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王國良,男,1955年生,浙江鄞縣人。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生命科學系教授,寧波市高校名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8年大學畢業到浙江水產學院工作。
1996年到新的寧波大學工作。
社會兼職:
1.中國水產學會魚病研究會理事。
2.華東地區農科研究生教育研究會理事。
3.寧波市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擔任《經濟微生物》、《職務保護技術》等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工作。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的“梭子蟹主要病害防治及健康養殖技術”。
科研成果:
1.王國良教授深知,在水產養殖領域,飼料、苗種、病害是三大核心問題,對老百姓來說,最怕的是病害,最渴望在這方面得到支持與幫助。30年來,王教授在這個領域不斷開展科研攻關,并利用自己的技術為養殖漁民提供防病技術指導和現場診斷,給他們講授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足跡遍布浙江全省的沿海和內地,受益人數約達近萬人次。
2.王國良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開展了"灘涂養殖主要貝類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技術研究",目前該項成果經鑒定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在生產上推廣應用。他的許多項目成果處于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不同蟲生曲霉原生質體融合選育松墨天牛高毒力菌株 王國良; 王勇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10-04-15
2 浙江西蘭花花球頭腐病的病原鑒定 王國良; 李斌; 唐喬梅; 劉寶平; 張國慶; 蘇婷 植物保護學報 2010-04-15
3 從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角度談微生物類實驗教學改革 王國良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10-07-15
4 黑木耳菌絲體發酵條件優化和發酵罐生產多糖的試驗 王國良; 王志江; 蔡景順; 胡紹琪; 錢宇 農業科技通訊 2009-01-17
5 松墨天牛致病菌葡萄曲霉安全性研究 王國良; 岑靚祎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9-03-15
6 深層發酵條件下不同黑木耳品種多糖產量的比較 王國良; 王志江; 嚴羽蘭; 錢宇 浙江農業科學 2009-10-11
7 桑椹菌核病菌多樣性調查 王國良 菌物研究 2009-11-15
8 葉甲生煙曲霉的初步研究 王國良 中國生物防治 2006- 12-30
9 學生評教信息分析與合理應用的探討 王國良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7-01-30
10 八角金盤瘡痂型炭疽病初步研究 王國良 浙江林業科技 2007-09-15
11 葉甲生煙曲霉的急性毒性試驗初報 王國良 農業科技通訊 2008-04-17
12 對小猿葉甲高毒力煙曲霉菌株的選育技術 王國良 中國生物防治 2008-05-08
13 果桑白果病的初步研究 王國良 植物病理學報 2003-11-20
14 西蘭花花梗褐心病研究 王國良; 李國雷; 吳明華 植物保護 2005-02-08
15 毛竹慢性枯萎病病原鑒定 史紅霞; 王國良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7-30
16 大棚草莓白粉病嚴重發生原因初步研究 王國良; 何鐵漢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3-04-30
17 毛竹慢性枯萎病菌和生物學特性的研究 史紅霞; 王國良; 徐炳華; 徐國華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4-04-30
18 西蘭花花梗褐心病病菌鑒定 王國良; 李國雷; 吳明華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4-10-30
19 浙東大棚草莓白粉病菌越夏和初侵染菌源的研究 王國良 植物保護 2004- 02-08
20 浙江冷季型草坪枯草團發生規律及其病原菌種類的調查 王國良; 任善于; 謝曉鴻 安徽農業科學 1999- 10-25
21 桂花葉尖皺縮病病原的鑒定 王國良; 胡明龍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2-03-30
22 江南城市發展冷季型草坪的難點及對策 王國良; 謝曉鴻 中國園林 1999-12-25
23 冷季型草坪枯死規律及其病原的研究 王國良; 謝曉鴻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1999-08-15
24 冷季型草坪上致病腐霉菌的研究 王國良 ; 任善于; 謝曉鴻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1999-11-15
25 金葉女貞輪紋病的初步研究 王國良 浙江農業科學 2000-08-11
26 浙江省冷季型草坪上致病腐霉菌的鑒定 王國良; 任善于; 謝曉鴻 植物病理學報 2000-09-30
27 影響冷季型草坪腐霉病發生因子的研究 王國良 浙江農業學報 2000-05-25
28 金葉女貞假尾孢葉斑病初步研究 王國良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0-06-30
29 西洋南瓜疫病的初步研究 王國良 植物保護 2001-08-08
30 西洋南瓜疫霉病菌的鑒定 王國良; 吳華慶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1-03-30
31 冷季型草坪腐霉猝倒和葉腐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 王國良; 任善于; 謝曉鴻 植物保護學報 2001- 05-15
榮譽獎勵:
1.“寧波市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寧波大學服務地方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他是一位高明的醫生,30年如一日為魚蝦貝類把脈!
他是養殖漁民信賴的專家和知心的朋友,30年如一日為他們排憂解難!
他就是"寧波市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省內外知名度很高的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寧波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王國良教授。近日,在王教授的辦公室,記者采訪了他。
"老百姓需要我,地方需要我,這對我也是一種鼓勵。我的研究路子走對了,并且還要繼續走下去。"這是王國良教授的肺腑之言。
1978年,大學畢業到浙江水產學院工作的王國良,迷上了魚蝦貝類的病害研究,1996年三校合并后,他到新的寧波大學工作。30年來,他在這個領域探索創新,樂此不疲。
作為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王國良教授深知,在水產養殖領域,飼料、苗種、病害是三大核心問題,對老百姓來說,最怕的是病害,最渴望在這方面得到支持與幫助。30年來,王教授在這個領域不斷開展科研攻關,并利用自己的技術為養殖漁民提供防病技術指導和現場診斷,給他們講授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足跡遍布浙江全省的沿海和內地,受益人數約達近萬人次。多次被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舟山市、溫州市的電視臺和報刊等媒體報道。
1993年3月的一天凌晨,急促的電話鈴聲把睡夢中的王國良教授吵醒。電話是從幾百里外的溫州洞頭縣大門鎮打來的,打電話的是一位女同志,她家承包的池養大黃魚發生大批死亡,眼看一年的辛苦付東流,焦急萬分的她撥通了王教授家的電話。當時王教授并不認識她,但在王教授的心中,百姓的需要就是命令,他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那里,幫他們分析原因。此后,在王教授的指導下,他們養魚技術提高很快,并獲得較大經濟效益。
人常說,有蝦不吃肉,有蟹不吃蝦。蟹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極為喜愛的水產品。隨著養殖面積和養殖密度的不斷擴大,蟹病的陸續發生,成為制約蟹類養殖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去年7月,王國良教授主持的"梭子蟹主要病害防治及健康養殖技術"的研究成果,對促進梭子蟹養殖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以及相關行業的同步發展,將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養民對梭子蟹養殖充滿了信心。
除了病害,養殖環境惡化對養殖漁民也是不小的威脅。如灘涂貝類養殖本輕利厚,深受養民的喜愛。然而工農業和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海、漁業和養殖業的自身污染等導致養殖環境惡化,增加了貝類的發病機率。為此,王國良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開展了"灘涂養殖主要貝類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技術研究",目前該項成果經鑒定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在生產上推廣應用。他的許多項目成果處于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
由于王國良教授的知名度和在養殖漁民的中信譽度較高,地方漁政部門遇到難以處理的問題時,也會找他幫忙。有一次,玉環縣旋門港網養的大黃魚發生大批死亡,當地漁政部門下了結論,但漁民不信,鬧得很厲害,省里打電話要王教授過去,結果王教授分析的原因與漁政部門分析的基本吻合,但老百姓更相信大學教授,事情很快平息了下來。這件事給王教授印象很深刻,他說:"老百姓這么信任我,我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
王國良教授的執著追求也為他贏得了很多榮譽。他曾獲多項省、市科技進步獎及科技成果獎多項,及" 寧波市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寧波大學服務地方突出貢獻獎"等多種榮譽稱號,擁有"中國水產學會魚病研究會理事"、"華東地區農科研究生教育研究會理事",寧波市微生物學會理事長等多種閃光的頭銜。
現在,王教授還在繼續他的研究,并帶研究生。他盡量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帶他們下基層。有時候忙不過來,就讓研二、研三的帶研一的學生去。有位研究生深有感觸地說:"學習就是為了應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徐益軍是研二的學生,他告訴記者,王國良教授很喜歡學生提問題,哪怕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他也會很認真地給學生講解,態度永遠那么和藹可親……
今年1月,王國良教授由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調任醫學院副院長,分管學院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和服務地方工作。他覺得肩上的擔子很重,也希望自己能不負厚望!
來源:人民網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