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關平,男,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總地質師;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習經歷:
1.1982 年獲理學學士,北京大學地質系(巖礦及地球化學專業 );
2.1985 年獲理學碩士,北京大學地質系(巖石學專業沉積學方向);
3.1996 年獲理學博士,中科院蘭州所(地化專業同位素地化方向)。
工作經歷:
1.1985年8月~1987年8月任北京大學地質系助教;
2.1987年9月~1992年8月任北京大學地質系講師;
3.1992年9月~2001年8月任北京大學地質系副教授(其中96年至99年掛職);
4.1992年4月~1996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客座研究員;
5.1996年10月~1999年12月任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后;
6.2001年9月~2002年8月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
7.2002年9月至今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8.2006年9月至今任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兼總地質師。
社會兼職:
1.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
2.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3.《沉積學報》編委;
4.《天然氣地球科學》副主編;
5.北京市政協委員;
6.北京市政府特約監察員;
7.氣象局特約監察員;
8.旅游局特約監察員;
9.國際粘土學會會員;
10.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會員;
11.中國地質學會會員;
12.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會員。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關平在從事科研活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和領域。主要表現在對于貫穿于整個沉積過程中的地球化學現象進行理論研究,并將所獲得的有關粘土礦物學和低溫地球化學方面的成果應用于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儲集、環境變遷、以及工程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由于是邊緣學科的綜合交叉和結合,往往具有獨到之處。將這些研究綜合起來可以歸納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在風化作用的研究上,重點研究了南極地區中國長城站附近的一個出露于地表的火山巖剖面和鄰近的“西湖”里的沉積物。在該火山巖的接近地表部分發現了粘土礦物的新生作用,同時在該巖石的剖面上,發現從地表往下,其元素含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對比了本區巖石與“西湖”沉積物的元素含量后,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分異作用。這些結果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寒凍地區缺乏化學風化作用的觀念。在隨后的工作中,關平將巖石在風化作用過程中的地球化學變化與其巖土力學性質結合起來,首次探討了風化殼的地球化學性質對其工程力學性質的控制作用,為在巖土工程學領域里運用地球化學手段對施工對象的風化程度及其力學性質的定量評價和預測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在沉積物的搬運和沉積方面,關平提出了砂粒橢球體定量測量的理論模型,為利用砂粒的形態和空間分布來定量研究古水流狀態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在利用微量元素和粘土礦物的特征探討煤矸石的物源和沉積成因方面也取得了進展。
三、在沉積物的成巖作用方面,關平從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
1.是重點研究了粘土礦物對有機質在成巖過程中轉化為石油和天然氣的地球化學過程所起的催化作用,并首次發現了粘土礦物催化油氣形成的地質證據。這終止了長期以來人們關于在油氣形成的地質過程中是否存在催化作用的爭論,打開了油氣成因理論的新視野。
2.是系統研究了油氣(特別是天然氣)形成過程的不同階段的同位素分餾效應,為弄清油氣形成的機理、示蹤油氣的來源、定量評價油氣資源、預測油氣的分布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研究手段。特別是提出了利用伴生碳酸鹽礦物的同位素值定量計算資源量的數值模型,填補了生物氣資源評價的空白。
3.是詳細研究了沉積巖的成巖作用及其對巖石儲集性的影響。尤其是對伊利石在成巖過程中的結晶學變化進行了精細的研究,并探討了這種變化對砂巖儲集性和相應的油氣開發及油層保護方案的影響。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75天然氣攻關項目子課題;
2.國家85天然氣攻關項目子課題;
3.國家95天然氣攻關項目子課題;
4.國家973天然氣項目子課題;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
6.柴達木、遼河、塔里木、大港、勝利、江漢等油田的科技攻關項目多項;
7.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創新基金開放課題一項。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1.英漢沉積學解釋詞典 作者:楊衛東、關平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2.油氣生成過程中的微粒質點礦物 作者:任壘夫 關平 出版專著: 地質出版社 1992
3.中國南極長城站地區地貌與沉積 謝又予等著(本人排名第四)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1993
發表論文:
1 全球古元古代碳同位素正異常的數據分析與成因評述 關平; 王穎嘉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版(預印本) 2008-09-30
2 柴達木盆地南翼山油田的油氣充注成藏途徑 何國源; 關平; 譚彥虎; 李元奎; 張文濤; 杜彬彬; 于紅嬌 沉積學報 2009-08-15
3 全球古元古代碳同位素正異常的數據分析與成因評述 關平; 王穎嘉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9-20
4 塔北隆起西部火山巖儲集層空間格架的地球物理響應 于紅嬌; 關平; 潘文慶; 田偉; 何國源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9-10-23
5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熱液巖溶的特征及地質模型 潘文慶; 劉永福; Dickson J A D; 沈安江; 韓杰; 葉瑛; 高宏亮; 關平; 張麗娟; 鄭興平 沉積學報 2009-10-15
6 幾種飽和脂肪酸及其鹽的拉曼光譜研究 羅曼; 關平; 劉文匯; 劉琰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6-11-30
7 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新思路 鄭亞東; 莫午零; 張文濤; 關平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7-02-23
8 江漢盆地白堊系儲集層中硬石膏的成巖作用及其對油氣分布的控制 熊金玉; 關平 ; 韓定坤; 張文濤; 王穎嘉; 羅曼; 李多麗 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7-02-23
9 恒溫時間對煤熱解實驗開放性的影響 伍天洪; 關平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7-02-10
10 利用紅外光譜鑒別飽和脂肪酸及其鹽 羅曼; 關平; 劉文匯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7-02-28
11 原油極性分離法及其對解釋原油碳同位素特征的作用 季東; 關平; 肖玉雄; 廖永勝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7-06-10
12 天然氣成藏過程的三元地球化學示蹤體系 劉文匯; 陳孟晉; 關平; 鄭建京; 金強; 李劍; 王萬春; 胡國藝; 夏燕青; 張殿偉 中國科學(D 輯:地球科學) 2007-07-15
13 柴達木盆地油泉子儲油構造分析 莫午零; 鄭亞東; 張文濤; 關平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07-06-30
14 江漢盆地白堊系漁洋組砂巖的成巖作用及其熱力學分析 關平; 張文濤; 吳雪松; 熊金玉 巖石學報 2006-08-15
15 含油氣盆地成巖作用的科學問題及研究前沿 李忠; 陳景山; 關平 巖石學報 2006-08-15
16 成巖作用的熱力學分析及應用實例 張文濤; 關平; 熊金玉 自然科學進展 2007-09-15
17 柴達木盆地三湖地區第四系生物氣源巖中可溶有機質豐度及地質意義 張英; 李劍; 張奎; 關平; 李謹; 王曉波 地質學報 2007-12-15
18 柴達木盆地西部北區E_3~1碎屑巖的成巖作用及其熱力學分析 杜彬彬; 關平; 譚彥虎; 張文濤; 于紅嬌; 何國源 沉積學報 2007-12-15
19 柴達木盆地西部北區第三系油源研究 何國源; 譚彥虎; 關平; 李元奎; 張文濤; 杜彬彬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8-08-10
20 熱成因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的形成機制 關平 ; 伍天洪 沉積學報 2003-03-30
21 原油單體烴碳同位素組成模型的建立及應用 關平 ; 劉文匯; 徐永昌; 黃第藩 自然科學進展 2003-07-25
22 鈣質成巖作用對有孔蟲氧同位素的影響 房殿勇; 趙泉鴻; 成鑫榮; 關平; 李洋冰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5-05-30
23 四川西部沉積物中飽和烴單體烴碳同位素研究及其環境意義 王玉斌; 關平; 劉文匯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7-20
24 作為碳酸鹽巖中可能烴源物質的有機酸鹽 伍天洪; 關平; 劉文匯 天然氣工業 2005-06-30
25 中國油氣二次運移的研究現狀及展望 李多麗; 關平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7-20
26 阿爾金山南緣吐拉盆地侏羅系砂巖成巖作用研究 張志誠; 郭召杰; 關平; 張臣; 姜欽華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7-20
27 云南中、小盆地低演化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 徐永昌; 沈平; 鄭建京; 劉文匯; 關平 科學通報 1999-04-23
28 未熟-低熟油的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判識標志 徐水昌; 沈平; 劉文匯; 關平; 黃第藩 科學通報 2001-05-30
29 柴達木盆地東部生物氣與有機酸地球化學研究 關平; 王大銳; 黃第藩 石油勘探與開發 1995-06-23
30 甲烷碳同位素分布數理模型的探討 關平; 徐永昌; 劉文匯; 王大銳 科學通報 1997-12-23
31 阿爾金山南緣吐拉盆地侏羅系砂巖儲集性特征 張志誠; 郭召杰; 關平; 張臣; 姜欽華 礦物巖石 1998-12-25
32 烴源巖有機質的不同賦存狀態及定量估算 關平; 徐永昌; 劉文匯 科學通報 1998-07-23
33 用泥巖中碳酸鹽氧同位素組成確定柴達木盆地東部第四系剝蝕厚度 王大銳; 關平; 周翥虹 石油勘探與開發 1998-02-23
34 砂粒橢球體形態與空間方位測量法及其在南京象山群相分析上的應用 關平 ; 張磊 科學通報 1992-03-01
35 遼河盆地第三系成巖作用與有機質成熟作用的關系 關平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1989-04-02
36 成巖作用中蒙皂石向伊利石轉化的化學動力學模型及其意義 關平 地球化學 1991-07-02
37 南極中國長城站地區西湖沉積物的地球化學行為與環境 謝又予; 關平; 楊紹晉; 陳冰如; 楊亦男 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 1991-04-01
38 遼河盆地生物氣的形成及其生成量的計算 關平; 王大銳; 吳鐵生 科學通報 1991-12-27
39 復合氣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體系研究 劉文匯; 關平; 張殿偉; 王曉鋒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3-09-01
40 四川西部沉積物中飽和烴單體烴碳同位素研究及其環境意義 關平 ; 王玉斌 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4-09-01
41 恒溫時間對煤熱解實驗開放性的影響 關平; 伍天洪 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發展論文集 2006-09-01
42 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的新思路——最大有效力矩準則在油田構造分析中的應用 鄭亞東; 關平; 莫午零; 張文濤 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6-11-01
榮譽獎勵:
1.1989 年,遼河油田研究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2.1991 年,北京大學科技進步三等獎;
3.1992 年,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4.1994 年,北京大學科技進步一等獎;
5.1994 年,青海石油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6.1995 年,青海石油管理局研究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7.2001 年,獲北京大學安泰獎教金;
8.2002 年,獲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
9.2003 年,被全院學生投票選為院“十佳教師”。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