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金永煥,男,1964年生,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
教育經歷:
1981.9 -1985.7 吉林林學院林學系, 學士。
1992.9 -1995.7 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經理學科 , 碩士。
1995.9 -1999.8 韓國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博士。
工作經歷:
1985.08 - 1995.8 吉林省延邊農學院。
1999.11 - 2001.7 韓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2001.09 - 至今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社會兼職:
1.Kor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編委。
2.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分會理事會理事。
3.中國林學會土壤專業委員會委員。
4.中國土壤學會森林土壤專業委員會委員。
5.遼寧省少數民族科普協會常務理事。
6.中國生態學會會員。
7.中國林學會會員。
8.韓國林學會會員。
9.韓國環境生態學會會員。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森林生態學、干擾與生態系統過程、道路生態影響評價等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近幾年主持或參加“十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科學院重點方向項目等多項研究項目或課題,主持的項目或課題包括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創新面上項目(長白山區次生林生態系統的更新格局、過程及生態恢復研究,2001-2003)、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項目(長白山天然次生林的更新格局及生態恢復研究,2003-2005)、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支援朝鮮科學院苗木項目,2004-2005)、東北亞地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研究國際合作課題(2005 -2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道路的生態學影響,2007-2009)、天津市十一五科技重點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植穴微宇宙結構對鹽土生境修復作用的生態穩定效益與持續性評價,2008-2010)、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2008-2009)。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王 鐸, 金永煥*, 李善龍. 2009. 擇伐干擾后長白山闊葉紅松林喬木競爭強度變化. 生態科學, 28(3):199-205.
2. Jin Yonghuan, 2009. Nature Protection and Nature Reserve Policy in China. Pro. Kor. Soc. Env. Eco. Con. 19(1):7-20.
3. 丁 宏, 金永煥 等. 2008. 道路的生態學影響域范圍研究進展. 浙江林學院學報, 25(6):810-816.
4. 丁 宏, 金永煥, 崔建國, 于文杰, 趙 瑩. 2008. 淺析紅松人工果材林生長和結實的外部影響因素. 西北林學院學報. 3:137-141.
5. Zhao Q., D.H. Zeng, D.K. Lee, X.Y. He, Z.P. Fan, Y.H. Jin, 2007. Effect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afforestation on soil phosphorus status of the Keerqin Sandy Lands i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9:569-582.
6. 金永煥, 李敦求, 姜好相. 2007. 不同土壤水分對赤松光合作用與水分利用效率影響的研究.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15(1):71-74.
7. 金永煥, 李敦求, 姜好相, 劉軍, 李光華. 2006. 擇伐干擾后長白山區天然次生林物種多樣性的變化.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28(1):35-39.
8. 金永煥, 李敦求, 姜好相, 周莉. 2005. 長白山區次生林恢復過程中天然更新的動態.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27(5): 65-68.
9. 金永煥, 李太興, 崔長壽. 2005. 圖們江地區生態安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7(2):205-208.
10. Jin Y.H., D.K. Lee, H.S. Kang. 2005. Natural Re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inus koraiensis-Broadleaved Forests after Selective Cutting in Mt. Changbai. Jour. Korean For. Soc. 94(1):6-10.
11. 金永煥, 谷會巖,申光日 等, 2004. 長白山區天然紅松闊葉林喬木種多樣性的變化動態.山地學報, 22(1):59-65.
12. Jin Y.H., K.K. Oh, F.Q. Zhao 2004.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Degraded Ecosystem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 Kor. J. Env. Eco. 18(4):465-474.
13. Jin Y.H., Zhou Li, Gu Huiyan et al. 2003. The dynamics of arborous species diversity in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on the Changbai Mt. after selective cutting.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14(4) :299-302.
14. 金永煥, 代力民, 李鳳日. 2003. 長白山區天然更新赤松幼樹的構型分析.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31(4):4-6.
15. 金永煥, 周莉,代力民 等. 2003. 延邊地區天然赤松林幼樹分枝特性研究.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34(4): 263-266.
16. Jin Y.H., D.K. Lee 2000.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of Pinus densiflora seedlings in the canopy gap. Jour. Korean For. Soc. 89(3) :452- 460.
17. Jin Y.H., D.K. Lee, 2000. Crown architecture of Pinus densiflora in canopy gap of natural forests at Mt. Joongwang in Kangwon-Do. Jour. Korean For. Soc. 89(5) :543-551.
18. 王 成, 金永煥, 金春德, 劉繼生, 金玉善. 2000. 天然赤松個體生物量的研究. 應用生態學報, 11(1):5-8.
19. Lee D.K., K.Ch. Kwon, Y.H. Jin, Y.S. Kim 2000. Sprouting and sprout growth of four species -At natural stands of Quercus mongolica, Q.variabilis, Q.acutissima and Q.dentate growing at Kwangju-Gun, Kyunggi-Do. J. Kor .For. En. 19(2):61-68.
20. 王 成, 金永煥, 金春德 等. 1999. 延邊地區天然赤松林的根系生物量研究.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1(1):44-49.
21. Jin Y.H., X.Y. Meng, D.K. Lee 1999. Productivity and Vertical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Biomass by Stand Density for Pinus densiflora Natural Forests at the Northeast area of Mt. Baekdoo. J. Kor. For. En. 18(2):92-99.
22. Lee D.K., K.Ch. Kwon, Y.H. Jin 1999. Biomass production of Pinus densiflora forma Uyeki by planting density and its a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J. Kor. For. En. 18(1):6-10.
23. Jin Y.H., D.K. Lee, X.Y. Meng, 1998. Regress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biomass of natural Pinus densiflora forests in northeast area of Mt. Baekdoo. J. Kor. For. En. 7(1) :23-29.
24. 李英洙, 金永煥, 劉繼生. 1996. 延邊地區天然赤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4(5) :24-29.(核心期刊)
25. 金永煥, 劉繼生, 王 成. 1996. 延邊地區天然赤松林生長進程及其生長階段的研究. 吉林林學院學報, 12(4):209-213.
26. 王 成, 金永煥, 劉繼生. 1996. 延邊地區天然赤松林直徑分布的研究. 延邊農學院學報, 16(1) :17-23.
27. 金永煥,劉繼生,李英洙. 1996. 延邊地區天然赤松林的生物量模型. 吉林林學院學報, 12(3) :142-147.
28. 李英洙, 金永煥. 1994. 灰色-馬爾可夫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林業經濟中的應用. 延邊農學院學報, 16(4):250-255.
29. 金永煥, 樸正吉. 2009.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道路的分布和變化過程及車流量特征. 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文化保護論壇暨中國生態學會第三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研討會. 7.27-7.29, 2009. 福建 泉州.
30. Jin Yonghuan, Sun Chao, Li Shanlong. 2009. Management Eidos of Nature Reserve and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n Changbai Mt. Nature Reserv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n Changbai Mt. Area. August 28-29, 2009. Yanji China.
31. JIN Yong-Huan, et al. 2008. Impact of Roads on Coniferous Forest Regeneration in Changbai Mt. Nature Reserv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s and it Industry(ISPHTI’ 08). Oct. 13-16, Shenyang, China. Liaoning Sci. & Tech. Press. 2009.
32. Jin Y.H. et al. 2003. The arborous species diversity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 in Changbai Mt. of China after human disturbance. Phytogeography of Northeast Asia: tasks for the 21st century. July 21-25, 2003. Vladivostok, Russia.
33. Jin Y.H. 2002. Config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Red Pine saplings in Changbai Mt. Area. VIII INTECOL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cology, August 10-12, 2002. Seoul, Korea.
34. 金永煥; 代力民; 李鳳日. 長白山區天然更新赤松幼樹的構型分析.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 2003-09-01.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