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心恒心打造橘色王國
——記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所長陳國慶
2014-01-05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能發出這樣的感嘆的人,必定是非常喜歡柑橘了。而有另外一個人,與其頗有同感,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出生于“七山一水兩分田”的魚米之鄉浙江省諸暨市,工作于“滿眼盡是黃金橘”的知名橘鄉臺州市黃巖區。自從1983年7月從浙江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畢業被分配到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工作,他就認定了他這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與柑橘相關的研究。他用堅持和熱情,他用信心和恒心,專注于打造他心中的橘色王國。他就是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所長陳國慶。
作為所長,陳國慶獎罰分明,對下屬既嚴格要求,又關愛有加,像上司更像朋友;作為同事,他虛心求教,熱心合作,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作為柑橘專家,他刻苦專研,親自走入基層調查研究,他的勤勞樸實令鄉親動容。
銳意改革,科研工作創新意
“做一件事容易,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不容易,我就喜歡做不容易的事。”陳國慶憨厚地笑著,這樣解釋自己。是的,陳國慶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因為他在用心,甚至用他的整個生命,去解讀柑橘。作為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的所長,他提出了“立足浙江、輻射華東、面向全國”的工作目標,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在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科研條件建設、試驗基地建設、重大科研項目的爭取和實施等方面均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管理文件,并狠抓落實到位,使全所各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單從科研經費這一塊,陳國慶就功不可沒。他領導的柑橘研究所申請到國家農業部重大項目《柑橘模式化栽培與貯藏技術研究》一項,總經費210萬元,分四年實施完成,陳國慶為柑橘主要病蟲害發生流行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部分的主持人;省重大專項重點項目《高品質生態柑橘生產提升關鍵技術研究及集成》獲得立項,總經費65萬元,他為柑橘病蟲害部分的負責人;申請到市科技局項目《柑橘果面病蟲害及防治技術研究》一項,省農科院院項目《基于淀粉碘顯色反應的柑橘黃龍病檢測性技術研究》一項,他為主要參加人,合計經費16萬元;申請到臺州市重大科技項目《柑橘小實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經費50萬元,陳國慶為第二主持人……
不僅僅這些,他還擔任國家現代柑橘產業技術體系華東柑橘綜合試驗站站長,年經費50萬元;作為申報人申報的國家農業部柑橘育種中心浙江省分中心項目,總投資近800萬元。對于公益性事業,他同樣很熱心,可以說,只要關于柑橘,他都要參與其中。2007年,他參加國家農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柑橘模式化栽培與貯藏技術研究》項目,國家財政撥款2241萬元,本所經費210萬元,目前項目已實施完成,反響強烈。2010年,參加國家農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柑橘黃龍病與潰瘍病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本所經費180萬元,項目正在實施過程中。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科研經費正是研究者的食物,沒有資金,很多研究是無能為力的。以上的一串串數據,仿佛能折射出陳國慶奔跑的身影和被汗水浸透的后背,更是對他的研究能力的認可。正如研究所一位職工所說,“沒有陳所長,就沒有研究所今天的成就,更沒有浙江柑橘產業的發展”。在2007年建設的國家現代柑橘產業技術體系中,他擔任國家現代柑橘產業技術體系華東柑橘綜合試驗站的站長,并擔任執行專家組成員,2008、2009年度的工作考核獲得優秀。他入選臺州市“21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2006、2011年又被評為臺州市第五、六屆專業技術撥尖人才。這些榮譽,他當之無愧,為了研究所,為了柑橘產業,他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里程的奔跑,多少次悉心苦讀,他的苦只有自己知道。“這是我應該做的”,作為所長,他這樣評價自己,痛并快樂著。
奮發圖強,科技成果著等身
陳國慶不僅在科研工作方面頗賦才干,他還善于把實踐轉化為理論,用理論再來指導實踐。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柑橘,為了使柑橘種植走上科學化和規范化的道路,為了促進整個柑橘產業的快速發展,他奮發圖強,忙里偷閑,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一個個字、一本本書籍。參加的多個科研項目獲各類獎項。
2002年,他參與《柑桔病蟲害災變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項目,主要負責柑桔嫁接傳染性病害、細菌性病害和幾種主要害蟲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4年,他主編《柑桔病蟲草害防治彩色圖譜》,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同年,他又作為副主編編著《浙江效益農業百科全書》,由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5年,他分別參編《WTO與浙江水果業發展對策研究》和《臺州市無公害柑桔系列標準制定》,前者主要負責果樹植保領域的調研和總結工作,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后者主要負責植保部分內容的制定,獲臺州市2005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他主編《柑橘病蟲害防治原色圖譜》,由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7年,他參與《柑橘黃龍病監測和控防策略研究》項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08年,他參加《寬皮柑橘優質安全生產及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臺州市2008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2009年,他參加《柑橘新型飲品研發及產業化研究》項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院科技成果三等獎。
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在堅持,一直在繼續,幾乎每年都有作品產生,而且幾乎每部作品都獲得同行業的認可和獎勵,這樣的精神可歌可泣,他真正做到了實踐和理論的完美統一。在他的世界觀里,普及柑橘知識是他的使命,推動柑橘產業的發展是他的義務和責任,可見他對柑橘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如果說人和自然界一樣,都有春華秋實,那陳國慶就收獲了屬于他自己的成就和輝煌。
堅持不懈,科學下村富鄉親
一張原本曬谷用的竹席,貼上幾張白紙,就成了簡易的投影屏,一位農技專家指著屏幕說,“柑橘園要間種生草,不要多鋤草,要多施有機肥,但不能過量,要配施適量無機肥,這樣效果更好”。這是陳國慶在臨海市涌泉鎮梅峴村果品市場農技知識培訓會上的一幕。這樣的情景有很多,十幾年來,陳國慶堅持科教興農,科技下鄉,親自走到鄉親中去,手把手教他們如何種植柑橘。
“我們的研究正是為了橘農們的應用,沒有應用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所以一定要到鄉親們中去,了解他們的難點和困惑,才能找出我們研究的突破點,否則就如魚失去了水一樣。”陳國慶這樣教導下屬,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講農民話、住農家屋、深入田間地頭,這是陳國慶首先做出來的,研究所一直在延續并將這種原則并發揚光大。
這么多年來,陳國慶始終堅持不懈,為了鄉親們的致富盡了最大的努力。由于果農思想保守技術落后,基本還是采用傳統的柑橘栽培模式,栽培效益差,為改變傳統柑橘栽培模式,提高栽培水平,提升栽培效益,有必要對果農進行系統的現代柑橘栽培技術培訓和加工、質檢培訓。因此,研究所已分別組織栽培、植保、加工和質檢專家組深入農村舉辦農技現場培訓100多場,為農村和幫扶結對基地提供科技服務1000多人次,足跡遍布溫嶺、玉環、臨海、仙居等縣市,提供咨詢服務近萬人次,幫助農民解決實際生產問題800多個,建成“柑橘優質示范基地”、“柑橘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示范”、“柑橘缺素癥矯治”等示范基地10多個,年培訓農技人員和果農近千人次,受到政府和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
“我們研究所和農民朋友是互利互助的,誰也離不開誰,我們很愿意以農村指導員為橋梁,為廣大農村打造柑橘特色美麗鄉村提供科技服務和技術支撐,助推新農村建設。”陳國慶這樣表態,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果農是他的朋友,他更是果農的脫貧福星。
銳意改革,奮發圖強,堅持不懈,能有這樣的氣魄的只能是陳國慶,他的前半生都在為了柑橘而奔走,他的后半生將繼續為了柑橘而奔走。希望他在他的橘色王國里能收獲更多的輝煌,為果農和國家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