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祥國在大慶石油學院主要從事提高油氣采收率、調剖堵水和采油工藝技術等方向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勤奮鉆研,在高效低成本液流轉向劑開發和應用、聚合物凝膠分子構型與油藏孔隙結構適應性及其滲流特性、擴大波及體積與提高洗油效率在提高采收率中作用及其機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承擔了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油氣重大專項、省部和油田重點攻關課題8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集體)和二等獎各1項。曾獲得8項專利授權,公開出版學術專著3部,在《化學學報》、《物理化學學報》、《高分子學報》刊物和SPE等國際會議公開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SCI和EI檢索20余篇。先后10余次應邀前往美國和日本等國學習、進行學術交流或合作研究。
2002年盧祥國獲得日本國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晉升為教授,2004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08年被聘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2014年被聘為國家二級教授。不久前,他被評為中國科協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龍江學者”志在提高油氣采油率技術——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東北石油大學盧祥國教授
他,以業為生,以技成仁,以德育教,無愧“龍江學者”的稱號。從向往石油,到擇業北上;從默默奉獻,到鐘情科研,盧祥國在堅守的道路上一直勇于向前。他善言而不虛夸,他精湛而不固守,在化學驅油理論和實踐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
以業為生
盧祥國教授與石油結緣,源于“采油姑娘”。當時在家鄉四川有個油礦,媒體紛紛報道“采油姑娘”,“采油姑娘”也由此聲名遠揚。盧祥國教授那時很年輕,他認為小姑娘都能從事采油工作,又怎難得倒我七尺男兒!就這樣, 1979年,盧祥國進入西南石油學院(今西南石油大學)開發系采油專業學習,畢業分配時,恰逢大慶石油學院(現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與西南石油學院互換優秀畢業生,盧祥國作為交換生來到大慶,離開四川故土。
盧祥國在大慶石油學院主要從事提高油氣采收率、調剖堵水和采油工藝技術等方向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勤奮鉆研,在高效低成本液流轉向劑開發和應用、聚合物凝膠分子構型與油藏孔隙結構適應性及其滲流特性、擴大波及體積與提高洗油效率在提高采收率中作用及其機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承擔了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油氣重大專項、省部和油田重點攻關課題8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集體)和二等獎各1項。曾獲得8項專利授權,公開出版學術專著3部,在《化學學報》、《物理化學學報》、《高分子學報》刊物和SPE等國際會議公開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SCI和EI檢索20余篇。先后10余次應邀前往美國和日本等國學習、進行學術交流或合作研究。
2002年盧祥國獲得日本國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晉升為教授,2004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08年被聘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2014年被聘為國家二級教授。不久前,他被評為中國科協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以技成仁
傳統驅油理論認為,驅油劑黏度大小代表了其驅油性能優劣程度,這促使石油工程師們采取各種方式來增加驅油劑黏度。事實上,黏度只是布氏黏度計測量、反映驅油劑內摩擦力的量化指標,其大小與溶劑水礦化度、聚合物濃度、聚合物分子聚集體結構和測試溫度等因素相關,但它并不能反映驅油劑在多孔介質內真實工作狀況。
盧祥國教授在化學驅實踐中發現,對于非均質性儲層,制約水驅開發效果的關鍵因素是注入水沿高滲透層突進,中低滲透層波及效果差。化學驅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機理是聚合物在高滲透層內滯留(化學吸附和機械捕集),造成其滲流阻力增加,全井注入壓力升高,進而促使中低滲透層吸液壓差增加,吸液量增大,最終達到擴大波及體積和提高采收率目的。 按照這一理論,化學驅油劑首先應能夠在多孔介質內運移,同時又具有較高滯留水平,這樣才能使高滲透層內形成大范圍滯留區域,促使后續驅油劑更多地進入中低滲透層,擴大波及體積和提高采收率。因此,一味追求驅油劑黏度而不考慮驅油劑中聚合物分子聚集體與儲層巖石孔隙尺寸間匹配關系的做法是不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為此,盧祥國教授開發出了一種新型驅油劑,它擁有“分子內”交聯結構特征,即交聯反應主要發生在同一聚合物分子的不同支鏈間,具有視黏度低、與儲層巖石孔喉適應性好和轉向能力強等特點,尤其適合高礦化度和特高礦化度溶劑水條件下的化學驅或調驅施工。該驅油劑至2006年開始在渤海LD10-1、NB35-2、LD5-2、GHD33-1和BZ28-2等油田進行了礦場應用,取得了明顯增油降水效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物理模擬實驗是化學驅驅油劑性能評價的主要技術手段,也是礦場工藝方案編制所需參數的主要來源,物理模擬實驗中巖心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但由于天然巖心來源少,重復性差,又難以反映儲層層內非均質性,巖心問題長期困擾物理模擬實驗工作。針對這一技術難題,通過長期思考和反復實驗,盧祥國教授實驗室開發出了一種人造巖心制作技術,并形成了巖心系列產品,滿足了國內石油院校和油田院所物理模擬實驗的巖心需求。
以德育教
多年來,作為國家精品課《石油工程》主講教師,盧祥國教授長期工作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第一線。盡管科研工作繁重,但他在本科生教學和研究生培養方法等方面不斷探索,總結出了提高本科課堂教學質量和研究生培養水平的有效方法,在學校組織的歷次課堂教學效果專家考核和學生網上測評中名列前茅。
盧祥國教授不僅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培養,而且特別重視科技論文撰寫環節,堅決反對學生為了發表論文而拼湊論文,積極鼓勵學生去享受撰寫論文這個過程。通過文獻資料閱讀和實驗數據分析,從中去提煉創新點、歸納新認識。對待學生撰寫和發表論文,他總是親力親為,一遍一遍地去修改。盡管這樣,他都把學生署名放在第一位,以此鼓勵學生進步和提高自信心。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每位學生努力工作,積極思考,畢業時都有多篇論文發表在相關主流核心期刊上,其中一位碩士研究生更是在兩年半的時間內在《化學學報》、《高分子學報》、《中國化學》和《石油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現在,他所帶領的研究生團隊已成為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嚴格和系統培養,畢業研究生都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求真、求實、求發展,做人、做事、做學問”,這是一位師從盧祥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學業后對導師的評價,也是盧祥國教授研究團隊一直以來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