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光福,男,1965年2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總工程師。1990年10月~1991年5月,參加中國第七次南極考察隊。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2~1986年 南京大學地質學系,鈾礦地質專業,學士;
1986~1989年 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火成巖巖石學專業,碩士;
1995~1998年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巖石礦物礦床學專業,博士;
1998年12月任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火山地質礦產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1989~現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其中:1996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
2000年破格晉升正研究員。
2000年9月任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綜合地質調查研究室主任;
2002年11月任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地質調查部副主任兼總工程師;
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期間掛職任重慶市奉節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2007年3月任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副總工程師;
2009年9月任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總工程師、黨委委員。
學術兼職:
中國地質科學院碩導,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1998年被選為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
2001年6月被任命為中國地質調查局東部大陸邊緣地質研究中心副主任暨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2年被選為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火山專業委員會理事。
2003年被選為江蘇省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2003年被聘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兼職教授。
江蘇省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中國東南部基礎地質調查研究,研究領域包括區域地質、中新生代火山地質與礦產、地質遺跡與旅游地學等。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2000年以來,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地質大調查項目4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1項。
(1)華南白堊紀晚期陸相紅層年代學研究(2007-2009年,批準號:40672041);
(2)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東部沿江沿海經濟區基礎地質綜合研究”(2003-2008年);
(3)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資助項目“浙閩沿海晚白堊世火山巖漿活動成因及其構造意義”(2004.9-2007.9)。
(4)參加項目:“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的子項目“地質構造研究”(2007-2009年),主要承擔全國顯生宙陸相火山巖綜合研究。
學術成就:
提出東南沿海中生代存在三期(209~170Ma,154~121Ma,115~80Ma)雙峰式火山巖的新認識,反映幾乎所有中生代火山巖漿活動均發生于拉張構造背景;但據區域性不整合面的存在,說明中生代并非持續處于拉張環境,而是拉張和擠壓過程交替發展;認為早、晚中生代雙峰式火山巖漿活動性質完全不同,是中生代構造域轉換的反映,并提出印支造山旋回終止于中侏羅世初的新看法。
確定浙江省中生代火山活動發生于早白堊世,基本不存在晚侏羅世火山巖;發現紅層中存在較多凝灰巖夾層,鋯石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紅層及其中的相當一部分恐龍蛋化石時代可能屬早白堊世晚期而非以往認為的晚白堊世;在新近紀嵊縣組玄武巖中發現了來自下地殼的基性麻粒巖包體,為中生代殼幔作用提供了直接證據。
提出中生代以來上地幔組成發生過4期重大變化,表現為由早到晚從弱富集→強富集→弱富集/弱虧損→強虧損的變化,與中生代構造域轉換及新生代時太平洋俯沖板塊后撤直接有關。
提出東南大陸邊緣中生代以來存在5個地質構造發展階段,即三疊紀—早侏羅世早期(200Ma以前)的近EW向陸內碰撞造山(印支運動)、早侏羅世晚期(200-175Ma)的碰撞后的近EW向陸內巖石圈減薄拉張、中侏羅世碰撞擠壓(170-160Ma)的太平洋板塊開始俯沖碰撞、晚侏羅世-白堊紀(165-80Ma)活動大陸邊緣碰撞后的巖石圈減薄拉張與大規模火山巖漿活動、新生代(65Ma以來)的陸內拉張裂解為主階段。同時初步提出東南沿海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換可能開始于165Ma±,轉換過程大體由南向北推進。
在1990-1991年參加中國第七次南極考察隊的基礎上,對西南極南設得蘭群島地區中-新生代島弧火山-侵入雜巖進行了研究,首次在喬治王島發現并解剖出兩個破火山口,提出該地區島弧高鋁玄武巖二階段成因模式,即上地幔二輝橄欖巖經20~25%部分熔融生成原生橄欖拉斑玄武巖巖漿,再經40%鎂鐵質礦物(其中橄欖石占30%, 單斜輝石占70%)結晶分離生成高鋁玄武巖巖漿;發現地幔源區存在EMⅠ組分和Dupal同位素異常,是由俯沖深海沉積物釋放的富CO2流體交代上地幔楔而形成。
出版專著2部(獨著1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0余篇。
1、南極南設得蘭群島中新生代島弧火山侵入雜巖,邢光福著,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主要論著如下:
1. 邢光福著. 2003. 《南極南設得蘭群島中-新生代島弧火山-侵入雜巖》. 北京: 地質出版社.
2. 邢光福,陶奎元,楊祝良,1993,浙江溫州山門雙峰式火山巖成因探討,《巖石學報》,№9(增刊):1-13.
3. 邢光福,沈渭洲,王德滋,金慶民,1997,南極喬治王島第三紀火山巖Sr, Nd和Pb同位素研究,《科學通報》, VOL42,№15:1647-1651.
4. Xing Guangfu,Shen Weizhou,Jin Qingmin,Wang Dezi,1997,Sr-Nd_Pb isotopes of Tertiary volcanics of 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2,№22:1913-1918.
5. 邢光福,金慶民,陶奎元,沈渭洲,王德滋,1998,南極喬治王島第三紀火山巖中斜長石成分特征及成因意義,《高校地質學報》,VOL 4,№1:11-19.
6. 邢光福,陶奎元,1998,在殼幔作用過程中Sr含量對巖漿巖Sr同位素組成的影響,《火山地質與礦產》,VOL19,№1:24-33.
7. 邢光福,楊祝良,薛懷民,趙宇,陶奎元,1999,東南沿海白堊紀雙峰式火山巖Sr, Nd同位素組成及其成因意義,《地質論評》,№45(增刊):796-804.
8. 邢光福,楊祝良,薛懷民,沈加林,趙宇,毛建仁,陶奎元,1999,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地質與礦產研究問題探討,《地球學報》,№20(增刊):390-394.
9. 邢光福,陶奎元,楊祝良,趙宇,許乃政,1999,中國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巖成因研究現狀與展望,《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VOL18,№3:189-193.
10. Xing Guangfu,Yang Zhuliang and Tao Kuiyuan,1999,Sources of Cretaceous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southeastern China—Constraints of the Sr content and its isotopes,《Acta Geologica Sinica》,VOL73,№1:84-92.
11. Xing Guangfu,Jin Qingmin,2000,Composition of plagioclases in volcanic rocks of 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 with reference of the petrogenetic significance,《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VOL11,№2:79-88.
12. 邢光福,楊祝良,孫強輝,沈加林,陶奎元,2001,廣東梅州早侏羅世層狀基性-超基性巖體研究,《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VOL20,№3:172-175.
13. Xing Guangfu,Wang DeZi,Jin Qingmin,Shen Weizhou and Tao Kuiyuan,2002,Volcanic geology of Admiralty Bay, King George Island,Antarctica,《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VOL13,№2:89-102.
14. 邢光福,楊祝良,毛建仁,孫強輝,沈加林,陳榮,陶奎元,2002,東南大陸邊緣早侏羅世火成巖特征及其地質意義,《地質通報》,VOL21,№7:284-391.
15. Xing Guangfu,Yang Zhuliang,Chen Rong,Shen Jialin,Wei Naiyi,Zhou Yuzhang,2004,Three stage Mesozoic bimodal igneous rocks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Southeast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VOL78,№1:27-39
16. 邢光福,孫敏,王步云,2005,香港九龍中生代破火山口的鑒別及其地質意義,《地質論評》(錄用待刊).
與香港大學、臺灣大學、澳洲西澳大學、加拿大地調所與滑鐵盧大學等開展了學術合作。
1、999年列入江蘇省“333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第3層次。
2、2000年獲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3、2001年獲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4、2001年被評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第一批中青年優秀人才。
5、2004年榮獲第三批國土資源部“創新人才工程”百人計劃資助。
華夏地塊冥古宙碎屑鋯石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
在華夏地塊內部中深變質巖中發現兩顆冥古宙碎屑鋯石,其中一顆記錄了迄今為止亞洲已知最古老鋯石年齡(4127Ma);另一顆鋯石記錄了約4070Ma、可能為地球最早的變質事件。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邢光福等在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下,開展了“華夏地塊冥古宙碎屑鋯石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研究,發現鋯石核部具有高δ18O(7.2±0.2‰)、高Ti含量(53±3.4 ppm)以及正Ce異常,計算獲得異常高的氧逸度(FMQ+5)和溫度(910℃),與全球已知其它冥古宙鋯石明顯不同,為地球早期地殼的多樣性提供了重要新證據。
在華夏地塊北部的北武夷地區廣泛發育中深變質巖系,龍泉巖群出露于該區浙南龍泉一帶。對龍泉巖群云母石英片巖中的214顆鋯石進行了235個點的SRHIMP鋯石U-Pb定年,其中兩顆碎屑鋯石(編號分別為#8和#123)獲得了大于4050Ma的207Pb/206Pb年齡(圖1)。
在CL圖像中,#123鋯石具正常的巖漿震蕩環帶和穩定的幔源氧同位素組成(δ18O=5.8-6.0 ‰),環帶區域具低Ti含量(<19.8ppm),測得其核部巖漿鋯石207Pb/206Pb 年齡為4127±4Ma,這是亞洲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古老鋯石。#8號鋯石發育核邊結構,測得其巖漿成因核部207Pb/206Pb年齡為4100±7Ma,具有高的δ18O(7.2‰)和Ti含量(53ppm);變質幔年齡為4070~4060 Ma,最外部是>3600Ma的增生邊;幔部和增生邊具有相對更高的δ18O(>7.4‰)和相對低的Ti含量(<23 ppm)(圖2,3)。
采用鋯石Ti溫度計計算得到#8號樣品核部的形成溫度為910ºC,明顯高于地球上其它所有已知冥古宙鋯石的形成溫度(圖2);其核部的δ18O值與西澳Jack Hills冥古宙巖漿成因鋯石中的最高值相當,且高于幔源巖漿鋯石值,暗示其源區中存在蝕變地殼物質加入,或者其母巖在4150Ma之前與地表水經歷了同位素交換(圖3);基于Ce/Ce*異常的氧逸度計算表明,#8號鋯石核部的logfO2平均值(ΔFMQ+5)(對應910 ºC的溫度條件)亦高于大多數已報道的Jack Hills殼源鋯石,暗示其源區巖石可能由幔源高logfO2的熔體所形成,這種性質的熔體在Jack Hills地區可能亦不存在,證明早期地幔的氧逸度具有不均一性;同時,其4070~4060 Ma的變質時代反映了地球上由鋯石記錄的最早變質事件。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華夏地塊冥古宙碎屑鋯石的花崗質母巖可能來源于被地表水改造的部分地表沉積物參與下的無水重熔,這種特殊成巖方式迄今未見報道。
鋯石對于人們了解地球形成初期500Ma內的地殼演化過程至關重要。迄今為止,全球僅有極少數大于4050Ma的鋯石被發現,且絕大多數位于西澳Yilgarn克拉通直徑約300km的狹小區域內。此次在華夏地塊北部首次獲得的冥古宙碎屑鋯石,其母巖成巖過程中特殊的熔融條件以及~4070Ma的變質過程,提供了地球早期地殼性質多樣性的新證據、以及西澳地區之外的更多古老鋯石信息,為理解地球早期大陸演化過程、探討華夏地塊與岡瓦納大陸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新信息。此項研究成果已于2014 年6月3日在《Nature · Scientific Reports》(DOI: 10.1038/srep05143)在線全文發表。
專家簡介
邢光福,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總工程師。長期從事中國東南部基礎地質調查研究,研究領域包括區域地質、中新生代火山地質與礦產、地質遺跡與旅游地學等,與香港大學、臺灣大學、澳洲西澳大學、加拿大地調所與滑鐵盧大學等開展了學術合作。1990年10月~1991年5月,參加中國第七次南極考察隊。2000年以來,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地質大調查項目4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1項,出版專著2部(獨著1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