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王竹,男。現任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建筑學系系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8年8月—1982年7月 在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2年8月—1988年8月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任助教。
1986年—1990年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
1987年8月—1993年8月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任講師。
1991年2月—1991年11月 在法國波爾多建筑學院訪問、進修。
1993年8月—1997年12月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任副教授。
1997年12月—2000年6月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任教授。
1998年10月—11月 赴日本國日本大學訪問、講學。
2000年3月 獲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
2000年7月至今 在浙江大學任教授、博導。
學術兼職:
1、中國建筑學會理事。
2、全國高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委員。
3、中國建筑學會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委員。
4、世界華人建筑師協會創會會員。
5、《國際低平地技術》雜志(EI全文收錄)顧問編委。
6、《中外建筑》雜志編委。
7、《建筑細部》雜志編委。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1、承擔本科生專業課程2門;
2、承擔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2門;
3、承擔博士研究生學位課程2門。
培養學生情況:
已培養博士2名,在讀博士研究生15名;畢業碩士28名,在讀碩士研究生12名。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人居環境、地域建筑、城市景觀。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1997年—2000年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點項目“綠色建筑體系與住區可持續發展途徑研究”,項目負責人之一。
2、2002年—2004年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長江三角洲城鎮基本住居單元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項目負責人。
3、2002年—2004年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長江三角洲綠色建筑機理與適宜性途徑研究”,項目負責人。
4、2005年—2006年承擔浙江省重大委托項目“推動建筑節能與新材料應用”,項目負責人。
5、2006年—2008年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長江三角洲濕地類型基本人居生態單元適宜性模式及其評價體系研究”,主要參加人。
6、2004年—2006年承擔杭州市政府研究項目“杭州城市形象與景觀設計研究”,項目負責人。
7、2005年—2006年承擔余姚市政府研究項目“余姚城市景觀設計研究”,項目負責人。
8、2005年—2007年承擔“四川九洲集團國際軟件園”規劃與設計,項目負責人。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80余篇。
出版專著:
1、《綠色建筑》 中國計劃出版社 1999
2、《杭州街道景觀營建導引》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發表論文:
1 我國中小城市發展與更新的思考與實踐 朱懷; 王竹; 陳宗炎 建筑與文化 2010-05-26
2 長江三角洲地域綠色住居評價體系研究 王竹; 王杉; 裘曉蓮 南方建筑 2008-04-15
3 本土建筑師在國際方案競賽中失敗所帶來的思考——評杭州錢江新城43號地塊超高層建筑國際方案競賽 金祎; 王竹 建筑與文化 2007-09-18
4 自定義大學 王竹; 徐岱; 程藝; 王立人; 吳星義; 鄭耀; 劉旭; 金耀基; 含放; 竇瀟 建筑與文化 2007-05-18
5 群落式辦公建筑——杭州數源科技園設計探索 唐君; 王炳誠; 王竹 建筑與文化 2007-05-18
6 “后傳統”視野下的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解析與建構——黃土高原綠色窯居住區體系之實踐 王竹; 魏秦; 王玲 建筑與文化 2007-10-18
7 地區人居環境營建體系的研究與界定 魏秦; 王竹; 徐穎 華中建筑 2010-02-25
8 混合功能的聚居演進與空間適應性特征——“浙江模式”下的產住共同體解析 朱曉青; 王竹; 應四愛 經濟地理 2010-06-26
9 基于要素構成的街道景觀營建與導控 朱曉青; 趙淑紅; 王竹 城市問題 2009-03-27
10 夏熱冬冷地區民居夏季環境實測及構造分析——以湖州市為例 朱煒; 王竹; 田軼威; 魏剛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2009-08-15
11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在學校發展與城市建設中的互動雙贏作用 王子平; 王竹 浙江建筑 2009-09-25
12 街道柔性界面在街道整治中的應用 王子平; 王竹 山西建筑 2009-10-10
13 生態與景觀視野下的杭州西溪濕地研究 王竹; 張艷來; 李勇祥 建筑學報 2009-05-15
14 建筑教育與執業 李保峰; 王魯民; 趙辰; 王竹 城市建筑 2009-12-05
15 長三角地區濕地類型人居環境空間結構評價模式研究 賀勇; 王竹 建筑學報 2009-11-15
16 杭州政府機關辦公建筑能耗分析 朱煒; 龔敏; 王竹; 陳海嘯 建筑學報 2009-11-15
17 人性化建筑設計的多維解析 黃昱; 王竹 華中建筑 2006-02-25
18 杭州城市廣場景觀的變遷與發展思考 何叢芊; 王竹 華中建筑 2006-02-25
19 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體護岸景觀方法初探 賀勇; 王竹 建筑學報 2006-03-20
20 濱水住區“柔性界面"探討——以京杭大運河(杭州城區段)為例 賀勇; 王竹; 徐淑寧 華中建筑 2006-03-25
21 豎向組織居住空間形態的多義解析 倪新鋒; 王竹 新建筑 2006-04-10
22 大學校園人性化場所的創造——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戶外空間評析 楊歡; 王竹 華中建筑 2006-06-25
23 地區建筑原型之解析 魏秦; 王竹 華中建筑 2006-06-25
24 杭州城市識別系統的詮釋與實踐 黃宇亮; 王竹 華中建筑 2006-08-25
25 杭州西湖風景區街道改造研究 范婕; 王竹 山西建筑 2006-07-01
26 社區公園的聲景觀研究 趙秀敏; 王竹; 石堅韌 新建筑 2006-08-10
27 杭州運河動態景觀意象及發展探析 沈丹; 王竹 華中建筑 2006-09-25
28 建筑環境中的陰影 劉霄峰; 王竹 華中建筑 2006-10-25
29 杭州市主城區環境設施研究 范婕; 王竹 華中建筑 2006-10-25
30 西溪濕地的詩意棲居——杭州西溪濕地保護及其住居的適宜性開發 王竹; 張艷來 新建筑 2006-12-10
31 防避•適用•創造——地區建筑演進機制詮釋 魏秦; 王竹; 曹永康 華中建筑 2007-01-25
32 傳統與現代——江南水鄉與現代城市地域特色 賀勇; 王竹; 曹永康 華中建筑 2007-01-25
33 浙江現象——公眾認同的現象與實質 楊小軍; 王宇虹; 余健; 王竹; 蘇曉河; 董丹申; 鄔曉明; 林沨; 王國鈺; 李凱生; 蔡放放; 陶峻琳; 周科; 許世文; 崔光亞; 戴春 時代建筑 2007-03-18
34 走向“后傳統”的地域建筑營建體系 王竹 中外建筑 2007-02-01
35 中國的“單位制社區”vs美國的TOD社區 于文波; 王竹; 孟海寧 城市規劃 2007-05-09
36 研究型大學專業教育評估促進學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大學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為例 葛盈輝; 王竹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6-09-15
37 探尋符合社會原則的適宜性社區空間 于文波; 孟海寧; 王竹 建筑學報 2007-11-20
38 建筑的地域文脈新解 魏秦; 王竹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1-15
39 城市色彩景觀的研究與實踐——山西省運城市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設計 王竹; 楊梅; 賀勇 華中建筑 2007-11-25
40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重要性與意義——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方案 王竹 新建筑 2007-12-10
41 基于氣候環境的浙江建筑設計措施分析 王竹; 王建華; 范理楊 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12-15
42 地區建筑營建體系的“基因說”詮釋——黃土高原綠色窯居住區體系的建構與實踐 王竹; 魏秦; 賀勇 建筑師 2008-02-20
43 “后傳統”視野下的地域營建體系 王竹; 范理揚; 王玲 時代建筑 2008-03-18
44 構筑山環水繞格局 建立九洲方圓基業——四川綿陽九洲國際軟件園 王竹; 王建華 華中建筑 2008-03-25
45 浙江省湖州市新農村建設的節能思考 曹洋; 王竹 浙江建筑 2008-06-25
46 浙江西部傳統民居的生物氣候設計 王建華; 王竹 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6-15
47 論浙大湖濱教學樓的倒掉 王竹; 賀勇; 朱宇恒 新建筑 2008-06-15
48 浙大紫金港校區規劃使用評析 于慧芳; 王竹 華中建筑 2008-07-25
49 分異下的建筑學教育比較與策略 朱曉青; 王竹; 應四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7-28
50 基于GIS技術城市虛擬場地設計的教學系統 石堅韌; 潘曉東; 王竹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7-28
51 城市設計導向下的工業園設計探究——銅陵佑宏產業基地規劃設計實踐 朱曉青; 王竹; 趙淑紅 工業建筑 2008-11-20
52 綠色住居“地域基因"理論研究概論 劉瑩; 王竹 新建筑 2003-04-10
53 城鎮居民心理變遷與社會環境變遷的關系 郭牧; 王竹; 郭凌云 城市問題 2005-05-27
54 混合社區適宜模式及實現途徑研究 于文波; 王竹 規劃師 2005-06-25
55 建成環境評價在多方參與型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趙秀敏; 王竹; 石堅韌 江南大學學報 2005-06-30
56 城市景觀敏感區的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技術與方法探討——杭州清河坊歷史街區保護修繕工程 趙秀敏; 王竹; 丁承樸 建筑學報 2005-07-20
57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美國發展生態旅游的經驗及其對浙江的啟示 李包相; 沈濟黃; 王竹 規劃師 2005-07-25
58 “館驛后三號”的尷尬處境:再讀對歷史建筑的保護 王杉; 王竹 華中建筑 2005-12-30
59 “居住下墊面”在高層住宅中的應用 王子平; 王竹 建筑學報 2005-10-20
60 適宜性人居環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態單元”的概念與方法 賀勇; 王竹 新建筑 2005-08-25
61 觸及建筑的深層結構——基于印度建筑師柯立亞建筑作品的類型學分析 郭牧; 王竹 華中建筑 2005-12-30
62 “后溫州模式”的江南小城鎮底商住居探究 王竹; 朱曉青; 趙秀敏 華中建筑 2005-12-30
63 地域綠色住居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神經元網絡的理論構建 裘曉蓮; 王竹 華中建筑 2003-06-30
64 從原生走向可持續發展——黃土高原綠色窯居的地區建筑學解析與建構 王竹; 魏秦; 賀勇 建筑學報 2004-03-20
65 從原生走向可持續發展——地區建筑學解析與建構 王竹 新建筑 2004-02-20
66 綠色住居界面機理研究初探 徐淑寧; 王竹 華中建筑 2004-02-29
67 封閉與開敞——夏熱冬冷地區的住宅陽臺設計思考 李波; 李文駒; 王竹 華中建筑 2004-02-29
68 江浙地區中小城鎮城市化模式初探 賀勇; 王竹; 朱曉青 規劃師 2004-06-25
69 “之內”與“之外”——兩種空間基本狀態的解讀 陳斌鑫; 王竹 華中建筑 2004-06-30
70 美國城市蔓延之后的規劃運動及其啟示 于文波; 劉曉霞; 王竹 人文地理 2004-08-30
71 “深綠色”理念與住區建設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 于文波; 王竹 華中建筑 2004-10-30
72 杭州清河坊歷史建筑的保護與修繕 趙秀敏; 丁承樸; 王竹 華中建筑 2004-10-30
73 高層住居適宜性空間環境淺析 黃堅; 王竹 華中建筑 2004-12-30
74 杭州湖濱街區城市環境意象與空間景觀的詮釋 張海燕; 王竹 華中建筑 2004-12-30
75 山水城市空間形態特色的探索——余姚市文化中心區概念性規劃研究 王竹; 朱曉青; 王佶 華中建筑 2005-02-28
76 柔性下墊面塑造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賀勇; 王竹 建筑學報 2005-01-20
77 城市住居綠化菜單系統構想 王佶; 王竹 華中建筑 2005-04-30
78 關于綠色建筑評價的思考 王竹; 賀勇; 魏秦; 王玲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2002-12-25
79 綠色建筑體系的導衡機制 王竹; 王玲 建筑學報 2001-05-20
80 面向21世紀的建筑學教育體系架構與人才培養實踐 王竹; 董蘆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01-30
81 防避•適用•創造——民居形態演進機制詮釋 魏秦; 王竹 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 2007-07-01
82 城市景觀敏感區的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技術與方法探討——杭州清河坊歷史街區保護修繕工程 趙秀敏; 王竹; 丁承樸 古建筑施工修繕與維護加固技術交流集錦 2008-05-01
榮譽獎勵:
獲省級優秀科技論文獎多項。
1、1995年獲陜西省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199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3、1997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4、1998年獲冶金工業部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5、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6、教育部、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獎。
7、陜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8、建設部“華夏建筑科學技術一等獎”。
9、建設部“綠色建筑創新三等獎”。
10、國際建協“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第三名”(指導教師)。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浙江大學建筑系的系樓———月牙樓,北鄰紫金港北山,南接啟真湖,集山水之靈性,又因其外型別具一格,故而可稱之為紫金港一大景觀。除了系樓的外形結構獨樹一幟外,系樓內部的建設也充滿了濃郁的人文風情,更令人贊嘆的是這些內部的空間設計很多都是出自學生的手筆。建筑系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把所學知識融入到實踐中,開展了系館設計大賽,鼓勵學生親自參與到身邊的景觀設計當中。張曦書記在看了月牙樓內部的設計之后更是稱贊:“這就是紫金港文化氛圍很好的體現。”
走進月牙樓,大廳內部的裝飾設計就有同學的參與,大廳左側的一架鋼琴不單單是一處景觀,有音樂特長的學生隨時可以上去彈奏一曲;右側的一排活動展板上,貼著同學們對于學業的感受和最新的學科前沿信息,用系主任秘書顧盼的話說,“這就是浙大的三角地”,這樣的軟木展板一直延伸到樓內幾乎所有的走廊;走廊上的路燈復古了80年代的風格,每個樓層變換一種顏色;兩座樓之間的狹小空間被設計成了一個小天井,植物和座椅交錯其中,成了學生們的后花園。這些點點滴滴都來自同學們的創意,而這只是建筑系本科生教育成果的一小部分。針對建筑系本科生培養的特色,我們采訪了系主任王竹教授。
記者:王教授您好,為什么建筑系要投入這么多的精力讓學生參與到設計實踐當中?
王竹:建筑設計本身就是為改善人的居住環境而服務的。它為人們創造一個空間,這個空間除了滿足一定的功能以外還要有一定的審美上的要求,因此我們在五年培養學生的過程當中就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來啟發同學創新思維的能力。從高中開始,理工類同學所受到的訓練更多的源自數理和邏輯,而文化、社會、藝術等這方面的熏陶相對來說就很少,建筑恰恰是這兩部分的交集,是將藝術和技術相結合來解決現實的問題,同時還要把材料、結構、設備整合起來,因此對學生的要求就更高。
我們現在的課程體系就是按照這個要求,把文理兩方面結合起來,很多課就是培養學生創意的方法和創意的能力。除了課堂上的教學,課外的實踐當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輔助手段。不論是一個環境,還是一個空間,它本身就是一個教育人的場所,比方說你在浙大的校園里面,那么這里的人文精神、學術氣氛都會對你產生很大的影響。
記者:當時舉辦系館設計大賽的初衷和具體過程是怎么樣的?
王竹:當時第一個目的是為了慶祝110周年校慶,再一個目的是希望營造建筑系內部的文化氛圍,我剛才也講過“環境也是教育人的場所”,好的氛圍能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因此我們就舉辦了建筑系館室內空間的設計比賽。以前更多的是老師做一個方案,這次活動我們希望把學生自己的靈感激發出來,因為學生本身生活在這個場所里面,“這個場所應該具有什么樣的一種精神?”這一點學生是最清楚的。
具體的操作上,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再由系里的教授組成評委會,對這些方案進行評優。對于獲獎的學生除了有獎金上的鼓勵之外更重要的是把這些方案轉化為現實的成果,這樣學生創作的熱情就更高。
比如說兩座樓中間的天井,原來是干巴巴的沒有什么生氣,我們希望把這里的空間利用起來,大家可以在里面休息、交流,同時跟景觀設計結合起來,變成類似后花園的一個模式。這樣我們就以“中庭景觀改造”為題讓學生提交設計方案。
對學生的獎勵上,我們評出一、二、三等獎各一套方案,一等獎的獎金是3000元。為了將學生的想法轉化為現實成果,對系館進行景觀改造,我們系共花35萬資金,作為一個系,愿意拿出這么多資金來幫助學生完成他們創意和想法的,還是十分少見的。不過我們覺得自主創作的氛圍對建筑系的學生來說太重要了。
記者:張曦書記來建筑系參觀的時候高度評價了這些做法,他當時的看法是怎么樣的?
王竹:去年校慶之后,張曦書記來這里參觀,他當時在系館里看了一個多小時,聽了我們給他的介紹之后興奮地說:“紫金港是新建的校園,要努力營造濃郁文化氛圍,讓學生參與其中,并且讓學生的想法變成現實的設計,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他不僅自己非常地欣賞,還表示要帶其他同志來這里參觀。
WFU———學生參與對外交流的平臺WFU國際城市設計工作坊(workshop)暨大運河論壇今年三月末在浙大舉辦,關于WFU的展板現在還擺在月牙樓的大廳里。這是由浙江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意大利費拉拉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同參與的國際性論壇。以往在意大利的米蘭、美國的舊金山等地舉行時,不但在世界范圍內產生重大的學術影響,而且也能促進當地的城市保護和發展。今年論壇的舉辦地選在了杭州,而選題則是圍繞“大運河”展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浙大選派參加WFU大運河論壇的學生很多都是本科生。
記者:這次的大運河論壇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王竹:在論壇里,全球知名大學的學生和教授在一起針對同一個問題展開多角度的探討、研究和分析,然后大家混編在一起相互討論,相互啟發。這也是一種開拓性的活動,通過不同想法的碰撞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也是作為教師之一參與了這次活動,同時也是這個活動的組織者,每個老師都帶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參加到這個項目里面,老師的主要工作是進行點評。
最后成果還是很豐富的,我們一共七八個組,每個組拿出自己的學術觀點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可能最后并不能完全轉化為現實的設計,但對政府的市政建設規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記者:您覺得我們浙大的學生和國外的學生相比有什么不同?
王竹:不同的方面有很多,首先學生的性質就不太一樣,外國的學生來這里參加交流的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有些甚至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這樣他們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比較強。作為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他所讀的書比我們的學生更系統一些,我們參加活動的大部分是本科生。還有一個語言上的問題,我們之間的交流是用英語進行的,對于美國的學生來說,英語是他們的母語,當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法用英語完全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語言上就有了相對的弱勢。
記者:除了WFU,還有建筑系還有哪些國際交流項目?
王竹:其他的項目包括把老師請進來,做學術報告的講座,美國、澳大利亞、德國、英國都有。
我們在課外經常鼓勵我們的同學參加國際國內、省內省外的建筑競賽,例如國際建協每三年會舉辦一次UIA競賽,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參加,當然可能以高年級的同學為主,低年級的學生還處在打基礎的階段。
新的理想:打造紫金港中軸線文化“紫金港中軸線文化”———這是王教授在采訪中提到的一個全新的詞匯,它北起食堂,經過月牙樓,最終延伸至啟真湖,既要打造一個紫金港中心線上的品牌景觀,也要突出學校的文化氛圍。
記者:打造“紫金港中軸線”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王竹:“紫金港中軸文化”一方面反映我們系的教學和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我們全校的師生都可以共享這些資源,包括我們樓下放的一架鋼琴,它既是一個景觀也可以供所有人彈奏的樂器,任何人只要有興趣都可以使用,這些都是氛圍的熏陶。
去年暑假新生報到的時候正值九月份———杭州最熱的時候,我們買了100把扇子,用鉤子掛在大廳里,這樣學生和家長可以隨手摘下來,扇完之后放回去還可以循環利用,除了方便學生和家長之外它本身也是一個景觀,幾百把扇子掛在大廳里,風一吹就像飄在空中的風鈴。這些東西都是文化和精神的體現,它們不僅僅和建筑有關,也體現浙大的一種人文關懷。
此外還有我們還計劃在大廳內設一個建筑書屋,和外面的書店聯合起來低價提供建筑類的書籍,對學生來說也是件好事,讓他能花很少的錢買到需要的書。即使不買書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閱覽室用,里面免費提供咖啡飲料,給大家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記者:紫金港中軸線是一條線上的構想,可能你剛才講得更多的是月牙樓這個點,那么還有沒有其他的構想,從月牙樓向兩邊延伸?
王竹:這條線是從食堂到建筑系館再到啟真湖。從食堂過來到月牙樓這條路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標語、海報,這可以說已經成了一種文化,學校很多講座、學生活動都會在這里宣傳,我們想通過月牙樓讓這種文化達到一個高潮,一個空間節點。然后再往外就是啟真湖,它跟水和生態結合起來,這些景觀本身就有它的文化意識,這里我們更強調景觀和文化的融合。
國家級特色專業是怎樣煉成的去年年末,學校根據辦學特色和專業競爭優勢推薦建筑系成為全國特色專業。經有關方面批準后,建筑系成為了浙江大學五個首批國家級特色專業之一。
記者:為什么學校會選擇推薦建筑系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王竹:建筑系有特點,比較活躍,之前就是33個校級特色專業之一。另外建筑系本身生源比較好,本科招生的分數線幾年來都處在全校前列,可能就比竺可楨學院和計算機類的這些專業低。
記者:說到招生,可能有一部分同學剛進入系里學習的時候沒有美術基礎,針對這方面的情況,系里面有沒有什么措施?
王竹:其實是這里面有個誤區,并不是美術基礎好的就一定能學好建筑,美術基礎是一個逐漸的積累的過程,它是美學感受的積累,也是基本素養的積累。因為我們不是美術學院,我們的專業更多的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美術沒有學過的并不一定學不好建筑,進來之后再進行這方面的培養也可以達到很高的水準。
記者:跟全國其他的著名的建筑系,比如清華、同濟、東南這些學校的建筑系比,浙大有什么優勢,又有什么需要學習的地方?
王竹:優勢就是整個建筑系充滿生氣,老師比較年輕也比較活躍,比如 “紫金港中軸線文化”這樣全新的概念的提出,都是整個系思想活躍的體現。還有杭州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學校也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最后再加上大家都共同努力讓建筑系在最近這些年來有了比較快的發展。
要學習的東西是方方面面的,他們的課程建設的體系、對外交流的方式方法等等。同時我們也經常跟他們聯合做一些項目,比如今年的畢業設計就是我們和其他六所國內知名高校的建筑系聯合做的,和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中央美院和重慶大學圍繞大家共同關心的建筑議題進行合作,這次的議題是上海世博園、江南造船廠的改造,在這個過程當中各個學校的學生之間有了一個很好的交流。
從校級特色專業到國家級特色專業,這是建筑系邁出的重要一步,這個過程當中除了學校、老師、學生等各個方面的努力之外,一點可以肯定: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積極參與交流與實踐,這是他們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在今后的學生培養中,他們也必將沿著這條道路邁向更高的臺階。國家級特色專業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更高的起點。
來源:《浙江大學報》2002年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