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一:
“草根專家”黃丙欣
提起發展、創新農業科技,有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代表的國家隊,他們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對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而在我市廣大農村,也活躍著一大批熱衷于農業科技的“民間隊”,他們中不乏“草根專家”。這些“草根專家”不圖名、不圖利自掏腰包搞研究,并取得了令人吃驚的成績,成為當地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和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領頭人”。
泊頭市王武莊鎮東官道村農民黃丙欣,就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草根專家”,他在農業科研道路上跋涉二十幾年,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得償所愿——他和他的科研團隊研發出40多個大田作物新品種、8項高產栽培技術……
4月3日,記者與黃丙欣漫步在綠意盎然的田野里,談起了他的“科技興農”夢。
故事一:被逼出來的種子公司
“不修邊幅、衣著樸素、不善言談。”這是記者見到黃丙欣時的第一印象。可一提起種植、科技創新,他的話就滔滔不絕,令人無法插言。“俺打小兒就喜歡‘搗鼓’東西,上學后就盼著多學點知識,好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因為家里條件不好,高中畢業就回家務農了,但俺覺著種地也得種出個名堂來。后來,俺自費到北京農業大學、石家莊農科院學習蔬菜栽培、育種技術。回來就在村邊承包了20多畝地,為一家農場繁育蔬菜新品種……如今,俺不但有了自己的種子公司、科研實驗基地,還研發了許多新品種、新技術。由俺發起的‘蔬寶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有幾十家分社,吸納了省內外8個地區16個縣市68個鄉鎮500多個村的18600多農戶,僅2011年利潤就達五六十萬元。”
趁著黃丙欣喝水的工夫,當地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小聲地告訴記者:“別看他去年賺了五六十萬元,卻是個名副其實的‘負翁’!”說起這件事,黃丙欣淡淡一笑說道:“俺天生是個喜歡‘搗鼓’的‘莊稼把式’,每年都得往里搭不少錢。雖然去年俺種的1600多畝玉米、小麥和蔬菜掙了不少錢,可為了搞研究,俺年底一算賬還賠了20多萬元。”
1995年,黃丙欣成立了泊頭市蔬菜研究所,并承包了200畝耕地搞育種研究。蔬菜育種研究投資大,風險大,見效慢。幾年下來,研究所負債十幾萬元,親戚朋友都不敢借給他錢了。怎么辦?斬斷夢想嗎?執著的黃丙欣沒有退縮,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以商養研”。
1999年,黃丙欣成立了泊頭市蔬寶種業公司,一邊經銷種子,賺錢還債,一邊進行科學研究。黃丙欣善于動腦研究,他到處調研,把適合本地種植的蔬菜種子摸得透透的,他推薦的種子受到農民認可,種子公司越做越大,盈利逐年增加。種子公司賣種子賺錢,基地“賠錢”研究新品種。這個被“逼”出來的辦法成為黃丙欣這些年搞育種研究的“得力助手”。
故事二:茄種賣世界
“記者同志,別看俺存折上沒多少錢,但俺在科研成果方面卻是‘富翁’!”黃丙欣一提起自己的科研成果,就情不自禁地向記者“炫耀”起來。“俺每年都拿出30多畝地搞種子的品種對比、試驗研究,鑒別哪個品種最高產,最適合本地。到現在,俺們研究所培育成茄子品種32個,辣椒品種7個,‘蔬寶七號’茄種推廣到全國十幾個省市,在石家莊、山西等地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2005年,‘蔬寶七號’茄種成功進入美國市場,10克茄種就能賣32美元。新疆的經銷商還把‘蔬寶七號’賣到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中亞5國。當時,每袋茄種能換回一臺小電視呢!”黃丙欣笑著說道。
2010年,考慮到北方一年只能種兩季,為加快研究進度,黃丙欣在海南承包了220畝地搞研究。今年初,他又將新培育出的1個小麥品種、2個玉米品種,申報到省種子管理站進行測試。“根據俺的實驗結果,這批種子的增產幅度都非常大。再加上俺研究出的超高產栽培技術,可使玉米單產提高250公斤至400公斤,小麥可提高100公斤以上。按時下價格計算,每畝每年可多收700余元!這對農業、對國家是個多大的貢獻!看到這樣的成果,賠多少錢俺都高興!”黃丙欣頗為自豪地說道。
故事三:小麥畝產“破八”
“農民最希望的是什么?就是增產增收增效!”黃丙欣告訴記者,“老百姓的眼是雪亮的,不能讓他們真正受益的東西是永遠推不開的!這些年俺感到最欣慰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給老百姓帶來了實惠。看著他們臉上感激的表情和手里沉甸甸的鈔票,俺搞科研的干勁更足了!”
說到這里,黃丙欣給記者講述起了他親身經歷的幾件“趣事”。
“去年有次俺去種子公司,被嚇了一跳。當時外面停了一大片面包車、三馬子,屋里的吵鬧聲離老遠都能聽到,俺還以為出了什么事兒呢!進去一問,是南皮縣劉八里鄉后七里村的村民‘就伴兒’來買麥種。俺仔細問了問才知道,2010年他們村的徐玉成在俺這兒選的麥種,俺不但幫他用自己研究的包衣液做了包衣,還教給了他俺研究的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去年麥收的時候,他家3.1畝地打了5050斤麥子,合一畝地1629斤。比他原來畝產800斤翻了一倍還多。他們村一下就‘炸窩’了,都去他家打聽是怎么種出來的。知道是在俺這買的麥種,他們村的人們就都讓徐玉成領著來買了。”
黃丙欣還給記者講了一個好笑的事。有天一個30多歲的男子風風火火地趕到店里,一進門就埋怨起來:“你們這地方也太難找了!俺找了好幾趟也沒找著,連累得俺讓俺娘罵了好幾天,說俺連這么有名的地方都找不到!”
這些年,黃丙欣不但在育種方面成績斐然,他還非常注重小麥、玉米、棉花超高產栽培技術,蔬菜、小棗、鴨梨高產生產管理技術,果菜、農作物富硒生產技術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管理技術等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其中,黃丙欣從純中藥中提取、合成的農藥制劑可謂獨樹一幟。
夢想:全國玉米產量提高三成
十幾年間,黃丙欣的科研團隊從1個人發展到19個人,實驗室由原來的幾個簡單設備擴展到現在的大中型試驗儀器幾十余臺件,科普圖書4000多冊。對此,黃丙欣興奮、欣慰并感激。“我能堅持到現在,多虧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出主意、跑項目、贈儀器、修道路、建培訓室……市里各部門都給了俺極大地幫助。”
“國家支持俺搞科研,俺就更要加倍回報社會。”黃丙欣每年都堅持義務舉辦科普宣傳、技術培訓活動。僅去年,他的農業科學技術協會就舉辦大型農業科普宣傳活動8次,直接培訓農村技術骨干、種植大戶1500余人。他還組織“農業科技培訓團”,深入全市230個重點村,巡回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宣講和實用技術培訓,受益農民超過5萬人次。同時,他還在泊頭電視臺《三農直通車》欄目常年進行農業新技術講座,并發起了每年一次的“高產高效擂臺賽”活動。
去年,在泊頭科協組織的幫助下,黃丙欣依托先前成立的“科普惠農服務中心”,組建起了黨支部。發展部分村支書和科技意識強、帶富效果明顯的黨員擔任鄉村科普服務站站長,構建起下設12個鄉級科普惠農服務站、82個村級服務站的科普服務網絡,實現了“搭建科普平臺,延伸服務觸角,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發展層次,快速引領農民致富”的目標。
在當地采訪時,記者也多次聽到群眾對他搞農業科技研究的不解之聲:“要是光賣種子,包地種地,他早就發了,現在把錢都搭進去了不說,還累個臭死,這到底是圖個啥呀?”
夕陽西下,記者結束采訪之際提起了這種說法,他不以為然地哈哈一笑,說出了他深藏心底的一個宏大夢想——希望自己研究的作物高產栽培技術,能在北方大田作物主產區大面積推廣,爭取全國玉米產量提高三成以上。
文章來源:《滄州日報》2012-04-09
媒體報道二:
農民育種家碩果累累——記河北省泊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丙欣
河北省泊頭市農民黃丙欣,是一位自學成才的農民育種家。2011年6月榮獲中國科協、財政部頒發“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榮譽稱號。9月28日,滄州市領導人為泊頭市蔬寶種業舉行“泊頭市科普惠農服務中心”掛牌儀式。12月16日,黃丙欣榮獲第四屆“河北省科普事業貢獻獎”。
堅持自學育成蔬菜新品種
黃丙欣生于1964年,自幼喜歡鉆研農業技術,高中畢業后愛上了蔬菜育種,他讀了很多科技書,還經常到北京、石家莊的科研院所求教作物栽培及育種技術。
1995年,黃丙欣成立了(民營)泊頭市蔬菜研究所,并辟建200畝的育種基地。
蔬菜育種研究投資大,風險大,見效慢。幾年下來,研究所負債十幾萬,科研工作難以為繼。黃丙欣成立了一家蔬菜種子公司,一邊經銷種子,賺錢還債,一邊進行科學研究。黃丙欣出身農村,熟悉農民,很清楚本地適合銷售什么蔬菜種子,他推薦的蔬菜品種受到農民的歡迎,種子公司越做越大,盈利逐年增加。研究基地培育品種“賠錢”,種子公司賣種子賺錢。這個被“逼”出來的辦法成為黃丙欣育種運行的特殊模式。他一年投入20多萬元從事育種科研工作。
黃丙欣在農作物育種道路上跋涉二十幾年終于成功了,他培育的蔬菜新品種進入市場。
現今黃丙欣已經有好幾個頭銜:泊頭市蔬菜研究所所長、泊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泊頭市蔬寶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泊頭市蔬寶農業技術研究會會長、泊頭市疏寶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科技興農帶頭人、農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他培育的茄子品種銷往美國
黃丙欣培育出的茄子品種受到市場歡迎。一個小小的紙質種子包裝袋,上面印著一個烏黑油亮的茄子,上寫蔬寶7號。黃丙欣介紹,這一袋種子在本地賣25元,在石家莊、北京賣35元,在山東壽光的經銷商標價80元,是國產茄種售價最高的。
黃丙欣介紹,蔬寶7號是他培育出的黑圓茄品種中的佼佼者,肉質細嫩,果實膨大速度快,座果率高,抗疫病,耐貯運。這個品種長相漂亮、口感好,老百姓普遍認可。
2005年,蔬寶7號成功地進入美國市場,每袋(10 g)茄種售價32美元。爾后,新疆的經銷商把蔬寶7號銷往中亞5國。黃丙欣高興地說:一袋茄種能換回一臺小電視!
蔬寶7號給農民帶來增產和收益。一般茄子品種畝產5 000 kg左右,蔬寶7號最高畝產達到1.5萬kg。黃丙欣解釋:“因為這個品種生產周期長,別的品種天一冷只長‘茄包子’;只要水肥跟得上,這個品種照樣能長大茄子。”
黃丙欣相繼培育出比“蔬寶7號”產量更高、品質更好的20多個茄子新品種。省農業官員和專家參觀后,都稱他的研究成果達到省市級的農業科研水平。隨著事業的發展,今天泊頭市蔬菜研究所增加到20多人,大部分是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黃丙欣說:“現在除了培育蔬菜品種外,還進行大田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我們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為農民增產、增收出力!”
小麥玉米育種有新進展
進入新世紀,黃丙欣開展小麥玉米新品種培育,迄今已培育出20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玉米自交系、40個多個優良組合。談起他培育的品種來如數家珍:2010年他親手組配的1 000多個玉米組合,種在40畝材料地里。從玉米出苗到收獲,他要帶領助手仔細觀察4遍。第一次是在幼苗期,把玉米組合全看過來,大約需要6~7 d,每個組合逐項記錄,大約有一半組合被淘汰。第二次是在拔節后,觀察更為仔細,再淘汰1/2。第三次是在抽雄穗期,要仔細觀察植株長相、葉片分布、雄穗分枝、花粉數量等等,再淘汰1/2;第四次是在收獲之前,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要反復觀察、討論、分析,穗型、品質、穗軸,大約只余下30~50多個認為比較好的組合,冬季到海南加代繁殖。
黃丙欣培育的兩個玉米新組合正在參加河北省預試。暫定名為泊玉1號、泊玉2號,株型緊湊,果穗適中,適宜密植,最大特點是穗軸細,出籽率高。在蔬寶種業500多m2種子曬場擺滿了黃丙欣培育的玉米組合;有白粒的、黃粒的,深粒型的、淺粒型的,有紅軸的、白軸的。技術人員正在對品種的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軸色、粒型、百粒重、禿尖的長短等進行鑒定。相信不久的將來,黃丙欣會把這些成果推向市場。
黃丙欣培育的小麥品種已經選出100多份材料,每份材料都進行了抗旱、抗寒、抗倒伏鑒定,已經育成了5個小麥品種,暫定名為泊麥1號、泊麥2號、泊麥3號、泊麥4號、泊麥5號,正在參加河北省區試。
成立泊頭市疏寶種植專業合作社
2003年,黃丙欣領頭成立泊頭市蔬寶農研會;2008年,農研會發展成為泊頭市疏寶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社員8 000多人。當年合作社社員均獲得了豐收,僅是選用新品種和采用科學種植技術,每畝玉米增產150 kg,每畝小麥增產100 kg,每畝增收300~500元。當地越來越多的農民積極要求加入專業社。
黃丙欣介紹:如今專業合作社實行土地托管,管理著王武鎮的2 000余畝耕地。合作社組建了農業服務隊,每季度對服務隊隊員進行一次集中業務培訓,更新知識,規范操作。已培訓技術員10人,農機手、機械操作員10多人。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旋耕犁、秸稈還田機等大型機械20余臺,對播種、澆水、病蟲害防治、收割、運輸等生產全過程進行托管服務。
黃丙欣說:“農業合作社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提高了種植效益,比一家一戶種植,農作物每畝增產約250 kg,增收500元左右。”如今入社村民已由最初的119戶,發展到現在的4 012戶。農業合作社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解放了生產力,使一部分村民成為農業工人,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發展,降低生產環節的風險,種植成本下降,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文章來源:《農業科技通訊》2012年第04期
媒體報道三:

魂系科研育良種 情注沃野惠農民
—記泊頭市蔬寶農業技術研究會會長黃丙欣
他有自己的辦公室,你卻很難在那里找見他。他有諸多頭銜和令人稱慕的榮譽,可他始終未曾忘記自己是一名農民。他時常忙碌的無暇正點吃飯,可每次聽到農戶的求教,就會隨叫隨到。他拿著自己培育的能夠賺取美金的品種,當有試種者討要時,就會無償饋贈。他幾乎整天都奔波在指導農戶科技種田的路上,常年住在繁種基地,“長”在試驗田間。他就是泊頭市蔬寶農業技術研究會會長—黃丙欣。
難釋情愫 潛心科研育良種
今年47歲的黃丙欣是泊頭市王武莊鎮東關道村的一名農民,從小就喜歡動腦子,搞科研。20多年前高中畢業后,由于受家庭條件限制,讓他錯失了繼續上學深造的機會。那時,農民出身的他雖然未能實現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卻更加堅定了自己靠科技改變生活的信念。他不但購買了大量農業科技書籍,還自費到北京農業大學、石家莊農科院等農業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學習,請教蔬菜栽培、育種技術。技術學成后,從1990年他便在自己村旁承包了20多畝地,負責為一家農場繁育蔬菜新品種。后來隨著培育出的新品種越來越多,生產量越來越大,他就吸納部分農戶陸續加入,逐漸發展成了占地200畝的蔬菜育種基地。1995年,他在農業、科技部門的指導下,聯合相關技術人員成立了“泊頭市蔬菜研究所”,開始嘗試研究蔬菜育種,潛心搞起了蔬菜品種培育。
蔬菜育種研究工作風險高、投資大、周期長、收效慢,在我國多數地方都是由政府所屬的農業科研部門承擔。認定這條發展道路的黃丙欣經過幾年的努力,盡管在科研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卻沒有賺到一分錢,反而背上了10多萬元的外債。此時,有的農戶開始動搖轉種其它作物,相互合作的技術人員也相繼撤出,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很難再搞下去,蔬菜育種被迫擱淺。
面對出現的困難,一直鐘情科研育種的黃丙欣并沒有選擇放棄。善于總結思考的他,又想到了“以種養種”的辦法,借資成立了“泊頭市蔬寶種業有限公司”,通過經銷別人的種子贏利后,一邊還債,一邊繼續自己的蔬菜新品種研發、培育。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多年的摸爬滾打,使他成了蔬菜種子行業中少見的行家。經他試驗示范成功后引進推廣的品種,以適應性強、優質、高產、高效等優勢,再加之良好的配套技術服務,逐漸贏得了廣大菜農的認可、歡迎,市場份額、經營規模越做越大。隨即,他又引入了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種子經營,進一步拓展營銷范圍,先后買斷了2個小麥品種的獨家經營權,相繼成為國內3個著名玉米品種的區域經銷代理,公司業績、經營效益逐年提升。這時,縈繞在黃丙欣心頭的夢想又涌現出來,他斷然決定將公司的經營交給助手打理,自己騰出更多的精力專注進行育種研究。同時,他還決定在公司的經營利潤中抽調出部分資金作為品種研發經費,為育種基地“輸血”,進一步嘗試、探索“公司推廣、營銷養基地科研、試驗,基地示范、生產促公司發展、壯大”的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的良性運作模式。按照他的說法,雖然目前公司每年投入基地的經費要超過20萬元,但將來基地對公司發展的影響帶動和助推促進作用及產生的社會效益,僅憑這些資金是無法估算和衡量的。
起初,黃丙欣的育種項目主要是茄科的茄子、辣椒等蔬菜品種。10多年來,基地堅持采用溫室大棚和露地栽培相結合的育種方式,完全可以做到一年四季繁育種子,可有時為了盡快觀察、考量某個品種的特性表現,他還要出資到海南島試種或進行加代繁殖。他將從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及其他渠道引進、收集的大量育種材料,組配成多個組合反復試驗,進行科技攻關和新品種培育。他還通過航天育種中心,將5克茄種進行衛星搭載后種植,把育成的變異株再與本地的優良茄種進行雜交試驗。經過多次的培育、篩選,最終研制出了“蔬寶7號”、 “蔬寶8號”、 “蔬寶11號”、 “蔬寶32號”等30多個系列優良茄子新品種。 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北京、天津、東北等地示范、推廣,廣受市場推崇和菜農歡迎。其中“蔬寶7號”經由壽光的農技人員和新疆的經銷商分別推介、銷售到了美國及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中亞5國,在美國市場售價每克可達3.2美元。近幾年,“蔬寶”系列茄種在國內外的年訂貨量已超過1000公斤,出口增幅達70%以上。基地在贏得利潤的同時,也為相關農戶創造了較高收益。《北京農業》、《河北農民報?致富金頁》、《滄州日報?三農周刊》等報刊雜志和新華網河北頻道、滄州頻道及農民互聯網等網絡媒體,先后對黃丙欣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
奮力求索 矢志不移勤耕耘
為做大做強夢寐以求的事業,引領更多的農民科技致富,在蔬菜育種工作中小有成就的黃丙欣并沒有滿足現狀,更未停歇科研、求索的步伐。他又把目光瞄向了市場更為廣闊的大田育種和農技推廣工作。2007年,他又從鄰近的農戶手中轉包了部分耕地,進一步擴大了基地面積,重新購買添置了種子檢測、加工設備,聘請了2名農業科技專家,招聘了3名來自農業院校的本科畢業生,組建起20多人的科研攻關、農技推廣服務團隊,組織部分農戶注冊成立了“泊頭市蔬菜技術研究會”。一邊搞優質高產新品種研發、培育,一邊進行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
經過幾年的示范推廣,由他率隊培育的“蔬寶”系列茄種和“蔬寶8號”、“蔬寶9號”辣椒種,基本覆蓋了我國北方所有的蔬菜主產區,其中茄種在我省石家莊、山西太原的部分地區市場占有率達50%~60%。自主培育出了2個玉米、3個小麥品種,其中“泊育1號”玉米雜交種已在省內報審,進入審定階段,小麥品種也在準備申報審定中。2009年12月,“蔬寶”系列品種被省工商局認定為“河北省著名商標”。
基地除了劃定出40畝的蔬菜育種試驗田外,還劃定了200畝的大田作物品比、高產栽培技術示范田。每年,他都根據本地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栽培條件,首先將從國內外不同區域引進的玉米、小麥新品種,進行試種和對照品比,并篩選出最佳種植模式,實施“良種良方配套栽培”。然后編印成栽培技術要點明白紙,再推介給農民。基地示范推廣的“小麥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可使單產增加75公斤以上;“夏玉米早種晚收高產節水技術”可使單產增加100公斤以上;“茄子標準化超高產種植技術”可使畝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多年來,基地從未因品種原因或技術失誤給農戶帶來任何閃失。2008年,省農業廳的領導、專家到基地參觀后稱道:真沒想到一個農民所干的事情正是市級農科院才能承擔的工作,我省應該培養更多像黃丙欣這樣具有現代創新意識的農民,才能把我們的農技推廣事業推向更新、更遠的高度。同年,因他在基地糧食生產和高產、高效新技術推廣中做出的突出貢獻,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榮譽稱號。目前,育種上的成功和經營基地的收獲都不是黃丙欣炫耀的理由,最讓他自豪的是越來越多的農民都已成了自己科技種田的追隨者、受益者。
不斷創新 汗灑沃野惠農民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農民的觀念意識都在悄然發生變化。如何整合各方資源,怎樣利用現有載體和現代方式?更好地無間隙服務農民又成了黃丙欣的新打算。2009年,在當地科協的指導下,他將“泊頭市蔬菜技術研究會”更名為“泊頭市蔬寶農業技術研究會”,并進行了重新注冊登記。通過土地合理流轉和吸納農民土地入股的方式,將分散的耕地集中到一起,基地面積迅速擴大到近2000畝。研究會通過與會員簽訂良種回收合同、合作生產訂單的方式,組織會員進行標準化種植和規模化生產。在繁種過程中,研究會選派專業技術人員,按照“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標準化經營模式,進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指導服務。研究會還專門配備了2輛技術服務車,對會員和實施研究會栽培技術的農戶巡回技術指導,并負責及時傳遞營銷信息或預約回購產品。2010年,協會的簽單會員超過1500戶,合同訂單種植面積達6210畝,入會農戶畝收入比原來增加近400元。
研究會還常年與泊頭電視臺《三農直通車》欄目聯合開辦“農業技術講座”和“農情信息情報站”節目。黃丙欣作為主講人之一,常以這種快捷、便利的方式,向農民傳播科學種田知識和科技致富信息。隨著各種信息渠道的傳播,黃丙欣的名氣越來越大,“蔬寶”品牌越叫越響,“泊頭市蔬寶農業技術研究會”的輻射帶動作用也在日益增強。經初步統計,截至2010年底,研究會會員已遍布省內外3個設區市的223個村,注冊登記數量超過了1萬戶。有效帶動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廣大農民科技致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得以同步提升。黃丙欣的作為不僅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贊譽、表揚,也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歡迎。
2008~2010年,“蔬寶基地”連續3次被泊頭市科協評為“先進科普示范基地”,黃丙欣本人先后被泊頭市委、泊頭市人民政府聯合授予“ 科技興農帶頭人”、“農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農村科技致富標兵”、“創優成果獎”等榮譽稱號,2011年又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個人。
如今,黃丙欣用心血育成的良種已開花結果,他的夢想正在逐步變為現實。滿足成功、自我陶醉,絕對不是這個嚴謹樸實、勤奮進取、追求創新的農村漢子的性格。他的內心已在思慮更深的課題,謀劃更高的目標,描繪更新的藍圖。目前他已著手籌資,規劃用3年的時間,新建曬場1000平米,擴建倉庫、加工車間1200平米,配置檢測、化驗室200平米,鋪設節水管道300米,進一步完善基地服務配套設施,擴大經營規模,積極發揮研究會的載體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努力堅持將個人熱愛的育種工作充分融入到引領農民科技致富的事業之中,在科技創新、科技興農的道路上,拼搏奉獻,成就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文章來源:《中國農業科普網》2011年07月28日
媒體報道四:

自學成才的育種專家 黃丙欣
他的茄種賣到了美國和中亞五國;盡管每年都要“賠”20多萬元,但他仍然堅持建起了自己的農業科研基地;河北省農業廳專家領導來基地參觀后稱,他做的是市級農科院才做得了的事。黃丙欣是何許人?他的名字前頭有好幾個頭銜:河北省泊頭市蔬菜研究所所長、泊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泊頭市蔬寶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泊頭市蔬寶農研會會長、泊頭市高效農業合作社理事長、科技興農帶頭人、農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十多畝麥田種著上百個品種12月3日,在位于河北省泊頭市王武鎮的泊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麥田里,記者首先見識了黃丙欣的育種麥田:穗行圃、株行圃、一畦一種、一方一種、對比示范田、直補良種實驗田、新品種培育田……黃丙欣一邊指著麥田一邊介紹各畦麥苗的不同,十多畝的麥地,品種竟然有上百個!幾乎讓人看暈了。黃丙欣領我們來到種子曬場,500多米2的曬場上擺滿了300多個玉米品種,顏色有白粒的、黃粒的、深粒型的、淺粒型的,形狀有紅軸的、白軸的,農科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玉米品種的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軸色、粒型、百粒重、禿尖的長短等進行逐個鑒定。這只是泊頭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一角,整個研究所除有2.7公頃實驗田、基地,另外還有1……
資料更新中……
文章來源:《北京農業》200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