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紹聰,男,漢族,1963年10月生,四川安岳人,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8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研究生學歷,西北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WR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三秦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陜西省三五人才。
曾兼任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長、2007-2010年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副會長、2007-2016年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地學/環境/資源/資源利用學科組組長。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地質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地礦類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減災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秘書長;《巖石學報》、《地學前緣》、《巖石礦物學雜志》、《西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西北地質》、《高等學校理工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等雜志編委,《中國大學教學》雜志終審審稿專家,廣西地質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巖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漿巖專業委員會委員。
獲地礦行業最高終身榮譽獎“李四光獎”,科學中國人基礎科學研究領域(2014)年度人物獎,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壹等獎(叁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貳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貳等獎(叁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兩項)、陜西省優秀教材一等獎(兩項)、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青年地質科技獎、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陜西青年科技獎等多項獎勵。在《Precambrian Research》、《Litho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Gondwana Research》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100篇論文被“SCI”收錄,26篇論文被“EI”收錄,出版著作5部、教材9部。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3年7月于華東地質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
1994年6月進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工作,歷任地質學系副主任、主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常務副主任。
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先后擔任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副系主任、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負責人。
2006年11月至2015年12月,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常務副主任,地質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長。
2007-2010年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副會長。
2007-2016年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地學/環境/資源/資源利用學科組組長。
2016年7月任研究生院院長。
2017年6月當選為中共西北大學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
2018年6月-2023年12月26日,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學術兼職:
1、教育部高等學校地質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2、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3、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長。
4、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地學/環境/資源/資源利用學科組組長。
5、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
6、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地礦類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7、陜西省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8、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會副會長。
9、中國地質學會巖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0、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漿巖專業委員會委員。
11、陜西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
12、陜西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秘書長。
主講課程:
1. 承擔基地班《巖漿巖巖石學》、《巖石物理化學》兩門主干課程教學工作。
2. 主持碩士研究生《理論巖石學》、《巖石大地構造學》兩門必修課教學工作。
3. 承擔博士研究生《巖石地球化學》,碩士研究生《巖漿動力學》、《巖石成因與相平衡》、《地球物質研究》、《地幔巖石學》等專業選修課教學工作。
教學成果:
擔任《巖漿巖巖石學》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巖漿巖巖石學》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負責人,《巖漿巖巖石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晶體光學與巖石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負責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連續30年擔任本科生《巖漿巖巖石學》、《巖石物理化學》主講教師,研究生《理論巖石學》、《巖石大地構造學》課程主講教師,指導培養了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主持國家級教學研究課題15項、省級教學研究課題5項,校級教學研究課題5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貳等獎(叁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兩項)、陜西省教學成果獎貳等獎(兩項)、陜西省優秀教材一等獎(兩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41篇,出版教材9部。
承擔教學研究項目: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經費(萬元) | 主持/參加 | 起止日期 |
地球科學在線開放課程群建設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子課題 | 10 | 主持 | 2016-2019 |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巖漿巖巖石學) | 教育部 | 10 | 主持 | 2013-2018 |
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巖漿巖巖石學) | 教育部 | 10 | 主持 | 2006-2013 |
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巖漿巖巖石學) | 教育部 | 主持 | 2020-至今 | |
地質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 | 教育部 | 主持 | 2019-至今 | |
晶體光學與巖石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 教育部 | 40 | 主持 | 2009-至今 |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 教育部 | 主持 | 2018-至今 | |
地質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 | 教育部 | 25 | 主持 | 2007-至今 |
地質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 | 教育部 | 50 | 負責人(中心主任) | 2008-2016 |
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項目《巖石學》 | 教育部 | 6 | 主持 | 2003-2007 |
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類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研制 | 教育部 | 20 | 主持 | 2006-2010 |
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類學科發展戰略研究 | 教育部 | 4 | 主持 | 2006-2010 |
地質學專業基礎教材國內外對比研究 | 教育部 | 10 | 參加 | 2008-2010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0530142) | 70 | 主持(基地負責人,項目負責人) | 2005-2005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0610078) | 210 | 主持(基地負責人,項目負責人) | 2007-2009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0530052) | 140 | 主持(基地負責人,項目負責人) | 2003-2005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1310029) | 400 | 參加 | 2014-2017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1210021) | 200 | 參加 | 2013-2016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1103413) | 400 | 參加 | 2012-2015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1030517) | 200 | 參加 | 2011-2012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0830519) | 130 | 參加 | 2009-2011 |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號:J0730532) | 190 | 參加 | 2008-2010 |
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巖漿巖巖石學) | 陜西省 | 主持 | 2005-2013 | |
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巖漿巖巖石學) | 陜西省 | 主持 | 2019-至今 | |
地質學省級一流專業建設 | 陜西省 | 主持 | 2019-至今 | |
地質學省級特色專業建設 | 陜西省 | 10 | 主持 | 2006-至今 |
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研究性教學改革的探索 | 第三輪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 3 | 主持 | 2006-2007 |
“巖漿巖石學”網絡課程建設 | 西北大學 | 1 | 主持 | 2006-2007 |
“巖石學”重點課程建設 | 西北大學 | 3 | 主持 | 2003-2005 |
“教學團隊建設計劃”第一批 | 西北大學 | 5 | 主持 | 2009-2012 |
地質學 第一類特色專業 | 西北大學 | 5 | 主持 | 2007-2010 |
巖石學實習實驗教材建設 | 西北大學 | 5 | 主持 | 2009-2010 |
地質學精英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 西北大學 | 5 | 參加 | 2007-2010 |
秦嶺多學科綜合性野外實習實踐研究 | 西北大學 | 5 | 參加 | 2010-2015 |
發表教學研究論文::
1 賴紹聰.聚焦學習者身心發展 構建教育教學新范式.中國大學教學,2020,6:7-10
2 賴紹聰.論課堂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與有效凝練.中國大學教學,2019,3:54 -58
3 賴紹聰.堅持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突出本科專業辦學特色-地質學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解讀.中國大學教學,2018,3:30-32
4 賴紹聰.寓教于學 寓教于研.中國大學教學,2017,12: 37-42
5 賴紹聰.如何做好課程教學設計.中國大學教學,2016,10: 14-18
6 賴紹聰.創新教育教學理念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中國大學教學,2016,3: 22-26
7 賴紹聰.建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中國大學教學,2014,10: 56-61
8 賴紹聰.改革實踐教學體系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國大學教學,2014, 8: 40-44
9 賴紹聰,華洪.課程教學方式的創新性改革與探索.中國大學教學,2013, 1: 30-31
10 賴紹聰.尋找契機融合優勢逐步形成特色顯著的教學團隊.中國大學教學,2010,10: 39-41
11 賴紹聰,華洪,王震亮,張成立,張云翔.研究性教學改革與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國大學教學, 2007, 8: 12-14
12 賴紹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研究生導師的責任與義務.法學教育研究, 2018, 20: 79 -86
13 賴紹聰,張云翔,周鼎武,張成立,張復新.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基地研究性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高等理科教育, 2008,1:5-8
14 賴紹聰,張云翔,曹珍,汪海燕.完善教學質量監督保障體系、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高等理科教育, 2007,6:115-117
15 賴紹聰,張國偉,張云翔.關于理科地質學高等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高等理科教育, 2006,教育教學研究專輯(二):10-12
16 賴紹聰. “巖石學”系列課程建設的改革與探索.高等理科教育, 2004, 3: 58-60
17 賴紹聰.談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準備和設計.高等理科教育, 2004, 4: 113-116
18 賴紹聰.重視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基地高年紀學生文獻閱讀能力的培養.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5: 33-34
19 賴紹聰.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8, 137(3): 39 - 42
20 賴紹聰等.注重基礎,強化實踐,以國際化視野構建礦物巖石學434教學新體系.《高校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劉建林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 83-90
21 賴紹聰,康磊.巖石學實驗教學創新:虛擬偏光與數碼互動顯微鏡教學系統的開放與應用.高校地球科學課程教學序列報告會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2 賴紹聰.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西北高教論評,2015,1: 15-20
23 賴紹聰,何翔,華洪.本科學生科研能力訓練的問題與思考. 中國地質教育,2011, 4: 8-10
24 賴紹聰,常江,華洪,喻明新.理科地質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構與創新型人才培養. 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1-146
25 賴紹聰,何翔,華洪.地球科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建議.中國地質教育, 2009, 4: 35-39
26 賴紹聰,華洪,常江.探索創新性實踐教學新模式 穩步提高教學質量-以“鄂爾多斯盆地-秦嶺造山帶野外地質教學基地”建設為例.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07-310
27 賴紹聰,張國偉,張云翔. 理科地質學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驗室建設與實踐.高教發展研究, 2006, 88(3):32-34
28 張國偉,賴紹聰.深化地球科學課程改革 適應多樣化人才培養需要. 中國大學教學,2011, 11:11-13
29 華洪,賴紹聰,何翔,汪海燕.構建秦嶺多學科野外實訓基地 加強學科交融和資源共享.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1-146
30 張國偉,賴紹聰.深化地學教學改革的探討.中國大學教學,2009,12:22-24
31 陳丹玲,賴紹聰,張云翔,滕志宏,劉養杰.抓基礎 促興趣 重能力-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一年級野外實踐教學體會.中國地質教育, 2009, 3: 49-52
32 華洪,賴紹聰,常江.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本科生科學研究能力培訓的探索與實踐.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2009,第1期,
33 何翔,賴紹聰, 喻明新,華洪.七秩奮斗 成績斐然-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的發展與變化.中國地質教育, 2009,4:185-189
34 常江,賴紹聰,喻明新.西北大學地質學科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中國大學教學, 2008, 11: 49-50
35 王震亮,賴紹聰,張云翔.健全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質量控制體系 造就高素質的地學研究生隊伍.高等理科教育,2008,6:155-158
36 常江,賴紹聰,華洪,喻明新,王震亮.本科生-研究生貫通培養的實踐與探索.中國地質教育, 2007, 4: 27-31
37 周鼎武,賴紹聰,張成立,張復新,張云翔.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中國地質教育,2006, 4: 47-53
38 張云翔,賴紹聰.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的創新教育.高等理科教育,2004, 3: 9-11
39 喻明新,王康,王震亮,張云翔,賴紹聰.真抓實干 推動科學研究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高等理科教育, 2004, 5: 85-87
40 何翔,華洪,賴紹聰,周鼎武.秦嶺多學科綜合性野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地質教育,2012,1:44-46
41 楊俊杰,陳正雄,賴紹聰.地球科學在線開放課程群建設的認識與思考.中國大學教學,2018,11:51-56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造山帶火山巖與蛇綠巖研究工作。對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巖,青藏高原北緣祁連山、阿爾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達木蛇綠巖、秦嶺造山帶蛇綠巖、云南三江特提斯巖漿作用及區域構造演化有較系統的研究成果。
承擔的科研情況: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專題1項、重點項目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項及其他省部級項目及橫向課題。
作為項目負責人,主要承擔以下科研項目: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經費 | 主持/參加 | 起止日期 |
原特提斯南部邊界的地質記錄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專題 (批準號: 41190072) | 70萬 | 主持 | 2012-2016 |
青藏高原北部及東北部邊緣特殊加厚陸殼巖石學結構、物質組成、熱狀態 | 陜西省三秦學者 科研配套 | 150萬 | 主持 | 2010-2015 |
北大巴山紫陽-嵐皋地區早古生代堿性巖漿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1772052) | 80萬 | 主持 | 2018-2021 |
米倉山新元古代鈉質堿性巖系成因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1372067) | 105萬 | 主持 | 2014-2017 |
青藏高原東北緣夏河-同仁地區新生代鈉質堿性玄武巖成因及其深部動力學意義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 41072052) | 58萬 | 主持 | 2011-2013 |
南秦嶺印支期埃達克質花崗巖類成因及其深部動力學意義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0872060) | 45萬 | 主持 | 2009-2011 |
可可西里祖爾肯烏拉山新生代堿性巖漿作用及其深部動力學意義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0572050) | 39萬 | 主持 | 2006-2008 |
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巖下地殼麻粒巖捕虜體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0272042) | 33萬 | 主持 | 2003-2005 |
北羌塘新生代高鉀鈣堿巖系巖漿作用及大陸動力學意義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0072029) | 24萬 | 主持 | 2001-2003 |
秦嶺勉略構造帶巖漿作用及造山帶深部動力學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秦嶺勉略構造帶的組成、演化及其動力學特征》 (批準號:49732080) 二級課題 | 12萬 | 主持 | 1998-2001 |
松潘構造結東南結點中新生代巖漿作用及其深部動力學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西秦嶺-松潘構造結形成演化與大陸動力學研究》(批準號:40234041) 二級課題 | 24萬 | 主持 | 2003-2006 |
青藏高原加厚陸殼巖石學結構與物質組成 | 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 (批準號:教人司[2002]383號) | 50萬 | 主持 | 2002-2006 |
秦嶺五龍巖體暗色微粒包體地球化學及其成因研究 | 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批準號:20096101110001) | 6萬 | 主持 | 2010-2012 |
南秦嶺寧陜地區印支期碰撞后花崗巖成因機制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專項課題(批準號:BJ081337) | 27萬 | 主持 | 2009-2011 |
東古特提斯擴張發育過程火成巖證據 |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項目(批準號:BJ0701082) | 100萬 | 主持 | 2007-2011 |
昆北、馬北地區基底巖性研究 |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項目(批準號:QHKT/JL-03-013) | 81萬 | 主持 | 2011-2012 |
柴達木盆地東坪地區基巖測年研究 |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項目(批準號:QHKT/JL-04-018) | 19萬 | 主持 | 2013-2014 |
秦嶺造山帶新元古-早中生代演化的幾個重要問題-勉略蛇綠巖年代學研究 | 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基金(批準號:BJ11061-2) | 36萬 | 主持 | 2013-2015 |
南北構造帶南段巖漿作用與構造演化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批準號:41421002) 二級課題 | 240萬 | 主持 | 2015-2020 |
南北構造帶南段構造演化 | 教育部創新團隊 (批準號:IRT 1281) 二級課題 |
30萬 | 主持 | 2014-2018 |
科研成果:
一、地質科學研究成果
(一)在青藏高原火山作用與構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1、論述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巖主要是以陸內造山帶鉀玄巖系列巖漿活動為主體,它們起源于加厚的陸殼底部或殼幔混和帶,以及直接來源于地幔巖的局部熔融。這套火山巖的形成與新生代期間青藏板塊向北的擠壓和塔里木巖石圈根的阻擋作用,以及青藏地殼的水平縮短加厚有直接成因聯系。
2、通過對藏北和可可西里地區新生代第三系火山巖的研究,認為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個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和榴輝巖質下地殼類型。該區第三系火山巖可以區分為堿性(鉀玄巖質)和高鉀鈣堿性兩個不同的系列。堿性系列為一套強烈富集輕稀土和部分大離子親石元素的幔源巖漿系列,它們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陸下地幔為一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古老沉積物和古洋殼物質再循環進入地幔體系對于形成這種特殊類型的富集地幔具有重要意義。鈣堿系列火山巖主要巖石類型為安山巖-英安流紋巖類,它們屬典型的殼源巖漿系列,輕稀土強烈富集和無負銪異常表明其源區物質組成可能相當于榴輝巖質,從而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加厚的陸殼,其下地殼巖漿源區具榴輝巖相的物質組成。
3、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巖中關于巨晶的報道很少,對可可西里及芒康巖區發現的透長石及石榴子石巨晶,利用衍射及探針等方法對它們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從而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4、與他人合作,參與了以高喜馬拉雅地區為例,從地質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實驗巖石學和地球物理學等多方位對白云母花崗巖形成過程的研究。論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陸內俯沖帶熱結構與白云母/二云母花崗巖形成的成因模型。并得到重要的新結論:白云母花崗巖的形成是陸內俯沖作用的結果。這一結論對于我們認識大陸構造及其巖漿-構造-熱事件具有理論價值和學術意義。
5、在論證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巖主體乃是一套陸內造山帶鉀玄巖系列火山巖,其原生巖漿起源于一種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以及85-65km深度附近一特殊的加厚陸殼底部殼幔混合帶的前提下,詳細分析厘定了青藏高原新生代火成巖具有的分布規律,形成三條成對出現的火山巖-白云母/二云母花崗巖帶,指出它們分別反映了不同時期青藏高原的南界和北界,同時也清楚地展示了高原南部陸內俯沖,北部穩定陸塊阻擋的隆升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青藏高原是以岡底斯-羌塘造山帶為核心,逐漸向南、北兩側水平擴展,通過三次造山幕事件,在更新世以來才形成現今青藏高原范圍的高原造山隆升模式。
6、詳細厘定并指出北祁連古生代海相火山巖經歷過復雜的構造變動和多期韌(脆)性變形,具有陸-陸碰撞構造混雜巖帶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采用巖石學、地球化學與大地構造學相結合的方法,將北祁連古生代海相火山巖區分為洋脊、洋島及島弧型三種構造巖石組合。論證了該區洋島型火山巖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大地構造意義及其鑒別標志。
7、根據火山巖構造巖石組合及其時空配置關系,提出了北祁連古生代為一多島洋,由中間微陸塊分隔的三個洋盆聯合構成的認識。
8、識別了柴達木北緣大型韌性剪切帶,并對其構造特征進行了初步厘定。指出新發現的柴達木北緣大型韌性剪切帶乃是伴隨柴達木陸塊與祁連陸塊之間的陸-陸碰撞而形成的。
9、論證了柴達木北緣古生代奧陶紀期間具有大洋構造環境及柴北緣古生代蛇綠構造混雜巖帶的巖石大地構造意義,提出了古洋盆(古洋殼)的存在形式及鑒別標志,指出淺變質大洋拉斑玄武巖-輝長巖-角閃片巖-榴輝巖代表了不同俯沖深度上的古洋殼殘片,它們與洋島火山巖和蛇綠巖均是恢復和鑒別大洋環境的重要標志。并建立了陸-陸碰撞造山帶及構造演化的巖石學模型。
10、論述了阿爾金構造帶三條蛇綠巖帶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大地構造意義,指出阿爾金山本身在阿爾金斷裂帶形成之前可能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構造單元。提出了阿爾金構造帶乃是喜馬拉雅造山時期,在青藏高原北緣形成的一個新的構造單元,是由來自鄰近的不同構造單元中的構造巖塊鑲嵌、拼接、堆疊在一起的一個復雜地質體,形成了一個阿爾金斷裂-構造巖塊鑲嵌系統的認識。
(二)在秦嶺造山帶巖漿作用與構造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秦嶺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典型造山帶之一,賴紹聰及其科研團隊聚焦秦嶺構造演化中的關鍵核心問題,以勉略蛇綠巖的精細解析為抓手,經過20年的不斷探索,為勉略縫合帶的厘定以及中央造山系新的構造演化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礎科學依據。無論勉略縫合帶抑或勉略蛇綠巖的發現和厘定,均屬近年來秦嶺造山帶構造研究中的重要進展。上述發現使得對秦嶺造山帶的認識由過去簡單的華北與揚子兩大板塊沿商丹帶碰撞的構造體制轉變為華北、秦嶺微板塊和揚子等三個板塊沿商丹帶和勉略帶碰撞的構造體制。該項研究是關系整個秦嶺—大別造山帶基本構造格架與主要造山過程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關于秦嶺—大別顯生宙板塊構造,盡管仍有爭議,但多數認為秦嶺造山帶是沿商丹縫合帶華北與揚子板塊于古生代至中生代初期的碰撞造山帶,后又強烈迭加了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而秦嶺勉略帶的發現和帶內蛇綠巖火山巖的厘定就使秦嶺造山帶的形成演化,變成華北、揚子、秦嶺三個板塊沿商丹與勉略兩縫合帶俯沖碰撞造山,因而關系到整個秦嶺造山過程與基本構造格架,也即關系到整個秦嶺造山帶的形成演化和相關的中國大地構造問題。而勉略帶蛇綠巖的厘定和精細解析,為秦嶺大別第二條縫合帶的存在及其東延細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這一研究也關系到中國大陸造山帶基本特性、特征及大陸動力學探索的基本問題,顯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1、利用地質地球化學、巖石大地構造學、巖石物理化學及相平衡理論多學科共同約束,探討了秦嶺造山帶勉略縫合帶火山巖系列組合、巖漿起源及其演化、源區物質組成及其上地幔類型,提出了造山帶深部過程動力學的巖石地球化學約束,論證了蛇綠巖類型及其大地構造含義,從理論的角度揭示了區內不同巖石構造組合的板塊構造環境與過程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反演和再造古老造山帶的構造格局與演化歷史,提出了勉略縫合帶形成演化過程的巖石大地構造學模型。提出并詳細論證了巴山弧印支期島弧巖漿帶的存在及其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厘定并確認了南坪-琵琶寺-康縣印支期蛇綠構造混雜帶的存在及其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從而為勉略結合帶的東西延伸提供了重要證據。
2、通過對秦嶺地區晚三疊世花崗巖類的成因機制的研究,探討了花崗巖成因和造山過程之間的關系,首次提出秦嶺造山帶晚三疊世花崗巖類是由俯沖陸殼在折返過程中發生多階段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這為研究碰撞造山帶中陸殼俯沖的動力學機制以及后碰撞型高Mg#埃達克質花崗巖的成因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重新離定了秦嶺造山帶三疊紀花崗巖類的形成時限,根據花崗巖的年代學和巖石學特征,劃分出花崗巖形成的三個主要階段。同時提出秦嶺造山帶晚三疊世花崗巖主要為后碰撞型高Mg#埃達克質花崗巖,其源巖為中元古代地殼物質,并有少量新元古代新生地殼物質的加入;提出秦嶺造山帶在晚三疊世存在一期與花崗質巖漿作用同時代的鎂鐵質巖漿作用。通過系統的鋯石U-Pb年代學研究,證明秦嶺造山帶晚三疊世花崗巖中廣泛發育的暗色包體的形成時代集中在220~210Ma,結合地球化學研究,提出這些暗色包體代表巖石圈地幔在晚三疊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鎂鐵質巖漿,這對于研究秦嶺造山帶晚三疊世造山過程的深部動力學背景具有重要意義。
(三)在云南三江地區高黎貢帶構造巖漿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賴紹聰及其團隊以現代高新測試技術為手段,瞄準三江地區特提斯演化過程中一些長期未能解決的關鍵問題,以花崗巖及其共生組合巖石系列為重點解剖對象,精細解析了高黎貢帶內的四期巖漿作用,研究成果為南北構造帶南段的原特提斯洋、班公-怒江洋和新特提斯洋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
獲得495-487Ma,121Ma,89Ma,和70-63Ma四個期次的巖漿結晶年齡,將這些巖石細分為四組。(1)早古生代花崗質片麻巖,具有相對較高的εNd(t) 和εHf(t)值,分別為-1.06 ~ -3.45和-1.16 ~ 2.09,相應的Nd模式年齡為1.16 ~1.33Ga,Hf模式年齡為1.47 ~ 1.63Ga。Sr-Pb同位素和保山板塊的早古生代平河巖體相似,變化范圍較大。通過和平河巖體的地球化學和年代學對比,兩者為同期的巖漿作用,且具有相似的物源和成因特征。因此我們認為該期巖漿作用是有俯沖的原特提斯洋板片斷裂,鎂鐵質巖漿上涌引起殼內的中元古代的變泥質巖部分熔融形成,同時又幔源物質的加入。(2)早白堊世花崗閃長巖,具有相對低的εNd(t) = -8.92 和εHf(t) = -4.91,相應的Nd和Hf模式年齡為1.41和1.49Ga。花崗閃長巖具有高的初始87Sr/86Sr = 0.711992和下地殼Pb同位素組分。這些地化數據表明花崗閃長巖可能是下地殼中元古代的麻粒巖相的拉斑系列角閃巖部分熔融形成的。(3)晚白堊世早期花崗巖,具有較低的εNd(t) = -9.85 和εHf(t) = -4.61,相應的Nd和Hf模式年齡為1.43和1.57Ga。這些花崗巖具有高的初始87Sr/86Sr = 0.713045和下地殼的Pb同位素組分。地化特征顯示晚白堊世早期花崗巖是有中元古代的變泥質巖部分熔融形成的,通過與區域上對比,我們認為這次巖漿活動可能是由班公-怒江大洋的閉合和拉薩-羌塘板塊的拼貼形成的加厚地殼的拆沉引起的。(4)晚白堊世晚期到古新世花崗質片麻巖,具有低的εNd(t) = -4.41 ~ -10和εHf(t) = -5.95 ~ 8.71,相應的Nd和Hf模式年齡為1.08~1.43Ga和1.53~1.67Ga,高的初始87Sr/86Sr = 0.7132201 ~ 0.714662和下地殼Pb同位素組分,這些數據顯示該期花崗巖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東向俯沖有關的下地殼硬砂巖部分熔融形成的。
(四)在騰沖板塊早白堊世花崗巖的成因和構造意義方面的研究成果
滇西地區是南北構造帶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北西西走向的喜馬拉雅特提斯構造域向東南亞構造域延伸的交接轉換部位。騰沖板塊就處于該重要構造位置,其東部沿怒江特提斯縫合帶分布的早白堊世構造巖漿活動的地球動力學背景至今仍然存在爭議。賴紹聰及其團隊以該區典型花崗巖為研究突破口,通過對東河巖體的精細解析,提出了在早白堊世期間,沿著班公-怒江特提斯洋分布的拉薩-騰沖板塊處于Andean-type活動大陸邊緣背景的認識。這對于區域構造演化史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意義。
東河花崗巖位于騰沖板塊高黎貢花崗巖帶和騰梁花崗巖帶之間,解決它的成因問題是理解之前科學問題的關鍵。我們鋯石U-Pb年代學研究表明其形成年齡介于130.6 ± 2.5 Ma到119.9 ± 0.9 Ma之間,這些花崗巖都表現出典型的高分異I-型花崗巖特征:高的SiO2含量(>71%)和 K2O (3.88~5.66%),明顯的鈣堿性和弱過鋁質特征(A/CNK = 1.02~1.16),以及分異指數高達83.6 到 95.6。隨著SiO2含量的升高,REE分異程度和負Eu異常程度呈明顯增強趨勢,同時Rb, Th, U, 和 Pb的富集程度和Ba, Nb, Sr, P, 和Ti的虧損程度也都呈現出逐漸增強的趨勢。這些特征反映了在巖漿演化過程中鉀長石、斜長石、黑云母、角閃石、磷灰石、榍石以及鈦鐵氧化物都經歷了明顯的分離結晶過程。相對低的初始87Sr/86Sr (0.7067~0.7079)和富集的εNd(t) (−8.6 ~ −10.1,T2DM = 1.39 ~ 1.49 Ga),說明其源區是成熟古老的中下地殼混有少許的地幔物質。初始206Pb/204Pb, 207Pb/204Pb, 208Pb/204Pb 比值分別為 18.462~18.646, 15.717~15.735, 和 38.699~39.007,表明與俯沖有關的洋島火山巖和成熟島弧巖石參與其巖漿形成。依據其與華南和西南部高分異I-型花崗巖相似的鋯石飽和溫度以及地球化學特征,再考慮到其區域地質背景,我們認為其源巖來自于中下地殼且受到地幔來源基性巖的小部分混染,受瀘水-潞西-瑞麗特提斯洋的向南俯沖,來自于地幔楔物質提供了充分熱熔體引起中下地殼熔融。
(五)在揚子西緣新元古代花崗巖類成因及其構造意義方面的研究成果
揚子地塊西緣新元古代巖漿巖的成因研究對于探討該區Rodinia超大陸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賴紹聰及其團隊選擇揚子地塊西緣康定-瀘定地區新元古代高Mg石英二長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進行系統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系統的鋯石LA-ICP MS U-Pb年代學研究表明,高Mg石英二長閃長巖的形成年齡為754±10 Ma,花崗閃長巖的形成年齡為748 ±11 Ma,兩個年齡在誤差范圍內一致。高Mg石英二長閃長巖具有低的SiO2 含量 (60.76 ~ 63.78%) 和高的TiO2 含量 (0.41 ~ 0.56%),巖石比較富Na,屬于準鋁質系列,在球粒隕石標準化稀土元素分圖解上,巖石富集輕稀土,其(La/Yb)N 比值介于4.14到8.51之間,Eu*/Eu = 0.79 ~ 0.92。全巖Sr-Nd同位素分析結果表明,巖石具有相對虧損的Sr-Nd同位素組成,其(87Sr/86Sr)i 初始同位素比值為 0.703513 ~ 0.704519, εNd(t) 值為+2.4 ~+4.8,結合巖石虧損高場強元素,認為這些高Mg石英二長閃長巖應起源于新生的鎂鐵質下地殼在高溫條件下發生高程度(>40%)部分熔融作用,巖漿在上升過程中同化部分源區的難熔殘留礦物,導致巖石整體Mg偏高。和石英二長閃長巖相比,該區的花崗閃長巖具有較高的SiO2 含量 (65.32 ~ 67.59%),但是花崗閃長巖和石英二長閃長巖一樣都屬于鈉質和準鋁質系列,Sr-Nd同位素分析表明,花崗閃長巖具有較富集的Sr-Nd同位素,而且花崗閃長巖具有較高的Sr(425 ~ 537 ppm)和Ba(705 ~ 1074 ppm)含量,表明其起源于富集斜長石的地殼的部分熔融作用。結合上述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研究結果,我們認為石英二長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都應起源于活動陸緣構造環境下下地殼的部分熔融作用,但是它們的地球化學差異表明兩者起源于不同性質的地殼源區,這對于進一步探討活動陸緣下地殼精細的部分熔融具有重要意義。
二、地質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1、以國際化視野創建礦物巖石課程群434教學新體系
由于地質學地域特性制約,使得長期以來礦物巖石課程體系缺乏國際化視野,知識老化,前沿科研成果融入不足,教學方法傳統、落后,嚴重制約了地質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針對這些重大問題,賴紹聰帶領“晶體光學與巖石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76年來礦物巖石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和優質教學資源積累為基礎,密切結合當前國際地學發展趨勢,努力統籌礦物巖石課程群不同階段、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計劃,重新梳理優化課程群基礎教學核心知識,實質性地形成了特色鮮明、國際接軌的基礎-理論-前沿-探索“四層次”礦物巖石學課程群理論課程教學新體系,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引領礦物巖石學課程教學改革方向。
首創符合當代地質學發展趨勢、含課程群實踐教學全部核心知識、導航整個礦物巖石學基礎實踐教學知識地圖的基礎訓練-能力提升-探索創新“三維度”礦物巖石課程群信息化實踐教學新體系。這一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我國礦物巖石學基礎實踐教學的國際化水平,加速了服務性開放資源建設,為實質性地提高我國地質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積極應對當前研究型大學所普遍面臨的教育國際化和信息化的趨勢,以傳統教學模式與當代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抓手,自主開發研制、創新性地建成了晶體三維結構3D可視化教學平臺、全球典型礦物巖石信息庫平臺、虛擬偏光顯微鏡教學平臺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的顯微數碼互動實驗教學平臺等含資源、互動、交流為一體的數字化信息化教學“四平臺”。破解了晶體超微觀結構不可見,教學內容抽象,學生理解困難的重大難題;開拓了學生國際化視野;實現了礦物巖石學基礎實踐技能訓練隨時隨地常態化;全面實現了礦物巖石學實習實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全方位多點互動,信息交流與交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教學研究、師生的資源服務提供了高水平、高效能的保障。
該項成果實質性地提高了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地質學專業成為西北大學唯一的“六星級”頂尖專業,在國家基金委3次基地評估中均被評為全國優秀理科人才培養基地,12年來先后向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香港大學等單位輸送了大批本科畢業生,成為我國地質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項目組編寫的教材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兩部教材獲陜西省優秀教材一等獎。會議、論文、教學研究成果影響深遠,舉辦重要教學會議5個,在全國重要教學會議作特邀報告和大會報告12次,在《中國大學教學》等知名刊物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0篇。學生近5年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67人次。成果在校內發揮了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在地質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構建地質學研究型人才培養新方案
我國傳統地質學教育體制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地質學人才國際競爭力不強,課程類型和內容陳舊,教法落后,注重知識灌輸,忽視方法和能力培養,考核方式單一,人才培養方案已不能很好適應現代地學發展需求。賴紹聰及其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和學科優勢,注重共性和個性培養的關系,突出辦學特色,將自生特色與學科發展相適應,與科研優勢和地域優勢相結合,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建立了以現代地學理論為主導、新技術為手段,引導學生接觸學科前沿的課程體系;構建了教學上循序漸進,內容上密切協調,地域上相互關聯,特色鮮明的實踐體系;創建了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氛圍和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形成了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學術群體,逐步形成了科學完整的地質學研究型人才培養新方案。
新方案探索了符合當代地學發展形勢,適應國際地學教育現狀,彰顯我國地學教育特色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新思路;創建了不同類型課程的新模式;形成了融入科研優勢和地域優勢,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實現了“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愿學”和“我會學”的轉變。實踐中,在西部地方院校進校生源質量偏低的實際條件下,培養了一批杰出人才,全國地質學一級學科評估“人才培養”名列全國第二。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3、構建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
賴紹聰及其教學團隊經過15年的不斷改革與創新,逐步構建了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該實踐教學新體系建設與教學實踐是實施復合型人才教育,為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創新性”地球科學基礎人才實施的實踐性教學改革。教學體系構建高起點、高標準,在統籌協調本科教育全過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基礎上,完善了不同年級的野外實踐教學和理論課程的課間實踐教學的教學環節,建設了以秦嶺造山帶和相鄰地區為大陸地質實驗園地的教學基地,實施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素質、培養能力、激發創新思維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實行了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形成了有突出特色和創新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研究成果得到驗收專家組的高度評價,并在各地質院校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我國理科地質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積極的推動作用。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認定成果:
1 中國西部特提斯構造域關鍵巖漿事件及深部動力學意義 賴紹聰;秦江鋒;朱韌之;趙少偉;甘保平;巨銀娟 西北大學 2017
2 青藏高原北部巖漿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賴紹聰;劉池陽;隆平;李永飛;秦江鋒;劉鑫;王娟 西北大學 2005
3 秦嶺造山帶勉略縫合帶蛇綠巖與相關火山巖巖石大地構造學研究 賴紹聰;張國偉;董云鵬;陳亮 西北大學 2003
4 青藏高原構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油氣遠景評價 劉池陽;楊興科;賴紹聰;任戰利;陳剛;王定一;魯兵;鄭孟林;孫冬勝;魏永佩;趙重遠;趙紅格 西北大學 2003
發明專利:
[1]康磊,賴紹聰,陳丹玲,劉養杰. 一種巖石薄片的虛擬仿真圖片制作方法[P]. CN106251285B,2019-07-19.
[2]康磊,賴紹聰,陳丹玲,劉養杰. 一種巖石薄片的虛擬仿真圖片制作方法[P]. CN106251285A,2016-12-21.
在《Litho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Science in China》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100篇論文被“SCI”收錄,26篇論文被“EI”收錄,出版著作5部、教材9部。
出版專著:
1 賴紹聰,鄧晉福,趙海玲.青藏高原北緣火山作用與構造演化,西安: 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2 賴紹聰,秦江峰.南秦嶺勉略縫合帶蛇綠巖與火山巖,科學出版社,2010年。
3 秦江峰,賴紹聰.秦嶺造山帶晚三疊世花崗巖成因與深部動力學,科學出版社,2011年。
4趙少偉,賴紹聰.云南騰沖晚白堊世-早始新世花崗巖成因與深部動力學,科學出版社,2018年。
5 朱韌之,賴紹聰.騰沖地塊早白堊世花崗巖類成因機制及其深部動力學.,地質出版社,2018年。
出版教材:
1 賴紹聰.巖漿巖巖石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 賴紹聰,羅靜蘭,王居里,劉林玉.晶體光學與巖石學實習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賴紹聰.巖漿巖巖石學(電子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
4 賴紹聰(主編).地球科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5 賴紹聰.巖漿巖巖石學數字課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2017年。
6 賴紹聰.巖漿巖巖石學課程教學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7 劉林玉,賴紹聰,張成立,李紅.晶體光學與巖石學,地質出版社,2012年。
8 劉洪福,羅金海,張復新,華洪,張興亮,賴紹聰.巢湖地區野外實習指導書,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
9 滕志宏,孫勇,張云翔,賴紹聰.秦皇島野外地質實習指導書,西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發表英文SCI論文:
[1]Lai Shaocong,Zhu Renzhi. Petrogenesis of Early Cretaceous high-Mg# granodiorites in the northeastern Lhasa terrane, SE Tibet: Evidence for mantle - deep crust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2019,177, 17–37
[2]Lai Shaocong, Zhao Shaowei. Petrogenesis of the zheduoshan cenozoic granites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 contraints on the initial activity of xianshuihe fault. Journal of Geodynamics, 2018,117,49-59
[3]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Xiaoping Long, Yongfei Li, Yin-Juan Ju, Renzhi Zhu, Shaowei Zhao, Zezhong Zhang, Yu Zhu, Jiangbo Wang. Neoproterozoic gabbro – granite association from the Micangshan area, northern Yangtze Block: Implication for crustal growth i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Geological Journal, 2018,53, 2471 - 2486
[4]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Zhu Renzhi, Zhao Shaowei. Neoproterozoic quartz monzodiorite-granodiorite association from the Luding-Kangding area: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along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Block). Precambrian Research , 2015,267, 196-208.
[5]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Jahanzeb Khan. The carbonated source region of Cenozoic mafic and ultra-mafic lavas from western Qinling: Implications for eastern mantle extrusion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ondwana Research, 2014, 25:1501-1516
[6]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Adakitic rocks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evidence from the Eocene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block. Gondwana Research, 2013, 23: 812-824
[7]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 Yongfei, Li Sanzhong, Santosh M. Permian high Ti/Y basalts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2, 47: 216- 230
[8]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Rodney Grapes.Petrochemistry of granulite xenoliths from the Cenozoic Qiangtang volcanic field,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lower crust composition and genesis of the volcanism.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1, 53(8): 926 -945
[9]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Chen Liang, Rodney Grapes. Geochemistry of ophiolites from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08,50(7):650-664
[10]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 Yongfei. Partial melting of thickened Tibetan crust: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Cenozoic adakitic volcanic rock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7,49(4):357-373
[11]Lai Shaocong, Liu Chiyang, Yi Haisheng.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Cenozoic Andesite-dacite Associations from the Hoh Xil Region, Tibetan Plateau.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3,45(11):998-1019
[12]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 Yongfei, Long Ping. Geochemistry and Sr-Nd-Pb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gouriwang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7):984-994
[13]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Li Yongfei, Qin Jiangfeng. Genesis of the Madang Cenozoic sodic alkaline basalt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ontinental dynamics im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Supp.II), 314-321
[14]Lai Shaocong, Li Yongfei, Qin Jiangfeng. Geochemistry and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Dongjiahe ophiolite complex from the western Bikou terra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Supp.II),305-313
[15]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Pei Xianzhi, Yang Haifeng.Geochemistry of the ophiolite and oceanic island volcanic rock in the Kangxian – Pipasi - Nanping tectonic melange zone, southern Qinling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4, 47(2):128-137
[16]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Dong Yunpeng, Pei Xianzhi, Chen Liang.Geochemistr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ophiolites and associated volcanics in Mianlue suture, Qinling-Dabie Mountai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4,47(4): 289-299
[17]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and Li Sanzhong. Ophiolites from the Mianlue suture in the southern Qinl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evolution.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4, 78(1): 107-117
[18]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Yang Ruiy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island-arc magmatic zone in the Lianghe-Raofeng-Wuliba area, south Qinling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43(Supp.), 69-81
[19]Lai Shaocong, Liu Chiyang, S Y O’Reilly. Petrogene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continental dynamics of the Neogene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 association from north Qiangtang, Tibeten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1, 44(Supp.), 45-55
[20]Lai Shaocong, Yi Haisheng, Lin Jinhui. Discovery of the granulite xenoliths in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Hoh Xil, Tibetan Plateau.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3, 13(9): 712-715
[21]Lai Shaocong.Ophiolite from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18(Special Issue): 443-445
[22]Lai Shaocong.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crust transition zone, northern Tibet: evidence from the Cenozoic volcani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18(Special Issue): 446-448
[23]Lai Shaocong. Genesis of the Cenozoic Sodic Alkaline Basalt in the Xiahe–Tongren Area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ontinental Dynamic Implicat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16, 90(3): 1047-1048
[24]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Santosh M. 2019. Petrogenesis of high-K calc-alkaline granodiorite and its enclaves from the SE Lhasa block, Tibet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cycled subducted sediment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31(7-8):1224-1238.
[25]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Qin Jiangfeng & Santosh M., Zhao Shaowei, Zhang Encai, Zong Chunlei, Zhang Xiaoli, Xue Yuze. 2020. Genesis of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peraluminous I-type granite: New insights from the Gaoligong belt granites in southeastern Tibet Plateau. Lithos 354-355, 105343.
[26]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Santosh M., 2018. Strongly peraluminous fractionated S-type granites in the Baoshan Block,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wo-stage melting of fertile continental materials following the closure of Bangong-Nujiang Tethys. Lithos 316, 178-198.
[27]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Santosh M.,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2017. Early Cretaceous Na-rich granitoids and their enclaves in the Tengchong Block, SW China: magmatism in relation to subduction of the Bangong-Nujiang Tethys ocean. Lithos 286, 175-190.
[28]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Wang Jiangbo.2017.Late Early-Cretaceous quartz diorite-granodiorite-monzogranite association from the Gaoligong belt, southeastern Tibet Plateau: chemical variations and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Lithos 288, 311-325.
[29]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2018. Petrogenesis of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granitoids and metagabbroic rocks of the Tengchong Block,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07, 431-457.
[30]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 2015. Early-Cretaceous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from the northern Tengchong block, western Yunnan, S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00, 145-163.
[31]Zhu Renzhi,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Qin Jiangfeng & Zhao Shaowei.2018. Early-Cretaceous Syenites and Granites in the Northeastern Tengchong Block, S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92(4),1349-1365
[32]Zhu, Y., Lai, S.C(通訊作者), Qin, J.F., Zhang, Z.Z., Zhang, F.Y., 2019. Late Triassic Biotite Monzogranite from the Western Litang Area, Yidun Terrane, S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93(1): 1–4
[33]Zhu, Y., Lai, S.C(通訊作者), Qin, J.F., Zhu, R.Z., Zhang, F.Y., Zhang, Z.Z., 2019. Geochemistry and zircon U–Pb–Hf isotopes of the 780 Ma I-type granite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Petrogenesis and crustal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61 (10), 1222–1243.
[34]Zhu, Y., Lai, S.C(通訊作者), Qin, J.F., Zhu, R.Z., Zhang, F.Y., Zhang, Z.Z., Gan, B.P., 2019. Petrogenesis and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of Neoproterozoic gabbro-diorites, adakitic granites, and A-type granites i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83, 103977.
[35]Zhu, Y., Lai, S.C(通訊作者), Qin, J.F., Zhu, R.Z., Zhang, F.Y., Zhang, Z.Z., Zhao, S.W., 2019. Neoproterozoic peraluminous granite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reworking of mature continental crust. Precambrian Research 333, 105443.
[36]Zhu, Y., Lai, S.C(通訊作者), Qin, J.F., Zhu, R.Z., Zhang, F.Y., Zhang, Z.Z., 2020. Petrogenesis and geochemical diversity of late Mesoproterozoic S-type granite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Co-entrainment of peritectic selective phases and accessory minerals. Lithos 352–353, 105326.
[37]Zhu, Y., Lai, S.C(通訊作者), Qin, J.F., Zhu, R.Z., Liu, M., Zhang, F.Y., Zhang, Z.Z., Yang, H., 2020. Genesis of ca. 850–835 Ma high-Mg# diorite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mantle metasomatism under the subduction process. Precambrian Research 343, 105738.
[38]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 Xianzhi Pei, Zuochen Li, Ruibao Li,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Youxin Chen, Meng Wang, Lei Pei, Chenjun Liu, Feng Gao, 2020. Neo-Tethyan Evolution in southeastern externsion of Tibet: Contraints from Early Paleocene to Early Eocene granitic rocks with associated enclaves in Tengchong Block. Lithos, 364-365, 105551.
[39]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Xianzhi Pei,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Ni Tao, Liang Gao, 2019.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of granitic rocks in continental margin arc: Constraints from the petrogenesis of Eocene granitic rocks in the Tengchong Block, SW China. Lithos 326-327, 125-143.
[40]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Jiangbo Wang, 2017.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retaceous to Early Paleocene granitoids in the Tengchong Block, Southwe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ust anatexis and thickness variations along eastern Neo-Tethys subduction zone. Tectonophysics 694, 87-100
[41]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Liang Gao,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2017. Evolution of the Proto-Tethys in the Baoshan block along the East Gondwana margin: constraints from early Palaeozoic magmatism.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9(1), 1-15.
[42]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2016. Petrogenesis of Eocene granitoids and microgranular enclaves in the western Tengchong Block: Constraints on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Lithos 264, 96-107.
[43]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2016.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Gaoligong belt,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onstraints from granitic gneisses and granitoid intrusions. Gondwana Research 35, 238-256.
[44]Shaowei Zhao,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2014. Zircon U-Pb ages, geochemistry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Pinghe pluton, Sou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ly Palaeozoic Proto-Tethys in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6(7), 885-904.
[45]Gan Baoping,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Qin Jiangfeng, Zhu Renzhi, Zhao Shaowei, Li Tong. Neoproterozoic alkaline intrusive complex in the northwestern Yangtze Block, Micang Mountains region, South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17, 59(3), 311-332
[46]Baoping Gan,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Jiangfeng Qin, Renzhi Zhu, Yu Zhu, 2018.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Late Cretaceous monzogranite from the north of the Yidun Arc, Tibetan Plateau Eastern, SW China: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 11:794
[47]Min Liu,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Da Zhang, Renzhi Zhu, Jiangfeng Qin, Guangqiang Xiong, 2019. Middle Permian high Sr/Y monzogranites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reworking of the juvenile lower crust of Bainaimiao arc belt during slab break-off of the Palaeo-Asian oceanic lithosphere,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61:17, 2083-2099
[48]Min Liu, Shaocong Lai(通訊作者), Da Zhang, Renzhi Zhu, Jiangfeng Qin, Yongjun Di, 2019. Early-Middle Triassic Intrusions in We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Final Orogenic Evolution in Southwestern Xing-Meng Orogenic Belt,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30:5, 977–995
[49]Liu Min,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Zhang Da, Zhu Renzhi, Qin Jiangfeng, Xiong Guangqiang, Wang Haoran. Constructing the latest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 multipl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in western Bainaimiao arc terrane, south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Geoscience Frontiers, 2020, https://doi.org/10.1016/j.gsf.2020.01.012
[50]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Wang Juan, Li Yongfei High-Mg# Adakitic Tonalite from the Xichahe Area, Sou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Central China): Petrogenesi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07, 49(12):1145-1158
[51]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通訊作者), Li Yongfei. Slab breakoff model for the Triassic post-collisional adakitic granitoids in the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zircon U-Pb ages, geochemistry,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8,50(12):1080-1104
[52]Qin, J.-F., Lai, S.-C., Diwu, C.-R., Ju, Y.-J., & Li, Y.-F. (2010). Magma mixing origin for the post-collisional adakitic monzogranite of the Triassic Yangba pluton,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geochemistry, Sr-Nd isotopic, zircon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ic evidence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59(3), 389-409
[53]Qin, J.-F., Lai, S.-C., Grapes, R., Diwu, C.-r., Ju, Y.-J., & Li, Y.-F. (2010). Origin of LateTriassic high-Mg adakitic granitoid rocks from the Dongjiangkou area,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Lithos, 120(3-4), 347-367
[54]Qin, J., Lai, S., Grapes, R., Diwu, C., Ju, Y., & Li, Y. (2009).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origin of magma mixing for the Triassic monzonitic granite and its enclaves at Mishuling in the Qinling orogen (central China). Lithos, 112(3-4), 259-276
[55]Qin, J.-F., Lai, S.-C., & Li, Y.-F. (2013). Multi-stage granitic magmatism during exhumation of subducted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Evidence from the Wulong pluton, South Qinling. Gondwana Research, 24(3-4), 1108-1126
[56]Qin, J.-F., Lai, S.-C., Li, Y.-F., Ju, Y.-J., Zhu, R.-Z., & Zhao, S.-W. (2016). Early Jurassic monzogranite-tonalite association from the southern Zhangguangcai Range: Implications for 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along northeastern China. Lithosphere, 8(4), 396-411
[57]Qin, J.-F., Lai, S.-C., Long, X.-P., Li, Y.-F., Ju, Y.-J., Zhao, S.-W., . . . Zhang, Z.-Z. (2019). Hydrous melting of metasomatized mantle wedge and crustal growth in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Evidence from Late Triassic monzodiorite and its mafic enclaves in the south Qinling (central China). Lithosphere, 11(1), 3-20
[58]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 Long Xiaoping, Zhang Zezhong, Ju Yinjuan, Zhu Renzhi, Wang Xingying, Li Yongfei, Wang Jiangbo, Li Tong.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zoic granites along the Shangdan suture zone (Central China): crusta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by magma underplating in orogenic belt. GSA Bulletin,2020, doi:10.1130/B35466.1
[59]Qin, J., Lai, S., Wang, J., & Li, Y. (2008). Zircon LA-ICP MS U-Pb age,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Triassic post-collisional Wulong adakitic granodiorite in the South Qinling, Central China, and its petrogenesis.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82(2), 425-437
[60]Zezhong Zhang, Jiangfeng Qin, Shaocong Lai, Xiaoping long Zhenhua Li, Yinjuan Ju, Yu Zhu, Xingying Wang, Jiangbo Wang, 2019. Early Silurian adakitic high-Mg diorite from the Longshan area: Implication for melting of mantle lithosphere in the southeastern Qilian Orogenic Belt. Geological Journal, 54, 2261–2273
[16]Zezhong Zhang, Jiangfeng Qin, Shaocong Lai, Xiaoping Long, Yinjuan Ju, Xingying Wang, Yu Zhu, Fangyi Zhang, 2019. Origin of Late Permian syenite and gabbro from the Panxi rift, SW China: The fractionation process of mafic magma in the inner zone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Lithos,v. 346-347
[62]Zezhong Zhang, Jiangfeng Qin, Shaocong Lai, Xiaoping Long, Yinjuan Ju, Xingying Wang, Yu Zhu, 2019.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and its mafic enclaves from the Shuiyu area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https:// doi.org/ 10.1080/00206814. 2019.1689535
[63]Zhang Zezhong, 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 Long Xiaoping, Ju Yinjuan, Wang Xingying, Zhu Yu. Origin of Late Permian amphibole syenite from the Panxi area, SW China: high degre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basaltic magma in the inner zone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20, 62(2): 210-224
[64]Wang Xingying, Qin Jiangfeng, Lai Shaocong, Long Xiaoping, Ju Yinjuan, Zhang Zezhong, Zhu Renzhi. Paleoproterozoic A-type granite from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high temperature melting of tonalitic crust in extensional setting.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20,62(5): 614-629
[65]Ju, Y., Zhang, X., Lai, S., & Qin, J. (2017). Permian-Triassic Highly-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from the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Tethys in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8(1), 51-62
[66]An, F., Zhu, Y., Wei, S., & Lai, S. (2013). An Early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volcanic arc in North Tianshan, NW China: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volcanic rock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78, 100-113
[67]An, F., Zhu, Y., Wei, S., & Lai, S. (2014).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hizishan sub-volcanic rocks in Jingxi-Yelmand gold deposit, Northwest Tianshan: Its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to tectonics and Au-mineralizatio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0(6), 1545-1557.
[68]An, F., Zhu, Y., Wei, S., & Lai, S. (2017). The zircon U-Pb and Hf isotope constraints on the basement nature and Paleozoic evolution in northern margin of Yili Block, NW China. Gondwana Research, 43, 41-54
[69]An, F., Wang, J., Zhu, Y., Wang, J., Wei, S., Lai, S., & Seitmuratova, E. (2015).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intrusions related to Sayak large copper deposit, Kazakhstan,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belt: Magma nature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mineralizatio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1(2), 555-570.
[70]Diwu, C., Sun, Y., Zhao, Y., & Lai, S. (2014). Early Paleoproterozoic (2.45-2.20 Ga) magmatic activ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global magmatic shutdown: Implications for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 Precambrian Research, 255, 627-640
[71]Diwu, C., Sun, Y., Zhao, Y., Liu, B., & Lai, S. (2014).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Nd-Hf isotopic studies of the Qinling Complex,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or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Geoscience Frontiers, 5(4), 499-513
[72]Sun Rui, Lai Shaocong, Jean Dubessy. Prediction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and PVTx properties of geological fluid system with SAFT-LJ EOS including multi-polar contribution. Part II. Application to H2O- NaCl and CO2-H2O-NaCl Syste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4,125: 504–518
[73]Sun Rui, Lai Shaocong, Jean Dubessy. Calculations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a of the H2O-N2 and H2O-H2 systems with improved SAFT-LJ EOS. Fluid Phase Equilibria, 2015, 390 : 23–33
[74]Zhang Guowei, Meng Qingren, Lai Shaocong. Tectonics and structure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1995, 38(11): 1379-1394
[75] Li Sanzhong, Timothy M. Kusky, Wang Lu, Zhang Guowei, Lai Shaocong, Liu Xiaochun, Dong Shuwen, Zhao Guochun. Collision leading to multiple-stage large-scale extrusion in the Qinling orogen: Insights from the Mianlue suture. Gondwana Research, 2007, 12: 121 -143
[76]Li Yongfei, 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u Xin, Wang Jua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kou volcanic group and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 Evidence for breakup event in the north margin of Yangtze plate, Jining er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7, 50(Supp.II), 339-350
[77]Li Yongfei, 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Further study 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boninitic rocks from bikou group, Northern Yangtze plat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6, 17 (2): 126-131
[78]Wang Y J, Xing X W, Peter A. C, Lai S C, Xia X P, Fan W M, Liu H C, Zhang F F. Petrogenesis of early Paleozoic peraluminous granite in the Sibumasu Block of SWYunnan and diachronous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Lithos,2013(182–183): 67–85
[79]Liu, S., Feng, C., Hu, R., Gao, S., Wang, T., Feng, G., . . . Lai, S. (2013). Zircon U-Pb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alkaline intrusions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07(4), 591-608
[80]Liu, S., Feng, C., Hu, R., Zhai, M., Gao, S., Lai, S., . . . Zou, H. (2015).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e data for Early Cretaceous mafic dykes in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area of the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magmatism and magma genesi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98, 247-260
[81]Liu, S., Feng, C., Jahn, B., Hu, R., Zhai, M., & Lai, S. (2014). Zircon U-Pb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Late Carboniferous mafic dyke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Shanxi Province, China.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0(6), 1707-1717
[82]Liu, S., Feng, C., Zhai, M., Hu, R., Lai, S., Chen, J., & Yan, J. (2016). Zircon U-Pb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Early Cretaceous mafic dykes from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China.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2(3), 629-645
[83]Liu, S., Hu, R., Feng, C., Gao, S., Feng, G., Lai, S., . . . Tang, L. (2013).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Mafic Dykes from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87(4), 1045-1057
[84]Liu, S., Hu, R., Gao, S., Feng, C., Huang, Z., Lai, S., . . . Qi, Y. (2009). U-Pb zircon,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age and origin of Early Palaeozoic I-type granite from the Tengchong-Baoshan Block,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SW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6(2-3), 168-182
[85]Yuan, H., Yin, C., Liu, X., Chen, K., Bao, Z., Zong, C.Lai, S, . . . Jiang, S. (2015). High precision in-situ Pb isotopic analysis of sulfide minerals by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58(10), 1713-1721
[86]Yuan, H., Yuan, W., Cheng, C., Liang, P., Liu, X., Dai, M., . . . Lai, S. (2016). Evaluation of 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NIST NBS 981 measured by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 and multiple-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Solid Earth Sciences, 1(2), 74-78
[87]Li, S., Zhao, S., Li, X., Cao, H., Liu, X., Guo, X., Lai, S.,. . . Lan, H. (2016). Proto-Tehtys Ocean in East Asia (I) Northern and southern border faults and subduction polarity.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2(9), 2609-2627
[88]Li, S., Zhao, S., Yu, S., Cao, H., Li, X., Liu, X.,Lai, S., . . . Lan, H. (2016). Proto-Tehtys Ocean in East Asia (II) : Affinity and assmbly of Early Paleozoic micro-continental blocks.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32(9), 2628-2644
發表其他英文論文:
[1]Lai Shaocong,Zhang Guowei,Yang Yongcheng, Chen Jiayi. Geochemistry of the ophiolite and island-arc volcanic rocks in the Mianxian-Lueyang suture zone, southern Qinling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 18(1): 39-50
[2]Lai Shaocong. Petrogenesi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 18(4): 361-371
[3]Lai Shaocong. Three-phas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Cenozoic period: igneous petrology constraints.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0, 19(2): 152-160
[4]Lai Shaocong, Qin Jiangfeng, Li Yongfeng, Liu Xin.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Belog Co area, Qiangtang, northern Tibet, China: Petrochemical evidence for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crust transition zone.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7, 26(3): 305-311
[5]Lai Shaocong, Li Shanzhong. Geochemistry of volcanic rocks from Wuliba in the Mianlue suture zone, southern Qinling.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2001, 10(3): 169-180
[6]Lai Shaocong. Discussion about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Yumen and Hoh Xil area, Qinghai-Tibet plateau.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0, 7(Supp.): 145-146
[7]Lai Shaocong, Zhong Jianhua. Ophiolites in Altun mountain of Xinjiang, China.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1999, 8(2): 137-143
[8]Lai Shaocong, Deng Jinfu, Zhao Hailing. Volcan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during Ordovician period.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8, 9(1): 14-21
[9]Lai Shaocong, Deng Jinfu, Zhao Hailing.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tectonic settings of upper Ordovician marine volcanic rocks on north margin of Qaidam.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8, 9(2): 116-123
[10]Lai Shaocong, Zhang Guowei.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ophiolite in Mianxian—Lueyang suture zone, Qinling orogenic belt.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996, 7(2): 165-172
[11]Lai Shaocong. Cenozoic volcan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1996, 26(1): 99-104
[12]Liu Xiaodong, Xu Haijiang, Lai Shaocong. Stable isotopic geochemistry of ore-forming solutions and genesis of a gold deposite in Maopai, Jiangxi Province, China. In: Water-Rock Interaction (eds. By Kharaka and Maesteds), Rotterdam: Balkema Publisher, 1992, 1601-1604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薛文斌, 賴紹聰, 朱毓, 秦江鋒, 朱韌之, 劉敏, 楊航. 揚子地塊西緣中元古代晚期輝長巖成因及地質意義:來自鋯石U-Pb-Hf同位素和全巖地球化學的約束[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4, 54 (04): 696-714.
[2]朱韌之, 賴紹聰, 秦江鋒. 以科學問題為導向,構建“地球物質科學”課程群[J]. 中國地質教育, 2024, 33 (01): 55-58.
[3]賴紹聰, 楊航, 張方毅. 南秦嶺早古生代堿性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機制: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質學報, 2024, 98 (03): 799-828.
[4]賴紹聰. 高等學校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的策略與路徑[J]. 中國大學教學, 2023, (05): 9-17.
[5]董云鵬, 賴紹聰, 第五春榮, 楊釗, 孫圣思, 陳丹玲, 龍曉平, 朱韌之, 李瑋, 何登峰, 孫嬌鵬, 茍龍龍, 程斌, 史小輝, 張菲菲, 柳小明, 惠博. 中國大陸“十字構造帶”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進展[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 51 (06): 935-950.
[6]秦江鋒, 賴紹聰, 張澤中, 鄭國順. 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內帶中酸性巖漿巖對地幔柱巖漿過程及地殼熔融機制的啟示[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 51 (06): 1031-1041.
[7]賴紹聰. 有效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范式[J]. 中國大學教學, 2021, (09): 17-21.
[8]楊航, 賴紹聰, 秦江鋒. 北大巴山紫陽-嵐皋地區堿性粗面巖地球化學特征:與輝綠巖的成因聯系[J].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21, 45 (02): 413-424.
[9]賴紹聰. “雙一流”背景下高等學校學科建設策略分析[J]. 中國地質教育, 2021, 30 (01): 18-22.
[10]賴紹聰, 朱毓. 揚子板塊西緣新元古代典型中酸性巖漿事件及其深部動力學機制:研究進展與展望[J]. 地質力學學報, 2020, 26 (05): 759-790.
[11]張方毅, 賴紹聰, 秦江鋒, 朱韌之, 趙少偉, 楊航, 朱毓, 張澤中. 南秦嶺早古生代玄武巖的巖漿源區及演化過程[J]. 巖石學報, 2020, 36 (07): 2149-2162.
[12]賴紹聰. 聚焦學習者身心發展 構建教育教學新范式[J]. 中國大學教學, 2020, (06): 7-10.
[13]張方毅, 賴紹聰, 秦江鋒, 朱韌之, 楊航, 朱毓. 北大巴山早古生代輝綠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20, 39 (01): 35-46.
[14]楊航, 賴紹聰, 張志華, 秦江鋒. 北秦嶺晚三疊世關山巖體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機制[J].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19, 41 (02): 170-184.
[15]賴紹聰. 論課堂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與有效凝練[J]. 中國大學教學, 2019, (03): 54-58+75.
[16]楊俊杰, 陳正雄, 賴紹聰. 地球科學在線開放課程群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 2018, (11): 51-56.
[17]賴紹聰. 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堂教學[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03): 39-42.
[18]張方毅, 賴紹聰, 秦江鋒. 義敦島弧帶晚白堊世海子山二長花崗巖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 高校地質學報, 2018, 24 (03): 340-352.
[19]賴紹聰. 堅持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突出本科專業辦學特色——“地質學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解讀[J]. 中國大學教學, 2018, (03): 30-32.
[20]賴紹聰. 寓教于學 寓教于研[J]. 中國大學教學, 2017, (12): 37-42.
[21]朱毓, 賴紹聰, 秦江鋒. 松潘造山帶金川地區觀音橋晚三疊世二云母花崗巖的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 地質論評, 2017, 63 (06): 1465-1478.
[22]朱毓, 賴紹聰, 趙少偉, 張澤中, 秦江鋒. 揚子板塊西緣石棉安順場新元古代鉀長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地質論評, 2017, 63 (05): 1193-1208.
[23]賴紹聰, 朱韌之. 四川瀘定地區新元古代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J].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17, 39 (04): 459-475.
[24]李桐, 巨銀娟, 賴紹聰, 張澤中, 王江波, 秦江鋒, 甘保平. 北秦嶺-祁連結合帶掃帚灘輝長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地球化學, 2017, 46 (03): 219-230.
[25]趙少偉, 賴紹聰, 秦江鋒, 朱韌之, 甘保平. 騰沖地塊梁河早始新世花崗巖成因機制及其地質意義[J]. 巖石學報, 2017, 33 (01): 191-203.(通訊作者) SCI
[26]賴紹聰. 如何做好課程教學設計[J]. 中國大學教學, 2016, (10): 14-18+2.
[27]李三忠, 趙淑娟, 李璽瑤, 曹花花, 劉鑫, 郭曉玉, 肖文交, 賴紹聰, 閆臻, 李宗會, 于勝堯, 蘭浩圓. 東亞原特提斯洋(Ⅰ):南北邊界和俯沖極性[J]. 巖石學報, 2016, 32 (09): 2609-2627.
[28]李三忠, 趙淑娟, 余珊, 曹花花, 李璽瑤, 劉鑫, 郭曉玉, 肖文交, 賴紹聰, 閆臻, 李宗會, 于勝堯, 張劍, 蘭浩圓. 東亞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陸塊親緣性與聚合[J]. 巖石學報, 2016, 32 (09): 2628-2644.
[29]甘保平, 賴紹聰, 秦江鋒. 米倉山坪河新元古代二長花崗巖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 地質論評, 2016, 62 (04): 929-944.
[30]甘保平, 賴紹聰, 秦江鋒. 米倉山新民角閃輝長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J].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16, 35 (02): 213-228.
[31]劉燊, 馮彩霞, 翟明國, 胡瑞忠, 賴紹聰, 陳俊瑾, 顏軍. 華北克拉通東部魯西早白堊紀基性巖墻成因:來自鋯石年齡、地球化學和Sr-Nd-Hf同位素的證據(英文)[J]. 巖石學報, 2016, 32 (03): 629-645.
[32]賴紹聰. 創新教育教學理念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J]. 中國大學教學, 2016, (03): 27-31.
[33]王江波, 賴紹聰, 李衛紅, 趙如意, 惠爭卜. 北秦嶺丹鳳地區產鈾花崗巖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5, 45 (06): 1713-1721.
[34]袁洪林, 殷琮, 劉旭, 陳開運, 包志安, 宗春蕾, 戴夢寧, 賴紹聰, 王蓉, 蔣少涌. 飛秒激光剝蝕多接收等離子體質譜分析硫化物中Pb同位素組成研究[J].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5, 45 (09): 1285-1293.
[35]賴紹聰, 秦江鋒, 朱韌之, 趙少偉. 揚子地塊西緣天全新元古代過鋁質花崗巖類成因機制及其構造動力學背景[J]. 巖石學報, 2015, 31 (08): 2245-2258.SCI
[36]李瑞璐, 賴紹聰, 崔源遠, 劉飛. 青藏高原東北緣白河堿性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源區性質探討[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45 (03): 460-468.
[37]李智超, 李文厚, 賴紹聰, 李永項, 李玉宏, 尚婷. 渭河盆地古近系細屑巖的古鹽度分析[J]. 沉積學報, 2015, 33 (03): 480-485.
[38]賴紹聰, 趙少偉. 川西北塔公石英閃長巖地球化學特征和巖石成因[J].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15, 37 (03): 1-13.
[39]安芳, 王居里, 朱永峰, 王建其, 魏少妮, 賴紹聰, SEITMURATOVA Eleonora. 中亞薩亞克礦田成礦巖體礦物學和地球化學:巖漿性質與成礦意義[J]. 巖石學報, 2015, 31 (02): 555-570.
[40]王江波, 賴紹聰, 李衛紅, 胡渭平. 北秦嶺東段寬坪巖體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與鈾成礦關系[J]. 地質與勘探, 2015, 51 (01): 98-107.
[41]張志華, 賴紹聰, 秦江鋒. 北秦嶺太白山晚中生代正長花崗巖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 巖石學報, 2014, 30 (11): 3242-3254.(通訊作者) SCI
[42]賴紹聰. 建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解讀“地質學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J]. 中國大學教學, 2014, (10): 56-61.
[43]耿雯, 秦江鋒, 李永飛, 賴紹聰. 黑龍江張廣才嶺一面坡晚三疊世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和LA-ICP-MS鋯石U-Pb年齡[J]. 地質通報, 2014, 33 (09): 1333-1341.
[44]賴紹聰. 改革實踐教學體系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西北大學地質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例[J]. 中國大學教學, 2014, (08): 40-44.
[45]安芳, 朱永峰, 魏少妮, 賴紹聰. 西北天山京希-伊爾曼德金礦區獅子山次火山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成礦意義[J]. 巖石學報, 2014, 30 (06): 1545-1557.
[46]劉燊, 馮彩霞, 江博明, 胡瑞忠, 翟明國, 賴紹聰. 華北克拉通山西省晚石炭世基性巖墻成因:鋯石U-Pb年齡、地球化學和Sr-Nd同位素證據(英文)[J]. 巖石學報, 2014, 30 (06): 1707-1717.
[47]劉燊, 馮彩霞, 胡瑞忠, 賴紹聰, Ian M Coulson, 馮光英, 楊毓紅. 山西省早白堊紀碳酸巖元素同位素和鋯石U-Pb定年研究(英文)[J]. 巖石學報, 2014, 30 (02): 350-360.
[48]賴紹聰, 秦江鋒, 趙少偉, 朱韌之. 青藏高原東北緣柳坪新生代苦橄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J]. 巖石學報, 2014, 30 (02): 361-370.SCI
[49]崔源遠, 賴紹聰, 耿雯, 趙少偉, 朱韌之. 青藏高原東北緣馬泉新生代堿性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成因探討[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36 (01): 1-9.
[50]王江波, 李衛紅, 賴紹聰. 陜西藍田鈾礦田控礦因素與成礦作用過程探討[J]. 西北地質, 2013, 46 (01): 154-161.
[51]賴紹聰, 華洪. 課程教學方式的創新性改革與探索[J]. 中國大學教學, 2013, (01): 30-31+45.
[52]賴紹聰, 朱韌之. 西秦嶺竹林溝新生代堿性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成因[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42 (06): 975-984.
[53]何翔, 華洪, 賴紹聰, 周鼎武. 秦嶺多學科綜合性野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地質教育, 2012, 21 (01): 44-46.
[54]賴紹聰, 何翔, 華洪. 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的問題與思考[J]. 中國地質教育, 2011, 20 (04): 8-10.
[55]張國偉, 賴紹聰. 深化地球科學課程改革 適應多樣化人才培養需要[J]. 中國大學教學, 2011, (11): 11-13.
[56]駱金誠, 賴紹聰, 秦江鋒, 胡瑞忠. 揚子板塊西北緣碧口地塊南一里花崗巖成因研究[J]. 地球學報, 2011, 32 (05): 559-569.
[57]臧文娟, 賴紹聰, 秦江鋒, 李學軍, 駱金誠. 南秦嶺五龍巖體暗色包體地球化學及成因研究[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41 (02): 278-284.
[58]駱金誠, 賴紹聰, 秦江鋒, 李學軍, 臧文娟, 李海波. 碧口地塊王壩楚花崗巖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40 (06): 1055-1063.
[59]駱金誠, 賴紹聰, 秦江鋒, 李海波, 李學軍, 臧文娟. 南秦嶺晚三疊世胭脂壩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J]. 地質論評, 2010, 56 (06): 792-800.
[60]賴紹聰, 秦江鋒, 李學軍, 臧文娟. 昌寧-孟連縫合帶干龍塘-弄巴蛇綠巖地球化學及Sr-Nd-Pb同位素組成研究[J]. 巖石學報, 2010, 26 (11): 3195-3205.SCI
[61]賴紹聰. 尋找契機 融合優勢 逐步形成特色顯著的教學團隊[J]. 中國大學教學, 2010, (10): 39-41.
[62]賴紹聰, 秦江鋒, 李學軍, 臧文娟. 昌寧—孟連縫合帶烏木龍—銅廠街洋島型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地學前緣, 2010, 17 (03): 44-52.
[63]賴紹聰, 秦江鋒. 勉略縫合帶三岔子輝綠巖墻鋯石U-Pb年齡及Hf同位素組成——古特提斯洋殼俯沖的年代學證據[J].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10, 32 (01): 27-33.
[64]楊經綏, 許志琴, 馬昌前, 吳才來, 張建新, 王宗起, 王國燦, 張宏飛, 董云鵬, 賴紹聰. 復合造山作用和中國中央造山帶的科學問題[J]. 中國地質, 2010, 37 (01): 1-11.
[65]賴紹聰, 何翔, 華洪. 地球科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建議[J]. 中國地質教育, 2009, 18 (04): 35-40.
[66]何翔, 賴紹聰, 喻明新, 華洪. 七秩奮斗 成績斐然——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的發展與變化[J]. 中國地質教育, 2009, 18 (04): 185-189.
[67]張國偉, 賴紹聰. 深化地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 中國大學教學, 2009, (12): 22-24.
[68]陳丹玲, 賴紹聰, 張云翔, 滕志宏, 劉養杰. 抓基礎 促興趣 重能力——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一年級野外實踐教學體會[J]. 中國地質教育, 2009, 18 (03): 49-52.
[69]張國偉, 郭安林, 董云鵬, 賴紹聰, 程順有, 姚安平. 深化大陸構造研究 發展板塊構造 促進固體地球科學發展[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9 (03): 345-349.
[70]賴紹聰, 秦江鋒, 臧文娟, 李學軍. 滇西二疊系玄武巖及其與東古特提斯演化的關系[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9 (03): 444-452.
[71]賴紹聰, 秦江鋒. 青藏高原雙湖地區二疊系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地學前緣, 2009, 16 (02): 70-78.
[72]王震亮, 賴紹聰, 張云翔. 健全研究生培養過程的質量控制體系 造就高素質的地學研究生隊伍[J].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06): 155-158.
[73]常江, 賴紹聰, 喻明新. 西北大學地質學科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 2008, (11): 49-50.
[74]王娟, 李鑫, 賴紹聰, 秦江峰. 印支期南秦嶺西茬河、五龍巖體成因及構造意義[J]. 中國地質, 2008, (02): 207-216.
[75]王娟, 金強, 賴紹聰, 秦江峰, 李鑫. 南秦嶺佛坪地區五龍花崗質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研究[J]. 礦物巖石, 2008, (01): 79-87.
[76]賴紹聰. 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J]. 中國大學教學, 2008, (03): 96.
[77]趙霞, 賈承造, 張光亞, 衛延召, 賴紹聰, 方向, 張麗君. 準噶爾盆地陸東—五彩灣地區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巖地球化學及其形成環境[J]. 地學前緣, 2008, (02): 272-279.
[78]秦江鋒, 賴紹聰, 張國偉, 第五春榮, 李永飛. Zircon LA-ICP MS U-Pb Dating of the Longkang Andesitic Ignimbrites from Jiuzhaigou: Evidence of the Mianlue Suture Westward Extens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8, (01): 47-53.
[79]秦江鋒, 賴紹聰, 張國偉, 第五春榮, 李永飛. 川北九寨溝地區隆康熔結凝灰巖鋯石LA-ICP-MS U-Pb年齡——勉略古縫合帶西延的證據[J]. 地質通報, 2008, (03): 345-350.
[80]賴紹聰, 張云翔, 周鼎武, 張成立, 張復新. 國家理科地質學人才基地研究性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01): 5-8.
[81]賴紹聰, 秦江鋒. 藏北羌塘地塊新生代火山巖中麻粒巖捕虜體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對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巖成因及下地殼性質的約束[J]. 巖石學報, 2008, 24 (02): 325-336.SCI
[82]常江, 賴紹聰, 華洪, 喻明新, 王震亮. 本科生-研究生貫通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 中國地質教育, 2007, (04): 27-31.
[83]賴紹聰, 張云翔, 曹珍, 汪海燕. 完善教學質量監督保障體系 培養高質量創新型人才[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 (06): 115-117.
[84]賴紹聰, 華洪, 王震亮, 張成立, 張云翔. 研究性教學改革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 2007, (08): 12-14.
[85]李永飛, 賴紹聰, 秦江鋒, 劉鑫, 王娟. 碧口火山巖系地球化學特征及Sr-Nd-Pb同位素組成——晉寧期揚子北緣裂解的證據[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 (S1): 295-306.
[86]賴紹聰, 李永飛, 秦江鋒. 碧口群西段董家河蛇綠巖地球化學及LA-ICP-MS鋯石U-Pb定年[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 (S1): 262-270.
[87]賴紹聰, 張國偉, 李永飛, 秦江鋒. 青藏高原東緣麻當新生代鈉質堿性玄武巖成因及其深部動力學意義[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 (S1): 271-278.
[88]陳丹玲, 賴紹聰, 劉養杰. 秦皇島柳江盆地混合花崗巖的鋯石U-Pb定年[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02): 277-281.
[89]秦江鋒, 賴紹聰, 李永飛. 南秦嶺勉縣-略陽縫合帶印支期光頭山埃達克質花崗巖的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 地質通報, 2007, (04): 466-471.
[90]賴紹聰, 秦江鋒, 李永飛, 隆平.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車頭山堿性及鈣堿性兩套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物源討論[J]. 巖石學報, 2007, (04): 709-718.SCI
[91]賴紹聰, 秦江鋒, 李永飛, 隆平. 青藏高原木茍日王新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及Sr-Nd-Pb同位素組成——底侵基性巖漿地幔源區性質的探討[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 (03): 308-318.
[92]周鼎武, 賴紹聰, 張成立, 張復新, 張云翔. 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J]. 中國地質教育, 2006, (04): 47-53.
[93]李永飛, 賴紹聰. 碧口洋島型火山巖的厘定及其構造意義[J]. 西北地質, 2006, (04): 1-9.
[94]賴紹聰, 伊海生, 林金輝. 青藏高原北羌塘新生代火山巖中的麻粒巖捕虜體[J].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6,25 (05): 423-432.
[95]賴紹聰, 張國偉, 秦江鋒, 李永飛, 劉鑫. 青藏高原東北緣伯陽地區第三系流紋巖地球化學及巖石成因[J]. 地學前緣, 2006,13 (04): 212-220.
[96]秦江鋒, 賴紹聰, 白莉. 甘肅康縣陽壩巖體巖石成因及殼-幔相互作用[J].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6, (02): 11-18.
[97]李永飛, 賴紹聰, 秦江鋒. Further Study 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Boninitic Rocks from Bikou Group, Northern Yangtze Plate[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6, (02): 126-131.
[98]李茂國, 孫喜華, 趙鵬大, 王寶才, 吳淦國, 段怡春, 歐陽建平, 劉建朝, 高懷世, 胡文, 賴紹聰. 貫徹落實《決定》 共商改革大計——“地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建議座談會”發言輯錄[J]. 中國地質教育, 2006, (02): 3-4.
[99]李永飛, 賴紹聰, 秦江鋒, 劉鑫, 王娟. 碧口群玻安質巖石地球化學及成巖構造環境[J]. 東華理工學院學報, 2006, (01): 43-48.
[100]賴紹聰, 秦江鋒, 李永飛, 劉鑫. 藏北羌塘比隆錯一帶新生代火山巖的成因:殼幔過渡帶局部熔融的地球化學證據[J]. 地質通報, 2006, 25(Z1): 64-69.
[101]賴紹聰,秦江鋒,李永飛. 青藏北羌塘新第三紀玄武巖單斜輝石地球化學[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35(5): 611-616
[102]秦江鋒,賴紹聰,李永飛,白莉,王娟. 揚子板塊北緣陽壩巖體鋯石飽和溫度的計算及其意義[J]. 西北地質, 2005, (03): 1-5.
[103]賴紹聰. 南秦嶺勉略蛇綠構造混雜帶輝長輝綠巖類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學[J].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5, (03): 5-9.
[104]秦江鋒, 賴紹聰, 李永飛. 揚子板塊北緣碧口地區陽壩花崗閃長巖體成因研究及其地質意義[J]. 巖石學報, 2005, (03): 697-710.SCI
[105]劉池洋,楊興科,任戰利,鄭孟林,賴紹聰. 羌塘盆地雀莫錯沉降-堆積中心成因:熱力衰減塌陷沉降[J].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05, (02): 147-154.
[106]喻明新,王康,王震亮,張云翔,賴紹聰. 真抓實干 推動科學研究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5): 85-87.
[107]賴紹聰. 重視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基地高年級學生文獻閱讀能力的培養[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5): 33-34.
[108]張國偉,程順有,郭安林,董云鵬,賴紹聰,姚安平. 秦嶺-大別中央造山系南緣勉略古縫合帶的再認識——兼論中國大陸主體的拼合[J]. 地質通報, 2004, (Z2): 846-853.
[109]賴紹聰. 談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準備和設計[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4): 113-116.
[110]張云翔 ,賴紹聰. 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的創新教育[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3): 9-11.
[111]賴紹聰. “巖石學”系列課程建設的改革與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 (03): 58-60.
[112]賴紹聰. 青藏高原新生代埃達克質巖的厘定及其意義[J]. 地學前緣, 2003, (04): 407-415.
[113]張國偉,董云鵬,賴紹聰,郭安林,孟慶任,劉少峰,程順有,姚安平,張宗清,裴先治,李三忠. 秦嶺-大別造山帶南緣勉略構造帶與勉略縫合帶[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3, (12): 1121-1135.
[114]賴紹聰,張國偉,董云鵬,裴先治,陳亮. 秦嶺-大別勉略構造帶蛇綠巖與相關火山巖性質及其時空分布[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3, (12): 1174-1183.
[115]賴紹聰,劉池陽,伊海生,S.Y.O’Reilly,張明. 北羌塘新生代火山巖長石礦物激光探針原位測試及其微量元素特征初探[J]. 地質科學, 2003, 38(04): 539-545.
[116]賴紹聰,劉池陽. 青藏高原安多島弧型蛇綠巖地球化學及成因[J]. 巖石學報, 2003, (04): 675-682.SCI
[117]李三忠,賴紹聰,張國偉,李亞林,程順有. 秦嶺勉(縣)略(陽)縫合帶及南秦嶺地塊的變質動力學研究[J]. 地質科學, 2003, (02): 137-154+281-282.
[118]賴紹聰,李三忠,張國偉. 陜西西鄉群火山-沉積巖系形成構造環境:火山巖地球化學約束[J]. 巖石學報, 2003, (01): 141-152.SCI
[119]賴紹聰,張國偉,裴先治,楊海峰. 南秦嶺康縣-琵琶寺-南坪構造混雜帶蛇綠巖與洋島火山巖地球化學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3, (01): 10-19.
[120]劉池洋,楊興科,魏永佩,任戰利,賴紹聰,陳剛,鄭孟林,趙政璋,葉和飛,李永鐵,李慶春. 藏北羌塘盆地西部查桑地區結構及構造特征[J]. 地質論評, 2002, (06): 593-602.
[121]李三忠,張國偉,李亞林,賴紹聰,李宗會. 秦嶺造山帶勉略縫合帶構造變形與造山過程[J]. 地質學報, 2002, (04): 469-483.
[122]賴紹聰,張國偉,裴先治. 南秦嶺勉略結合帶琵琶寺洋殼蛇綠巖的厘定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地質通報, 2002, 21(Z2): 465-470.
[123]裴先治,張國偉,賴紹聰,李勇,陳亮,高明. 西秦嶺南緣勉略構造帶主要地質特征[J]. 地質通報, 2002, (Z2): 486-494.
[124]賴紹聰,伊海生,劉池陽,O’ReillySY. 青藏高原北羌塘半島湖新生代粗面玄武巖橄欖石電子探針和激光探針分析[J]. 礦物學報, 2002, 22(02): 107-112.
[125]賴紹聰,張國偉. 勉略結合帶五里壩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J].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2,26 (01): 43-50.
[126]賴紹聰,伊海生,劉池陽,S.Y.O’Reilly. 青藏高原北羌塘新生代火山巖黑云母地球化學及其巖石學意義[J]. 自然科學進展, 2002, 12(3): 311-314
[127]賴紹聰,劉池陽,伊海生. 青藏高原北羌塘新生代高鉀鈣堿巖系火山巖角閃石類型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學[J]. 巖石學報, 2002, (01): 17-24.SCI
[128]劉池洋 ,楊興科 ,任戰利 ,賴紹聰 ,陳剛 ,趙紅格 ,魏永佩 ,鄭孟林 ,王成善.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its evolution in Chasang area of Qiangtang Basin in northern Tibetan[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 (S1): 18-26.
[129]賴紹聰 ,劉池陽 ,S.Y.O’Reilly. Petrogenesi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continental dynamics of the Neogene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volcanic rock association from north Qiangtang,Tibetan Plateau[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 (S1): 45-55.
[130]李亞林 ,王成善 ,伊海生 ,鄧斌 ,劉池陽 ,楊興科 ,賴紹聰 ,方維萱.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uanghu graben and Cenozoic extension in northern Tibet[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 (S1): 284-291.
[131]劉池洋, 楊興科, 任戰利, 賴紹聰, 陳剛, 趙紅格, 魏永佩, 鄭孟林, 王成善. 藏北羌塘盆地查桑地區構造格局與演化[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 (S1): 14-19.
[132]賴紹聰, 劉池陽, S.Y.O’Reilly. 北羌塘新第三紀高鉀鈣堿火山巖系的成因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 (S1): 34-42.
[133]李亞林, 王成善, 伊海生, 鄧斌, 劉池洋, 楊興科, 賴紹聰, 方維萱. 西藏北部雙湖地塹構造與新生代伸展作用[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 (S1): 228-233.
[134]李三忠,賴紹聰,張國偉,李亞林,李宗會. 秦嶺勉略帶康縣-高川段現今結構與巖片性質[J]. 華南地質與礦產, 2001, (03): 1-8.
[135]賴紹聰,劉池陽. 青藏高原北羌塘榴輝巖質下地殼及富集型地幔源區——來自新生代火山巖的巖石地球化學證據[J]. 巖石學報, 2001, (03): 459-468.SCI
[136]賴紹聰,楊瑞瑛,張國偉. 南秦嶺西鄉群孫家河組火山巖形成構造背景及其大地構造意義的討論[J]. 地質科學, 2001, 36(3): 295-303
[137]賴紹聰,張國偉,楊瑞瑛. 南秦嶺巴山弧兩河-饒峰-五里壩島弧巖漿帶的厘定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0, (S1): 53-63.
[138]賴紹聰,張國偉,楊瑞瑛. Identification of the island-arc magmatic zone in the Lianghe-Raofeng-Wuliba area, south Qinling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0, (S1): 69-81.
[139]賴紹聰,張國偉,楊瑞瑛. 南秦嶺勉略帶兩河弧內裂陷火山巖組合地球化學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巖石學報, 2000, (03): 317-326.SCI
[140]賴紹聰. 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階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巖巖石學約束[J]. 礦物學報, 2000, 20(02): 182-190.
[141]賴紹聰. Three-Phas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Cenozoic Period: Igneous Petrology Constraint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0, (02): 152-160.
[142]賴紹聰. Petrogenesis of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 (04): 361-371.
[143]賴紹聰, 張國偉. 秦嶺—大別勉略結合帶蛇綠巖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地質論評, 1999, 45 (S1): 1062-1071.
[144]董云鵬,張國偉,賴紹聰,周鼎武,朱炳泉. 隨州花山蛇綠構造混雜巖的厘定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9, (03): 222-231.
[145]董云鵬 ,張國偉 ,賴紹聰 ,周鼎武 ,朱炳泉. An ophiolitic tectonic melange first discovered in Huashan area, south margin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1999, (03): 292-302.
[146]賴紹聰.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巖礦物化學及其巖石學意義──以玉門、可可西里及芒康巖區為例[J]. 礦物學報, 1999, 19(02): 236-244.
[147]賴紹聰. 巖漿作用的物理過程研究進展[J]. 地球科學進展, 1999, 14(2): 153-158
[148]賴紹聰.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巖的成因機制[J]. 巖石學報, 1999, (01): 99-105.
[149]賴紹聰,劉池陽. 羌塘地塊北界拉竹龍—西金烏蘭—玉樹結合帶印支期構造環境探討[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 (01): 63-66.
[150]賴紹聰,張國偉,楊永成,陳家義. Geochemistry of the Ophiolite and Island-Arc Volcanic Rocks in the Mianxian Lueyang Suture Zone, Southern Qinling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9, (01): 39-50.
[151]賴紹聰. 巖漿侵位機制的動力學約束[J]. 地學前緣, 1998, (S1): 43.
[152]賴紹聰,鐘建華. 聚斂型板塊邊緣巖漿作用及其相關沉積盆地[J]. 地學前緣, 1998, (S1): 89-97.
[153]董云鵬,張國偉,柳小明,賴紹聰. 鄂北大洪山地區“花山群”的解體[J]. 中國區域地質, 1998, (04): 36-41+62.
[154]賴紹聰,張國偉,楊永成,陳家義. 南秦嶺勉縣─略陽結合帶蛇綠巖與島弧火山巖地球化學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地球化學, 1998, (03): 283-293.
[155]賴紹聰,張國偉,董云鵬. 秦嶺-大別勉略縫合帶湖北隨州周家灣變質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礦物巖石, 1998, (02): 2-9.
[156]賴紹聰,張國偉,楊永成,陳家義. 南秦嶺勉縣-略陽結合帶變質火山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J]. 巖石學報, 1997, (04): 114-115+117-124.
[157]賴紹聰,隆平. 內蒙白旗地區火山碎斑熔巖礦物紅外光譜特征研究[J]. 西北地質, 1997, (03): 1-7.
[158]賴紹聰,隆平. 內蒙白旗地區火山碎斑熔巖斜長石成分及其有序度[J]. 西北地質, 1997, (03): 8-12.
[159]賴紹聰. 秦嶺造山帶勉略縫合帶超鎂鐵質巖的地球化學特征[J]. 西北地質, 1997, (03): 36-45.
[160]賴紹聰,隆平. 江西茅排金礦床含金韌性剪切帶構造特征[J]. 西北地質, 1997, (03): 53-58.
[161]賴紹聰,張國偉,董云鵬. 秦嶺-大別山隨州南周家灣變質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7,22 (04): 77.
[162]賴紹聰,張國偉,董云鵬. 隨州南周家灣變質玄武巖地球化學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 地球科學, 1997, (04): 26.
[163]賴紹聰,鄧晉福,趙海鈴. 北祁連奧陶紀洋脊擴張速率及古洋盆規模的巖石學約束[J]. 礦物巖石, 1997, (01): 36-40.
[164]賴紹聰,隆平. 北祁連山島弧型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6, (05): 78-83.
[165]鄧晉福,楊建軍,趙海玲,賴紹聰,劉厚祥,羅照華,狄永軍. 格爾木—額濟納旗斷面走廊域火成巖-構造組合與大地構造演化[J]. 現代地質, 1996, (03): 39-52.
[166]賴紹聰,鄧晉福,趙海玲. 柴達木北緣奧陶紀火山作用與構造機制[J]. 西安工程學院學報, 1996, (03): 8-14.
[167]賴紹聰,鄧晉福,趙海玲. 柴達木北緣古生代蛇綠巖及其構造意義[J]. 現代地質, 1996, (01): 19-22+24-29.
[168]鄧晉福,吳宗絮,楊建軍,趙海玲,劉厚祥,賴紹聰,狄永軍. 格爾木-額濟納旗地學斷面走廊域地殼-上地幔巖石學結構與深部過程[J]. 地球物理學報, 1995, (S2): 130-144.
[169]賴紹聰,徐海江. 江西茅排金礦床的地球化學特征[J]. 地質找礦論叢, 1995, (04): 48-59.
[170]賴紹聰.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及芒康巖區新生代火山巖中的長石及石榴子石巨晶[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5, (06): 701-704.
[171]張國偉, 孟慶任, 賴紹聰. Tectonics and structure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1995, 38 (11): 1379-1394.
[172]張國偉,孟慶任,賴紹聰. 秦嶺造山帶的結構構造[J]. 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 1995, (09): 994-1003.
[173]賴紹聰,徐海江. 江西南城震旦系周潭群變質巖地球化學特征[J]. 現代地質, 1994, (03): 281-290.
[174]賴紹聰. 青藏高原北緣火山作用與構造演化[J]. 現代地質, 1994, (03): 327-328.
[175]賴紹聰. 分離結晶對巖漿氧逸度的影響[J]. 地學前緣, 1994, (Z1): 12.
[176]楊建軍,朱紅,鄧晉福, 周天禎,賴紹聰. 柴達木北緣石榴石橄欖巖的發現及其意義[J]. 巖石礦物學雜志, 1994, (02): 97-105.
[177]鄧晉福,趙海玲,賴紹聰,劉厚祥,羅照華. 白云母/二云母花崗巖形成與陸內俯沖作用[J]. 地球科學, 1994, (02): 139-147.
[178]鄧晉福,賴紹聰,楊建軍. 阿爾金及其周邊斷裂網絡系統三維動力學模型[J]. 現代地質, 1994, (01): 126.
[179]賴紹聰,周天禎. 巖漿氧逸度及其研究進展[J]. 青海地質, 1993, (02): 64-69.
[180]徐海江,張鳳云,賴紹聰. 茅排金礦床中自然金和黃鐵礦的成因礦物學特征[J]. 巖石礦物學雜志, 1993, (04): 363-370.
[181]賴紹聰, 鄧晉福, 楊建軍, 周天禎, 趙海玲, 羅照華, 劉厚祥. 柴達木北緣大型韌性剪切帶構造特征[J]. 河北地質學院學報, 1993, (06): 578-586.
[182]賴紹聰,徐海江. 江西茅排金礦區含金煌斑巖特征及其與金礦化的關系[J]. 黃金, 1993, (08): 7-11.
[183]賴紹聰,鄧晉福,趙海玲,羅照華,劉厚祥,楊建軍,周天禎. 柴達木北緣發現大型韌性剪切帶[J]. 現代地質, 1993, (01): 125.
[184]鄧晉福,趙海玲,賴紹聰,羅照華,莫宣學,吳宗絮. 中國北方大陸下的地幔熱柱與巖石圈運動[J]. 現代地質, 1992, (03): 267-274.
[185]徐海江,劉龍漢,賴紹聰. 廣昌水南銀礦銀的賦存狀態研究[J]. 黃金, 1992, (06): 7-10.
[186]賴紹聰,徐海江. 內蒙古正鑲白旗碎斑熔巖長石特征及其巖石學意義[J]. 礦物學報, 1992, (01): 26-35.
[187]賴紹聰,徐海江. 內蒙古正鑲白旗碎斑熔巖地球化學特征[J]. 地球化學, 1992, (01): 86-94.
[188]徐海江, 賴紹聰, 劉曉東. 江西茅排韌性剪切帶金礦床研究[J].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訊, 1990, (04): 263-264.
[189]賴紹聰. 首屆巖礦和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暨研究生學術討論會在貴陽召開[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 (04): 92.
[190]M.T.Menager, 賴紹聰. U、Th、REE在鈾礦化花崗巖水-巖作用過程中的活化性能[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 (03): 47-50.
[191]P.I.Dorogokupets, 賴紹聰. THERMINEOS:用于地質物理化學過程計算機模擬的熱力學數據庫[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 (03): 62-64+69.
[192]J.D.Hem, 賴紹聰, 史紅衛. 水-巖作用中一些非平衡態氧化還原過程[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0, (03): 77-80.
[193]賴紹聰, 徐海江. 內蒙古正鑲白旗碎斑熔巖巖石學特征及其巖相劃分[J]. 巖石學報, 1990, (01): 56-65.
[194]徐海江,賴紹聰. 金鈾型礦床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J]. 地質科技情報, 1989, (04): 69-74.
[195]賴紹聰. 環太平洋火山作用及成礦作用國際討論會在南京召開[J]. 華東地質學院學報, 1989, (04): 86.
[196]徐海江,賴紹聰. 相山及鄰區七個火山盆地火山巖巖性特征及成因探討[J]. 現代地質, 1988, (04): 440-450.
[197]賴紹聰. 內蒙古正鑲白旗中生代火山盆地侏羅系火山巖化學成分特征[J]. 華東地質學院學報, 1988, (04): 313-327.
發表會議論文:
[1]朱毓,賴紹聰,謝婉麗,秦江鋒,朱韌之,趙少偉... & 楊航. (2023). Wet calc-alkaline magmatic fraction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crustal sections of continental arc: Insights from Neoproterozoic Nanba intrusive complex. (eds.) 2023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專題七十 花崗巖成因與大陸地殼演化、專題七十一 地幔地球化學與鎂鐵質-超鎂鐵質巖石成因 (pp.12-13).
[2]朱毓,賴紹聰,謝婉麗,秦江鋒,朱韌之,趙少偉... & 楊航. (2023). Neoproterozoic tectonic transition from subduction to back-arc extension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 (eds.) 2023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專題七十二 前寒武紀地質與超大陸演化、專題七十三 礦物科學與工程 (pp.8-9).
[3]何翔, 華洪, 賴紹聰 & 周鼎武. (2011). 秦嶺多學科綜合性野外實習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eds.) 地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教學創新研討會論文集 (pp.45-47).
[4]駱金誠, 胡瑞忠, 賴紹聰 & 秦江峰. (2011). 南秦嶺寧陜地區大西溝鉬礦的地質特征及其意義. (eds.)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pp.96-97).
[5]賴紹聰, 何翔 & 華洪. (2009). 地球科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建議. (eds.) 中國高等地質教育歷史經驗與科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pp.41-46).
[6]何翔, 賴紹聰, 喻明新 & 華洪. (2009). 七秩奮斗 成績斐然——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的發展與變化. (eds.) 中國高等地質教育歷史經驗與科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pp.191-195).
[7]常江, 賴紹聰, 華洪, 喻明新 & 王震亮. (2007). 本科生-研究生貫通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eds.) 和諧社會與地質教育質量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pp.22-26).
[8]張國偉, 郭安林, 董云鵬, 程順有, 賴紹聰 & 姚安平. (2006). 中新生代中國大陸東、西部構造差異演化與深部過程. (eds.) 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55-56).
[9]賴紹聰, 秦江鋒, 李永飛 & 隆平. (2006). 青藏高原木茍日王新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及Sr-Nd-Pb同位素組成——底侵基性巖漿地幔源區性質的約束. (eds.) 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67-68).
[10]周鼎武, 賴紹聰, 張成立, 張復新 & 張云翔. (2006). 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 (eds.) 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地學教育創新研討會論文集 (pp.49-55).
[11]賴紹聰. (2004).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巖中麻粒巖捕虜體的發現及其意義. (eds.) 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105-108).
[12]賴紹聰. (2004). 北羌塘新生代埃達克質巖地球化學及其巖石學意義. (eds.) 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108-109).
[13]張國偉,董云鵬,賴紹聰,郭安林,程順有,張成立... & 姚安平. (2004). 關于中國大陸構造與大陸動力學研究的幾點思考. (eds.) 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381-383).
[14]張國偉,董云鵬,賴紹聰,姚安平,孟慶任,劉少峰... & 裴先治. (2002). 中國中央造山系南緣勉略構造帶與勉略板塊縫合帶. (eds.) 第四屆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172).
[15]崔軍文,鄧晉福,唐哲民,孟令順,余欽范,李冀湘,賴紹聰... & 齊立. (1994). 青藏高原北緣變形動力學研究的一些新認識. (eds.) 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29) (pp.150-151).
[16]鄧晉福, 賴紹聰, 趙海玲, 劉厚祥 & 羅照華. (1993). 白云母(二云母)花崗巖——陸內俯沖的巖石學記錄. (eds.) 1993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pp.192).
發表報紙文章:
1 賴紹聰. 讓每堂課都能深入人心[N]. 中國教師報,2018-12-19
所獲榮譽:
一、學術榮譽
1.2017-至今“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
2.2009-至今“晶體光學與巖石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負責人。
3.2006-至今“巖漿巖巖石學”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
4.2014-至今“巖漿巖巖石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負責人。
5.2020-至今“巖漿巖巖石學”國家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
6.2003-2009年“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負責人。
7.2008-2016年“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
8.2008-至今“地質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負責人。
9.2019-至今“地質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負責人。
二、榮譽獎勵
1.2015年獲地礦行業最高終身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2.2012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稱號。
3.2014年人選“國家WR計劃領軍人才”。
4.2014年獲“科學中國人基礎研究領域年度人物獎”。
5.2009年獲“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國家級教學名師)”。
6.2007年獲“陜西省教學名師獎”。
7.2010年入選陜西省首批“三秦學者”特聘教授。
8.2008年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9.2008年入選陜西省“三五人才”。
10.2003年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11.2001年獲“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
12.1998年獲“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13.1998年獲“陜西青年科技獎”。
14.2019年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特殊貢獻獎”。
所獲教學獎勵:
1.2018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1)。
2.2009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1)。
3.200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2)。
4.2015年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排名1)。
5.2007年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排名1)。
6.2019年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2)。
7.2005年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1)。
8.2012年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2)。
9.2013年獲陜西省優秀教材獎一等獎(排名1)。
10.2015年獲陜西省優秀教材獎一等獎(排名2)。
11.2015年獲西北大學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排名1)。
12.2011年獲西北大學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排名2)。
13.2007年獲西北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1)。
14.2005年獲西北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1)。
15.2004年獲西北大學教案展評獎一等獎(獨立獲獎)。
16.2005年獲西北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一等獎(獨立獲獎)。
17.2017年獲西北大學教學獎(獨立獲獎)。
18.2018年獲西北大學教學獎(獨立獲獎)。
19.2019年獲西北大學教學獎(獨立獲獎) 。
所獲科研獎勵:
1.2019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1)。
2.2009年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1)。
3.2006年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3)。
4.2005年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1)。
5.2018年獲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1)。
6.2008年獲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1)。
7.2005年獲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3)。
8.2004年獲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1)。
9.1999年獲陜西省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1)。
10.2001年獲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4)。
11.2003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排名1)。
12.1999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1)。
13.1997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1)。
14.2010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1)。
15.2008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2)。
16.2010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排名2)。
17.2019年獲陜西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排名2)。
陜西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報道:
2020-09-08
今年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陜西省教育廳、陜西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1066教育直通車》欄目特別策劃,于9月7日至11日推出“立德樹人奮進擔當 教育脫貧托舉希望”2020教師節直播訪談。邀請工作在我省教育界一線的國家“WR計劃”領軍人才、國家“WR計劃”教學名師、馬云鄉村校長計劃榮譽獲得者等嘉賓走進《1066教育直通車》的直播間,和廣大聽眾分享他們的故事。
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國家“WR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陜西省三秦學者——賴紹聰(右)、《1066教育直通車》主持人雷蕾(左)。
構成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諸多物質,到底哪一種才是最重要的?人們往往會認為空氣、土壤、水不可或缺,卻經常忽視了巖石的作用。巖石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也是組成地殼的主要物質之一。它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的構造的集合體,在徹底風化之后就會形成土壤。可以說,小小的巖石,卻起著大大的作用。《1066教育直通車》本期的嘉賓賴紹聰就是這樣一位和巖石打了30多年交道的地質工作者。用賴紹聰校長本人的話說就是,愿用一生參透巖石的秘密。
初遇——地質
1979年,賴紹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東地質學院礦物巖石專業就讀,畢業之后即留校任教。“從涉獵地質學的那一刻開始,我就一直對各種形形色色的巖石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總想窮盡里面的奧秘”賴紹聰回憶。這也是他后來選擇繼續求學深造的原因。1991年,他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成為巖石學專業的研究生,后來獲得該校的博士學位。1994年,賴紹聰進入西北大學地質學博士后流動站做研究,此后在該校任教至今。
賴紹聰先后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組部第一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WR計劃)-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陜西省首批“三秦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地質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地學/環境/資源/資源利用學科組組長,陜西省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巖石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漿巖專業委員會委員。
堅持:做學問的第一步
談起對地質學的熱愛,賴紹聰認為從兩個方面講,一個是逐漸對這個行業有所了解,慢慢就喜歡上了。大自然這么神秘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把它弄得很準確,做這個研究還是挺有意思的。另一個是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對基礎地質、礦產資源比較重視。另外,交通條件、生活條件等各方面都逐漸改善,所以就覺得搞地質這個行業還是非常不錯的。
賴紹聰從事地質學高等教育已30多年,這幾十年下來,不少人問他:除了地質,哪個行業最好?賴紹聰的回答是:我還是覺得地質最好!
科研是一種興趣
這30多年來,賴紹聰主要做的領域是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巖。到了西安以后主要做的領域是秦嶺,做秦嶺火山巖和蛇綠巖。
做青藏高原的科研非常艱苦,據賴紹聰回憶他上過七次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待過最長的一次是4個多月,很辛苦。那是無人區,缺氧非常嚴重。晚上在帳篷里,可可西里晚上有野羊、野馬、野駱駝,還有棕熊、狼群,沒有人。白天,在研究過程中,也經常碰到許多科學上的難題。地質系大陸動力學實驗室建立前,分析測試工作要去其它單位做,有時候要到國外去做。當時的實驗條件不好,深入的測試都很少,那時候要判斷一些問題還是很難的。后來西大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見證地質學系的成長
迄今為止,賴紹聰從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已有37年時間,這期間,他帶領團隊為西北大學地質系培養出一批批杰出人才,這個專業成為西北大學唯一的“六星級”頂尖專業,在國家基金委3次基地評估中均被評為全國優秀人才培養基地,成為我國地質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多年來,賴紹聰為本科生講授《巖漿巖巖石學》和《巖石物理化學》這兩門課程。有學生這樣評價老師的上課效果:賴老師的多媒體課件很“誘人”,把巖漿作用、火山噴發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課堂上。聽賴老師講課是藝術的享受。還有學生說,感受最深的是賴老師在課程中重視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課程學習小組對我幫助很大,在創新基金小課題研究過程中得到老師那么多的指導和幫助,使我終生難忘。
賴紹聰在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領域30多年的辛勤耕耘,使他成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陜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陜西省三五人才。盡管科研與教學工作已經占據了賴紹聰的全部時間,但他卻始終不知疲倦地尋求發展之路,即便這樣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壓力。
30多年,賴紹聰認為培養學生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基本定位,西北大學地質系的教育是立人教育。教育不是簡單的理性知識的堆積。進了大學,不僅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就是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第二個是要有探索的精神,第三個是要練就學習的能力,第四個是要有勇于踐行的能力。這四大要素是大學教育立足的四個方面。
對大學生的寄語
賴紹聰認為,作為現今的大學生,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我們首先要定位我們應該做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走向社會以后,要能夠和這個社會和諧相處,盡到和諧社會一分子應盡的責任,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節目最后,賴紹聰深情地說道,人生最大的價值在于奉獻,為國家奉獻,為社會奉獻,為人類奉獻,在奉獻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在奉獻中享受最快樂的人生。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5dEWaYRbAYcbPZVZkpmQxA
科技日報報道:
2016年06月13日02:30 科技日報
“西北大學有哪些好老師?”有人在知乎上發了個帖子。在學生們的跟帖里,地質系幾乎無一例外地先提到了賴紹聰。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近期召開的第十四次地礦行業最高終身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頒獎大會上,賴紹聰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教師獎”。
《勘探隊員之歌》是他最愛的歌曲之一。背著行囊,他曾走過高山大川;手執教鞭,他在古都的校園已堅守了20年。日前,記者走進古樸的西北大學校園,走近這位國內地質學界有代表性的人物。
20年扎根地質教育
西北大學校園內,綠意正濃,古樸的地質系主樓講述著這里近80年的歷史。
“為了理解理論,或者驗證對巖石現象各種形態的描述,以往的巖石學課程教學,多是以觀察為主。”賴紹聰告訴記者,他在教學中,一方面突出重點,精簡過于繁瑣的記憶性內容,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及參考文獻,讓學生閱讀后寫出自己的認識。
在實習教學中,賴紹聰則只提供基本巖石素材,然后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對所提供的巖石樣品進行分析,做出巖石鑒定及分析報告。“他們要綜合地運用所學知識。這都是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綜合能力訓練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很有幫助。”賴紹聰說。
賴紹聰與西北大學的緣分始于20多年前,1994年賴紹聰在這里的地質學博士后流動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留校任教至今。他這些年積攢了很多頭銜,都與地質教育密不可分: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負責人,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常務副主任,地質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
賴紹聰發現,我國傳統地質學教育體制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課程類型和內容陳舊,教法落后,因注重知識灌輸而忽視了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再加上考核方式單一。”賴紹聰說,這也是我國地質學人才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原因。
打造西北大學頂尖專業
如果人才培養方案不能很好適應現代地學發展需求,該如何改變這一狀況?
“要轉變,一種‘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愿學’和‘我會學’的轉變。”賴紹聰說。
賴紹聰告訴記者,他看重的是培養學生全新的地學觀及創新能力。“我們系有著近80年礦物巖石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和優質教學資源積累,我們應當以這些為基礎,并密切結合當前國際地學發展趨勢。”
賴紹聰帶領的是一支“晶體光學與巖石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他們努力統籌礦物巖石課程群不同階段、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計劃,重新梳理優化課程群基礎教學核心知識,形成了基礎—理論—前沿—探索“四層次”礦物巖石學課程群科學合理、循序漸進的課程教學新體系。“為的就是全面體現研究性教學課程的設計性、綜合性及創新性,改變了以往‘以驗證為目的’的課程教學內容。”賴紹聰說。
也正因如此,在多年的實踐中,尤其是在西部地方院校進校生源質量偏低的實際條件下,該校地質系培養了一批杰出人才。據了解,地質學專業成為西北大學唯一的“六星級”頂尖專業,在國家基金委3次基地評估中均被評為全國優秀理科人才培養基地,成為我國地質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賴紹聰本人也因此獲得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教學名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稱號。
背起行裝,攀上層層山峰
有人這樣評價,“他的每堂課都是一次學術與激情的完美融合,知識與智慧的生動合作。”
不要以為賴紹聰只是在教書,學生都知道他最喜歡的歌曲是《勘探隊員之歌》。“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這首歌激勵了一代代地質工作者,賴紹聰不但用這首歌激勵學生,他本身也是這種精神的踐行者。連續12年,他承擔野外教學實習及指導本科學生畢業論文野外實習任務;4年擔任秦皇島野外實習隊隊長,并執筆完成了《秦皇島野外教學實習規范》。
“青藏高原是塊神秘的領域,是孕育當代地球科學新理論的天然實驗室,是打開地球奧秘的金鑰匙。”賴紹聰多次深入無人區從事野外調查。他介紹,我國大陸與大陸構造在全球有其獨特性,如果選擇青藏高原為研究基地,重點解剖,就會有很多發現。賴紹聰發表過的190余篇論文中,“SCI”收錄58篇,其中不少都來自于那片“圣域”。他在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巖、祁連山、阿爾金山、柴達木蛇綠巖及區域構造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質量的系統研究成果,而他本人也獲得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青年地質科技獎、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等多項獎勵。
秦嶺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典型造山帶之一,也是在西安“家門口”的研究寶庫。賴紹聰和他的科研團隊在20多年的不斷探索里,以勉略蛇綠巖的精細解析為抓手,為勉略縫合帶的厘定以及中央造山系新的構造演化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礎科學依據。
“無論勉略縫合帶抑或勉略蛇綠巖的發現和厘定,均屬近年來秦嶺造山帶構造研究中的重要進展。”這些讓地質門外漢的記者一頭霧水。但記者獲悉,上述發現使得對秦嶺造山帶的認識由過去簡單的華北與揚子兩大板塊沿商丹帶碰撞的構造體制轉變為華北、秦嶺微板塊和揚子等3個板塊沿商丹帶和勉略帶碰撞的構造體制。
當然,除了這些,賴紹聰在云南三江地區高黎貢帶構造巖漿演化方面,在騰沖板塊早白堊世高分異I—型花崗巖的成因和構造意義方面,在揚子西緣新元古代花崗巖類成因及其構造意義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是我國地質行業最高層次的榮譽,獲獎者一生只能被授予一次。賴紹聰說自己“幸運”,但他也常說人生最大的價值在于奉獻——在奉獻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在奉獻中享受最快樂的人生。當自己的學生能夠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奉獻時,那是他作為教師最幸福的時刻。
來源:科技日報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6-06/13/content_341243.htm?div=-1
科學網報道:
構成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諸多物質,到底哪一種才是最重要的?人們往往會把空氣、土壤、水看作不可或缺,卻經常忽視了巖石的作用。
巖石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也是組成地殼的主要物質之一。它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集合體,在徹底風化之后就會形成土壤。可以說,小小的巖石,卻起著大大的作用。
“給我一塊巖石,我就能告訴你地球的很多秘密。”賴紹聰這樣表示。在他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巖石,尤其是青藏高原和秦嶺山脈的巖石就是他主要的研究對象。去年年底,他因為在地質科學和教學領域所做的突出貢獻獲得了中國地質行業最高層次的榮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教師獎”。
在學生們看來,賴紹聰就如同一顆倔強的石頭,默默扎根于地質科學領域,用最樸素的方式,回答了巖石研究領域中最為深奧的理論問題,同時也將更多的知識傳授給年輕人。
與巖石為伍的人
1979年,國家剛剛恢復高考未久,賴紹聰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東地質學院(現東華理工大學)礦物巖石專業就讀,畢業之后即留校任教。
“從涉獵地質學的那一刻開始,我就一直對各種形形色色的巖石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總想窮盡里面的奧秘。”賴紹聰回憶,這也是他后來選擇繼續求學深造的原因。1991年,他考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為巖石學專業的研究生,后來獲得該校的博士學位。
1994年,賴紹聰進入西北大學地質學博士后流動站做研究,此后在該校任教至今,曾先后擔任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副主任、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負責人,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常務副主任,地質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等職務。
也許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地質學過于枯燥,研究巖石的構造也過于繁瑣,不容易出成果,還要經常去野外科考調研,條件十分艱苦。但在賴紹聰看來,巖石里面蘊藏著無窮的學問,正是自己的興趣所在,“看似不起眼的一顆石頭,里面卻有著豐富的內涵”。
“巖石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礦產的尋找、評價和開發、農業發展和環境科學等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影響更是深遠”。賴紹聰說。
不斷創新的科學家
從進入巖石學領域開始,賴紹聰已經堅守了三十多年。造山帶火山巖與蛇綠巖的研究,更是他多年來研究的重點。
“三十多年,我只做一件事——尋找巖石,參透它們的秘密”,賴紹聰笑言。
茫茫的青藏高原,地質環境十分復雜,大部分地區都是形形色色的巖石和正在風化的石塊。多年來,賴紹聰對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巖,青藏高原北緣祁連山、阿爾金山,青藏高原北部柴達木蛇綠巖與火山巖及秦嶺造山帶蛇綠巖及區域構造演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取得不少成果。
賴紹聰介紹,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巖主要是以陸內造山帶鉀玄巖系列巖漿活動為主體。它們起源于加厚的陸殼底部或殼幔混合帶,以及直接來源于地幔巖的局部熔融,“我們通過對藏北和可可西里地區新生代第三系火山巖的研究,認為青藏高原北部具有一個特殊的富集型上地幔和榴輝巖質下地殼類型”。
另外,在秦嶺造山帶巖漿作用與構造演化的研究方面,賴紹聰探討了秦嶺造山帶勉略縫合帶火山巖系列組合,巖漿起源及其演化,源區物質組成及其上地幔類型,提出了造山帶深部過程動力學的巖石地球化學約束。論證了蛇綠巖類型及其大地構造含義,從理論的角度揭示了區內不同巖石構造組合的板塊構造環境與過程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反演和再造古老造山帶的構造格局與演化歷史,提出了勉略縫合帶形成演化過程的巖石大地構造學模型。
學界公認,無論勉略縫合帶抑或勉略蛇綠巖的發現和厘定,均屬近年來秦嶺造山帶構造研究中的重要進展。這一進展使得人們對秦嶺造山帶的認識由過去簡單的華北與揚子兩大板塊沿商丹帶碰撞的構造體制轉變為華北、秦嶺微板塊和揚子等三個板塊沿商丹帶和勉略帶碰撞的構造體制。
此外,勉略帶蛇綠巖的厘定和精細解析,為秦嶺大別第二條縫合帶的存在及其東延細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這一研究對中國大陸造山帶基本特性、特征及大陸動力學探索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賴紹聰說。
此外,賴紹聰教授在云南三江地區高黎貢帶構造巖漿演化,騰沖板塊早白堊世高分異I型花崗巖的成因和構造意義,以及揚子西緣新元古代花崗巖類成因及其構造意義等研究領域,均獲得了重要進展,并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贊譽。
教書育人的學者
除了在野外和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賴紹聰其余的時間,均放在了教書育人上。
“搞科研和帶學生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兩者同等重要。做科研,主要是為我的興趣服務,教學生,則是為了激發學生對于巖石學的興趣。”賴紹聰說。
近年來,賴紹聰是西北大學《巖漿巖巖石學》《巖石物理化學》《理論巖石學》《巖石大地構造學》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的專業教授,指導、培養了一大批碩士、博士研究生。他主持的巖漿巖巖石學本科課程入選了“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
賴紹聰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全新的地學觀和創新能力。他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了研究性教學改革的探索。為積極應對當前研究型大學所普遍面臨的教育國際化和信息化的趨勢,賴紹聰及其團隊還以傳統教學模式與當代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抓手,自主開發研制,創新性地建成了晶體三維結構3D可視化教學平臺、全球典型礦物巖石信息庫平臺,虛擬偏光顯微鏡教學平臺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的顯徽數碼互動實驗教學平臺等含資源、互動、交流為一體的數字化信息化教學“四平臺”。
如今,賴紹聰帶領團隊建設的以國際化視野創建的礦物巖石課程群434教學新體系,實質性地提高了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也使地質學專業成為西北大學唯一的“六星級’頂尖專業。在國家基金委3次基地評估中均被評為全國優秀理科人才培養基地。
由于在教學中以身作則,創新教學方式,2014年,賴紹聰作為教學名師入選中共中央組織部第一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WR計劃)。
一以貫之三十年,男兒俠義在雙肩。在地質學領域,賴紹聰仍然在繼續探索,試圖徹底查明巖石研究領域中最深刻的奧秘;同時,他也試圖將自己所理解的地學知識傳授給年輕人,試圖讓更多學子讀懂地球的神秘。
其它媒體報道:
1 封面人物 賴紹聰 陜西教育(高教) 2023-06-06 期刊
2 賴紹聰:執一石探地球脈動 劉榮;鄭聲宇 科技創新與品牌 2017-04-10 特色期刊
3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賴紹聰教授 海峽科技與產業2016-08-15 期刊
4 尋找打開地球之謎的鑰匙——記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主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賴紹聰教授 戈珊珊;張晗 海峽科技與產業 2016-08-15 期刊
5 鉆研地質三十載 育人桃李滿天下——訪西北大學教授賴紹聰 王瑞鵬;黃超 西部大開發 2016-06-25 期刊
6 賴紹聰教授榮獲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薛鮑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4-25 期刊
7 發現地質之美 徐芳芳 科學中國人 2016-04-01 特色期刊
8 以新型設備推行全新教育理念——專訪西北大學地質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賴紹聰教授 安健;張鵬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08-10 期刊
9 獻身教育育桃李 科技創新譜新篇——記西北大學國家級教學名師賴紹聰教授 秦江鋒;李學軍 中國地質教育 2010-06-25 期刊
10 我校賴紹聰教授榮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薛鮑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4-25
11 給我一塊巖石 我可以發現整個地球——記著名地質學家賴紹聰教授 井彩霞;喬占衛 科學中國人 2008-06-05 特色期刊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