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柴發喜,男,漢族,1955年生,會寧人。林學本科,農學學士。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甘肅省農業咨詢專家。現兼職任蘭州牡丹園藝公司總工程師。
社會兼職:
1.中國經濟林學會理事。
2.中國林學會會員。
3.甘肅省生態學會會員。
4.甘肅省水土保持學會會員。
5.民盟甘肅省委委員兼盟省委經濟科技委員會主任。
6.國家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
7.甘肅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兼專業委員會主任。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于森林生態學和森林資源利用學的科學研究工作。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1982年參加了“板栗良種引種栽培試驗”、“北峪河綜合治理規劃設計”,主持了“葡萄桐引種栽培試驗”、“武都石門水土保持林帶規劃設計”等科技工作。
2.1984年調入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所從事林業研究工作,并主持起草了“甘肅省林業科技‘七五’發展規劃”科學研究部分;參加完成了“甘肅省泡桐資源調查”及“隴中南部萬畝桐糧間作試驗”課題的設計。
3.1986年主持了甘肅省林業廳下達的“隴南經濟林資源調查研究”課題。
4.1985年被林業部科技情報中心聘任為《中國林業文摘》特邀編輯,負責甘肅林業科技、邊緣科技期刊及林業專著、學位論文的文摘編撰工作。
5.1986年12月出席了全國經濟林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經濟林學術研討會。
6.1987-1990年主持完成了省列重大科技開發項目“隴南百萬畝經濟林技術開發”。
7.1988年主持甘肅省列“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甘肅長江流域木本植物資源及開發利用途徑研究”。
8.1990年10月8日通過省科委組織的鑒定,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其中整理科技資料55.6萬字,甘肅省人民政府以“優勝科技項目承包者”進行了表彰獎勵。
9.1993年主持甘肅省列科技攻關項目“甘肅長江流域經濟林分區的研究”。
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大部分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成果、論文入選應邀出席了國際生態林業學術報告會、國際農林復合經營學術研討會、全國首屆杜仲學術討論會、,全國薪炭林、全國農村能源、全國林業氣象學術討論會、全國經濟林產品加工利用學術會、全國野生資源開發利用學術討論會、全國青年林業成果展示學術討論會等二次國際、八次全國學術會議,交流了研究成果,宣傳了甘肅林業。成果和論文內容涉及林學、森林生態、資源環境、林業經濟、環境保護、植物學、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等諸多領域。被山東萊陽農學院據文獻檢索排名全國林業學科多產核心作者第11位。
近年來,以《參事建議》、《人大議案》、《政協提案》形式,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撰寫提案20多項,有的提交省政協和全國政協,有的以參事建議提交到甘肅省人民政府,有的參事建議通過甘肅省政府參事室提交到國務院參事室,呈報國務院辦理。獨立完成的“甘肅南部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建設有關政策案”被省政協八屆二次會議列為1號重大提案,主席督辦提案,2001.1獲省政協優秀提案獎;獨立完成的“甘肅長江流域應足額執行退耕還林長江流域補助政策”的建議,促使國家套用黃河流域政策為甘肅長江流域退耕還林少補的糧食每年1600萬公斤(折合現款2240萬元)得到落實兌現,按8年計算,落實糧食1.28億公斤折款1.792億元。
1 祁連山林草植被恢復技術研究 馬金寶; 柴發喜; 吳振云; 鄒天福; 呂海元; 陳曉妮; 張曉平; 顧振董; 李青川; 張培棟 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2004-01-01
2 祁連山林草植被恢復生態工程試驗研究 柴發喜; 馬金寶; 吳冬梅; 王三英; 呂海元; 王繼林; 吳振云 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2005-01-01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隴南經濟林分區的定量研究》 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年
《甘肅長江流域發展戰略研究》 甘肅民族出版社 1994年
《隴南主要經濟樹木造林設計》 甘肅民族出版社 1995年
《甘肅長江流域木本植物變源開發利用》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年
《林業人類工程學》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7年
《退耕還林與林木培育技術》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1年
發表論文:
1 紫斑牡丹快繁技術 柴發喜; 中國林業 2010-02-20
2 對加快生態補償制度建設的建議 盧有治; 柴發喜; 王剛; 強宏斌; 鄭康達; 盧天如; 甘肅林業 2009-05-25
3 林業應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使命 柴發喜; 甘肅林業 2008-07-25
4 旱泉溝流域封山育林育草成效研究 柴發喜; 馬金寶; 張培棟; 陳曉妮 草業學報 2005-08-20
5 岷江總場天然林保護工程效益評估 武廣皓; 柴發喜 甘肅科技縱橫 2005-08-28
6 岷江林區經營方略探討 武廣皓; 柴發喜 甘肅科技 2005-08-30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獲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3.獲甘肅省政協優秀提案獎。
4.獲中國優秀科技圖書西南西北三等獎。
5.獲中國林學會第四屆陳嶸獎。
6.獲地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7.獲地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8.獲地市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