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江用文,男,1965年11月生,安徽懷寧人。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6年7月,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工作;
1992年3月,晉升助研;
1994年10月,任業務處處長;
1998年3月,晉升副研;
1999年2月,任所長助理兼科技處處長;
2000年2月,任所黨委委員、所長助理兼科技處處長;
2000年12月,任副所長、黨委委員;
2003年1月,晉升研究員;現任茶葉所副所長、黨委委員、研究員。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社會任職:
1.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
2.中國農學會理事、華東科學基金管理研究會理事。
3.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4.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5.湖北采花茶業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茶葉加工、多年生和無性繁殖作物種質資源平臺研究等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參加省部級以上科技項目20余項。
主持部重點科技項目“茶桑煙等特產作物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課題。
科研成果:
江用文研究員研制出高香冷溶速溶茶、γ氨基丁酸茶、超微綠茶粉、葛根素、茶多糖等新產品,并實現產業化。制定出《綠色安全茶葉田間生產技術規程》和《綠色安全茶葉加工技術規程》,并在茶葉企業進行示范;明確了西湖龍井茶鉛污染的主要來源,并提出了改進措施;提出茶葉包裝材料的選擇指標。育成一大批優質、抗病品種,在生產中推廣約2000萬畝,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他制定茶樹等52種作物種質資源的描述規范、數據標準和數據質量控制規范;制定23種作物種質資源鑒定技術規程,并審定為農業行業標準;建立了52種作物的描述符數據庫及多年生和無性繁殖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系統。
主持科技部基礎性工作重點項目:“多年生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取得以下重要進展:
1.收集、保存作物種質資源2934份。
2.完成性狀鑒定6846份、編目19250份、衰老種質資源更新復壯17706份、提供優異種質利用15260份。
3.編寫出版《國家種質資源圃資源保存名錄》工具書,收錄資源3.9萬份。
4.提出22種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規程》和32個種質資源圃《種質資源管理技術規程》。
發明專利:
1 一種提取葛根中多種有效成分的方法 江和源; 蔣迎; 江用文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中國專利】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2004-06-23
2 一種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的茶葉加工方法 林智; 尹軍峰; 譚俊峰; 江用文; 楊亞軍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中國專利】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2004-11-17
3 超微綠茶粉加工方法 江用文; 金壽珍; 江和源; 劉栩; 林智; 尹軍峰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中國專利】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2005-08-24
論文專著:
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著作5部。
出版專著:
《茶藝技師培訓教材》,金盾出版社,2008年9月。
《2008中國茶業年鑒》,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12月。
《中國茶產品加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1. 科研道德規范探析 江用文 白坤元 農業科技管理 1994年 第03期
2. 浙江省基礎性研究的實力分析 江用文 宣曉東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1995年 第02期
3. 浙江自然科學基礎性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探討 江用文 宣曉東 科學學研究 1995年 第02期
4. 改革為我所帶來了勃勃生機 白坤元 江用文 盧振輝 陳霄雄 農業科技管理 1995年 第12期
5. 科學基金與基礎性研究布局的調整 江用文 白坤元 朱曉明 運籌與管理 1995年 第03期
6.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我國茶業發展對策 盧振輝 王小英 江用文 白坤元 中國茶葉 1996年 第01期
7.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我國茶業發展對策(續1) 盧振輝 王小英 江用文 白坤元 中國茶葉 1996年 第02期
8.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我國茶業發展對策(續2) 盧振輝 王小英 江用文 白坤元 中國茶葉 1996年 第03期
9. 茶樹新品種選育進展及其“九五”設想 江用文 楊亞軍 中國茶葉 1996年 第05期
10. 茶葉深加工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江用文 白堃元 杜琪珍 羅龍新 中國茶葉 1997年 第01期
11. 茶樹—害蟲—天敵三者間化學通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江用文 中國茶葉 1997年 第04期
12. 鼓勵基礎性研究在國家目標引導下創新 江用文 姜愛芹 王國慶 研究與發展管理 1997年 第04期
13. 微電熱(DZR)新技術在茶葉加工中的應用前景 江用文 中國茶葉加工 1998年 第03期
14. 21世紀我國茶業科技展望 江用文 陳宗懋 茶葉 1999年 第01期
15. 加入WTO后我國茶業發展的對策 江用文 中國茶葉 2002年 第06期
16. 我國茶葉的安全質量現狀與建議 江用文 陳宗懋 魯成銀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2年 第05期
17. 余姚市茶葉生產現代化建設實施意見 楊賢強 龔淑英 江用文 朱躍進 趙建國 鄭業 茶葉 2000年 第01期
18. 依靠科技創新,加快茶業發展 王運浩 楊亞軍 江用文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0年 第03期
19. 余姚市茶葉生產現代化建設實施意見 楊賢強 龔淑英 江用文 朱躍進 趙建國 鄭業 中國茶葉加工 2000年 第 01期
20. 食品農藥殘留與分析控制技術展望 王運浩 江用文 成浩 現代科學儀器 2003年 第01期
21. 我國茶葉產銷現狀與居民消費水平 江用文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3年 第01期
22. 我國茶業面臨的環境與發展趨勢 江用文 中國茶葉 2004年 第01期
23. 我國茶葉加工發展戰略的研究 江用文 熊興平 王國慶 成浩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4年 第01期
24. 提高我國茶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熊興平 江用文 王國慶 楊珍偉 江蘇農業科學 2004年 第04期
25. 葛根異黃酮的提取技術研究 江和源 江用文 蔣迎 食品工業 2005年 第01期
26. 在茶葉加工企業推行5S管理 江用文 中國茶葉 2006年 第01期
27. 加強茶葉品牌建設 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江用文 中國茶葉 2006年 第04期
28. 我國茶葉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分析 江用文 陳宗懋 中國科技論壇 2007年 第05期
29. 茶多糖的分級純化及組成分析 江和源 陳小強 寇小紅 王川丕 崔宏春 江用文 茶葉科學 2007年 第03期
30. 咖啡堿和蛋白質對酯型兒茶素氧化形成TFDG的影響 張建勇 江和源 江用文 茶葉科學 2007年 第03期
31. 打造浙江綠茶品牌的思考 江用文 中國茶葉 2007年 第04期
32. 茶黃素的酸性氧化形成研究 張建勇 江和源 江用文 食品科學 2008年 第01期
33. 基于.NET技術的茶樹種質資源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李蘭 江用文 熊興平 朱建淼 中國農學通報 2008 年 第04期
34. 我國茶樹種質資源地區分布及部分植物學性狀分析 李蘭 江用文 熊興平 朱建淼 中國茶葉 2008年 第05 期
35. 超高壓食品處理技術在綠茶濃縮汁加工中應用的可行性 陳小強 葉陽 成浩 尹軍峰 江用文 農產品加工(學刊) 2008年 第12期
36. Bayes逐步判別法在綠茶板栗香化學識別上的應用 葉國注 袁海波 江用文 尹軍峰 汪芳 陳建新 茶葉科學 2009年 第01期
37. 不同樹脂載體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研究 袁新躍 江和源 張建勇 劉曉輝 崔宏春 江用文 安徽農業科學 2009 年 第07期
38. 基于Internet的多年生和無性繁殖作物種質資源數據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朱建淼 熊興平 江用文 施潤身 中國農學通報
2009年 第06期
39. 茶葉功能成分提取制備專題(五) 茶多糖的提取制備技術 崔宏春 江和源 張建勇 江用文 中國茶葉 2009年 第 05期
40. 影響茶多糖含量測定的干擾因素分析 崔宏春 江和源 張建勇 袁新躍 劉曉輝 江用文 安徽農業科學 2009年 第18期
41. 綠茶產業的發展方向 江用文 茶博覽 2009年 第04期
42. 茶學科與茶產業的關系與“看茶做茶” 江用文 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系列活動之十三 發表時間:2007-09 -18
43. 中國茶葉加工及深加工現狀 江用文 中國茶葉生產與消費論壇 發表時間:2008-05-01
44. 茶業50年回顧及展望 王運浩 楊亞軍 江用文 海峽兩岸茶葉科技學術研討會 發表時間:2000-04-01
45. 我國茶葉產銷現狀與居民消費水平 江用文 2002年團體會員會議 發表時間:2002-06-30
46.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支撐我國茶產業發展 江用文 陳宗懋 第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學術研討會 發表時間:2006 -09-01
47. 茶是最具生命力的健康飲料(節選) 江用文 朱永興 第二屆“人文奧運與中華茶文化高峰論壇” 發表時間:2007-11-01
48. 我國保存的茶樹種質資源地區分布及相關性狀分析 李蘭 江用文 全國茶業科技學術研討會 發表時間:2007- 07-01
49. 茶葉水溶性多糖的分級純化及理化分析 江和源 陳小強 寇小紅 王川丕 崔宏春 江用文 全國茶業科技學術研討會
發表時間:2007-07-01
50. 咖啡堿和蛋白質對酯型兒茶素氧化形成TFDG的影響 張建勇 江和源 江用文 全國茶業科技學術研討會 發表時間:2007-07-01
51. 西部地區茶葉現狀與發展對策 楊亞軍 江用文 權啟愛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發表時間:2000-09-23
52. 企業創新要從科研選題開始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 江用文 科技日報 發表時間:2001-05-11
53.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技術規范研制與應用 劉旭 曹永生 江用文 李錫香 王述民 劉龐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發表時間:2008-07-13
54. 一種提取葛根中多種有效成分的方法 江和源 蔣迎 江用文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發表時間:2004-06- 23
55. 一種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的茶葉加工方法 林智 尹軍峰 譚俊峰 江用文 楊亞軍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發表時間:2004-11-17
56. 超微綠茶粉加工方法 江用文 金壽珍 江和源 劉栩 林智 尹軍峰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發表時間:2005- 08-24
榮譽獎勵:
1.2002年被評為浙江省跨世紀151人才工程學科帶頭人。
2.2007年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
3.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5.獲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6.中國農業科學院“十佳青年”。
7.中國農科院先進工作者。
8.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先進工作者。
媒體報道:
20多年前,填報大學志愿時,江用文填上了茶學專業。沒想到,他的生活就這樣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飲茶,品茶,讀茶,他的工作,更成為他的生活。
江用文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在“茶都”杭州研究了20多年茶,在他眼中,杭州人愛喝茶,但在健康飲茶上,卻存在誤區。他想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大家講講怎么喝茶,讓愛茶的杭州人更懂茶。
茶葉沖泡不過三次
車子駛入云棲路,漫山遍野的茶園,一下子將都市的喧囂拋在腦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就隱藏在這一片茶園中。這里就是江用文工作的地方。
泡上一壺西湖龍井,鮮綠的茶芽在沸水中優雅地跳舞,清香四溢。“這是我一天中的第二壺茶。”
一天三壺茶,江用文每天雷打不動的習慣。“吃過早餐,一杯茶下肚,頭腦清晰,渾身舒服。有時急著出去開會辦事,一定要隨身泡壺茶帶著。”
很多白領一到辦公室,泡上一壺茶,一直要喝到下班為止。在江用文看來,這樣的喝茶方式,三杯下肚,后面的基本上就是在喝白開水了。“沖泡三次后,茶葉里大約90%的可溶性成分差不多就被浸出了,再泡下去,茶湯里的茶多酚、芳香物質、維生素、蛋白質之類的有效成分就很少了。”江用文喝茶,泡過三次之后,一定要倒掉換茶葉重新泡。
空腹喝綠茶很傷胃
江用文專門研究茶葉的加工。“綠茶、紅茶、烏龍茶,各種茶葉的差別,主要就在于加工工藝。因為加工工藝的不同,不同種類茶的口感、營養成分都會有很大差別。”
綠茶屬于“不發酵茶”,這種加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茶多酚是個好東西,能夠抗氧化、抗輻射、抗癌、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可茶多酚的含量過于豐富,也會成為一把雙刃劍。茶多酚具有收斂性,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在空腹時喝,刺激性更強。“很多人起床后,會先泡杯綠茶清清腸胃,這樣的習慣,長此以往,會傷到胃。”
起床后如果想喝茶,不妨將綠茶換成紅茶。紅茶經過發酵烘制而成,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發生了酶促氧化反應,茶多酚的含量減少了,對胃的刺激也隨之減少。不僅如此,這些茶多酚的氧化產物能幫助消化,還有養胃功能。“經常飲用加了糖的紅茶,加了牛奶的紅茶,能保護胃黏膜,治療胃潰瘍。”
黑茶、烏龍茶減肥效果最好
綠茶、白茶偏寒,紅茶偏溫,烏龍茶、黑茶和黃茶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茶葉也有藥性,根據個人體質、季節氣候的變化選茶,喝茶才更能喝出健康來。
體質偏熱,手足心熱、容易上火便秘的人,要多喝綠茶和白茶,綠茶比如浙江的西湖龍井、開化龍頂,白茶比如福建的白毫銀針、白牡丹。體質偏寒,冬天手腳冰涼、容易腹瀉的人,可以多喝紅茶和花茶,比如安徽的祁門紅茶、云南的滇紅。身體肥胖的人,多喝茶能減肥,減肥效果最好的是黑茶和烏龍茶。體質弱的老人和脾胃虛寒的人適宜選擇性溫的茶,比如紅茶、普洱茶。
另外,夏天適合喝綠茶、白茶,有利于消暑,冬天適宜喝紅茶或重發酵的烏龍茶,春秋季宜飲烏龍茶和花茶。從氣候來講,炎熱地區的人適宜喝綠茶,而北方寒冷地區的適宜飲紅茶。
“冬天喝紅茶暖胃暖心,但很多人對紅茶味苦、色重的口感覺得不習慣。”要讓紅茶變得清淡點,其實很簡單,可以通過茶葉用量和放水量來調節。一般人放3-5克茶葉就可以,口味淡者放得再少些,保證茶和水的比例為50∶1。放3克紅茶,用150毫升水來沖泡。“紅茶不適于放涼飲用,那樣會影響暖胃效果,時間放置長了還會降低它的營養物質。”
培養飲茶習慣從四歲開始
在年輕人的飲品選擇中,喝茶正在被喝咖啡、喝雪碧、喝可樂取代,即便喝茶,也是茶飲料,加了大量的香精、甜蜜素,茶多酚等營養物質卻少得可憐。
“茶是最健康的飲料。如今,日本已經提出一天一杯茶,從幼兒園開始,培養孩子每天適量飲茶的習慣。”人們一直堅持茶葉中含有咖啡因,應避免給孩子飲用。其實,從四歲開始,就應該慢慢培養孩子的飲茶習慣。小于四歲,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還沒完善,茶中的咖啡因會影響孩子的神經發育。而幼兒時期又是孩子口味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此時他們習慣了雪碧、可樂的甜味,以后就會無法適應茶的清淡。因此,四歲是培養孩子喝茶的最佳時機。給孩子飲茶,茶葉量要減半,一次在1.5~2克,不要給他們喝濃茶。濃茶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會使孩子過度興奮,不利睡眠和專心學習。
年輕人習慣了喝口味重的咖啡可樂,要培養起飲茶習慣,需要循序漸進。“建議從喝烏龍茶開始。”綠茶含有較多的茶多酚,口味比較澀,而紅茶的口味又偏濃,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口味溫和,芳香濃郁持久。“習慣了烏龍茶后,再嘗試綠茶、紅茶、普洱茶,你會慢慢發現,生活中再也少不了茶。”
來源:每日商報 2008-01-22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