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最美的地質人
西藏地勘局第二地質大隊 次瓊
次瓊,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地質大隊高級地礦工程師,大隊副總工程師兼大隊地質礦產勘查院院長。次瓊同志自1997年從長春地質學院畢業,就在西藏地勘局第二地質大隊一直從事野外一線地質勘查工作,憑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用自己的善良、質樸,默默地頑強地為地質事業努力奉獻著,書寫著自己的無悔人生,追逐“地質人”的夢想。
16多年光陰似劍,當年風華正貌的他,現在已是鬢角泛起了白花,但他至今仍奮戰在野外生產第一線。在日常工作中能夠獨擋一面,并擔任技術負責十余年,參與、主持或獨立完成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礦產調查、固體礦產勘探、地球化學勘查、砂金礦勘探等項目的設計、施工及報告編寫三十余份。獨立完成了《西藏朱諾地區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報告》及《西藏貢嘎地區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參與完成了《西藏浪卡子縣哈翁巖金礦普查報告》、1/25萬《茲格塘錯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及《斯諾烏山幅、獅泉河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與人合作撰寫了多遍學術論文,其中在《沉積與特提斯地質》發表了“西藏獅泉河蛇綠混雜巖--一個新的多島弧盆系統的厘定及意義”論文;在《地質通報》發表了“茲格塘錯幅地質調查新成果及主要進展”;在《巖石學報(單印本)》發表了“鋯石SHRIMP測年對獅泉河蛇綠巖形成和俯沖的時間約束”;在《地質通報》發表了 “西藏日土南部阿依拉雜巖體的地球化學年代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在《甘肅科技》上發表了“西藏羌塘盆地氣相錯一帶中上侏羅統層序地層研究”;在《地球科學》上發表了“青藏高原岡底斯帶中部朱諾地球林子宗群火山巖鋯石U-Pb年齡和地球化學特征”等多篇論文。在《西藏地質》發表的《岡底斯中部朱諾地區第三紀兩類矽卡巖礦(床)點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論文被選為2013年西藏科協第四屆年會論文,并在大會上匯報交流。所完成地質成果、科研論文可作為地質礦產規劃、地質礦產勘查、環境地質勘查、礦山建設等的基礎資料,是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基礎內容。多年的里外生產、室內經綜合整理、文字組織和科研工作使該同志得到了多方面的鍛煉,逐步成長為我單位產學研全方位的青年帶頭人,并逐步顯露其具有極大發展潛力。
涉險淌河
2000年承擔的1/25萬《茲格塘錯幅》區域地質調查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無人區,高寒缺氧,氣候條件十分惡劣,風乍起,雪無痕。河流交匯縱橫,由于沒有橋,河水小時還能淌過,水大時水深到腰。為了搶工期,他帶領技術人員,不顧水深浪急和水涼刺骨,手牽手涉險淌河,克服一切困難,于2002年的10月順利的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務,經有關部門的野外驗收獲得好評,轉入室內報告編寫。
2002年承擔的1/25萬《斯諾烏山幅、獅泉河幅》區域地質調查項目地處西藏阿里地區,俗稱世界屋脊的屋脊,自然條件惡劣,經常都是風沙雨雪天氣。作為該項目的地質技術負責之一,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早出晚歸路線地質填圖,由于多數工作區不能行走汽車,每天都要步行完成。每次分配路線的時候經常把最遠的路線留給自己,始終保持領跑者的姿勢,把“敢為人先、敢于擔當”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化為先行先試,堅持“腳下出真知”的實踐第一的觀點。
2005年承擔的《西藏朱諾地區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地處岡底斯西段,海拔高,切割深,交通條件極差。在任務重,技術力量差前提下,秉持著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的堅定理想,發揚著艱苦奮斗、披荊斬棘的精神,樹立著事業高于一切的堅強信念,牢記著身上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勇敢的承受著艱苦、清貧、寂寞,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地為社會提供礦產資源和地質資料。
2008年承擔的《西藏貢嘎地區地質礦產調查》項目地處岡底斯東段,雖然工作條件比較理想,干線交通極為方便。但是離開了公路就是大山,次瓊同志帶著自己的團隊,硬是用雙腳丈量了測區的每一條地質路線,勤跑、勤看、勤敲打,發揚和踐行著“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優良傳統和“不畏艱苦、敢于創新、勇攀高峰”的“青藏精神”,為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付出了滿腔的熱忱,捧出了全部真誠。
2012-2014年承擔的《西藏克魯地區礦產遠景調查》青藏專項項目,目前項目正在實施中,通過2013年的地質調查工作,在該區圈定了30多處化探異常,并通過礦產概略檢查工作已發現多處礦(化)點,有望在后續的重點檢查工作能夠提交3-4處礦產地。
次瓊同志的工作受到領導和群眾的充分肯定,多次被評為大隊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并先后推薦為西藏自治區學術技術帶頭人、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及中國青年科技獎的候選人。長期的野外生活,使他深深的愛上了這片充滿神秘的青藏高原,更深深愛上了地質這個他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行業。他用一個共產黨員的感召力影響和帶動著身邊的人,用自己對工作的忠誠和鉆研業務的敬業精神書寫著自己無悔的人生。
什么是美,在次瓊身上已經越來越深刻地體悟到真正的美是什么。這一刻我們才真正感覺到誰是最美的人?那就是我們的地質隊員,是千千萬萬個次瓊式的地質工作者,他們才是最美的人。
也許會有人在心里隱隱約約地質疑?他們真的是最美的人嗎?他們看起來是如此的平凡,如此的不起眼,如此的簡單,如此的默默無聞。其實這緣于人們對他們接觸太少,了解太少,認識太少。他們的人格其實是那樣的謙遜和無私,他們的理想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淡泊,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