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文,男,1967年3月出生,浙江洞頭人,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微化工技術”研究組組長。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有機化工專業,學士學位。
1989年9月至1992年3月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化學反應工程,碩士學位。
1992年4月至1995年7月分別在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協和石油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寧波)等單位學習和工作。
1995年9月至1999年6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化學工程 博士學位。
1999年6月至2001年4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助研。
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組建成立微化工技術題目組并任組長,副研究員。
2003年6月至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微化工技術組組長,研究員。
2005年6月至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微化工技術組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社會任職:
1. 《化工學報》 第十屆編委會編委。
2. 《現代化工》 第三、四屆編委會編委。
3. 《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雜志顧問編委(Advisory Editorial Board)。
培養研究生情況:
培養畢業博士3名,碩士8名;在讀博士5名,碩士4名。
研究方向:
1. 微時空尺度系統中的表面和界面現象。
2. 微尺度流體流動、混合、傳熱與傳質現象。
3. 微時空尺度系統內的化學反應特性與規律。
4. 化學反應動力學和反應過程模擬。
5. 新型反應器(微反應系統結構優化設計)。
6. 微反應系統的并行放大及其過程集成規律。
7. 化工過程強化。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面上3項、重大1項)、國家863計劃1項;參與863等計劃項目多項。
1. 863計劃:化工過程強化,2007-2009。
2. 863計劃:生物乙烯的生物煉制技術——新型反應過程和反應裝備的設計及制造,2007-2009。
3. 863計劃探索項目:5萬噸/年級微混合系統研制,2007-2008。
4. 973項目:強化傳遞過程的非常規方法和場結構調控機制,2009-2012。
5. 大連化物所創新基金:10噸/小時級微混合系統工業應用示范,2006-2008。
6. 大連化物所創新基金:微化工技術生產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鹽的新過程研究,2010-2011。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燃料電池車用氫源系統微型化技術,2002-2004。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反應器內氣-液傳遞過程強化行為研究,2010-2012。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化學反應系統中強放熱反應的行為,2002-2004。
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通道激發態氧發生器內的氣-液傳質特性研究,2007-2009。
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微化工過程中的傳遞現象與多相反應規律,2004-2008。
12. 中科院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子課題:生物乙烯制造反應器和過程,2006-2009。
科研成果:
1. 柴油車氮氧化物凈化技術 賀泓; 帥石金; 陳宏德; 田群; 王建昕; 沈迪新; 陳光文; 肖建華; 何邦全; 張長斌; 余運波; 王進; 張潤鐸; 程昊; 張引; 李淑蓮; 劉俊鋒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4-12-15
2. 微化學反應系統中強放熱反應的行為 陳光文; 袁權等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01-01
3. 磷酸二氫銨生產的微化工技術 陳光文; 袁權; 李恒強; 胡學武; 張三華; 趙玉潮; 夏軍鋼; 樂軍; 焦鳳軍; 李國; 初建勝; 李紹泉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劑長嶺分公司 2009-11-13
4. 5萬噸/年級微混合系統研制 陳光文; 李恒強; 趙玉潮; 樂軍; 焦鳳軍; 初建勝; 張好翠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2-12-13
5. 10噸/小時級微混合系統工業應用示范 陳光文; 李恒強; 趙玉潮; 樂軍; 初建勝; 焦鳳軍; 李淑蓮; 張好翠; 應盈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2-11-11
6. 磷酸二氫銨生產的微化工技術 陳光文; 袁權; 李恒強; 胡學武; 張三華; 趙玉潮; 夏軍鋼; 樂軍; 焦鳳軍; 李國; 初建勝; 李紹泉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劑長嶺分公司 2009-11-13
7. 氫源系統微型化技術 陳光文; 李淑蓮; 焦鳳軍; 李恒強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0-09-01
1. 一種生產間硝基苯磺酸的方法和設備 陳光文; 焦鳳軍; 陳毅征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2. 一種二甲醚水蒸氣重整制氫的方法 陳光文; 楊梅; 李淑蓮; 焦鳳軍; 門勇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28
3. 二甲醚水蒸氣重整制氫的催化劑及制備和應用 陳光文; 李淑蓮; 楊梅; 焦鳳軍; 門勇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28
4. 一步硝化合成2,6-二硝基苯胺類除草劑的微反應方法 陳光文; 陳毅征; 趙玉潮; 焦鳳軍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5. 生產β-羥乙基乙二胺的方法 陳光文; 陳毅征; 焦鳳軍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6. 一種強化CO2吸收的多通道微反應器系統及方法 趙玉潮; 陳光文; 李恒強;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7. 一種強化CO2吸收的分形微通道反應器系統和方法 陳光文; 趙玉潮; 葉春波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8. 一種微通道氣體解吸系統 陳光文; 葉春波; 焦鳳軍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21
9. 一種微反應器中合成石油磺酸鹽的方法 陳光文; 袁權; 焦鳳軍; 趙玉潮; 李恒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1-12-28
10. 一種可實現酸性氣體高效吸收的微反應方法 陳光文; 袁權; 黨敏輝; 焦鳳軍; 趙玉潮; 葉春波; 李恒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05-16
11. 一種微反應器系統內合成環狀碳酸酯的方法 陳光文; 趙玉潮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05-23
12. 一種優化的微型氫源換熱系統 陳光文; 焦鳳軍; 李淑蓮; 李恒強; 門勇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05-23
13. 一種正構烷烴發酵液中長鏈二元酸精制的方法 陳光文; 趙玉潮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14
14. 一種利用微通道壓力降測量牛頓流體粘度的方法 陳光文; 蘇遠海; 焦鳳軍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2-11-07
15. 一種用于銨鹽生產的微反應系統及應用 陳光文; 焦鳳軍; 李恒強;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1-03-30
16. 生物乙醇脫水制乙烯填充床微反應器 陳光文; 焦鳳軍; 李淑蓮; 李恒強; 初建勝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1-05-25
17. 一種生物乙醇制乙烯的微反應-換熱系統 陳光文; 焦鳳軍; 李淑蓮; 李恒強; 初建勝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1-05-25
18. 一種甲醇水蒸氣重整制氫的方法 楊梅; 李淑蓮; 焦鳳軍; 陳光文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1-08-10
19. 一種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氫的催化劑及制備和應用 李淑蓮; 楊梅; 焦鳳軍; 陳光文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1-08-10
20. 一種乙醇脫水制乙烯催化劑及制備方法 陳光文; 李淑蓮; 焦鳳君;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8-04-30
21. 一種蜂窩載體催化劑過量浸漬液的脫除方法及其設備 李恒強; 王樹東; 陳光文; 夏元有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3-07-09
22. 一種內燃機排氣凈化用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李淑蓮; 陳光文; 李恒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4-06-30
23. 一種富氫條件下一氧化碳選擇氧化催化劑及制備方法 陳光文; 李淑蓮;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4-06-30
24. 一種含鉻有機硅耐高溫涂料 李恒強; 陳光文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5-06-01
25. 一種用于甲醇氧化重整制氫催化劑及制備方法 李淑蓮; 陳光文; 焦鳳君; 李恒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5-08-17
26. 一種氮氧化物存儲-還原催化劑制備及存儲-還原消除氮氧化物的方法 陳光文; 程昊; 吳迪鏞; 王樹東; 張引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5-08-24
27. 一種甲醇氧化重整制氫催化劑及制法和應用 陳光文; 李淑蓮; 焦鳳君; 李恒強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6-01-18
28. 一種用于甲醇氧化重整制氫的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陳光文; 李淑蓮; 袁權; 李恒強; 焦鳳君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6-04-19
29. 甲苯氣固相催化氧化制備苯甲醛和苯甲酸方法及微反應器 陳光文; 葛皓;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7-04-11
30. 一種蜂窩載體催化劑過量浸漬液的脫除設備 李恒強; 王樹東; 陳光文; 夏元有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2-10-09
31. 一種化學刻蝕機 李恒強; 陳光文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5-09-21
32. 一種乙醇脫水制乙烯的分子篩催化劑及制備和應用 陳光文; 李淑蓮; 焦鳳軍; 歐陽喜蓮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05-27
33. 一種硝酸異辛酯的合成方法及微通道反應器 陳光文; 沈佳妮; 焦鳳軍; 趙玉潮;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06-24
34. 一種納米擬薄水鋁石的制備方法及微通道反應器 陳光文; 應盈; 趙玉潮; 樂軍; 李淑蓮; 初建勝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06-10
35. 一種微型化的甲醇自熱重整制氫集成裝置和制氫方法 陳光文; 李恒強; 李淑蓮; 焦鳳軍;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06-24
36. 一步法合成二硝基甲苯的硝化方法與微通道反應器 陳光文; 焦鳳軍; 趙玉潮;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09-30
37. 一種二硝基氯苯的合成方法及微反應器 陳光文; 焦鳳軍; 趙玉潮;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09-30
38. 甲醇水蒸氣重整制氫的復合氧化物催化劑及其制備和應用 陳光文; 李淑蓮; 焦鳳軍;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12-30
39. 一種硝基苯合成方法及專用裝備 陳光文; 焦鳳軍; 趙玉潮; 袁權; 李恒強; 初建勝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09-12-30
40. 一種撞擊流微通道反應器及應用 陳光文; 焦鳳軍; 初建勝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0-06-16
41. 一種微通道混合器及其在液氨吸收過程中的應用 陳光文; 李恒強; 焦鳳軍;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0-06-16
42. 一種微通道換熱器芯片及具有分布式端口結構的微換熱器 陳光文; 李恒強; 焦鳳軍; 袁權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0-06-16
43. 一種中孔結構氧化鋁的制備方法 李淑蓮; 陳光文; 焦鳳軍; 歐陽喜蓮 【中國專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2010-02-10
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英文論文:
1. Yuanhai Su, Yuchao Zhao, Fengjun Ji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The Intensification of Rapid Reactions for Multiphase Systems in a Microchannel Reactor by Packing Microparticles. AIChE Journal., 2011, 57(6): 1409-1418.
2. Yuanhai Su, Guangwen Chen*, and Quan Yuan. Ideal micromixing performance in packed microchann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1, 66, 2912–2919.
3. Mei Yang, Shulian Li, Guangwen Chen*. High-temperature steam reforming of methanol over ZnO–Al2O3 catalyst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 ental, 2011, 101, 409–416.
4. Yuanhai Su, Guangwen Chen*, and Quan Yuan. Influence of Hydrodynamics on Liquid Mixing During Taylor Flow in a Microchannel. AIChE Journal., 2011, DOI 10.1002/aic.12698.
5. Yuanhai Su, Yuchao Zh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Liquid-liquid two-phase flow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packed microchann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 65(13): 3947-3956.
6. Haishan C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Crossflow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0, 49(13): 6215-6220.
7. Haishan Cao, Guangwen Che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microchannel heat sink geometry for high power laser mirror.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0, 30(13): 1644-1651.
8. Yuchao Zhao, Yuanhai Su, Guangwen Chen*,Quan Yuan.Effect of surface properties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mass transfer.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 65(5): 1563-1570.
9. Jun Yue, Raphael Boichot, Lingai Luo*, Yves Gonthier,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Flow distribution and mass transfer in a parallel microchannel contactor integrated with constructal distributors. AIChE Journal. 2010, 56(2): 298-317.
10. Haocui Zhang, Jun Yue,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Flow pattern and break-up of liquid film in single-channel falling film microreact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163(1-2), 126-132.
11. Xilian Ouyang, Shulian Li, Jun Yue, Fengjun Jiao, Guangwen Chen*. Influence of precursors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Warming. 2009, 1(4): 456-472.
12. Yuanhai Su, Guangwen Chen*, Yuchao Zhao, Quan Yuan. Intensification of liquid-liquid two-phase mass transfer by gas agitation in a microchannel. AIChE Journal. 2009, 55(8): 1948-1958.
13. Yue Jun, Lingai Luo*, Yves Gonthier,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ir–water Taylor flow and mass transfer inside square microchannel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9, 64(16): 3697-3708.
14. Haishan C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Testing and Design of 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with Multiple Plate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9, 48(9): 4535-4541.
15. Haocui Zhang, Guangwen Chen*, Yue Jun, Quan Yuan.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of Gas-Liquid Flow in a Failing Film Microreactor. AIChE Journal. 2009, 55(5): 1110-1120.
16. Jiani Shen, Yuchao Zh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Investigation of nitration processes of iso-octanol with mixed acid in a microreactor.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9, 17, 412-418.
17. Ying Ying, Guangwen Chen*, Yuchao Zhao, Shulian Li, Quan Yuan. A high throughput methodology for continuous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d nanocrystals in microfluidic react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8, 135(3): 209-215.
18. Yue Jun, Lingai Luo*, Yves Gonthier,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in single microchannel contactors.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8, 63(16): 4189-4202.
19. Guangwen Chen, Jun Yue, Quan Yuan*. Gas-Liquid Microreaction Technology: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Challenge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 16(5): 663-669.
20. Yuchao Zh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Liquid-liquid two-phase mass transfer in the T-junction microchannels. AIChE Journal. 2007, 53 (12): 3042-3053.
21. Guangwen Chen*, Shulian Li, Fengjun Jiao, Quan Yuan. Catalytic dehydration of bioethanol to ethylene over TiO2/γ-Al2O3 catalysts in microchannel reactors. Catalysis Today. 2007, 125(1-2): 111-119.
22. Guangwen Chen*, Shulian Li, Hengqiang Li, Fengjun Jiao, Quan Yuan. Methanol oxidation reforming over a ZnO-Cr2O3/CeO2 -ZrO2/Al2O3 catalyst in a monolithic reactor. Catalysis Today. 2007, 125(1-2): 97-102.
23. Yue Jun,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Lingai Luo, Yves Gonthier.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gas–liquid flow through a rectangular microchannel.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7, 62 (7): 2096-2108.
24. Hao Ge,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Hengqiang Li. Gas phase partial oxidation of toluene over modified V2O5/TiO2 catalysts in a microreactor.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7, 127(1-3): 39-46.
25. Guangwen Chen*, Shulian Li, Quan Yuan. Pd-Zn/Cu-Zn-Al catalysts prepared for methanol oxidation reforming in microchannel reactors. Catalysis Today. 2007, 120 (1): 63-70.
26. Yuchao Zh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Liquid-liquid two-phase flow patterns in a rectangular microchannel. AIChE Journal. 2006, 52 (12): 4052-4060.
27. Weiqiang Cao, Guangwen Chen*, Shulian Li, Quan Yuan. Methanol-steam reforming over a ZnO-Cr2O3/CeO2-ZrO2/Al2O3 catalys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119(2-3): 93-98.
28. Bin Cao , Guangwen Chen, Ying Li, Quan Yuan*. Numerical analysis of isothermal gaseous flows in microchannel.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06, 29 (1): 66-71.
29. Fu Yang , Guangwen Chen*, Hengqiang Li, Xinwen Guo, Xiangsheng Wang. Hydration of Cyclohexene in a Fixed-Bed Reactor with Micromixer.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6, 27(6):459-461.
30. Hao Ge,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Hengqiang Li. Gas phase catalytic partial oxidation of toluene in a microchannel reactor. Catalysis Today. 2005, 110 (1-2): 171-178.
31. Bin Cao,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Fully developed laminar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smooth trapezoidal microchanne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5, 32, 1211–1220.
32.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Methanol synthesis from CO2 using a silicone rubber/ceramic composite membrane reacto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4, 34 (1-3): 227-237.
33.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Hengqiang Li, Shulian Li. CO selective oxidation in a microchannel reactor for PEM fuel cel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4, 101, 101–106.
34. Hao Cheng, Guangwen Chen*, Shudong Wang, Diyong Wu, Yin Zhang, Hengqiang Li. NOx storage-reduction over Pt/Mg-Al-O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g/Al atomic ratios.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4, 21(3): 595-600.
35. Yue Jun, Guangwen Chen*, Quan Yuan. Pressure drops of single and two-phase flows through T-type microchannel mixe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4, 102 (1): 11-24.
36. Chen Guangwen*, Yuan Quan, Li Shulian. Microchannel reactor for methanol autothermal reform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2, 23 (6): 491-492.
發表中文論文:
1 微通道反應器內氣-液傳質行為 樂軍;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一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上) 2004-11-01
2 微通道內彈狀流的流動特性 李英;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一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上) 2004-11-01
3 微通道反應器中苯硝化反應研究 趙玉潮; 陳光文; 李恒強; 焦鳳君;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一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上) 2004-11-01
4 微通道內氣體等溫流動阻力特性 曹彬;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一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上) 2004-11-01
5 微反應器中甲苯氣-固催化氧化 葛皓; 陳光文; 袁權; 李恒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九屆全國化學工藝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5-04-01
6 整體催化劑上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的研究 趙多;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九屆全國化學工藝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5-04-01
7 微反應器用于烴類選擇氧化——催化劑的壁載 葛皓; 陳光文; 袁權; 李恒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6-09-01
8 稀土-低貴金屬催化劑三效性能研究 陳光文; 王樹東; 李恒強; 樂軍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稀土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0-11-01
9 微化工過程中的傳遞現象 陳光文*; 趙玉潮; 樂軍; 董正亞; 曹海山; 袁權 大連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學報 2012-11-07 15:50
10 微化工過程中的傳遞現象 陳光文; 趙玉潮; 樂軍; 董正亞; 曹海山; 袁權 大連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學報 2013-01-15
11 微通道內銅離子反萃取過程 楊立秋; 趙玉潮; 陳光文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2012-08-25
12 微反應器內硝基苯氣-液-固三相催化加氫反應 胡婧婧; 趙玉潮; 李淑蓮; 楊梅; 陳光文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2011-04-25
13 微通道反應器中催化裂解合成N,N-二甲基丙烯酰胺新工藝研究 韓非; 余武斌; 李郁錦; 高建榮; 賈建洪; 陳光文 浙江工業大學綠色化學合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期刊】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2009-02-15
14 降膜微反應器中CO2化學吸收過程傳質行為 張好翠; 樂軍;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工學報 2010-03-15
15 微反應器中合成硝酸酯炸藥 韓駿奇; 孟子暉; 孟文君; 陳光文; 王伯周; 葛忠學 北京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 【期刊】含能材料 2010-02-15
16 微尺度下液-液流動與傳質特性的研究進展 陳光文; 趙玉潮; 袁權 大連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學報 2010-07-15
17 降膜微反應器中液體的分布特性 張好翠; 趙玉潮; 陳光文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2010-10-25
18 MgO前驅體對甲烷部分氧化整體催化劑的影響 高亞娜; 李淑蓮; 焦鳳軍; 陳光文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2008-10-25
19 微通道內氣-液傳質研究 樂軍; 陳光文; 袁權; 羅靈愛; LE GALL Hervé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LOCIE 3/ ESIGEC 3/ Université de Savoie Campus Scientifique; Savoie Technolac; 73376; Le Bourget-du-Lac cedex; France; DCPR-CNRS-ENSIC; rue Grandville BP 451; 54001 NANCY Cedex;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6-06-30
20 帶有微混合器的固定床反應器中的環己烯水合反應(英文) 楊付; 陳光文; 李恒強; 郭新聞; 王祥生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理工大學催化化學與工程系; 大連理工大學催化化學與工程系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催化學報 2006-06-30
21 T形微混合器內的混合特性 趙玉潮; 應盈;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6-08-30
22 甲醇水蒸氣重整催化劑Cr2O3-ZnO的制備及其催化性能 曹衛強; 陳光文; 初建勝; 李淑蓮;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催化學報 2006-10-30
23 微反應器內甲苯氣相催化氧化反應動力學 葛皓; 陳光文; 袁權; 李恒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7-08-15
24 微化工技術研究進展 陳光文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期刊】現代化工 2007-10-20
25 T形微通道中互不相溶兩相流數值模擬 董賀飛; 張德良; 趙玉潮;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學報 2008-08-15
26 微化工技術在化學反應中的應用進展 趙玉潮; 張好翠; 沈佳妮;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008-03-15
27 丙烯選擇催化還原NO的研究 周黎明; 陳光文; 王樹東; 吳迪鏞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3-02-28
28 微化工技術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3-04-30
29 逆流式微通道換熱器設計與操作特性分析 曹彬;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5-05-30
30 鉀助劑對Rh/Al2O3催化富氫條件下CO選擇氧化反應性能的影響 陳光文; 李淑蓮; 袁權; 焦鳳君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催化學報 2005-09-30
31 蜂窩陶瓷整體反應器內苯選擇加氫制環己烯 趙多;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遼寧大連 【期刊】催化學報 2005-09-30
32 微通道反應器內氫氣催化燃燒 曹彬;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4-01-30
33 Pt/Mg-Al-O催化劑上NOx的存儲性能 程昊; 陳光文; 王樹東; 吳迪鏞; 張引; 李恒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催化學報 2004-04-30
34 甲醇自熱重整制氫用Cu-ZnO/Al2O3催化劑的研究 李淑蓮; 陳光文; 焦鳳軍; 李恒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催化學報 2004-12-30
35 微混合技術的原理與應用 樂軍;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 【期刊】化工進展 2004-12-30
36 Pt/MgO催化劑上NOx存儲-還原反應性能 程昊; 陳光文; 吳迪鏞; 張引; 王樹東; 李恒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 【期刊】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2005-04-26
37 高聚物/陶瓷復合膜的制備及性能表征 陳光文; 袁權; 吳迪鏞; 付桂芝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工學報 2000-12-25
38 高聚物/陶瓷復合膜的氣體滲透及分離行為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高校化學工程學報 2001-10-25
39 CeO2-ZrO2復合氧化物對金屬蜂窩整體催化劑性能的影響 李淑蓮; 陳光文; 孫繼良; 李恒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催化學報 2002-07-29
40 硅橡膠/陶瓷復合膜反應器中CO2合成甲醇(Ⅰ)反應動力學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2-01-30
41 硅橡膠/陶瓷復合膜反應器中CO2合成甲醇(Ⅱ)過程行為分析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2-01-30
42 硅橡膠/陶瓷復合膜反應器中CO2合成甲醇(Ⅲ)過程實驗研究 陳光文; 袁權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學報 2002-02-28
43 汽車尾氣催化轉化器模型研究進展 周黎明; 陳光文; 王樹東; 吳迪鏞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 【期刊】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2002-01-26
1. 應邀在中美青年化學工程專家雙邊學術研討會(2005年8月,北京)做學術報告。
2. 第四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2007年11月,杭州,分會主題報告)做學術報告。
3. Bayer AG & Chinese Academic of Sciences 2nd Joint Scientific Symposium(2007年11月,德國)做學術報告。
4. 臺灣元智大學(2008年8月)做學術報告。
5.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2008年12月)做學術報告。
6. 第一屆化學反應工程大會(2010年10月,杭州)做學術報告。
7. 第二屆全國精細化工過程強化技術交流大會(2010年10月,杭州)做學術報告。
8. 受邀請在大連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蘇州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3所、航天四院、沈陽化工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做有關“微化學工程與技術”的學術報告,有力地推進了我國在微化學工程與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
9. 2003年參加第7屆微反應技術國際會議(IMRET7,瑞士洛桑),應邀擔任2012年第12屆微反應技術國際會議學術委員會委員(IMRET12,法國里昂)。
1. 2010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 2010年入選大連市第五批優秀專家。
3. 2009年獲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技創新獎(個人)。
4. 2007年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
微化工:處在大規模應用前夜——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光文
中化新網訊 化學工程與技術是當前化學工程學科前沿技術,也是重要的化工過程強化技術之一。微化工技術可實現化工過程節能降耗和化工系統微型化,并能提高過程安全性,已引起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
化學工業中的許多反應屬強放熱過程,存在爆炸危險,而采用微反應技術能夠提高過程反應的效率,改善過程反應的安全性。可以預見,微化工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將會改變現有化工設備的性能、體積、能耗和物耗,對化學工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記者:微化工技術與傳統化工工藝的區別是什么?
陳光文:微化工技術與傳統化工工藝的最大區別是需要研究開發適合于微反應系統的快速反應工藝條件。
微化學工程與技術著重研究時空特征尺度在數百微米和數百微秒以下時,化工微型設備的設計、模擬、生產和應用等過程的基本特征和規律。與傳統化工設備相比,微化工設備具有高傳遞速率、直接放大、安全性高、易于控制等優點,可實現化工過程的連續和高度集成,適應分散與柔性生產的要求。微反應技術具有強傳熱和傳質能力,可大幅度提高反應過程中資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實現化工過程的強化、微型化和綠色化。在微尺度的化工系統中,傳統的“三傳一反”理論需要修正、補充和創新;許多宏觀的規律可能不再適用。因此,微尺度下的表面和界面效應,微過程的測量、分析、控制等基礎研究尤為重要。
化工過程中進行的化學反應受傳遞速率或本征反應動力學控制或兩者共同控制。就瞬時和快速反應而論,在傳統尺度反應設備內進行時,受傳遞速率控制。而微尺度反應系統內由于傳遞速率呈數量級式提高,因此這類反應過程的速率將會大幅度提高。例如目前工業應用的烴類硝化反應時間一般在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但在微反應器內可采用絕熱硝化并同時改變工藝條件,這類反應的時間可縮短至數秒。
記者:微化工技術將解決傳統化工生產中的哪些問題?
陳光文:傳統化工過程主要依靠設備及裝置大型化來降低產品成本。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雖然其中存在國家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差異,然而單就能反映一個國家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乙烯工業的規模與水平而言,我國乙烯工業的單位能耗是日本的1.6倍。
當前,我國化學工業依然存在著設備龐大、資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污染重、產品質量差,新設備、新過程設計放大能力弱,過程調控難等諸多問題,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由于技術和裝備落后,特別是在設備放大和過程調控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我國化工生產過程安全性較差。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11•1”爆炸及其所引發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就是一起沉痛的悲劇事件。
隨著化學工業對能源、環境和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這些問題將愈加尖銳,能否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我國化學工業能否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關鍵。 而微化工技術由于可以實現化工過程節能降耗和化工系統微型化并能提高過程安全性,因此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記者:當前國內外微化工技術的研究熱點集中在哪些方面?
陳光文:在微化工系統中,由于時空特征尺度微細化帶來的過程特性變化,微化工技術的發展不僅在技術領域中構成了重大挑戰,也為科學領域帶來許多新問題。
微化工技術難點包括微反應系統的結構優化設計,先進制造、裝配與密封技術,參數測量技術(無接觸測量技術),系統自動控制技術,催化劑的壁載或填充技術,微反應器防腐技術等。目前,微反應器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傳統化工技術的更新換代,涉及行業包括石油化工,醫藥、農藥、染料、火炸藥等精細化工,主要包括磺化、硝化、直接氟化、氧化、過氧化、酰胺化、重氮化等各類強放熱和易燃易爆的氣-液和液-液反應過程;二是國家安全領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化學激光器微型化、核燃料高效處理、含能材料的安全生產等;三是納米材料合成等領域。
記者:微化工技術對于解決目前我們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問題有什么現實意義?
陳光文:微化工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前沿技術,它集微機電系統設計思想和化學化工基本原理于一體,移植集成電路和微傳感器制造技術于一體的一種高新技術。由于微化工設備的內部通道特征尺度通常在幾十微米至數百微米,流體薄層間距離極短,通過流體微團的介觀黏性變形和分子擴散,可實現反應物料間的超快速微觀混合;流體與器壁間有很大的接觸面積,能顯著提高流體間的換熱效率,可實現反應過程的原位高效換熱,其傳熱、傳質能力較常規尺度提高1~3個數量級。另外,由于通道特征尺度小于火焰傳播的臨界尺度及微反應器內反應物持有量小,因而具有內在安全性,將其應用于快速混合、強放熱及易燃易爆的反應過程,能顯著提高過程的安全性,并可實現連續化操作;由于微化工設備結構的模塊化,可實現直接放大(設備單元并聯),可快速推進實驗室成果的實用化進程。因此采用微反應技術可大幅度提高反應過程中的資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減小過程系統的體積或提高單位體積的生產能力,實現化工生產過程安全、過程強化、微型化和綠色化。
微化工系統具有高度集成的模塊化結構,可實現就地、按需生產與供貨,消除了儲運帶來的系列問題,同時也使分散資源得到了充分合理利用,對人類生命、環境安全、資源與能源綜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微化工技術的發展將會對化工領域產生重大影響。近十年來,微化工技術已迅速發展成為過程強化領域的典型范例之一。
記者:未來5~10年間,微化工技術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獲得突破?微化工技術的介入會給傳統化工生產會帶來哪些可以預知的變革?
陳光文:微化工技術最有希望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空間探索等國家安全以及傳統化工技術的更新換代。前者如火星“化工廠”、微型核反應堆(高效傳熱、高效燃料后處理技術)、微型化學激光器、微推進器、高能炸藥的安全生產等;化工過程則包括高效傳熱傳質設備(微混合器、微換熱器、微熱泵、微分離器等)、精細高值化工產品(尤其是強放熱、易燃易爆過程、危險品生產等,如磺化、硝化、氟化、氧化、重氮化、過氧化、酰胺化等)、材料高通量制備(催化材料、納米材料、功能材料等)、微型氫源和燃料電池(車載系統)、微型化集成技術(反應、換熱、分離高度集成)、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以及基于微反應技術的新過程開發與應用。預計在未來5~10年,微反應技術將會在精細化工、納米材料等領域率先得到應用。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微化工技術就引起了美國、德國、法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廣泛關注,各國政府都相繼制訂研究計劃,以推進微反應技術的實用化進程。由于微化工技術的研究初期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產業界雖有關注但介入不多,因此對微化工系統的放大和集成技術的研究機會少,大大減緩了微化工技術的實用化進程。經過10多年的研發與宣傳推廣工作,目前世界微化工技術已處于應用前夜。
記者:我國微化工技術研究正在開展哪些工作?
陳光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科研團隊于2000年率先開始了微化工技術的研究,至今已形成集微加工技術平臺、微化學工程與技術的基礎研究及應用開發于一體的研發體系。 大連化物所開發的千瓦級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所用的微型氫源系統,具有啟動快、一氧化碳含量低、比功率高等優點,為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該所開發的用于液-液混合的萬噸級微混合系統,成功地進行了工業側線實驗。他們利用微反應器具有的高效傳熱、傳質能力,使二硝基氯苯的合成時間明顯縮短。作為我國微化工技術開發的另一陣地,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借鑒膜乳化技術,于2005年成功開發了以萬噸級膜分散微結構反應器制備單分散納米碳酸鈣的工業裝置。
雖然取得了上述成果,但目前我國的微化工技術研究傭處于剛剛起步分階段,在許多領域的研究工作還有待于深入進行,與工業應用相結合的能力相對較弱。我國若能在微化工技術研究初期就與產業界合作,可加速微化工技術的產業化進程,在過程放大和系統集成方面積累經驗,推進我國在微化工技術領域的研究。可以預見,這一新的前沿科學將會獲得迅速發展,同時也將確立我國在這一新學科領域的學術地位。同時,該新興學科的發展和滲透,勢必帶動相關領域的調整和發展,為我國建立新的學科結構、特色和優勢發揮重大的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化工報》作者:李曉巖 2011-05-18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