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陳丕基,男,漢族,陜西岐山人,1936年3月16日出生于西安市。啟蒙之初,先就讀于岐山縣東街小學.后轉到西安市陜西省立第一實驗小學畢業;1949年考人西安陜西省立第一中學,后改名陜甘寧邊區一中,即現在的西安中學;1955年參加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在地層古生物專業學習期滿:1960年畢業分配進入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即現在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從事葉肢介、鱟蟲和哈薩克蟲化石及中生代陸相地層研究.至今已45年,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曾一度擔任北京大學和西北大學地質系兼職教授。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中、新生代陸相地層與古地理和古氣候、葉肢介化石,背甲目和哈薩克蟲目化石。
曾多次出國訪問、考察,參加國際會議,進行合作研究,是國際公認的葉肢介化石和陸相白堊紀地層研究權威;現正承擔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研究九五重大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點課題關于熱河生物群的演化和環境演變研究。
資料更新生中……
論文專著
已發表論文和專著120余篇。
出版專著:
作者:陳丕基 著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頁碼:310。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一個側面記述了雖經荊棘坎坷仍奮斗不止并取得成功的人生之路。記述了終生奉獻給地質科學事業的作者近50 年,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事業成長史。
本書收入筆者或與他人合作發表過的文章21篇,包括上述曾涉足的各個領域。因為古生物學專著較多,篇幅嫌大,讀者面又不廣,因此只選了葉肢介、鱟蟲和哈薩克蟲方面的研究各一篇作為代表;有關大地構造、古地理和古環境變遷的文章則悉數納入,共9篇,估計有興趣的讀者會多一些,可以雅俗共賞,但需聲明的是筆者只能算是一個地層古生物專家且造詣平平,古地理與大地構造領域實在太吸引每一個地質工作者了,有時難免手癢之作,所討論的問題只要有一絲可取之處,還望專家指正。
發表論文:
1. 湘中晚泥盆世地層分層分帶及雪峯山砂巖的時代問題 陳丕基 王儀誠 王家倚 劉時蕃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1960年 第02期
2. 吉林及黑龍江白堊紀新葉肢介化石 張文堂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64年 第01期
3. 中國第三紀的葉肢介化石 陳丕基 中國科學A輯 1975年 第06期
4. 關于幾個葉肢介化石屬名的注解 S.莫里斯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92年 第05期
5. 非洲葉肢介科在浙江的發現及其意義 陳丕基 沈炎彬 古生物學報 1977年 第01期
6. 從葉肢介化石看東北中生代陸相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一些問題 陳丕基 煤田地質與勘探 1977年 第03期
7. 從葉肢介化石看大陸漂移 陳丕基 沈炎彬 化石 1977年 第02期
8. 中國侏羅、白堊紀古地理輪廓——兼論長江起源 陳丕基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79年 第03期
9. 勐臘近狹葉肢介群與羅佛寨群的時代 陳丕基 沈炎彬 古生物學報 1980年 第03期
10. 吉林早三疊世葉肢介的發現及其意義 陳丕基 董潔 科學通報 1981年 第18期
11. STRATIGRAPHICAL CLASSIFICATION OF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IN CHINA 陳丕基 黎文本 陳金華 葉春輝 王振 沈炎彬 Science in China,Ser.B 1982年 第11期
12. 中國侏羅、白堊紀化石群序列 陳丕基 黎文本 陳金華 葉春輝 王振 沈炎彬 中國科學B輯 1982年 第06期
13. 中國侏羅、白堊紀的地層劃分 陳丕基 黎文本 陳金華 葉春輝 王振 沈炎彬 中國科學B輯 1982年 第07期
14. SEQUENCE OF FOSSIL BIOTIC GROUPS OF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IN CHINA 陳丕基 黎文本 陳金華 葉春輝 王振 沈炎彬 Science in China,Ser.B 1982年 第09期
15. 山東蒙陰侏羅紀葉肢介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82年 第01期
16. 廣東白堊紀葉肢介及紅層的初步研究 張韋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83年 第03期
17. 北歐紀行 陳丕基 化石 1983年 第01期
18. 北歐紀行(續) 陳丕基 化石 1983年 第02期
19. 吐魯番盆地哈薩克蟲化石研究 陳丕基 周漢忠 科學通報 1985年 第01期
20. 中國南方侏羅系的鱟蟲化石——泛論背甲目的分類與分布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85年 第03期
21. 國際侏羅——白堊系界線工作組活動近況 陳丕基 微體古生物學報 1986年 第04期
22. 廣東南雄上湖組葉肢介化石的發現——并論中國古新世陸相地層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86年 第04期
23. “陸相白堊系對比”(IGCP245)介紹 馬蒂爾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86年 第04期
24. 中國早第三紀古地理與脊椎動物化石的分布 谷祖綱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87年 第02期
25. 郯廬斷裂巨大平移的時代與格局 陳丕基 科學通報 1988年 第04期
26. 熱河動物群的分布與遷移——兼論中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劃分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88年 第06期
27. 吉林通化三棵榆樹侏羅-白堊系界線上、下化石群的演替 李東津 張普林 朱乃文 李春田 孫嘉儒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1988年 第06期
28. 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簡訊 吳望始 陳丕基 孫衛國 古生物學報 1990年 第01期
29. 字母形葉肢介(Ipsilonia)在蘇格蘭泥盆系的發現 陳丕基 S.莫里斯 古生物學報 1991年 第02期
30. 西藏構造楔與塔里木-華南地塊的裂解 陳丕基 E.Norling 科學通報 1994年 第16期
31. 新疆晚三疊世哈薩克蟲動物群的進一步研究 陳丕基 K.G.McKenzie 古生物學報 1996年 第03期
32. 晚白堊世中國東南沿岸山系與中南地區的沙漠和鹽湖化 陳丕基 地層學雜志 1997年 第03期
33. 松花江生物群與東北白堊系地層序列 陳丕基 施澤龍 葉寧 葉得泉 古生物學報 1998年 第03期
34. 中華鳥龍與孔子鳥類的時代——遼西義縣組火山凝灰巖激光~(40)Ar/~(39)Ar年齡測定 羅清華 陳丕基 鄒東羽 孫賢鉥 李寄鉥 地球化學 1999年 第04期
35. 最小的早期鳥類——嬌小遼西鳥 侯連海 陳丕基 科學通報 1999年 第03期
36. 中國陸相侏羅、白堊系劃分對比述評 陳丕基 地層學雜志 2000年 第02期
37. 泰國半島侏羅紀葉肢介再研究 段威武 陳丕基 地層學雜志 2000年 第04期
38. 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葉肢介化石群的時代 沈炎彬 陳丕基 黃迪穎 地層學雜志 2003年 第04期
39. 晚白堊世中國東南沿岸山系與中南地區的沙漠和鹽湖化 陳丕基 地層學雜志 1997年 第03期
40. 松花江生物群與東北白堊系地層序列 陳丕基 施澤龍 葉寧 葉得泉 古生物學報 1998年 第03期
41. 中華鳥龍與孔子鳥類的時代——遼西義縣組火山凝灰巖激光~(40)Ar/~(39)Ar年齡測定 羅清華 陳丕基 鄒東羽 孫賢鉥 李寄鉥 地球化學 1999年 第04期
42. 最小的早期鳥類——嬌小遼西鳥 侯連海 陳丕基 科學通報 1999年 第03期
43. 富饒階地表地層剖面 陳丕基 萬曉樵 姜劍虹 李獻華 曹流 李罡 地層學雜志 2004年 第02期
44. 中國陸相侏羅、白堊系劃分對比述評 陳丕基 地層學雜志 2000年 第02期
45. 黑龍江富饒組上段凝灰巖的SHRIMP鋯石U-Pb年齡:一個最接近白堊系/第三系界線的年齡 李獻華 李武顯 陳丕基 萬曉樵 李罡 宋彪 科學通報 2004年 第08期
46. 富饒階地表地層剖面 陳丕基 萬曉樵 姜劍虹 李獻華 曹流 李罡 地層學雜志 2004年 第02期
47. 嫩江階底界層型剖面研究 李罡 陳丕基 萬曉樵 姜劍虹 劉吉才 尹德順 地層學雜志 2004年 第04期
48. 論義縣組尖山溝層 陳丕基 王啟飛 張海春 曹美珍 黎文本 吳舜卿 中國科學D輯 2004年 第10期
49. 蒙古東南部早白堊世新水井組的甲殼類化石 袁鳳鈿 陳丕基 古生物學報 2005年 第01期
50. 白堊紀年代地層學研究簡述 王啟飛 陳丕基 地層學雜志 2005年 第02期
51. 松遼盆地白堊紀青山口階的同位素地層標志及其與海相Cenomanian階的對比 萬曉樵 李罡 陳丕基 于濤 葉得泉 地質學報 2005年 第02期
52. 河南西峽盆地含恐龍蛋地層中無脊椎動物化石的首次發現 王德有 陳丕基 陳金華 曹美珍 潘華璋 李罡 古生物學報 2006年 第04期
53.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巨大進展 陳丕基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 發表時間:2001-05-01
54. 熱河生物群——中國遼西的一個世界級化石珍藏寶庫 陳丕基 第三屆安徽科技論壇地質古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學術研討會 發表時間:2004-11-01
55. 中國生物地層學 張文堂 陳丕基 A.R.Palmer 戎嘉余 陳旭 金玉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 發表時間:2003-11-20
媒體報道
龍鳥不是鳥 仍然很重要——訪中科院專家陳丕基
來源:朝陽日報
本報訊 在朝陽,提起中華龍鳥,很多人都會把它和季強的名字聯系在一起,而它和陳丕基這個名字的聯系卻鮮為人知。實際上,1996年中華龍鳥的化石標本被發現時,它是保存在從中間劈開的兩面化石上。其中一面保存了中華龍鳥骨骼的80 %,被稱為正面;另一面被稱為副面。當時,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陳丕基和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分別獲得了正面和副面,而季強首先把這一標本命名為中華龍鳥。陳丕基則認為這是一枚恐龍化石,并于1998年在英國的《自然》雜志上,與別人合作發表了對中華龍鳥的研究成果。6月3日,在第五屆世界古鳥類與進化大會期間,記者訪問了陳丕基。
談起中華龍鳥,陳丕基說,當時我們就知道這是個恐龍。1996年8月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北京舉行時,我們把中華龍鳥的幻燈片放給中外專家看,一些恐龍專家就說它和在德國始祖鳥同一地層中發現的美頜龍很接近。所以當別人把它當作鳥來描述、認為它是最早的鳥時,我們就認為它是一種恐龍,但是它的發現仍然很重要。美頜龍在世界上只發現了兩塊,一個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州,一塊在法國的南部。它們身上都沒發現毛,只是按著形態功能分析,如對它們的骨頭分析,認為它們的活動量是非常大的,應該是熱血的。熱血動物如果沒有毛的話就沒法生存,因為它必須保持體溫。中華龍鳥的發現,是一個重大的證據,證明恐龍身上有毛了。
另外,國際上關于鳥的起源主要有兩大派。一派認為鳥是由恐龍來的,一派認為鳥和恐龍都起源于槽齒類爬行動物,有共同的祖先。美國很有名的奧斯特羅姆教授提出了鳥是從小型獸腳類恐龍來的學說后,學術界一直在爭論。實際這個爭論也沒結束。目前由于中國標本的發現支持了恐龍起源說,使它在世界上占了優勢,但它還不是最終的結論。
中華龍鳥還沒有像原始祖鳥和尾羽龍那樣更接近鳥類,真正的由恐龍向鳥過渡的類型是原始祖鳥和尾羽龍,因為它們有真正的羽毛了。中華龍鳥沒有羽毛,它有原始狀的絨毛。中華龍鳥的發現非常重要,所以當時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曾作為當時一條很重大的消息在國際上報道。
榮譽獎勵
“中國的葉介化石”一書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塔里木生物地層與地質演化”獲中國科學院一等獎。
“中國侏羅、白堊紀古地理輪廓”一文獲江蘇省科技四等獎。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