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何洪,男,1956年生,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化學化工系副主任,催化化學與納米科學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
1988 年,碩士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系多相催化專業。
1996年,博士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物理化學專業。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 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委員。
2. 中國稀土學會稀土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
3. 國家自然基金委化學科學部環境化學專家評審組成員。
4. 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5. 全國電工電子產品與系統的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材料聲明分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6. 《工業催化》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
7. 國聯資源網行業專家。
8. 國際節能環保協會“學術與專家委員會”委員。
9.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專家。
主講課程:
“催化劑制備與表征”、“工業催化”、“計算機在化學化工中的應用”、“化工文獻檢索”。
培養研究生情況:
至今已培養博士后4名,博士9名,碩士33名,現在站博士后1名,在讀博士生8名,碩士生13名。
出站博士后4名:張桂臻,熊亞選,江洋,紀玉琨。
畢業碩士生33名:張月紅、張明珣、田愛霞、沈自友、王亮、王振陽、薛彬、楊柳、關曉、李志美、耿堯、趙玉峰、孟立靜、衛婷、韓春卉、王家寧、姚紅華、王麗芬、黑會霄、朱繁、王昱、劉北北、李金洲、房玉嬌、焦嬌、汪偉、劉虎兵、季小菊、于杰、郭崇偉、晁晶迪、張然、臧思淼。
畢業博士生9名:訾學紅、李傳強、王銳、劉春敬、展宗城、馬東祝、劉曉軍、宋麗云、龍偉。
在讀博士生8名:楊一鳴、黃慶華、黃星、吳銳、李伶聰、張寧強、HOSSEIN Chitsazi 、梁全明。
在讀碩士生13名:蘇垚超、閆京芳、陳云、孫向麗、秦二蘭、劉婭、尹孟奇、李瑤瑤、朱紅太、李世寧、劉子文、孫炎明、程杰。
研究方向:
1. 納米催化科學和納米催化制備科學基礎與應用技術研究。
2. 機動車(汽油車和柴油車)污染控制技術和理論研究,其中包括三效催化劑和SCR催化劑技術的研究。
3.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及工程應用研究。
4. 天然氣催化燃燒基礎與工程應用技術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最近五年中, 何洪教授及其領導的團隊承擔了國家“973”項目一項,“863”項目一項,國家 SARS 攻關專項項目一項,北京市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一項和多項其他國家和企業委托的技術開發項目。
承擔國家“973”,“863”, 北京市教委和橫向委托研究項目多項。
1.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
1)汽油車冷啟動排放污染物控制技術;
2)稀土催化氧化關鍵材料及應用-1;
3)稀土催化氧化關鍵材料及應用-2。
2.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1)天然氣高效、低排放催化燃燒技術基礎研究;
2)高效低成本汽車排放控制技術及其關鍵材料研究。
3. 國家計委稀土辦項目:高溫穩定高性能儲氧材料的研究。
4.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
1)高活性低貴金屬含量的三效催化劑制備和催化特性;
2)低溫SCR催化劑的中毒機理與再生方法研究。
5. 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柴油車尾氣催化凈化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化學問題研究。
6. 973項目子課題:稀薄均質混合氣壓燃著火和燃燒反應速度的基礎研究。
7. 北京市教委項目:
1)小型((家用)天然氣催化燃氣爐的研究。
2)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計劃項目-低溫SCR脫硝催化劑及工程技術開發(市級)
8. 國家發改委稀土稀有金屬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專項:高性能稀土基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研發及國V催化劑產業化”。
9. 北京市科委項目:低溫SCR脫硝催化材料研制及產業化。
10. 橫向課題:
1)滿足歐III標準三效催化劑的研究;
2)低溫SCR催化劑的技術應用。
科研成果:
1. 自1997年開始,何洪教授開始研究機動車尾氣催化控制技術和其理論基礎,研發的三效催化劑具有起燃溫度低、抗老化性能好、適應性強等優點,在2001年已經進行工業化規模生產。
2. 2006年7月,由何洪教授開發的新型三效催化劑系統與力帆LF7160型轎車匹配順利通過國家機動車尾氣排放第三階段標準的認證實驗,其實驗值已接近國家第四階段標準。之后,針對汽油車三效催化劑貴金屬減量的問題進行研究,開發了制備金屬納米粒子溶膠和納米催化劑的“超聲輔助膜擴散還原法”,為納米三效催化劑的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
3. 2007年承擔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汽油車冷啟動排放污染物控制技術項目,進行解決汽油車冷啟動污染控制問題的新技術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4. 2006年,發明了用于制備金屬納米粒子(溶膠)和納米催化劑的“超聲膜擴散”法,并于2006和2007年分別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和美國專利。該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中空纖維膜控制反應物進入反應體系的擴散速度,從而控制納米粒子的成核與生長速度,達到最終控制納米粒子粒度的目的。利用此法制備的金屬納米粒子具有粒度分布均勻且窄等優點。
5. 何洪教授的研究團隊也在天然氣及VOC催化燃燒和室內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等方面開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其團隊的研究指導思想是:以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應用為目標,以納米科學和現代催化理論為基礎,從設計活性中心及可控制備催化材料出發,研究環境與能源催化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最終實現若干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6. 以解決非電力行業脫硝問題為出發點,以低溫SCR催化材料為突破口,充分挖掘國內外先進技術理念,經歷近十年不懈努力,終于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脫硝效率高達90%、工程造價和運行成本遠低于中高溫SCR催化脫硝技術的低溫SCR工業脫硝技術。
7. 從調整催化劑表面酸堿性和微觀結構出發,何洪教授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到了系列低溫SCR催化劑的配方和制備工藝,該催化劑的工作溫度區間拓展到160℃~400℃。基于低溫SCR催化劑的基礎配方,何洪教授團隊又深入研究了蜂窩SCR催化劑的成型配方和成型技術。
8. 為了完善和促進低溫SCR催化劑的工業應用,何洪教授團隊又進行了低溫SCR工業脫硝工程技術的開發。從10噸工業燃煤鍋爐脫硝實驗出發,他們研究了溫度、風速、NOX含量、灰分含量、水汽含量和O2含量對脫硝效率的影響,研究了SCR催化反應器設計、煙氣均流、和還原劑噴射技術。
9. 何洪教授的研究團隊也在低溫脫硝催化技術、天然氣及VOC催化燃燒開展深入的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的開發出了適用于工業鍋爐脫硝的低溫SCR催化劑, 該系列SCR催化劑具有很好的低溫活性,北京工業大學還對SCR蜂窩催化劑的成型配方和工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的制備出可以工業應用的SCR蜂窩催化劑,承接了云南鈦業集團酸洗線NOX去除系統和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尾氣處理系統等脫硝工程,成功的將該催化劑應用到上述脫硝工程中。目前已經進行規模化工業應用。所開發的低溫SCR脫硝技術已成功應用于焦化、玻璃、垃圾焚燒、化工和金屬表面處理等行業的脫硝工程。迄今為止,低溫SCR脫硝工程應用案例二十余項。其中寶鋼焦爐煙氣脫硝工程是世界上首套焦爐煙氣脫硝工程,也是世界上低溫SCR催化劑單體用量最大,處理煙氣量最大的低溫SCR脫硝工程,各項指標滿足國家規定的特殊限制地區環保排放標準。該項工程技術被《世界金屬導報》評選為“世界鋼鐵工業十大技術要聞”。基于本人在環境催化與大氣污染控制領域的杰出貢獻,尤其是對低溫SCR催化脫硝技術發展的貢獻,被評為中國科學人“2014年年度人物”。
10. 最近五年中,何洪教授及其領導的團隊承擔了國家 “863”項目兩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一項和面上項目兩項,北京市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一項和多項其他國家和企業委托的技術開發項目。到目前為止,何洪教授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如Journal of Catalysis, Catalytic Today,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和Catalysis Letter等)發表文章近百余篇,獲授權美國專利2項,獲授權中國專利40多項。
發明專利:
1. 何洪, 張然, 宋麗云, 蘇垚超, 孫向麗, 朱紅太, 尹孟奇. 一種電加熱SCR催化材料、制備及應用.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2016-07-13.
2. 何洪, 宋麗云, 劉婭, 張然, 蘇垚超. 一種用于SCR脫硝的微波反應系統裝置.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2016-07-06.
3. 張桂臻;季小菊;何洪,一種熱穩定的貴金屬摻雜型的三維有序大孔-介孔三效催化劑及制備方法和應用.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2015-01-26
4. 何洪,張然,宋麗云,臧思淼,蘇垚超,孫向麗,趙嵩,徐思義.一種暴露高能晶面{001}的足球狀銳鈦礦TiO2粉體及其制備方法國家發明專利.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2015-09-02
5. 何洪,張然,宋麗云,閆京芳;陳云;秦二蘭;陸丹婷;馮照璐;崔華玉; 一種片狀形貌為載體V2O5/TiO2低溫NH3-SCR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在脫硝中的應用.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2015-11-11.
6. 邱文革;郭崇偉;陳云;何洪. 一種含咔唑基團的間苯二甲酸熒光化學傳感器、制備及其應用.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2014-11-03
7. 張桂臻;季小菊;何洪,一種熱穩定的負載型三維有序大孔三效催化劑的制備方法.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2014-12-18
8. 邱文革,何洪,劉虎冰,龐思平,孫成輝,趙信岐.一種用于氫解脫芐反應的負載型鈀催化劑的制備方法.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2012-10
9.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Metal Oxides and Metal Nanoparticles Synthesis,Hong He(何洪), Hongxing Dai, Xuehong Zi,【美國專利】US 8133441B2
10. 張桂臻, 何洪, 展宗城. 一種熱穩定三維有序大孔碳煙燃燒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2-8-30
11. 何洪, 展宗城, 宋麗云, 焦嬌, 李金洲, 馬東祝. 一種花狀Pd/ CeO2 三效催化劑的醇水溶劑熱合成方法.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2-9-10
12. 何洪,展宗城, 宋麗云, 王銳, 李金洲, 馬東祝. 一種魚骨型結構Pt/ AlPO4 負載型催化劑的溶劑熱合成法.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2-9-10
13. 一種利用脂肪胺溶劑熱法制備多孔氧化鎂的方法 戴洪興; 趙振璇; 袁靜; 孟雪; 夏云生;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06-16
14. 制備樹葉狀、管狀和八角花狀BiVO4的表面活性劑輔助水熱法 戴洪興; 孟雪; 張磊; 趙振璇; 高寶族;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06-23
15. 一種表面活性劑輔助的制備空心球狀多孔BiVO4的方法 戴洪興; 孟雪; 張磊; 趙振璇; 唐海齊;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06-23
16. 一種制備橄欖球狀介孔BiVO4的有機溶劑-水熱法 戴洪興; 孟雪; 張磊; 蔣海燕; 高京杰; 張凱;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06-23
17. 一種高效異丁烷氧化脫氫制異丁烯的CrOx/介孔CaO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戴洪興; 劉彩欣; 張晗;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01-06
18. 一種制備花狀BiVO4的表面活性劑輔助醇-水熱法 戴洪興; 孟雪; 張磊; 張汝珍; 姚凱燁;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06-02
19. 一種制備三維大孔結構的正交晶相La2CuO4的膠質晶模板法 戴洪興; 袁靜; 趙振璇; 張汝珍; 劉雨溪; 張晗;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08-11
20. 三維有序大孔和鏈條狀LaMnO3的聚乙二醇和檸檬酸輔助模板法 戴洪興; 劉雨溪; 張磊; 鄧積光;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10-27
21. 具有介孔孔壁的三維有序大孔錳酸鑭的雙模板制備法 戴洪興; 劉雨溪; 張磊; 鄧積光; 蔣海燕; 李欣尉; 李少博;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12-08
22. 制備三斜相FeVO4微米粒子的水熱法 戴洪興; 蔣海燕; 張磊; 鄧積光; 劉雨溪; 石鳳娟; 王芳;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12-15
23. 一種制備介孔孔壁的三維有序大孔氧化鐵的軟硬雙模板法 戴洪興; 張汝珍; 趙振璇; 孟雪;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06-09
24. 一種制備立方狀、花狀或多孔碳酸鈣的有機溶劑熱法 戴洪興; 趙振璇; 張汝珍; 孟雪; 蔣海燕; 袁靜;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10-12-29
25. 層狀鈣鈦礦YBa2Cu3O7 空心球狀和多孔狀微米粒子制備方法 戴洪興; 張悅; 鄧積光;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9-07-08
26. 一種利用三維介孔二氧化硅硬模板合成介孔氧化錫的方法 戴洪興; 蔣海燕;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9-09-23
27. 負載型雙金屬RhxAg1-x/Y納米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何洪; 李志美; 訾學紅; 劉立成; 戴洪興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9-12-02
28. 一種負載型納米金屬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及設備 何洪; 關曉; 戴洪興;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12-05
29. 一種利用硬模板劑合成高比表面積介孔碳分子篩的方法 戴洪興; 張磊; 白燕楠;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2-06
30. 線狀或棒狀多晶Ce0.6Zr0.3Y0.1O2 固溶體制備方法 戴洪興; 張玉娟; 鄧積光;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2-20
31. 一種高活性CrOx/介孔Ce0.6Zr0.3Y0.05O2催化劑的制備方法 戴洪興; 王國志; 張磊;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3-12
32. CrOx/SBA-15作為異丁烷氧化脫氫制備異丁烯催化劑的用途 戴洪興; 王國志; 劉彩欣;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3-12
33. 高活性負載型RhxAu1-x/Y納米催化劑的制備方法 何洪; 關曉; 楊柳; 戴洪興;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4-16
34. 單晶類鈣鈦礦型氧化物La2CuO4納微米棒的制備方法 戴洪興; 張悅;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5-28
35. 一種高比表面積單晶介孔氧化鈣粒子的制備方法 戴洪興; 穆青; 劉彩欣; 王國志;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5-28
36. 利用硬模板劑合成高比表面積有序介孔金屬氧化物的方法 戴洪興; 夏云生;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7-09
37. 一種利用雙重模板劑制備大孔-介孔氧化鎂的方法 戴洪興; 李惠寧;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7-16
38. 以制備的氧化銅為晶種合成紡錘體狀和棒狀La2CuO4的方法 戴洪興; 張悅;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9-03
39. 一種利用硬模板合成有序介孔氧化錳或氧化鈷的方法 戴洪興; 夏云生; 張歡;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11-19
40. 一種利用硬模板制備高比表面積三維介孔活性氧化鋁的方法 戴洪興; 張磊; 鄧積光;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12-17
41. 一種制備大孔-介孔Ce1-xZrxO2固溶體的方法 戴洪興; 李惠寧;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8-09-17
42. 一種利用內燃機余熱的甲醇催化重整制氫裝置及控制方法 紀常偉;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1-03
43. 一種均質預混和壓燃發動機的燃料添加劑 紀常偉;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1-24
44. 無機氧化物或金屬納米粒子的制備方法及設備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2-07
45. 一種汽車冷起動排放吸附裝置及方法 紀常偉;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2-07
46. 用于消除揮發性有機物的La1-xSrxMnO3納米催化劑的制備方法 戴洪興; 牛建榮; 鄧積光;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4-18
47. 四方與六方蟲孔狀介孔單晶立方氧化鎂粒子的制備方法 戴洪興; 王國志; 王若拙;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6-06
48. 單晶鈣鈦礦型氧化物La1-xSrxMnO3納米棒和微米塊制備方法 戴洪興; 鄧積光; 張悅;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6-06
49. 單晶鈣鈦礦型復合氧化物La0.6Sr0.4CoO3 納米線和納米棒制備方法 戴洪興; 鄧積光; 張悅;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6-06
50. 氣體燃料與空氣預混裝置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1-31
51. 氣體燃料催化燃燒器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3-14
52. 一種利用內燃機余熱的甲醇催化重整制氫裝置 紀常偉;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8-08
53. 一種汽車冷起動排放吸附裝置 紀常偉; 何洪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08-08
54. 球狀、蝴蝶結狀和八面體狀多晶Ce0.6Zr0.3Y0.1O2微米粒子制備方法 戴洪興; 張玉娟; 張磊; 何洪;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7-11-21
55. 氣體燃料催化燃燒器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中國專利】北京工業大學 2006-09-06
出版專著:.
1. 賀泓,李俊華,何洪,上官文峰,胡春,環境催化—原理及應用,科學出版社,2008.10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Liyun Song, Jingdi Chao, Yujiao Fang, Hong He, Jian Li, Wenge Qiu, Guizhen Zhang. Promotion of Ceria for Decomposition of Ammonia Bisulfate over V-Mo/Ce-Ti Catalyst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 303: 275-281. (二區, IF=5.31)
2. Simiao Zang, Guizhen Zhang, Wenge Qiu, Liyun Song, Ran Zhang, Hong He, Resistance to SO2 poisoning of V2O5/TiO2-PILC catalyst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by NH3,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6, 37 (6):888-897.
3. Qinghua Huang, Liyun Song, Hong He, Wenge Qiu, Yaochao Su, Effects of SO2treatment of commercial catalysts on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by NH3,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y, 2016, 32(3): 414-417.
4. Wei Long, Wenge Qiu, Chongwei Guo, Chuanqiang Li, Liyun Song, Guangmei Bai, Guizhen Zhang and Hong He. A Copper-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s an Efficient and Reusable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Ullmann and Goldberg Type C–N Coupling Reactions. Molecules 2015, 20, 21178–21192; doi:10.3390/molecules201219756
5. Wei Long, Wenge Qiu, Chuanqiang Li, Liyun Song, Guangmei Bai, Guizhen Zhang, Hong He. “Direct synthesis of N-Sulfenylimines through oxidative coupling of amines with disulfides/thiols over copper 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RSC Advances, 2016, 6, 40945-40952.
6. Jie Yu, Hong He, Liyun Song, Wenge Qiu, Guizhen Zhang. Preparation of Ir@Pt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Application in Three-Way Catalysts. Catalysis letters. 2015, 145: 1514-1520
7. Zongcheng Zhan,Liyun Song,He Hong,Jiao Jiao,Jinzhou Li. Effects of synthesis metho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t+Rh/Ce0.6Zr0.40.4O2 three-way catalys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4,26(3):683-693.
8. Zongcheng Zhan, Xiaojun Liu, Dongzhu Ma, Liyun Song, Jinzhou Li, Hong He, Hongxing Dai. Three-way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flower like Pt/CeO2 catalysts prepared by a novel method.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 8(4): 483-495.
9. Xiaojun Liu, Rui Wang, Liyun Song, Hong He, Guizhen Zhang, Xuehong Zi, Wenge Qiu. The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over the palladium nanocube catalysts: Effect of the basic-property of the support. Catalysis Communication. 2014, 46, 213-218. 【IF=2.915】
10. Liyun Song, Zongcheng Zhan, Xiaojun Liu, Hong He, Wenge Qiu, Zi Xuehong. NOx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by Ammonia over Cu-ETS-10 Catalysts.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4, 35(7):1030-1035;
11. Xiaojun Liu, Liyun Song, Zongcheng Zhan, Hong He, Guizhen Zhang. 2D assembly of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and AFM characteriz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 887-888,161-166.
12. Liyun Song, Xiaojun Liu, Zongcheng Zhan, Hong He, Xuehong Zi, Wenge Qiu. Improvement of Adsorp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Metal Ion Modified ETS-4 Molecular Siev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815, 437-442
13. Jiao Jiao, Xiaojun Liu, Hong He. Au@Rh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ith dendritic structure. Materials Letters. 2014, 131: 336-339
14. Rui Wang, Hong He, Jianing Wang,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Shape regulation: an effetive way to control CO oxidation activity over noble metal catalysts, Catal. Today, 2013, 201:68-78. 【IF=3.407】
15. Zongcheng Zhan, Xiaojun Liu, Hong He, Liyun Song, Jinzhou Li, Dongzhu Ma, Fabrication of novel flower-like Pd/CeO2 catalyst with improved three-way catalyt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3, 31(8), 750-758. 【IF=1.363】
16. Dongzhu Ma, Hong He , Jian Li, Liyun Song, Lianjie Guo, Hongming Wang, Wei 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parating CH4/N2 by Using Coconut Shell Activated Carbon of High Temperature Roasting.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13, 743-744: 713-719
17. Rui Wang, Hong He*,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Zhen Zhao. Shape-dependent catalytic acitivity of palladium nanocrystals for the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2: 575-580.
18. Rui Wang, Hong He*, Jianing Wang,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Shape-regulation: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CO oxidation activity over noble metal catalysts. Catalysis Today, in press, http://ac.els-cdn.com/S0920586112003148/dx.doi. org/10.1016/j.cattod.2012.03.082 (IF= 3.407).
19. Chuanqiang Li, Wenge Qiu, Wei Shi, Haibin Song, Guangmei Bai, Hong He*, Jian Li, Michael J. Zaworotko. A pcu-typ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ased on covalently quadruple cross-linked supramolecular building blocks (SBBs):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CrystEngComm, 2012, 14, 1929-1932. (IF=4.2).
20. Huixiao He, Hong He*,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Soft Nanoscience Letters, 2012, 2: 34-40.
21. Yu Wang, Wenge Qiu, Hong He*, "Effect of Activation Temperature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uBTC for CO oxid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2, 33(6) 986-992.
22. G. Z. Zhang, H. He*, X. H. Zi, W. G. Qiu, H. X. Dai. "Thermal stable 3DOM Pd modified ceria-based solid solutions for soot combustion".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Lyon, France, September 2 - 6, 2012. (T1-O-18-7th ICEC 2012).
23. Xiaojun Liu, Hong He*, "Comparative AFM Study on Pd Nanoparitcles: the Effect of the capping Agent CTAB", nanomeasure, 2012. June 19-20. (Session Two).
24. Guizhen Zhang, Zhen Zhao,∗, Junfeng Xu, Jianxiong Zheng, Jian Liu, Guiyuan Jiang, Aijun Duan, Hong He*,"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3DOM Ce-based materials for the combustion of diesel soot",Appl. Catal. B: Environ. 2011, 107:302– 315.
25. Xuehong Zi, Licheng Liu, Bin Xue, Hongxing Dai, Hong He*,"The durability of alumina supported Pd catalysts for the combustion of methane in the presence of SO2",Catal. Today, 2011, 175:223-230.
26. Zi Xuehong, Wang Rui, LIU Licheng, DAI Hongxing, ZHANG Guizhen, He Hong*,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Assisted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d Nanoparticles with Spherical, Worm-Like, and Network-Like Morphologies", Chin. J. Catal. 2011, 32: 827–835.
27. WANG Jianing, DAI Hongxing, He Hong*, "Effect of the Morphology of Pt Nanoparticles of Supported Pt Model Catalysts on CO Oxidation", Chin. J. Catal., 2011, 32: 1329–1335.
28. L. C. Liu, T. Wei, X.H. Zi, H.X. Dai, H. He*, "Research on assembly of nano-Pd colloidal and fabrication of supported Pd catalysts from the metal colloid", Catal. Today, 2010, 153:162 ~ 169.
29. L. J. Meng, L. C. Liu, X.H. Zi, H.X. Dai, Z. Zhao, X.P. Wang, H. He*, "Preparation of ceria-zirconia solid solution with enhanced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and redox performance", 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164 ~ 171.
30. Licheng Liu, Xiao Guan, Zhimei Li, Xuehong Zi, Hongxing Dai, Hong He*. "Supported bimetallic AuRh/γ--Al2O3 nanocatalyst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by Propylene",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9, 90, 1–9.
31. Licheng Liu, Ting Wei, Xiao Guan, Xuehong Zi, Hong He*, Hongxing Dai. "Size and Morphology Adjustment of PVP-Stabilized Silver and Gold anocrystals Synthesized by Hydrodynamic Assisted Self-Assembly",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8595–8600.
32. Xiaofei Ma, Xinping Wang, Ran Bi, Zhen Zhao, Hong He. "Defect of HY as catalyst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entasil Zeolites",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009, 303: 90-95.
33. Huining Li,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Facile synthesis and uniqu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ree-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magnesium oxide, gamma-alumina, and ceria-zirconia solid solutions with crystalline mesoporous wall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9, 48 (10): 4421-4434.
34. Yujuan Zhang,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ontrolled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orphology-dependent reducibility of ceria-zirconia-yttria solid solutions with nanorod-like, microspherical, microbowknot-like, and micro-octahedral shape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9, 48 (5): 2181-2192.
35.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hak Tong Au. "Hydrothermally fabricated single-crystalline strontium-substituted lanthanum manganite microcubes for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toluene",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009, 299 (1-2): 60-67.
36.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hak Tong Au.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NdSrCu1-xCoxO4-d and Sm1.8Ce0.2Cu1-xCoxO4+d (x = 0, 0.2 and 0.4) for methane combus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9, 89 (1-2): 87-96.
37. Lei Zhang, Yanhui Zhao, Hongxing Dai, Hong He, C. T. Au.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Cr-SBA-15 and CrOx/SBA-15", Catalysis Today, 2008, 131 (1-4): 42-54.
38.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hak Tong Au. "Single-crystalline La0.6Sr0.4CoO3-d nanowires/nanorods derived hydrothermally without the use of a template: catalysts highly active for toluene complete oxidation", Catalysis Letters, 2008, 123: 294-300.
39. Guozhi Wa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Jiguang Deng, Caixin Liu, Hong He, Chak Tong Au. "P123-assiste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tangular parallelepiped and hexagonal prism single-crystalline MgO with three-dimensional wormholelike mesopore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8, 47 (10): 4015-4022.
40. Yujuan Zhang, Jiguang Deng, Lei Zhang, Wenge Qiu, Hongxing Dai, Hong He. "AuOx/Ce0.6Zr0.3Y0.1O2 nano-sized catalysts active for the oxidation of methane", Catalysis Today, 2008, 139 (1-2): 29-36.
41. Jiguang Deng, Yue Zhang, Hongxing Dai, Lei Zhang, Hong He, Chak Tong Au. "Effect of hydrothermal treatment temperature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ingle-crystalline La0.5Sr0.5MnO3-δ microcubes for the combustion of toluene", Catalysis Today, 2008, 139 (1-2): 82-87.
42. Jiguang Deng, Lei Zh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C.T. Au. "Strontium-doped lanthanum cobaltite and manganite: highly active catalysts for toluene complete oxidati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8, 47 (21): 8175-8183.
43. Caixin Liu, Lei Zhang, Jiguang Deng, Qing Mu, Hongxing Dai, Hong He. "Surfactant-aided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three-dimensionally mesoporous calcium oxide single-crystallites with tri-, tetra- and hexagonal morphologi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8, 112 (49): 19248-19256.
44. Huining Li, Hongxing Dai, Hong He, Chak Tong Au. "Facile Route Using Highly Arrayed PMMA Spheres as Hard Templat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3D Ordered Nanoporous Mg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07, 20 (6): 697-700.
45. Jianrong Niu, Jiguang Deng, Wei Liu, Lei Zhang, Guozhi Wang, Hongxing Dai, Hong He, Xuehong Zi. "Nanosized Perovskite-Type Oxides La1-xSrxMO3-d (M = Co, Mn; x = 0, 0.4) for the Catalytic Removal of Ethylacetate", Catalysis Today, 2007, 126 (3, 4): 420-429.
46. Wang Guozhi, Zhang Lei, Deng Jiguang, Dai Hongxing, He Hong, Zi Xueho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Wormhole-Like Mesoporous Ce0.6Zr0.35Y0.05 Solid Solu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 (2):175-180.
47. Hong He, Mei Liu, Hongxing Dai, Wenge Qiu, Xuehong Zi. “An Investigation of NO/CO Reaction over Perovskite-Type Oxides La0.8Ce0.2B0.4Mn0.6O3 (B = Cu or Ag) Catalysts Fabricated by Reverse Microemulsion”, Catalysis Today, 2007, 126 (3-4): 290-295.
48. Niu Jiangrong, Liu Wei, Dai Hongxing, He Hong, Zi Xuehong, Li Peihe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ly active namosized strontium-doped lanthanum cobaltate catalysts with high surface area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 (14): 1673-1681.
49. H. He, H.X. Dai, C.T. Au, Defective Structure, Oxygen Mobility, Oxygen Storage Capacity, and Redox Properties of RE-Based (RE=Ce, Pr) Solid Solutions, Catalysis Today, 2004, 90 (3-4): 245-254.
50. Hongxing Dai, Hong He, Peiheng Li, Lizhen Gao, Chak-Tong Au, The Relationship of Structura; Defect-Redox Property-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erovskites and Their Related Compounds for CO and NOx Removal, Catalysis Today, 2004, 90 (3-4):231-244.
51. Hong He, Ruiwang, Jianning Wang, Shape-Regulation: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CO Oxidation Activity over Noble Metal Catalyst, The 5th China-Japan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and Eco-materials, 2011, (O-18).
52. Guizhen Zhang, Junfeng Xu, Jian Liu, Xuehong Zi, Zhen Zhao, Hong He,(Hydro)-thermally stable 3DOM Ce-Zr-Pr-O solid solutions for soot combustion, 第七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2011, (OB12).
53. Rui Wang,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Hong He, Zhen Zhao, Xinping Wang, Synthesis and CO oxidation activities of well-shaped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SiO2, Oral presentation, APCAT5/TOCAT6, Sapporo, Japan, July, 2010. (O-C15)
54. Guizhen Zhang, Hong He, Jianxiong Zheng, Yanni Jing, Zhen Zhao, Hongxing Dai,High active 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macroporous potassium-dopped Ce-Zr solid solutions for diesel soot combustion, Oral presentation, APCAT5/TOCAT6, Sapporo, Japan, July, 2010. (IO-A24).
55. Jianing Wang, Licheng Liu, Hongxing Dai, Hong He, Zhen Zhao, Xinping Wang, Preparation of Well-defined Cubic Platinum Catalyst and Carbon Monoxide Oxidation, Poster, APCAT5/TOCAT6, Sapporo, Japan, July, 2010. (GP20-005).
56. Hong He,The Durability of alumina supported Pd catalysts for natural gas catalytic combustion, Keynote presentation, Beijing, China, Sep. 2010. (D-K5).
57. Hong He,Highly Active 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Macroporous Potassium-doped Ce-Zr Solid Solutions for Diesel Soot Combustion, Oral presentation, Beijing, China, Sep. 2010. (C-O28).
58. Hong He,Comparative study of 3DOM Ce-based materials on th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s for the combustion of diesel soot,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Beijing, China, Sep. 2010. (P-202).
59. Hong He,Tuning of Catalytic Activity by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Rh-Au Bimetallic Catalyst, Poster,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Beijing, China, Sep. 2010. (P-208).
60. Hong He,Influence of Platinum Nanoparticles Morphology on Carbon Monoxide Oxidation, Poster,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Beijing, China, Sep. 2010. (P-114).
61. Hong He,Methane combustion over sulphur poisoned Al2O3-supported Pd catalysts,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Beijing, China, Sep. 2010. (P-161).
62. Hong He,Research on assembly of nano-Pd colloids by UAMR and fabrication of supported Pd catalysts from the metal colloids,ral presentation, The 4th Japan-China.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and Eco-materials,Nagoya, Japan, Nov. 2009.
63. Hong He,Recent progress on the fabr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and catalysts with innovative ultrasound-assisted membrane reaction method, Poster, The 4th Japan-China.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and Eco-materials,Nagoya, Japan, Nov. 2009.
代表性中文論文:
2016
1 一種SCR 脫硝裝置噴氨混合系統的結構優化設計 黃慶華; 宋麗云;何洪 環境工程2016, (5): 59-64.
2 CR脫硝催化反應模型的建立和驗證 黃慶華;宋麗云;吳銳;何洪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6-10已接收.
3 新型吲唑類PARP-1抑制劑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評價 龍偉;邱文革;胡云雁;宋麗云;李海軍;何洪 合成化學 2016, 24(4): 277-282.
4 車用三效催化劑剖析 宋麗云; 于杰;何洪; 邱文革;張桂臻 工業催化 2016, 24(4): 76-81.
2015
5 暴露不同晶面載體的釩鈦催化劑SCR活性研究 張然; 何洪; 宋麗云; 臧思淼; 孫向麗; 蘇垚超; 馮照璐; 陸丹婷; 崔華玉 第十二屆全國工業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 2015-05-17
6 低溫等離子體協同釩鈦催化劑降解甲苯試驗 優先出版 梁文俊; 王愛華; 樊星; 孫翰林; 李堅; 何洪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15-04-03 09:58
7 我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措施研究 紀玉琨; 何洪; 楊博瓊; 薛念濤 黑龍江畜牧獸醫 2015-03-10
8 Pr摻雜對V2O5-MoO3/TiO2催化劑NH3-SCR反應活性的影響 晁晶迪; 何洪 ; 宋麗云; 房玉嬌; 梁全明; 張桂臻; 邱文革; 張然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15-03-10
2014
9 養豬場發酵床墊料營養物質及毒性研究 紀玉琨; 何洪; 楊博瓊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2014-12-15
10 低濃度甲烷流向變換催化燃燒 梁文俊; 劉歡; 李堅; 王洪明; 李玉澤; 何洪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14-11-10
11 Sr改性椰殼炭吸附分離CH4/N2的試驗研究 馬東祝; 李堅; 王洪明; 郭連杰; 何洪; 梁文俊 安全與環境學報 2014-10-25
12 發酵床墊料作為有機肥施用于土壤效果研究 紀玉琨; 何洪 畜牧與獸醫 2014-09-10
13 六芐基六氮雜異伍茲烷氫解脫芐Pd(OH)2/C催化劑的制備 邱文革; 劉虎冰; 董凱; 孫成輝; 龐思平; 白廣梅; 訾學紅; 張桂臻; 何洪 含能材料 2014-08-25
14 鈰基復合氧化物載體對鈀催化劑三效催化性質的影響 汪偉; 張桂臻; 何洪; 季小菊; 訾學紅; 邱文革 中國稀土學報 2014-08-15
15 不同結構金屬有機骨架(MOFs)材料的設計與合成 李傳強; 邱文革; 何洪; 侯芳標; 劉文枚 廣東化工 2014-07-30
16 Cu-ETS-10催化NH_3選擇性還原NOx性能(英文) 宋麗云; 展宗城; 劉曉軍; 何洪; 邱文革; 訾學紅 催化學報 2014-07-20
17 多孔V2O5/TixSi1-xCe0.025O2.05催化劑的合成及其NH3-SCR性能 宋麗云; 何洪; 劉曉軍; 展宗城; 邱文革; 房玉嬌; 晁晶迪 合成化學 2014-06-20
18 我國發酵床養豬技術發展現狀研究 紀玉琨; 何洪; 薛念濤 黑龍江農業科學 2014-06-10
19 不同基底上Au納米粒子的2D組裝與AFM表征 劉曉軍; 宋麗云; 展宗城; 何洪; 張桂臻; 邱文革; 訾學紅 電子顯微學報 2014-04-15
2013
20 從鈀納米溶膠出發制備Pd/Ce0.6Zr0.4-x.YxO2納米三效催化劑 李金洲; 張桂臻; 何洪; 展宗城; 劉北北; 訾學紅; 邱文革; 戴洪興 中國稀土學報 2013-10-15
21 基于柔性四羧酸及4,4′-聯吡啶的sqc422型鈷(Ⅱ)配位聚合物 邱文革; 鄧芳; 劉虎冰; 訾學紅; 張桂臻; 何洪; 李建榮 無機化學學報 2013-10-10
22 花狀3D納米Pd/CeO2催化劑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 展宗城; 宋麗云; 何洪 合成化學 2013-08-20
23 Fabrication of a flower-like Pd/CeO2 material with improved three-way catalytic performance 展宗城; 劉曉軍; 何洪; 宋麗云; 李金洲; 馬東祝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3-08-15
24 新型核殼結構納米催化劑的三效催化活性及熱穩定性 劉北北; 張桂臻; 何洪; 李金洲; 訾學紅; 邱文革; 戴洪興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13-08-10
25 Ti改性活性炭分離CH4/N2的實驗研究 馬東祝; 李堅; 梁文俊; 寧紅艷; 郭連杰; 何洪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13-05-10
26 乏風瓦斯流向變換催化燃燒試驗研究 劉歡; 梁文俊; 李堅; 王洪明; 何洪 工業催化 2013-03-15
2012
27 V2O5-MoO3/TiO2催化劑的NOx選擇性催化還原及SO2氧化活性 朱繁; 何洪; 李堅; 吳林彥; 楊品; 鄧志鵬 工業催化 2012-09-15
28 分期布液生物滴濾床凈化H2S廢氣性能研究 劉春敬; 李堅; 劉佳; 彭淑婧; 李超; 陳英;何洪 環境科學 2012-09-15
29 高活性氫解脫芐Pd(OH)2/C催化劑的制備與表征 邱文革; 江俊; 孫成輝; 龐思平; 劉虎冰; 訾學紅; 張桂臻; 何洪 第九屆全國工業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 2012-08-11
30 活化溫度對CuBTC催化CO氧化反應性能的影響(英文) 邱文革; 王昱; 李傳強; 展宗城; 訾學紅; 張桂臻; 王銳; 何洪 催化學報 2012-06-20
31 變壓吸附分離煤礦瓦斯吸附劑的選擇及改性 李堅; 寧紅艷; 馬東柱; 梁文俊; 何洪; 劉應書 煤炭學報 2012-06-15
32 水泥爐窯選擇性(非)催化還原脫硝技術 何洪; 王洪兵; 李堅; 梁文俊 四川水泥 2012-02-01
33 劉北北, 何洪 *, 展宗城, 李金洲, 張桂臻, 邱文革, 訾學紅. Pd@SiO2Ce0.4Zr0.6O2三效催化劑熱穩定性研究. 第十六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 沈陽, 中國, 10月15 – 19日, 2012. (PE - 111).
34 宋麗云, 展宗城, 劉曉軍, 何洪*, 張桂臻, 訾學紅, 邱文革. Cu/ETS-10催化劑上 CO+NO 反應性能. 第十六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 沈陽, 中國, 10月15 – 19日, 2012. (PE - 110).
35 訾學紅, 宋麗云, 劉曉軍, 何洪*, 張桂臻, 戴洪興. 天然氣催化燃燒催化劑壽命評價方法的建立. 第十六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 沈陽, 中國, 10月15 - 19日, 2012. (PE-110).
36 張桂臻, 何洪*, 訾學紅, 邱文革, 戴洪興. 鈀摻雜三維有序大孔鈰鋯固溶體的制備及碳煙催化燃燒性能研究. 第十六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 沈陽, 中國, 10月15 – 19日, 2012. (PA - 312).
37 鄧芳,邱文革*,李傳強,何洪*,戴洪興. 基于柔性四羧酸和剛性聯吡啶配體的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合成. 第十六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 沈陽, 中國, 10月15-19日, 2012. (OA - 37).
38 劉曉軍,宋麗云,何洪*,訾學紅,張桂臻,戴洪興. 2DAu 模型催化劑的制備及 AFM 表征. 第十六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 沈陽, 中國, 10月15-19日, 2012. (PB-120).
39 李金洲, 展宗城, 何洪*, 張桂臻, 訾學紅, 劉北北, 戴洪興. Pd/Ce0.6Zr0.4-x YxO2三效催化劑的性能研究. 第十六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 沈陽, 中國, 10月15-19日, 2012. (OF - 26)
. 2011
40 三維多孔MOFs材料對CH4從N2中的吸附分離性能研究 王麗芬; 李傳強; 邱文革; 何洪; 戴洪興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化學化工系 11th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Synthesis Joint with 2th Dalton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Book 2011-11-14
41 Sr摻雜的ETS分子篩的合成及對N2/CH4吸附分離性能的研究 宋麗云; 展宗城; 何洪; 邱文革; 戴洪興 11th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Synthesis Joint with 2th Dalton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Book 2011-11-14
42 基于甘脲衍生物和Zn(Ⅱ)的金屬-有機配合物 李傳強; 邱文革; 何洪; 戴洪興 11th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Synthesis Joint with 2th Dalton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Book 2011-11-14
43 具有介孔孔壁的3DOM Pr6O11和Tb4O7的制備與表征 張晗; 鄧積光; 張磊; 何洪; 戴洪興 第十八屆全國稀土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11-10-23
44 低溫SCR煙氣脫硝技術面臨的挑戰 何洪; 李堅 第六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暨環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 2011-09-21
45 碳煙催化燃燒用三維有序大孔Pd-修飾三元鈰鋯固溶體 張桂臻; 何洪; 訾學紅; 邱文革; 戴洪興; 鄧積光 第六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暨環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 2011-09-21
46 負載型Pt模型催化劑中Pt納米粒子的形貌對CO氧化活性的影響(英文) 王家寧; 戴洪興; 何洪 催化學報 2011-08-20
47 雙金屬RhAu_x/γ-Al_2O_3催化劑的CO催化氧化反應活性 姚紅華; 訾學紅; 戴洪興;何洪 工業催化 2011-08-15
48 基于Pt/CZO/Al2O3催化劑的PRF93水蒸氣重整制氫 紀常偉; 戴曉旭; 鄧福山; 梁晨;何洪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11-07-15
49 添加Pt的選擇性催化還原催化劑低溫去除NOx的研究 劉瑩; 李堅; 何洪 工業催化 2011-07-15
50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輔助作用下球形、蠕蟲狀和網狀Pd納米粒子的制備與表征 訾學紅; 王銳; 劉立成; 戴洪興; 張桂臻; 何洪 催化學報 2011-05-20
. 2010
51 高活性低貴金屬含量納米TWC的設計與催化作用 張桂臻; 孟立靜; 衛婷; 何洪; 訾學紅; 戴洪興 第七屆全國工業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 2010-11-06
52 污泥基活性炭的制備及其性能表征 李依麗; 田婧; 錢文嬌; 梁文俊; 何洪; 金毓峑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10-09-10
53 一種新型污泥基脫氯劑的開發 李依麗; 王姚; 錢文嬌; 何洪; 金毓峑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10-09-10
54 分子篩對丙烷和丙烯的吸附脫附性能 耿堯; 張建霞; 張明恂; 劉立成; 訾學紅; 何洪 工業催化 2010-09-15
55 Rh-Au/γ-Al2O3三效納米催化劑的制備與表征 劉立成; 訾學紅; 戴洪興; 趙震; 王新平; 何洪 催化學報 2010-07-30
56 高比表面積蠕蟲狀介孔SnO2的合成與表征 蔣海燕; 戴洪興; 夏云生; 何洪 催化學報 2010-03-30
57 Co0.2/Ce1-xZrxO2催化劑的制備、表征及其催化碳煙燃燒反應性能 韋岳長; 劉堅; 趙震; 姜桂元; 段愛軍; 何洪; 王新平 催化學報 2010-03-30
58 核殼結構雙金屬納米粒子的研究與應用 王銳; 訾學紅; 劉立成; 戴洪興; 何洪 化學進展 2010-03-24
59 Ce0.6Zr0.4O2和BaSO4微納米粒子的水熱合成與表征 張磊; 穆青; 戴洪興; 何洪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10-03-15
60 由鈀納米溶膠制備Pd/Ce0.5Zr0.5O2催化劑及其表征研究 衛婷; 劉立成; 何洪; 訾學紅; 戴洪興 中國稀土學報 2010-02-15
61 載體孔道密度對天然氣催化燃燒的影響 趙衛鋒; 訾學紅; 劉立成; 戴洪興; 何洪 工業催化 2010-02-15
62 類球狀和棒狀Eu2O3和Sm2O3納米粒子的合成與表征 夏云生; 戴洪興; 何洪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10-01-15
. 2009
63 硅藻土水熱合成P型沸石的研究與表征 杜玉成; 史樹麗; 郭振廣; 李楊; 何洪 礦冶 2009-12-15
64 納米棒狀結構Ce0.7Zr0.3O2制備及機理研究 杜玉成; 史樹麗; 何洪 2009中國功能材料科技與產業高層論壇論文集 2009-11-07
65 帶側基配體的新型卟啉衍生物的合成 邱文革; 韓春卉; 李傳強; 白廣梅; 宋秀慶; 戴洪興; 何洪 合成化學 2009-10-20
66 沸石化硅藻土載體制備研究 杜玉成; 史樹麗; 郭振廣; 李楊; 何洪 非金屬礦 2009-09-20
67 具有介孔孔壁的三維有序大孔Ce(0.6)Zr(0.4)O2固溶體的合成與表征 李惠寧; 戴洪興; 何洪 中國稀土學報 2009-08-15
68 內燃機余熱甲醇催化重整制氫裝置設計及實驗研究 紀常偉; 鄧福山; Stefan Korte; 方澤軍; 汪碩峰; 何洪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9-06-15
69 LnO(2-δ)-ZrO2(Ln=Ce,Tb,Pr)儲氧材料的制備與結構 梁婕; 鄭君海; 趙文廣; 何洪; 張建旗; 安勝利 稀土 2009-06-15
70 LnO(2-δ)-ZrO2(Ln=Ce,Tb,Pr)儲氧材料的研究 Ⅱ.儲氧和催化 梁婕; 鄭君海; 何洪; 張建旗; 安勝利 稀土 2009-04-15
71 水熱法制備特定形貌單晶La(2-x)SrxCuO4及甲烷催化氧化性能 張悅; 張磊; 鄧積光; 魏麗; 戴洪興; 何洪 催化學報 2009-04-15
72 廢氣再循環改善均質壓燃發動機高負荷爆燃的試驗研究 何超; 紀常偉; 何洪 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 2009-02-25
73 氨法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催化劑的研究 翟赟; 邱文革; 何洪 工業催化 2009-02-15
74 新型儲氧、儲氮材料——Ba摻雜的CeO2-ZrO2固溶體 楊柳; 訾學紅; 戴洪興; 何洪工業催化 2009-02-15
75 Co20/CexZr1-xO2催化劑的制備、表征及其對碳煙燃燒的催化性能 韋岳長; 劉堅; 趙震; 何洪; 王新平 第六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9-08-17
76 蠕蟲狀介孔二氧化錫的合成及表征 蔣海燕; 戴洪興; 何洪 第六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9-08-17
77 納米鈰鋯固溶體儲氧材料的制備與表征 孟立靜; 劉立成; 何洪; 訾學紅; 戴洪興 第六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9-08-17
78 特定形貌多孔氧化物的可控制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戴洪興; 鄧積光; 張磊; 張悅; 劉彩欣; 李惠寧; 王國志; 張玉娟; 何洪 第六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9-08-17
79 納米催化與機動車尾氣污染排放控制 何洪; 戴洪興 第六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9-08-17
80 LnxZr1-xO2(Ln=Ce,Tb,Pr)儲氧材料的研究 鄭君海; 趙曉敏; 梁婕; 馮佃臣; 何洪; 張建旗; 任慧平; 安勝利 內蒙古科技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會議】第六屆海峽兩岸超微顆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15
81 PrxZr1-xO2儲氧材料的性能研究 鄭君海; 趙曉敏; 馮佃臣; 何洪; 張建旗; 任慧平; 安勝利 內蒙古科技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會議】第六屆海峽兩岸超微顆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08-15
. 2008
82 車載燃料重整技術的研究與展望 鄧福山; 紀常偉; 何洪 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 2008-12-25
83 汽車尾氣的危害及治理 楊柳; 何洪 城市問題 2008-08-27
84 天然氣催化燃燒在紅外加熱技術方面的應用 訾學紅; 戴洪興; 何洪 工業催化 2008-08-15
85 蠕蟲狀介孔γ-Al2O3的合成與表征 張磊; 戴洪興; 盧鑫悅; 王國志; 何洪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8-07-15
86 多段微通道負載型鈀催化劑上天然氣預混催化燃燒的研究 王亮; 訾學紅; 趙衛鋒; 戴洪興; 何洪 中國稀土學報 2008-06-15
87 天然氣催化燃燒在燃氣輪機和鍋爐中的應用 訾學紅; 戴洪興; 何洪 工業催化 2008-06-15
88 CO2改善均質壓燃發動機高負荷爆燃的試驗 何超; 紀常偉; 何洪 農業機械學報 2008-05-25
89 天然氣催化燃燒催化劑的研究(Ⅱ) 訾學紅; 戴洪興; 何洪 工業催化 2008-05-15
90 天然氣催化燃燒催化劑的研究(Ⅰ) 訾學紅; 戴洪興; 何洪 工業催化 2008-04-15
91 醇類添加劑改善HCCI發動機高負荷爆震試驗 何超; 許金花; 紀常偉; 何洪 農業機械學報 2008-03-25
92 銳鈦礦型V2O5-TiO2-MoO3催化劑的脫氮性能實驗研究 許小偉; 李堅; 何洪; 梁文俊; 金毓峑 中國毒理學會環境與生態毒理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會議論文集 2008-12-01
94 Rh0.5Au0.5/γ-Al2O3納米催化劑對C3H6為還原劑的NO-SCR反應活性的研究 關曉; 李志美; 劉立成; 訾學紅; 戴洪興; 何洪 第十四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8-10-14
94 以CuO為晶種的水熱法制備具有特定形貌的單晶La2-xSrxCuO4(x=0,1)及其對CH4催化氧化性能 張悅; 戴洪興; 何洪 第十四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8-10-14
95 流動還原法制備納米Rh/γ-Al2O3催化劑及其活性評價 劉立成; 何洪; 訾學紅 第十四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8-10-14
. 2007
96 高效可見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催化劑InVO4/CNTs 胥利先; 馬重芳; 桑麗霞; 李群偉; 戴洪興; 何洪 催化學報 2007-12-15
97 添加劑DTBP改善HCCI著火的數值模擬與試驗研究 李韞喆; 紀常偉; 何超; 何洪 內燃機學報 2007-11-25
98 天然氣預混催化燃燒的特性 王亮;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薛彬; 王振陽; 趙衛鋒 燃燒科學與技術 2007-10-15
99 三維蟲孔狀介孔納米粒子Ag2O/Ce0.6Zr0.35Y0.05O2的制備、表征及其對甲烷氧化反應的催化性能 張玉娟; 王國志; 張磊; 戴洪興; 何洪; 訾學紅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7-10-10
100 氧化鈰和鈰鋯固溶體對Pd催化劑抗硫性能影響的研究 薛彬;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王亮; 王振陽 工業催化 2007-09-15
101 超聲膜擴散法制備納米銀粒子 王振陽; 關曉;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7-09-10
102 混合燃料添加劑對均質壓燃燃燒影響的試驗研究 李超; 紀常偉; 何洪; 沈自友; 何超; 李韞喆; 馬重芳 兵工學報 2007-05-15
103 燃料添加劑對均質壓縮燃燒影響的試驗 李超; 紀常偉; 何洪; 沈自友; 何超; 李韞喆 農業機械學報 2007-04-25
104 高效可見光光催化劑InVO4/CNTs的制備與分解水制氫性能 桑麗霞; 胥利先; 李群偉; 戴洪興; 何洪; 馬重芳 第十一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7-08-01
105 甲烷催化燃燒Ag2O/Ce0.6Zr0.35Y0.05O2納米粒子制備與表征 張玉娟; 王國志; 張磊; 戴洪興; 何洪; 訾學紅 第五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7-07-01
. 2006
106 納米鈣鈦礦型復合氧化物LaFeO3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桑麗霞; 劉宇; 李群偉; 胥利先; 馬重芳; 戴洪興; 何洪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107 一種制備高比表面積LaOBr的新方法 牛建榮; 鄧積光; 王國志; 戴洪興; 何洪; 邱文革; 訾學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108 PdO/納米Ce0.6Zr0.35Y0.05O2上甲烷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張玉娟; 牛建榮; 王國志; 李冬; 戴洪興; 何洪; 邱文革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109 貴金屬纖維催化劑的CH4催化燃燒活性 何洪; 張建霞; 戴洪興; 訾學紅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6-12-30
110 稀土摻雜TiO2光催化的研究進展 王振陽;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王亮; 薛彬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111 鈣鈦礦型氧化物的制備與光催化性能研究進展 鄧積光; 王國志; 張玉娟; 戴洪興; 何洪; 邱文革; 訾學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112 CeO2摻雜的PdO纖維催化劑的甲烷催化燃燒活性研究 張建霞;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6-12-30
113 天然氣催化反應壁面傳熱傳質的數值研究 許考; 劉中良; 何洪; 康天放; 馬重芳 工程熱物理學報 2006-12-30
114 均質充量壓縮燃燒(HCCI)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紀常偉; 何洪; 李韞喆; 李超; 何超; 沈自友 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 2006-12-25
115 層狀K-Fe-Ti金屬氧化物上光催化分解水制氫 桑麗霞; 李群偉; 馬重芳; 胥利先; 孫繼紅; 戴洪興; 何洪 催化學報 2006-10-30
116 燃料添加劑改善燃料均質自燃著火的研究 沈自友; 何洪; 紀常偉; 訾學紅; 李超; 王亮; 馬重芳 燃燒科學與技術 2006-10-15
117 蟲孔狀介孔Ce0.6Zr0.35Y0.05O2固溶體的制備與表征 王國志; 張磊; 鄧積光; 戴洪興; 何洪; 訾學紅 科學通報 2006-09-30
118 大比表面積鍶摻雜鈷酸鑭高效納米催化劑制備與表征 牛建榮; 劉偉; 戴洪興; 何洪; 訾學紅; 李佩珩 科學通報 2006-04-30
119 改善HCCI發動機著火性能的燃油添加劑的研究進展 沈自友; 何洪; 紀常偉 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 2006-04-25
120 介孔INVO4光催化劑的合成及其光催化分解水的性能 胥利先; 桑麗霞; 馬重芳; 鹿院衛; 王峰; 李群偉; 戴洪興; 何洪; 孫繼紅 催化學報 2006-02-28
121 超聲膜擴散法制備高性能納米Ce0.6Zr0.35Y0.05O2固溶體的研究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王振陽; 關曉 第三屆全國工業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 2006-11-01
122 納米LaCoO3鈣鈦礦氧化物的低溫合成 何洪; 劉美; 戴洪興; 邱文革; 訾學紅 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6-09-01
123 一步法合成Fe-SBA-15介孔分子篩 張磊; 趙彥輝; 李惠寧; 劉偉; 戴洪興; 何洪 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6-09-01
124 CrOx/SBA-15的制備、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王國志; 張磊; 戴洪興; 何洪; 訾學紅 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6-09-01
125 La(1-x)SrxMO(3±δ)(M=Co,Mn)對甲苯氧化反應的催化性能 鄧積光; 牛建榮; 張玉娟; 劉偉; 戴洪興; 何洪 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6-09-01
. 2005
126 1D-3D稀土化合物納米粒子制備方法 王國志; 牛建榮; 戴洪興; 何洪; 訾學紅; 李佩珩 中國稀土學報 2005-12-30
127 不同類型表面活性劑對鈰鋯固溶體性能的影響 劉偉; 李佩珩; 戴洪興; 何洪; 孫繼紅; 訾學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5-12-30
128 La_(1-x)Sr_xMnO_(3-δ)(x=0,0.4)納米粒子的制備、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牛建榮; 劉偉; 訾學紅; 戴洪興; 何洪; 李佩珩 中國稀土學報 2005-12-30
129 預混天然氣催化燃燒特性 許考; 劉中良; 康天放; 何洪; 馬重芳 燃燒科學與技術 2005-12-25
130 燃油添加劑改善HCCI發動機著火性能的試驗研究 紀常偉; 何洪; 李超; 梁晨; 張月紅; 馬重芳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5-11-30
131 高活性甲烷催化燃燒貴金屬纖維催化劑的研究 張建霞; 何洪; 戴洪興; 訾學紅 第四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5-12-01
132 Pd/Ce0.6Zr0.4-xYxO2的制備及其甲烷催化氧化性能 張玉娟; 牛建榮; 李冬; 劉偉; 戴洪興; 何洪; 訾學紅 第四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5-12-01
133 La0.8Sr0.2Mn1-xCoxO3(x=0,0.3,0.5,1.0)的磁性轉變 侯碧輝; 王俊萍; 江少林; 何洪; 劉喜斌 第十二屆全國磁學和磁性材料會議專輯 2005-11-01
134 高比表面積La2O2CO3納米線的制備與表征 牛建榮; 劉偉; 訾學紅; 戴洪興; 何洪; 李佩珩 中國稀土學會第一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5-08-01
. 2004
135 燃油添加劑對柴油機排放影響的試驗研究 紀常偉; 何洪; 馬慧; 張月紅; 趙勇; 馬重芳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2004-12-30
136 Ce0.6Zr0.35Y0.05O2和Pr_(0.6)Zr0.6Zr0.35Y0.05O2催化劑表面上CO氧化和18O-16O交換反應的研究 何洪; 戴洪興; 李佩珩; 區澤堂 中國稀土學報 2004-08-30
137 La(0.8)Sr(0.2)CoO3的拉曼光譜特性研究 王吉有; 王俊玲; 何洪; 江少林; 侯碧輝 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Ⅰ 2004-09-01
138 納米分子篩MCM-41顆粒大小的控制 徐立冬; 孫繼紅; 戴洪興; 何洪 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Ⅱ 2004-09-01
. 2003
139 稀土鈣鈦礦型氧化物催化劑的研究進展 戴洪興; 何洪; 李佩珩; 訾學紅 中國稀土學報 2003-12-30
140 高比表面積納米結構Ce0.7Zr0.3O2固溶體的模板組裝 杜玉成; 張久興; 何洪 中國稀土學報 2003-12-30
141 稀土催化材料——鈰鋯固熔體的研究與應用 李佩珩; 魏眾; 劉偉; 何洪 中國稀土學報 2003-12-30
142 車用大功率柴油機電控噴油系統的開發研究 張紅光; 何洪; 劉興華; 李建純; 程昌圻; 范伯元 中國公路學報 2003-06-30
. 2002年以前的
143 室內空氣污染與控制 曹安民; 王道; 何洪 污染防治技術 2002-03-20
144 凈化汽車尾氣的三效催化劑 王道; 孟聲; 葉青; 何洪 環境導報 1999-06-15
145 Pr~(3+)離子對Ni/γ-Al2O3甲烷化性能的影響 佘文斌; 何洪; 李琬 石油化工 1989-12-27
第七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成功召開
2011年8月12-15日由我校承辦的第七屆全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術會議在北京昌平金隅鳳山培訓中心成功舉行。校長張來斌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歡迎辭,副校長徐春明教授出席晚宴并講話。化學工程學院院長兼任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金森教授代表國家重點實驗室致辭;理學院黨委書記郭紹輝教授宣讀了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主任李燦院士發來的賀信。國家自然基金委化學部三處處長楊俊林研究員參加了大會。
本屆會議共收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沈陽金屬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等100多個單位的288篇論文,充分展示了近年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領域所取得的新成果、新進展。392名來自上述單位的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安排學術報告124個,其中大會特邀報告6個,邀請keynote報告24個,口頭報告94個,墻報展講論文164篇。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研究員、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郝鄭平研究員、天津大學劉昌俊教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蔣宗軒研究員、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研究員、清華大學徐柏慶教授分別作了“負載貴金屬催化劑的設計與制備––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在納米孔材料上的吸附、反應過程的研究”、 “二氧化碳活化轉化研究進展”、“燃油超深度脫硫研究”、“環境友好的氮氧化物選擇性催化還原”、“環境催化中的納米金催化劑”的大會報告。六位專家的突出創新工作、深入淺出的精彩講解給與會代表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對廣大青年與會者今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好的啟迪和鞭策作用。
朱永法教授,郭耘教授,戴洪興教授,李新勇教授,上官文峰教授,季生福教授,蘇黨生研究員,李俊華教授,陳耀強教授,董林教授,張昭良教授,孟明教授,袁忠勇教授,朱君江教授,路勇教授,萬穎教授,周仁賢教授,樊衛斌教授,王軍教授,趙鳳玉研究員,李會泉研究員,劉欣梅教授,李華明教授,劉海超教授的邀請keynote報告特色突出、內容豐富,與會代表深受啟發。
本次大會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北京工業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協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趙震教授作為大會主席,北京工業大學何洪教授和大連理工大學王新平教授為大會共同主席。我校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催化研究組全體教師和研究生們為大會提供了優質的服務,保證了會議的順利進行,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和贊揚。本次大會的一大特點是規模空前。同前六次全國環境催化大會相比,無論從投稿數量和質量、參會人數及參會單位數量上,還是會議報告的安排和數量上都是空前的。本次大會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會議學術氣氛特別濃厚,至始至終,每個會場的參會人員多,討論非常熱烈、學術交流充分。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能源轉化與利用過程中的環境催化”。參會代表深入交流了氣態污染物的催化消除科學與技術、溫室氣體減排科學與技術、廢水/污水催化凈化、清潔能源中的催化脫硫、脫氮、脫金屬、脫氯等科學與技術、資源轉化中的催化科學與技術、綠色有機合成、綠色反應介質與綠色過程工程研究、生物催化及其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中的作用,光、電、磁、微波等條件下的催化科學與環境保護技術、環境催化材料的合成與表征、環境催化劑設計新概念、新理論與新材料、理論化學、分子模擬在環境催化中的應用領域的研究成果,這對我國的環境催化和環境材料學科方向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將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閉幕式上,大會主席趙震教授做了大會總結發言;全國環境催化學術會議的發起人浙江大學的鄭小明教授講話,他對此次大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同時它對我國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科方向的發展提出了殷切希望,特別是指出環境催化方向的發展不僅要重視基礎研究還要重視應用研究的建議。
會議學術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第八屆全國環境催化和環境材料學術會議由江蘇大學承辦,將于2013年在江蘇省鎮江市舉行。
來源:中國石油大學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1-08-15
榮譽獎勵:
1. 2000年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
2. 第六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獎,無機氧化物或金屬納米粒子的制備方法及設備 2008.10。
3.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二等獎,2009.9。
4. 環境友好納米催化劑的結構、性能和氫/氧遷移轉化機制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學獎,2014。
何洪:低溫SCR脫硝技術的開路先鋒
作為大城市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NOx與PM2.5復合是霧霾的主要成因之一,嚴重危害著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環境建設。為此,在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在“十一五”實施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10%目標基礎上,新增加將“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作為國家“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面臨大氣的污染及國家嚴格的排放標準,加快研究氮氧化物的高效治理技術已是勢在必行。在此,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化學化工系何洪教授長期致力于低溫SCR工業脫硝技術探索研究,他以解決非電力行業脫硝問題為出發點,以低溫SCR催化材料為突破口,充分挖掘國內外先進技術理念,經歷近十年不懈努力,終于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脫硝效率高達90%、工程造價和運行成本遠低于中高溫SCR催化脫硝技術的低溫SCR工業脫硝技術。
擔使命:污染難題亟待解決
據悉,我國NOX排放主要來源于火力發電、交通運輸和各種工業過程。近十年來,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和執行日益嚴格的機動車排放標準以及三效催化劑和柴油車SCR催化技術的發展,交通運輸行業的NOX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最近幾年我國加大火電廠煙氣NOX排放治理,對電力企業實行了脫硝電價補償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電力行業脫硝的進程。
然而,非電力行業(包括自備電站)的NOX排放控制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因為非電力行業的工業鍋(窯)爐設備(例如,工業鍋爐、玻璃陶瓷爐窯、水泥爐窯、冶金燒結爐、煉焦和石化系統的裂解設備等)煙氣以及涉及硝酸生產和使用的工藝過程廢氣的排放溫度大多低于300℃,而目前電力行業使用的SCR脫硝催化劑的工作溫度為300℃~400℃。因此,在非電力行業難以直接使用中高溫(300℃~400℃)SCR催化工藝對NOx排放進行控制。
目前,工業上NOx排放控制的主流技術是選擇性非催化還原(SNCR)和選擇性催化還原(SCR),前者的NOX凈化效率較低,難以滿足嚴格的排放標準,因此,SCR是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的主要工程技術。我國的SCR脫硝催化劑生產技術和脫硝工程技術基本上來自于國外,雖然國外的技術相對成熟,但由于我國的能源結構與西方國家相差很大,煤炭能源占整個能源消耗的70%左右,其高硫高灰分的煙氣的治理只依靠國外的技術難以解決,這一問題在非電力行業脫硝領域更為突出,如果不能解決非電力行業脫硝問題,那么到2017年,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減少30%的目標難以實現。
早在十年前,何洪教授就意識到我國工業能源結構不同而導致煙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特殊性。自2003年開始,他以此為使命,開始開展低溫高硫煙氣脫硝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希望有朝一日破解這一難題。
苦心志:披荊斬棘終獲突破
據何洪教授介紹,目前,應用電力鍋爐脫硝的催化劑體系為V2O5-WO3(或MoO3)/TiO2,該系列催化劑的運行溫度為300℃~400℃。長期以來,學術界也在嘗試研究非釩基SCR催化劑,但由于SCR催化劑的研究歷史有50年之久,而目前工業界仍然使用的是釩基SCR催化劑,因此何洪教授等人意識到降低V2O5-WO3(或MoO3)/TiO2催化劑的運行溫度可能是低溫SCR催化劑開發的一個可行的方向。
從調整催化劑表面酸堿性和微觀結構出發,何洪教授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到了系列低溫SCR催化劑的配方和制備工藝,該催化劑的工作溫度區間拓展到160℃~400℃。基于低溫SCR催化劑的基礎配方,何洪教授團隊又深入研究了蜂窩SCR催化劑的成型配方和成型技術。
蜂窩SCR催化劑的成型是生產SCR催化劑的核心技術,也是各個催化劑生產商的秘密,沒有成熟的文獻和報告可以參考。因此,何洪教授團隊科技人員從陶瓷成型技術出發,仔細篩選每一種成型助劑,研究它們的配伍和相互協調作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他們從失敗中尋找成功的線索,最終掌握了低溫SCR催化劑的成型配方和成型工藝,生產出了合格的低溫SCR催化劑產品。
之后,為了完善和促進低溫SCR催化劑的工業應用,何洪教授團隊又進行了低溫SCR工業脫硝工程技術的開發。從10噸工業燃煤鍋爐脫硝實驗出發,他們研究了溫度、風速、NOX含量、灰分含量、水汽含量和O2含量對脫硝效率的影響,研究了SCR催化反應器設計、煙氣均流、和還原劑噴射技術。
掌握了一定工程數據之后,何洪教授團隊承接了云南鈦業集團酸洗線NOX去除系統的建設。云南鈦業集團酸洗線由混酸酸洗槽、清洗槽、酸液循環罐等設備組成,在運行時產生含混合酸的廢氣,酸性廢氣由集氣罩導入到酸霧洗滌塔,用10%的Na2CO3和NaOH的混合液吸收HF,然后廢氣通過風道式空氣加熱器加熱至200oC,進入到SCR反應器中,廢氣中的NOX通過低溫SCR催化劑去除。該系統脫硝效率高達90%,其系統的工程造價和運行成本遠低于中高溫SCR催化脫硝技術。
進市場:低溫脫硝開路先鋒
由于應用范圍廣泛,具有很好的市場遠景,低溫SCR脫硝技術很快受到工業界的高度重視。2012年,由康恩貝集團和一些個人投資者投資,以北京工業大學的低溫SCR催化劑生產技術為核心,北京方信立華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該公司建設有一條低溫SCR催化劑生產線和低溫SCR催化工程技術中試實驗基地,并開始向工業脫硝市場提供低溫SCR催化劑。目前,該公司正在開發與低溫SCR催化劑相適應的工業低溫脫硝技術,立志成為我國低溫SCR脫硝技術的領頭羊。
今年,何洪教授團隊和北京方信立華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了湖北益泰藥業有限公司的氧化制草酸工藝NOX尾氣處理工程。湖北益泰藥業有限公司位于湖北天門市,公司有兩條氧化制草酸生產線,尾氣總流量為8000~1000m3/h,尾氣溫度為30℃,NOX濃度為500~2000 mg/Nm3,該氧化制草酸工藝NOX尾氣溫度低、NOX濃度高、水蒸汽含量高,脫硝工程困難大,何洪教授帶領團隊科技人員和北京方信立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認真分析脫硝工程存在問題,精心設計了低溫脫硝技術工藝和設備,目前,該低溫脫硝工程已建設完成,并通過了當地環保部門的驗收。今年10月22日,環保部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對該脫硝工程進行了檢查,其測量的脫硝數據為,SCR脫硝反應器入口的NO、NO2和O2的濃度分別為410ppm、56ppm和18%,反應器出口的NO、NO2和O2的濃度分別為3ppm、0ppm和18%,反應器進出口溫度為210和200℃。該氧化制草酸工藝NOX尾氣處理系統具有優異的脫硝活性,到達到了工程設計要求,是我國草酸行業第一個使用國產低溫SCR催化劑技術的脫硝工程。
盡管何洪教授團隊在低溫SCR催化劑研發方面獲得了令業內十分關注的成績,得到了工作溫度低至160℃的高效低溫SCR催化劑,但將其用于燃煤工業鍋爐或其他含硫煙氣的脫硝時遭遇到了一個必須克服的障礙。脫硝過程中,含硫煙氣中的部分SO2會氧化成SO3,在有水汽的條件下,SO3與NH3和反應生成硫酸氫氨(ABS),硫酸氫氨在低于220℃時,會在催化劑表面凝聚和富集,覆蓋活性中心使SCR催化劑失活。
目前何洪教授團隊正與北京方信立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解決低溫SCR催化劑在低溫高硫煙氣脫硝應用的問題,正在開展的工作包括研究在低溫SCR催化床層中ABS生成情況以及對SCR催化劑的傷害程度,研究煙氣條件—ABS生成—SCR催化劑失效的規律,研究低溫SCR催化脫硝設備的運行條件、控制方式、反應器設計優化、SCR與脫硫除塵設備的耦合和低溫SCR催化劑的原位再生技術。繼往開來,他們將從催化材料、SCR脫硝工藝設計、設備優化和原位再生技術出發,開發適合我國工業鍋(窯)爐污染物排放控制的低溫高硫煙氣脫硝技術,以更進一步為解決我國大氣污染難題貢獻新契機。
何洪,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化學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生,1982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1988 年碩士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系多相催化專業,1996年博士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物理化學專業。
兼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委員、中國稀土學會稀土催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基金委化學科學部環境化學專家評審組成員、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電工電子產品與系統的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材料聲明分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工業催化》雜志編委、國聯資源網行業專家、國際節能環保協會“學術與專家委員會”委員。
近五年,何洪領導的團隊承擔國家 “863”項目2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1項,北京市自然基金重點項目2項和多項其他國家和企業委托的技術開發項目。目前為止,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100余篇。2001年入選北京市跨世紀人才。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4年第2期
給鍋爐戴上防PM2.5的“口罩”
從昨天開始,北京再度陷入了“霧霾模式”,伴隨而來的是首個重污染紅色預警的啟動。現在正值供暖季節,全市燃煤、天然氣供暖鍋爐排放大量污染物,直接或間接轉換成了近年來我們所熟悉而又厭惡的細顆粒物PM2.5。根據之前的追根溯源,燃煤排放貢獻了北京近1/4的PM2.5,如果能把這部分PM2.5“解決”掉,無疑對“北京藍”意義重大。
記者從北京工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何洪、李堅兩位教授帶領科研團隊潛心研究多年,研發出了整體蜂窩型低溫SCR脫硝催化劑,能夠大幅削減燃煤、燃氣鍋爐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效阻止氮氧化物轉化為PM2.5。一塊塊蜂窩型催化劑材料拼裝在一起,等于給鍋爐戴上了一個防PM2.5的“口罩”。
不同領域專家聯手干“副業”
1998年,北京一共遭遇76個煙霧日,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穩定類型天氣出現頻率高達40.4%,氮氧化物比上一年升高14%。為應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當年底北京市政府采取了控制煤煙型污染、機動車排氣污染和揚塵污染18項緊急措施。
就在這一年秋天,何洪正式來到北京工業大學,從事催化化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太了解北京的空氣質量是如何轉差的了,經濟高速發展伴隨著一根根煙囪拔地而起,處理不凈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直接排放進入大氣。”何洪說,1993年到1996年他在香港浸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知道西方國家對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一直非常嚴格,通過一系列技術將氮氧化物凈化,這個過程被稱為“脫硝”,但環顧內地,“脫硝”工藝近幾年才剛剛開始。
何洪告訴記者,使用傳統蜂窩材料催化劑控制氮氧化物,發達國家普遍應用。但是它有一個缺點,當排煙溫度低于300℃時,催化效果幾乎為零。“這在燃煤電廠應用沒問題,但中國有大量的供暖鍋爐和工業鍋(窯)爐,排煙溫度大多低于300℃,如此一來,非電力行業的鍋爐、窯爐或工業過程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是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
何洪教授和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專家李堅教授一起認真討論了這個問題, 他們意識到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攻關低溫催化劑材料。如今距離兩人的“合謀”已經過去11年,何洪說,現在回頭看,他們的合作是天意,“這事兒要做成,必須得兩個人來,我做催化、做材料,他做除塵、做工程技術,別人說我們是‘合理(何李)組合’,專干清理煙囪的副業。”何洪笑道。
對著化學元素周期表找材料
2004年,兩人帶著科研團隊開始做基礎配方。相比別的科研項目立項、審批、答辯、評獎,一步步“光明正大”,何洪和李堅的項目在最初的幾年完全屬于“暗箱操作”。沒有任何立項,沒有研究終點,也沒有科研經費,甚至連學校領導都不知道。“我們就想努力嘗試,看能做出最低多少溫度的催化劑材料。”李堅說,當時他倆都想好了,一旦成功,就直接把實驗室成果做到能應用的工業化產品,“實打實來,不弄花邊科研。”
兩人分工明確,何洪帶領學生負責催化劑材料的研究、制備,李堅帶領學生負責催化劑模塊的成型制作及其工程應用。尋找合適的低溫催化劑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洪說,他們對著元素周期表,鈉、鎂、鋁、鐵、鋅、銅……一樣樣找來,不斷比對、試驗,除了少數幾種放射性元素外,嘗試了幾乎所有元素周期表的元素。
“那時候我們有各自的研究課題,教學、研究的任務也很重,但都悄悄地把這項研究堅持了下來。”何洪說,自己的實驗室在五樓,李堅的實驗室在一樓,每天兩人就樓上樓下串著跑,“這在當時可減肥了。”他笑道。
這么大的項目,又涉及到具體產品制備,沒有經費難以想象。何洪坦言,當時做研究只能節約再節約,真不行了兩人就從其他科研項目中“蹭”有富余的經費接濟一下,或者用一些其他項目剩下來的設備。“雖然現在看來這非常不規范,但在當時的確是不得已的辦法。”何洪說。
2008年,兩組團隊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種名叫釩鉬鈦的材料大大提高了蜂窩催化劑的低溫適應性。“實驗室里,這種材料在160℃都能保證催化效果。開始,我們都難以相信,用了很長時間進行反復驗證。”何洪說。
污染物被還原為氮氣和水
材料研發取得重大突破,但距離產品依然遙遠。李堅告訴記者,實驗室出來的是催化劑材料的粉體,需要通過擠出、成形等多道工藝才能變成最終的產品,這其中的加工技術對于保證材料的最終效果至關重要。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天津武清找到了一家企業做工業實驗,然后在山東淄博找到了愿意加工催化劑材料的工廠。于是幾乎每周,兩人都得從北京趕赴山東,“那時候去淄博的鐵路遠沒有現在方便,只能開車過去。”何洪說,經過不懈努力,他們加工出了30孔、40孔等規格的催化劑材料,“40孔材料因為加工難度很大,在國際上非常罕見,它對于凈化天然氣鍋爐排放氮氧化物具有更好的效果,適合北京等大城市的污染減排。”
日前記者在北京工業大學的一棟實驗樓里見到了這兩種催化劑材料的樣品。粗一看,它們就是長方體,只是在中間密密麻麻分布著小孔,“長方體橫截面邊長為15厘米,40孔意味著這個橫截面有40個小孔,這段材料有40條煙氣通道。”李堅解釋道,從鍋爐里排放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污染氣體加氨后通過這些催化劑材料,會發生還原反應,變成氮氣和水,“氮氣是地球大氣最主要的成分,和水一樣對生物有益無害。”李堅說。
在李堅的實驗室里,記者目睹了這種蜂窩材料發揮神奇的作用。煙氣通過材料后,氮氧化物的濃度被神奇地降到了6.83毫克/立方米,“遠遠低于北京現在對于鍋爐排放氮氧化物的標準限值。”李堅說。
有望助力北京熱電企業減排
有了好的技術和產品,自然要推向市場,這是何洪、李堅最初的目標。這項技術通過北京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實現了成果轉化,但在推廣之初卻遇到了不少困難。“大家用慣了國外的產品,不信任我們的技術。”何洪說,有一次他帶著材料去湖北武漢的一家企業,廠方以為他就是一位供銷員,草草打發,“連杯水都沒給喝。”何洪說,但后來隨著他們的產品被行業所熟知,再去企業時連當地環保局領導都會全程陪同,希望能用上這項新技術。
李堅告訴記者,整體蜂窩型低溫SCR脫硝催化劑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一臺20蒸噸的燃煤鍋爐,只需要10立方米的催化劑材料進行組合后裝進脫硝反應器里,就能有效凈化氮氧化物。這種催化劑材料已經在北京多個供暖小區投入使用,他們還在和承擔重要供電使命的京西南熱電中心洽談,最先進的催化劑材料有望在北京最環保、最先進的熱電中心投入使用。
在推廣應用的過程中,他們的產品也遇到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困難。一些國內的廠商推出號稱也能實現脫硝功能的催化劑材料,以極低的價格攪動市場,“他們每立方米才1萬元,這根本不可能,成本都不夠。除非添加了不明材料,但這對實際減少排放毫無意義。”何洪說,他們未來也會進一步加大技術攻關,降低材料成本,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監管,“這也是對我們科研積極性的保護”。 本報記者 張航 文并攝J067
作者:張航 文并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化工專家對天津爆炸分析:不必恐慌 污染物一兩天內可擴散完畢
新京報快訊(記者黃穎 見習記者王夢遙)天津濱海新區危化品爆炸造成的毒氣污染將持續多久?今天上午,北京工業大學教授何洪分析,如果氣象條件有利,可在一兩天內擴散完畢,不必太過恐慌。
“爆炸是空氣濃度的突然增加。”何洪說,在通風條件下,遺留物可以快速擴散,但若當地天氣悶熱,存留時間會略長。
他建議,當地居民如果玻璃被震碎,可至外地躲避一段時間;若家中窗戶密封性良好,最好不要開窗。
由于目前爆炸物尚未確定,所以難以詳細分類成分。但何洪分析,按大類區分,應該有硝化物、碳氧化物、二氧化物三氧化物和未燃的碳氫物等,沉降的物質主要是碳,危害不會太大。
另外,他說,由于危化品是分類存放的,所以此次爆炸很可能是某一類危化物先爆炸,但是量很大,所以影響到了其他種類,產生二次爆炸。
關于加強高校師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思考
何洪
前不久,我了解到煉化企業和加油站在油料轉運和加油過程中存在油氣直接排入空氣中的問題,由此關注到油氣回收的情況。在查閱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絕大多數均為外文文獻或翻譯資料,我國在該方面的研究甚少,可以說相對空白。在我計劃開展該項研究的同時,也對“為什么我們缺少對現實問題的研究”進行了反思,特別是對如何加強高校師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問題進行了思考。我認為,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應該更多的去了解行業、了解實際。對于工程實踐,教師一方面應該在產業中尋找問題,將實際問題帶回實驗室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實驗室中將技術不斷完善,之后將其推向行業,更快地深入到產業中去。只有教師具備了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學生。
直面當前工程實踐問題 尋找突破口
作為高校工程實踐和工程實踐教育的主體力量,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首先不能脫離實際。我認為,當前高校教師的工程實踐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很多青年教師是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校任教,盡管各項能力、水平都很優秀,然而對于工程實踐的過程了解不足。這就有可能導致教師在某些工作上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二是受評估體系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不乏一些工科院校存在“理科化”的傾向,導致某些工科實踐課程開設不出來。
在研究方向和研究問題的選擇中,有些教師會從書本到書本、從文獻到文獻中摸索方向;還有一些教師是看別人做過什么,就去做什么。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輕松便捷、短期產出成果的有效方式,然而單純的脫離實際開展研究卻顯得特別“蒼白無力”。我以為,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值得鼓勵的,而教師對行業實際的不甚了解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盡管以實際問題和需求為出發開展研究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從長久發展來看,后者往往能夠取得更多、更真實的成績。當然,基礎理論研究另當別論。
關注工程實踐教育主體 打造固基石
解決以上問題至關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高校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深入到企業中進行實踐,通過加強對產業的了解,促使自身的學術研究與產業界的實際需求相互結合、實現同步。結合我國當前實際,直接讓所有高校青年教師進入企業的做法,即會造成資源浪費,又著實難以實現。簡單可行的方式是,青年教師可以參加一些行業的會議、展覽會或者商業上的會議,主動去了解產業界的實際和真實情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就會發現有些問題仍然存在研究空白,待人去做。在參與行業學術活動之中尋找研究方向的同時,教師也要學會和行業界中的“學者”打交道,這樣更有利于收集到一線信息,未來將研究成果投入實際、投向市場。
不得不提的是,西方很多高校的教師都來自于產業界,在20-30歲時投身產業實踐,40-50歲時才進入高校擔任教師。這些老師的工程經驗、社會經驗、解決問題的經驗都非常豐富,往往更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盡管我國也開始倡導,要從產業界引進高校教師,然而由于高校和企業的對接仍然不夠緊密,特別是體制機制的對接等問題難以避免,使得產業界中的優秀人才當前較難進入高校,改變這一問題仍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培養師生工程實踐意識 自發動起來
在同一些青年教師或者學生交流時,我總會反復向他們強調,要清楚自身夢想、自身追求以及自身行為的重要性。我不否定現實,也了解對于年輕教師,沒有職稱、沒有臺階,開展相關工作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況且走向行業界、走向實踐也確實需要一定的專業積累。你可以做一些鋪墊,比如前期聚焦研究,刊發幾篇研究論文,然而文章和工程截然不同——文章研究可以選取最好的內容呈現,然而工程則具有短板效應,總要考慮到最差的情況。因此,在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之后,一定要多關注那些更為接近實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這兩者此消彼漲,是需要平衡協調的。最重要的是時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
在學生培養方面,我經常鼓勵他們多走進實驗室,多動手做實驗。現在,高校的實驗室都擁有很多先進的儀器設備。然而它們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恐怕很多同學都不太了解。在我上大學的時候,就有一位同學,一有機會就到實驗室去使用儀器設備。我們那個年代,學習資源很少,但是他把所有儀器設備都用過一遍,并不是老師說的,也不是實驗要求的,就是憑借自己的好奇心,去實驗室操作了解,這位同學的實踐能力特別出色。我認為,導師制對學生的工程實踐教育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和老師一起做實驗、做項目,能力提升很快。
歸根結底,要讓師生意識到實踐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其中。這一過程往往比較辛苦,惟有不懈追求才能成為持久的動力支撐。追求來源于熱愛,更來源于好奇。怎樣通過日常教育和工作開展,去引發師生的好奇心、促成其好奇心的保持,則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教育問題。
來源:北京工大報 2015年11月27日 (本文由學生記者王群根據采訪錄音整理)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