抗性及其對SO_2和Pb凈化能力分析 張德強; 孔國輝; 溫達志; 周國逸; 張瑞鳳; 黎旭 廣州環境科學 2003-03-30

34 光強對四種亞熱帶樹苗生長特征影響的比較 溫達志; 孔國輝; 林植芳; 葉萬輝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9-06-30

35 鼎湖山南亞熱帶森林細根生產力與周轉 溫達志; 魏平; 孔國輝; 葉萬輝 植物生態學報 1999-07-20

36 城市綠化植物對大氣污染的響應 彭長連; 溫達志; 孫梓健; 林桂珠; 林植芳; 孔國輝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2-12-30

37 地面氧化亞氮排放靜態箱測定技術 李志安; 鄒碧; 曹裕松; 劉劍; 溫達志 土壤與環境 2002- 12-30

38 三種相思植物對短期大氣污染的響應 溫達志; 朱劍云; 曹洪麟; 張德強; 葉永昌; 劉頌頌; 李果惠 生態科學 2002-12-30

39 酸與酸肥混合處理對瑞典中部里茲堡松林地上部分的影響 溫達志; Folke Andersson 生態科學 1999-03-30

40 宗教文化對鼎湖山森林資源保護的影響 魏平; 溫達志 生物多樣性 1999-08-21

41 通過樹木年輪δ~(13)C重建大氣 CO_2濃度的可靠性探討 候愛敏; 彭少麟; 周國逸; 溫達志 科學通報 2000- 07-15

42 外來入侵雜草薇甘菊及其伴生種基本光合特性的比較 溫達志; 葉萬輝; 馮惠玲; 蔡楚雄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06-30

43 曲江縣的牧草生產與養牛業發展關系的研討 劉偉聰; 陳業明; 丁明懋; 周國逸; 張德強; 溫達志; 羅仲良; 李德明; 黃得光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44 曲江縣種草養牛的綠色食品生產環境條件初探 丁明懋; 周國逸; 張德強; 溫達志; 羅仲良; 李德明; 黃得光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45 不同基肥對退化坡地及牧草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張德強; 周國逸; 溫達志; 丁明懋; 羅仲良; 李德明; 黃得光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46 割草對牧草分蘗萌發的影響 周國逸; 溫達志; 張德強; 丁明懋; 劉菊秀; 黃得光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47 收割次數對四種牧草生物量積累的影響 周國逸; 張德強; 溫達志; 丁明懋; 劉菊秀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48 刈割時間和次數對牧草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德強; 周國逸; 溫達志; 丁明懋; 羅仲良; 李德明; 黃得光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49 刈割頻率對兩種牧草越冬的影響 黃得光; 張德強; 周國逸; 溫達志; 丁明懋; 羅仲良; 李德明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50 四種禾本科牧草植物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溫達志; 張德強; 周國逸; 丁明懋; 黃得光; 羅仲良; 李德明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51 四種禾本科牧草植物蒸騰速率與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較 溫達志; 周國逸; 張德強; 丁明懋; 黃得光; 羅仲良; 李德明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52 禾本科牧草植物的結構、生長特性及其生理學基礎 溫達志; 周國逸; 張德強; 丁明懋; 劉菊秀; 羅仲良; 李德明; 黃得光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53 曲江縣發展養牛業的組織機構、政策和管理 羅仲良; 伍時強; 溫達志; 段桂生; 楊桂芬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0-12-30

54 南亞熱帶酸雨地區陸地生態系統植被、土壤與地表水現狀的研究 溫達志; 周國逸; 孔國輝; 郁夢德 生態學雜志 2000-10-11

55 廣東鶴山酸雨地區針葉林與闊葉林降水化學特征 劉菊秀; 溫達志; 周國逸 中國環境科學 2000- 06-30

56 4種木本植物葉片的光合電子傳遞和吸收光能分配特性對光強的適應 林植芳; 彭長連; 孫梓健; 林桂珠; 溫達志 植物生理學報 2000-10-20

57 氯化鉀交換-中和滴定法測定森林土壤交換性酸的研究 劉菊秀; 周國逸; 溫達志 環境與開發 2000-12-25

58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林下層植物的生物量及其測定方法的探討 張倩媚; 溫達志; 葉萬輝; 孔國輝 生態科學 2000-12-30

59 黃梔子栽培技術與利用 鐘傳文; 溫達志 林業科技通訊 2001-02-28

60 酸沉降影響下廣東陸地生態系統表層土壤特征 劉菊秀; 周國逸; 溫達志; 褚國偉 農業環境保護 2001-08-30

61 全光和遮陰下兩種亞熱帶木本植物的光合作用對光的響應 溫達志; 葉萬輝; 林植芳; 孔國輝; 孫梓健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01-09-30

62 樹木年輪δ~(13)C含量幼齡效應的定量化探討 侯愛敏; 彭少麟; 周國逸; 溫達志 生態學報 2001-03-25

63 通過樹木年輪δ~(13)C重建大氣CO_2碳同位素比δa的可靠性探討 侯愛敏; 彭少麟; 周國逸; 溫達志 生態學雜志 2001-02-11

64 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兩種相思植物光合速率和蒸騰效率的初步研究 朱劍云; 葉永昌; 劉頌頌 ; 李果惠; 曹洪麟; 溫達志 廣東林業科技 2001-09-28

65 鼎湖山主要森林類型土壤pH值動態變化 劉菊秀; 余清發 ; 褚國偉; 周國逸; 溫達志 土壤與環境 2001-03-30

66 按單葉葉面積估測法評估蒿柳(Salix viminalis L.)第一生長季整株葉面積 溫達志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6-12-30

67 受干擾的生態系統Ⅱ.柞蠶林N循環與調控 溫達志; 楊思河; 李敦求; 姜波 應用生態學報 1996-11-15

68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高與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綜述) 溫達志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997-09-30

69 鼎湖山錐栗+黃果厚殼桂+荷木群落生物量及其特征 溫達志 ; 魏平; 孔國輝; 張倩媚; 黃忠良 生態學報 1997-09-30

70 鼎湖山季風常綠闊葉林死木生物量及其特征 魏平; 溫達志 ; 黃忠良; 張倩媚; 孔國輝 生態學報 1997-09-30

71 鼎湖山南亞熱帶森林細根分解干物質損失和元素動態 溫達志 ; 魏平; 張佑昌; 孔國輝 生態學雜志 1998-04-11

72 柞蠶林生物生產力和干物質轉化研究 溫達志; 楊思河; 姜波 生態學雜志 1993-03-02

73 去葉對尖柞生長效應初探 溫達志; 楊思河; 尹忠馥; 姜波; 王昌杰; 黃剛 蠶業科學 1993-12-31

74 受干擾的生態系統Ⅰ.柞蠶林的養分循環 楊思河; 文詩韻; 李敦求; 溫達志; 姜波; 王昌杰 應用生態學報 1993-12-31

75 模擬酸雨對柚木幼苗生長、光合與水分利用的影響 鄭飛翔; 溫達志; 曠遠文 中國生態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薈萃 2006-08-01

76 珠江三角洲馬尾松年輪中污染指示元素S的年代變化 曠遠文; 溫達志; 周國逸 中國生態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薈萃 2006-08-01

 

榮譽獎勵:

1.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2.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3.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4.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5.2001年獲第六屆“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6.2002年獲廣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7.2005年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媒體報道:


溫達志:確定城市生態“元兇”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哪些因素導致了生態的惡化?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尋找“真兇”。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溫達志帶領課題組,經過3年的研究,確定了珠三角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酸沉降及重金屬污染對森林群落和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威脅。

這一成果登載在國際學術期刊《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Environ Sci Pollut Res)上。

《北京科技報》:您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問題?

溫達志:2000年,我開始從事生態系統酸沉降、酸雨、土壤酸化領域的研究。2006年中期,得到了國家的資助后,我們開始進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的有關研究。城市化的研究包括土地利用,環境質量等,我們的研究從生態系統、環境質量展開。

其實,我們國家從上個世紀70年中期就已經開始對西南地區(重慶)進行了大量的酸沉降研究。后來,相關研究逐漸延伸到了華南地區,包括珠江三角洲。

《北京科技報》:您的研究是怎么開展的?

溫達志:我們以廣州為中心,向東北和西南方向延伸展開調研;發現城市化、工業化高的大都市地區,污染都很嚴重,遠郊污染相對較輕,但污染潛在風險及森林衰退已經由城區向遠郊擴展。

我們對生長在珠三角污染區的馬尾松的年輪進行了研究;因為當環境比較惡劣時,樹木生長緩慢,年輪就會比較窄。結果發現,從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這些馬尾松的生長出現了嚴重的持續衰退。年輪中的重金屬(Pb, Cu, Cr)濃度也自那時起上升最快。

這與改革開放后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大氣沉降和土壤中重金屬濃度增加時期吻合。大氣酸沉降及伴隨的土壤酸化等成為生態環境衰退的重要因素。

《北京科技報》:這些衰退的生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到理想狀態?

溫達志:我們只能通過減排、減輕污染源、改善土壤地質來逐步恢復,但確切地說需要多長時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北京科技報》:您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對人們進行城市工業化帶來什么啟示?

溫達志:這次研究為我國酸污染地區的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森林衰退的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證;而且為認識快速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的環境質量演變提供了大量數據資料。我們必須正視城市工業化中的生態問題,制定合理的方案去緩和二者之間的矛盾。

專家介紹:溫達志,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環境退化與生態恢復研究領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華南植物園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態與環境定位研究站”站長,“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北京科技報 2009年07月23日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更多..同類創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購物車(0)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