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美,女,1964年9月生,博士,研究員。現任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國家甘薯產業體系崗位專家,濟南市科技特派員。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5 年畢業于萊陽農學院農學專業,學士學位;
2007年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學術兼職:
1、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
2、山東省甘薯創新聯盟秘書長。
3、濟南市科技特派員。
4、濟南市歷城區人大代表,區人大常委會委員。
研究方向:
1991年4月至今一直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從事甘薯新品種培育及遺傳育種理論研究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及成果情況:
先后主持和參加國家產業體系、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948”、省和有關部委的研究和開發項目30多項。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脫毒甘薯馬鈴薯繁育與推廣”)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淀粉型甘薯新品種的培育及產量調控機理”和“甘薯脫毒技術研究與應用”)2項。在“crop protection”,“agricultural science in china”《中國農業科學》、《植物分子育種》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60余篇。
主持和參加選育甘薯新品種7個:魯薯7號、濟薯14號,濟薯15號、濟薯18號、濟薯21號、濟薯22號、濟徐23號。
1、“魯薯7號”于“九五”期間被農業部列為重要推廣品種,已在省內外推廣應用400多萬畝。
2、濟薯14號、15號、18號分別獲得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后補助二等獎。
3、濟薯18號、21號獲得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
4、濟薯22號、濟黑1號申報了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
1 | 一種抗黑斑病甘薯品種的快速選育方法 | 張立明;王慶美;解備濤;段文學;張海燕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7-06 | 2015-11-04 |
2 | 一種耐干旱甘薯品種的快速選育方法 | 侯夫云;王慶美;張立明;李愛賢;秦禎;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7-06 | 2015-11-04 |
3 | 一種高花青素紫甘薯品種的快速選育方法 | 王慶美;董順旭;李愛賢;侯夫云;張立明;秦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7-06 | 2015-09-30 |
4 | 一種耐鹽堿甘薯品種的選育方法 | 張海燕;解備濤;王慶美;張立明;段文學;汪寶卿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7-06 | 2015-09-30 |
5 | 一種抗根腐病甘薯品種的選育方法 | 王慶美;張立明;張海燕;侯夫云;李愛賢;董順旭;段文學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7-06 | 2015-09-30 |
6 | 一種促進北方薯區平原地甘薯薯干穩產超噸的栽培方法 | 汪寶卿;張立明;姜瑤;解備濤;董順旭;張海燕;段文學;王慶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6-02 | 2015-08-26 |
7 | 一種提高北方薯區丘陵山地甘薯產量的栽培方法 | 汪寶卿;張立明;解備濤;姜瑤;張海燕;董順旭;段文學;王慶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6-02 | 2015-08-26 |
8 | 一種提高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甘薯產量的綜合栽培技術 | 汪寶卿;解備濤;姜瑤;張海燕;段文學;王慶美;張立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4-23 | 2015-08-26 |
9 | 一種用于薯汁加工的甘薯的栽培方法及制備甘薯汁的方法 | 李愛賢;王慶美;侯夫云;張海燕;解備濤;董順旭;汪寶卿;張立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4-11-11 | 2015-04-08 |
10 | 一種山藥抗重茬栽培技術 | 李愛賢;張海燕;邱若瑞;王慶美;解備濤;董順旭;侯夫云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4-11-05 | 2015-04-01 |
11 | 一種紫甘薯的栽培方法及加工紫甘薯全粉的方法 | 張海燕;孔憲奎;王慶美;張立明;解備濤;董順旭;李愛賢;侯夫云;段文學;汪寶卿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4-11-14 | 2015-02-11 |
12 | 一種提高甘薯發芽率和薯苗質量的化學制劑 | 汪寶卿;董順旭;袁振;解備濤;張海燕;段文學;王慶美;張立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4-08-21 | 2014-12-17 |
13 | 一種提高甘薯薯苗整齊度的化學制劑 | 汪寶卿;董順旭;袁振;解備濤;張海燕;段文學;王慶美;張立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4-08-21 | 2014-12-03 |
14 | 一種鹽堿地甘薯輕簡化高產栽培技術 | 解備濤;張海燕;張立明;王慶美;董順旭;李愛賢;侯夫云;汪寶卿;段文學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3-12-28 | 2014-04-30 |
15 | 一種用于薯泥加工的甘薯及其栽培方法與應用 | 侯夫云;孔憲奎;王慶美;董順旭;解備濤;李愛賢;張海燕;張立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泗水利豐食品有限公司 | 中國專利 | 2013-08-06 | 2013-11-27 |
16 | 甘薯全程化學控制栽培方法 | 汪寶卿;解備濤;張海燕;王慶美;張立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3-06-26 | 2013-09-25 |
17 | 基于香油渣的甘薯苗床專用肥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 | 侯夫云;王慶美;李愛賢;張立明;解備濤;董順旭;張海燕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2-09-07 | 2012-12-12 |
18 | 一種防止重茬減產的山藥種植方法 | 邱若瑞;李愛賢;王慶美;解備濤;張海燕;侯夫云;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2-02-10 | 2012-08-01 |
19 | 甘薯用底肥 | 汪寶卿;張立明;王慶美;解備濤;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1-12-22 | 2012-07-04 |
20 | 一種地瓜米的生產加工方法 | 王成良;王慶美 | 鄒城市榮耀大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 中國專利 | 2011-06-09 | 2011-11-02 |
21 | 甘薯清洗機 | 汪寶卿;張立明;王慶美;解備濤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1-03-01 | 2011-08-24 |
22 | 甘薯收獲犁 | 汪寶卿;張立明;王慶美;解備濤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1-03-01 | 2011-08-17 |
23 | 甘薯葉面肥及其使用方法 | 張立明;汪寶卿;王慶美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 中國專利 | 2010-10-26 | 2011-04-27 |
24 | 一種耐低溫甘薯貯藏窖 | 王慶美;張海燕;張立明;李愛賢;侯夫云;解備濤;董順旭;呂伍群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0-08-16 | 2011-03-23 |
25 | 一種耐低溫甘薯貯藏窖及應用 | 王慶美;張海燕;張立明;李愛賢;侯夫云;解備濤;董順旭;呂伍群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0-08-16 | 2011-01-19 |
26 | 一種用于甘薯脯加工的甘薯及其栽培方法與應用 | 張立明;張海燕;王慶美;李愛賢;侯夫云;解備濤;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0-08-17 | 2011-01-19 |
27 | 一種甘薯專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及其應用 | 張立明;解備濤;王慶美;張海燕;李愛賢;侯夫云;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0-08-20 | 2010-12-15 |
28 | 甘薯莖尖的包埋玻璃化超低溫保存方法 | 王慶美;侯夫云;張立明;李愛賢;張海燕;解備濤;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0-07-16 | 2010-12-08 |
29 | 利用濟薯18號生產加工紫色甘薯脯的方法 | 張立明;王慶美;張海燕;李愛賢;侯夫云;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7-02-15 | 2007-08-22 |
30 | 利用濟薯18號生產加工紫色甘薯脯的方法 | 張立明;王慶美;張海燕;李愛賢;侯夫云;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7-02-08 | 2007-08-15 |
31 | 一種利用濟薯18號生產加工紫色甘薯脯的方法 | 張立明;王慶美;李愛賢;張海燕;侯夫云;董順旭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6-04-05 | 2006-08-30 |
發表英文論文:
1. Coronatine Induces an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 and Starch in Purple-fleshed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Lam.). Baoqing WANG, Beitao XIE, Haiyan ZHANG, Liming ZHANG*, Qingmei W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2013, 14(10):1495-1499
2. 王慶美, 張立明. Sweetpotato Virusis in China. Crop Protection. 2010,2(29):110-114
3. 侯夫云, 王慶美, 董順旭. Accumul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of anthocyanin in storage roots of purple-freshed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under weak light condition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9(11):1588-1593
4. 張立明, 王慶美等. The effect of major viruses and virus-free planting materials on sweetpotato root yield in China. Acta Hoticulturae,2006(703):71-77
5. 張立明,王慶美等. Changes of the Endogenous Hormone Level during Root Formation Period of Different Sweet Potato Genotypes. 2nd Japan-China- Korea. Workshop on Sweet Potato,2006.09:45-46
6. 王慶美,張海燕,李愛賢. The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weet potato anthocyanidin. 2nd Japan-China- Korea. Workshop on Sweet Potato,2006.09:47-48
發表論文:
1 一年制甘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研究 侯夫云; 李愛賢; 董順旭; 解備濤; 張海燕; 段文學; 張立明; 王慶美 山東農業科學 2016/01
2 UV-B輻射增強對玉米苗期的影響(英文) 解備濤; 王慶美; 張海燕; 李愛賢; 候夫云; 汪寶卿; 董順旭; 張立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11
3 藥劑處理對重茬山藥病害的防治效果 張海燕; 解備濤; 董順旭; 張立明; 王慶美; 侯夫云; 段文學; 李愛賢 山東農業科學 2015/10
4 莖尖菜用甘薯生產現狀與發展建議 徐飛; 曹清河; 袁起; 李勇; 王慶美 江蘇農業科學 2015/09
5 甘薯耐旱性研究進展 姜瑤; 汪寶卿; 袁振; 解備濤; 董順旭; 張海燕; 段文學; 王慶美;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5/08
6 栽插密度對甘薯產量及源庫特性的影響(英文) 張海燕; 解備濤; 汪寶卿; 王慶美; 董順旭; 李愛賢; 侯夫云; 段文學; 張立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08
7 甘薯苗期根系農藝性狀與內源激素的動態變化研究 汪寶卿; 袁振; 姜瑤; 解備濤; 董順旭; 張海燕; 王慶美; 張立明 中國農學通報 2015/12
8 烯效唑對不同耐旱性甘薯苗期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英文) 袁振; 汪寶卿; 姜瑤; 解備濤; 張海燕; 順旭; 段文學; 王慶美; 張立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04
9 甘薯耐旱性品種苗期篩選及耐旱性指標研究 袁振; 汪寶卿; 姜瑤; 解備濤; 董順旭; 張海燕; 段文學; 王慶美;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5/03
10 甘薯根系生物學性狀的相關性、主成分和灰色關聯度分析(英文) 汪寶卿; 杜召海; 張海燕; 解備濤; 王慶美; 張立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03
11 甘薯耐非生物脅迫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 王福琴; 侯夫云; 秦楨; 李愛賢; 董順旭; 王慶美; 張立明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5/01
12 山東省紫山藥高產栽培技術 張海燕; 李愛賢; 張立明; 王慶美; 解備濤; 董順旭; 侯夫云 農業科技通訊 2015/01
13 模擬干旱條件下植物生長調節劑對夏薯苗期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 優先出版 杜召海; 汪寶卿; 解備濤; 張海燕; 王慶美; 張立明 西北農業學報 2014, 23(10): 97-104
14 甘薯根系發育對干旱脅迫的響應及化控對其緩解作用研究綜述 袁振; 汪寶卿; 解備濤; 張海燕; 段文學; 王慶美;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4, 46(9): 138-141
15 甘薯根系生物學性狀的相關性、主成分和灰色關聯度分析 汪寶卿; 杜召海; 張海燕; 解備濤; 王慶美; 張立明 中國農學通報 2014, 30(21): 106-112
16 甘薯β-胡蘿卜素含量的QTL定位 李愛賢; 申春云; 王慶美; 解備濤; 侯夫云; 董順旭; 張海燕; 張立明 分子植物育種 2014, 12(2): 270-277
17 地膜覆蓋對土壤水分和夏薯苗期根系建成的影響 汪寶卿; 杜召海; 解備濤; 張海燕; 張立明; 張文蘭 山東農業科學 2014/02
18 轉AtNDPK2基因甘薯的耐鹽性鑒定 侯夫云; 趙兵; 王慶美; 解備濤; 董順旭; 李愛賢; 張海燕;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4, 46(2): 29-31
19 保水專用肥對甘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海燕; 董曉霞; 解備濤; 王慶美; 董順旭; 李愛賢; 侯夫云; 汪寶卿;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4, 46(2): 85-88
20 北方甘薯安全貯藏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董順旭; 李愛賢; 侯夫云; 張海燕; 汪寶卿; 解備濤; 王慶美 山東農業科學 2013, 45(12):123-125
21 甘薯耐鹽堿研究進展 解備濤; 王慶美; 張海燕;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汪寶卿; 張立明 華北農學報 2013, 28(增刊):1-8
22 甘薯地膜覆蓋研究進展 解備濤; 汪寶卿; 王慶美; 張海燕;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張立明 中國農學通報 2013/36
23 施氮量對多用型甘薯濟薯21產量和養分吸收的影響 孫澤強; 董曉霞; 王學君; 鄭東峰; 張立明; 王慶美; 解備濤 山東農業科學 2013/11
24 干旱和農藝措施對甘薯苗期根系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進展 杜召海; 汪寶卿; 解備濤; 董順旭; 張海燕; 王慶美;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3/11
25 北方區試中甘薯農藝和品質性狀的相關性及主成分分析 汪寶卿; 王魯豫; 解備濤; 董順旭; 張立明 中國農學通報 2013/21
26 遮蔭條件下紫心甘薯的抗氧化防御系統研究 侯夫云; 董順旭; 張海燕; 李愛賢; 解備濤; 張立明; 王慶美 山東農業科學 2013, 45(6):48-50
27 氮磷鉀不同配比對甘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海燕; 董順旭; 董曉霞; 解備濤; 王慶美; 李愛賢; 侯夫云;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3, 45(3):76-79
28 耐鹽性甘薯品種的初步篩選 王文婷; 侯夫云; 王慶美; 李愛賢; 郭鋼;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2/11
29 不同栽培技術對‘嘉祥細毛長山藥’產量的影響 李愛賢; 邱若瑞; 王慶美; 解備濤; 張海燕; 侯夫云; 董順旭 農學學報 2012,2(11):40-43
30 大田遮蔭對紫心甘薯塊根中酶活性的影響 王慶美; 侯夫云; 汪寶卿; 董順旭; 王振林; 張海燕; 李愛賢; 解備濤; 張立明 核農學報 2012, 26(6):969-964
31 不同類型甘薯品種塊根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 史春余; 姚海蘭; 張立明; 柳洪鵑; 張超; 劉桂玲 中國農業科學 2011/21
32 低直鏈淀粉甘薯新品系的初步篩選與簡析 范麗娜; 盧俊玲; 張海燕; 王慶美; 解備濤; 董順旭;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1,7:21-24
33 高淀粉甘薯新品種“濟徐23” 王慶美 農村百事通 2011/09
34 北方區試中甘薯農藝性狀與產量的多元回歸和通徑分析 汪寶卿; 王慶美; 張海燕; 解備濤; 董順旭; 張立明 中國農學通報 2011, 27(5):120-125
35 遮陰處理對紫甘薯塊根品質的影響 王慶美; 侯夫云; 汪寶卿; 王振林; 董順旭; 張海燕; 李愛賢; 張立明; 解備濤 中國農業科學 2011,44(1):192-200
36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遺傳育種中的應用. 李愛賢,王慶美,劉慶昌. 分子植物育種,2011,9(106),1766-1775
37 高淀粉甘薯新品種濟徐23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 王慶美; 李愛賢; 張海燕; 侯夫云; 董順旭; 解備濤; 張立明 農業科技通訊 2010/12
38 山東省主要土壤類型甘薯肥料利用率研究 董曉霞; 孫澤強; 張立明; 王學君; 王慶美; 謝備濤; 鄭東峰 山東農業科學 2010/11
39 北方甘薯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性及灰色關聯度分析 汪寶卿; 王慶美; 張海燕; 解備濤; 張立明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4
40 利用SRAP標記構建甘薯分子連鎖圖譜 李愛賢; 劉慶昌; 王慶美; 張立明; 翟紅; 劉樹震 作物學報 2010/08
41 甘薯莖尖超低溫保存技術研究 田霄; 侯夫云; 王慶美;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0/05
42 甘薯淀粉含量的QTL定位 李愛賢; 劉慶昌; 王慶美; 翟紅; 閻文昭; 張海燕; 李明 分子植物育種 2010/03
43 甘薯內源激素和化學調控研究進展 汪寶卿; 解備濤; 王慶美;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10(1):51-56,62
44 植物花青素合成酶的研究進展 侯夫云; 王慶美; 李愛賢; 張海燕; 董順旭; 解備濤 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1):188-190
45 紫色甘薯脯的生產加工及產業化開發 張海燕; 王慶美; 張立明;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糧油加工 2009(10):129-131
46 不同激素對甘薯胚性細胞懸浮系植株再生的影響 邱鵬飛; 侯夫云; 王慶美; 張立明; 田霄 山東農業科學 2009/06
47 紫甘薯系列保健產品的研制及產業化開發 張海燕; 王慶美; 張立明;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山東農業科學 2009(5):105-106,110
48 我國甘薯育種研究現狀及展望 李愛賢; 劉慶昌; 王慶美; 張海燕; 侯夫云 山東農業科學 2009/01
49 利用改良的CTAB-LiCl法提取甘薯塊根RNA 侯夫云; 趙兵; 趙寶杰; 王慶美; 李愛賢; 張海燕; 董順旭;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08/09
50 多用型甘薯新品種濟薯21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 張立明; 王慶美; 張海燕;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郗光輝; 解備濤 山東農業科學 2008/09
51 利用SRAP技術獲得與抗甘薯莖線蟲病基因相關的分子標記 李愛賢; 王慶美; 侯夫云; 張海燕; 張立明 分子植物育種 2008 ,6(6):1-5
52 不同水分條件下植物生長調節劑對甘薯移栽后根系的影響 解備濤; 王慶美; 張立明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4
53 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濟薯22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 王慶美; 張立明; 郗光輝; 李愛賢; 張海燕; 侯夫云; 董順旭; 解備濤 中國農學通報 2008(12):193-195
54 多效唑對甘薯試管苗種質保存的影響 張海燕; 王慶美; 張立明;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山東農業科學 2008(7):33-34
55 山東省山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 王慶美; 張立明; 侯夫云; 趙智中; 李愛賢; 解備濤; 張海燕 山東農業科學 2008/06
56 甘薯二羥基黃酮醇還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 趙寶杰; 侯夫云; 王慶美; 李愛賢; 張立明 分子植物育種 2008/03
57 高產抗病多用型甘薯新品種濟薯21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 張立明,王慶美,張海燕等. 山東農業科學,2008(9):101-102
58 植物耐非生物脅迫的分子機制 侯夫云; 張立明; 王慶美; 李愛賢; 張海燕; 董順旭 分子植物育種 2007,5(6S): 80-84
59 抗旱耐瘠能源型甘薯高產栽培技術 張海燕; 王慶美;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2007(6): 119-120
60 甘薯電熱溫床建床及育苗技術 董順旭; 柳建軍; 于洪欣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7/06
61 甘薯實生種子后代的篩選鑒定和評價 王慶美; 張立明; 李愛賢; 張海燕; 侯夫云; 董順旭 山東農業科學 2007(5): 23-25
62 植物緩慢照射研究進展及其在甘薯上的應用 李愛賢; 張立明; 王慶美; 張海燕; 侯夫云; 董順旭 山東農業科學 2007(4): 32-34
63 甘薯耐鹽性及遺傳轉化研究進展 張海燕; 張立明; 王慶美; 邢同勝;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山東農業科學 2007 (2): 10-13
64 脫毒和生長調節劑對甘薯內源激素含量及塊根產量的影響 張立明; 王慶美; 何鐘佩 中國農業科學 2007,40(1):70-77
65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甘薯中的應用 侯夫云; 趙兵; 王慶美; 李愛賢; 張海燕; 劉國貞; 張立明 分子植物育種 2006/S1
66 甘薯內源激素變化與塊根形成膨大的關系 王慶美; 張立明; 王振林 中國農業科學 2005/12
67 甘薯新品種濟薯18號夏薯高產生理基礎研究 李愛賢; 王慶美; 張立明; 孫立榮; 張海燕; 董順旭 萊陽農學院學報 2005/01
68 甘薯主要病毒病及脫毒對塊根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張立明; 王慶美; 馬代夫; 王毅 西北植物學報 2005/02
69 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試管苗種質保存技術研究進展 張海燕; 張立明; 王慶美; 李愛賢; 孫立榮 雜糧作物 2005/01
70 甘薯新品種濟薯18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 張立明; 王慶美; 李愛賢; 張海燕; 孫麗榮; 郗光輝 山東農業科學 2004/06
71 甘薯的主要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 張立明; 王慶美; 王蔭墀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3/07
72 甘薯的主要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 張立明; 王慶美; 王蔭墀 雜糧作物 2003/03
73 甘薯新品種——濟薯15號 郗光輝; 王建軍; 張立明; 王慶美; 顏廷進; 李新國; 張建中 山東農業科學 2002/01
74 甘薯脫毒苗不同培養載體比較試驗 顏廷進; 張立明; 王建軍; 郗光輝; 李新國; 王慶美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 2001/03
75 優良甘薯骨干親本濟薯10號的性狀特點與應用 李新國; 郗光輝; 王建軍; 王慶美; 張立明; 顏挺進; 張建中 山東農業科學 2001/01
76 甘薯抗病親本材料的篩選與利用 郗光輝; 王建軍; 王慶美; 李新國; 董希文; 顏廷進; 于開樂; 王大箴 山東農業科學 1999/05
77 改進的NCM-ELISA在甘薯試管苗病毒檢測中的應用 王慶美; 顏廷進;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1999/03
78 甘薯脫毒苗工廠化的生產技術體系 顏廷進; 王慶美; 張立明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 1999/02
79 脫毒甘薯種薯分級標準和生產繁育體系 張立明; 王慶美; 王建軍; 郗光輝; 王蔭墀 山東農業科學 1999/01
80 甘薯新品種濟薯14號特征特性及栽培要點 王建軍; 郗光輝; 王大箴; 王慶美; 張立明; 于開樂 山東農業科學 1998/05
81 塊根主要營養成分對甘薯品種萌芽性的影響 王慶美; 張立明; 王建軍; 王大箴 山東農業科學 1998/01
82 山東省甘薯推廣品種莖尖菜用價值研究 王大箴; 郗光輝; 王建軍; 于開樂; 王慶美; 王蔭墀 山東農業科學 1997/02
83 提高甘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誘導率的研究 顏廷進; 王慶美;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1997/02
84 甘薯花粉離體萌發及不同保存方法對其生活力的影響 王慶美; 郗光輝; 王大箴; 張立明; 王建軍 萊陽農學院學報 1996/03
85 甘薯根結線蟲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 高世漢; 王慶美; 王建軍 國外農學-雜糧作物 1996/01
86 甘薯雜交不親和性克服方法的研究 張立明; 王慶美; 郗光輝; 王建軍 萊陽農學院學報 1995/04
87 甘薯品種資源抗莖線蟲病鑒定 王慶美; 常彩霞; 王建軍; 郗光輝 作物品種資源 1995/02
88 不同砧木及生長調節劑對甘薯親本濟薯10號開花的影響 王慶美; 郗光輝; 王大箴; 張立明 山東農業科學 1995/02
89 甘薯的產后加工與新產品開發 王慶美; 王大箴; 郗光輝 農牧產品開發 1995/03
90 山東省甘薯品種演變與發展趨向 王大箴; 郗光輝; 王慶美; 王蔭墀 國外農學-雜糧作物 1995/01
91 甘薯新品種──魯薯7號 王建軍; 郗光輝; 王慶美; 張立明 農業科技通訊 1995/01
92 甘薯病毒病研究進展 王慶美; 王蔭墀; 王建軍; 郗光輝 山東農業科學 1994/04
93 山東省甘薯種質資源的研究 王慶美; 常彩霞; 王建軍 山東農業科學 1993/05
94 美國馬鈴薯品質和抗病蟲育種近況 王慶美 世界農業 1992/11
會議論文:
1 甘薯-芝麻間作模式效益分析 解備濤; 張正; 王慶美; 張海燕; 汪寶卿; 李愛賢; 候夫云; 張立明 2014年全國青年作物栽培與生理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14-08-20
2 植物生長調節劑對甘薯膨大期同化物分配的影響 解備濤; 王慶美; 張海燕; 李愛賢; 侯夫云; 董順旭; 張立明 2009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9-11-29
報紙論文:
1 高產優質甘薯新品種 省農科院作物所 王慶美 山東科技報 2008-03-10
2 紫甘薯種植前景廣 王慶美 山東科技報 2004-12-06
3 搞好苗床管理 王慶美 山東科技報 2004-03-24
榮譽獎勵:
1、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山東省脫毒甘薯馬鈴薯繁育與推廣”)1項。
2、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3、中華農業科技獎1項目。
第二屆中原脫毒甘薯產業發展研討會王慶美專題報告—甘薯種薯繁育及安全儲藏
2015-01-21 17:36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室主任、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栽培與耕作研究室崗位科學家、研究員王慶美在第二屆中原脫毒甘薯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作了"甘薯種薯繁育及安全儲藏"專題報告。報告中分析了目前國內三大甘薯產區育苗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王慶美專家參觀禾下土脫毒中心
參觀禾下土200畝脫毒種苗基地
"甘薯種薯繁育及安全儲藏"專題報告
王慶美專家在專題報告中對種薯種苗繁育體系建設和安全儲藏種薯進行了大量的案例介紹,并提出了種薯安全貯藏要點:1、根據產地和品種分窖貯存,建立貯存檔案,防止混雜。2、收獲要及時,防止碰皮損傷,要防止冷害。3、窖內貯量要控制,堆放種薯時要注意空氣流通;溫度控制在9-12℃ ,濕濕度80-90%,入庫初期溫度快速控制在15℃,要盡快通風散濕。
“甘薯皇后”的故事源于一面錦旗。
夏津縣秦皇堤家庭農場主張書堂2014年種植了700余畝優質甘薯,省農科院作物所甘薯研究室主任王慶美從種苗到栽培技術對其進行了全程悉心指導,最終甘薯喜獲豐收,每畝收入上萬元。為表達感激之情,張書堂特地為她制作了一面錦旗:“一代薯后眾域追崇,一帶一方萬疆載豐。”
“甘薯皇后”的封號由此而來。王慶美非常看重這個封號,因為它來源于大地,來源于農民。
王慶美還是中國作物學會甘薯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甘薯產業體系崗位專家。先后培育了8個甘薯新品種,獲得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農業科技獎、9項國家發明專利,制訂了9個地方標準,獲得了4個植物新品種權。
作為農民的女兒,王慶美對農民永遠有著最樸實而深厚的情感。省農科院甘薯室只有50多平米的辦公室經常人滿為患。“多的時候,每天能接待四五撥客人。”王慶美說。這些人大部分是農民、農場主、甘薯種植合作社成員,還有加工企業的人。他們從全省各地慕名找到這里,咨詢請教關于品種、技術的問題。每次,她都是非常熱情地接待。特別是關于甘薯種植、管理、貯藏技術要領,她都會耐心地向來訪的農民一遍一遍講解,生怕他們聽不懂、記不住。
農民們在種植中遇到問題,如果不能在電話里解答的,她或她的團隊成員則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曾經有一個河南開封的甘薯種植合作社,從山東引進了“濟紫薯1號”,因為不懂貯藏技術導致大量甘薯滯銷、腐爛。她得知這一情況,利用自己的關系網絡,千方百計地幫合作社把積壓的100余噸甘薯全銷售出去了。農民種地不容易,如果白忙活一年還賠了錢,這會讓她心里非常難受。
2014年,她專門組建了一個甘薯新品種新技術QQ交流群,及時在線解答甘薯品種、技術及銷售等方面的問題,省內外甘薯種植戶、農場主、合作社社員、加工企業人員等紛紛加入,目前成員已經達到600余人。大家不僅在網絡上及時交流,并且在現實中經常一起參加產業研討會、培訓會、產銷會等,互動頻繁,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難以估算。
在科研創新上,王慶美是個不服輸的人。
日本是個甘薯消費大國,在甘薯育種方面也長期處于領先地位。以紫甘薯為例,本世紀初最為流行的“川山紫”就是來自日本,但這個品種雖然花青素含量高,產量卻很低,每畝地也就500余公斤。她帶領團隊成員從來自世界各地的種質資源里尋找合適的母本和父本,不斷進行雜交組合的選配。多少個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跌倒一次爬起來重新開始,最終研發的“濟薯18”鮮薯畝產1738公斤,遠遠超過了“川山紫”,不但是極佳的鮮食保健品種,并且是生產紫甘薯脯的首選品種。與日本品種交戰的第一個回合中,她帶領的團隊取得了勝利。
隨著國際市場對花青素需求的增加,日本的加工型紫甘薯品種“綾紫”又成為了中國市場的新寵兒。當然,她和她的團隊也從未松懈,繼“濟薯18”之后,也在千方百計培育更高產、更優質的品種。在對“綾紫”經過科學系統研究分析之后,她對其優缺點進行了梳理總結,憑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及多年育種經驗,一套清晰的育種思路在她腦海中形成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次,她打算用“綾紫”作母本,采用集團雜交的辦法,力求縮短育種過程,爭取寶貴的時間。最終“濟紫薯1號”成功問世。
“淀粉型、鮮食型、高花青素型高產、優質、抗病品種是我們當前育種的主攻目標,我們正在嘗試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技術相結合,希望能更多更快更好地出品種。”這是她和她的團隊繼續前行的目標。
提起這些甘薯品種,她就像一個母親在夸自己的孩子一樣滔滔不絕:優質耐貧瘠品種濟薯21、高淀粉甘薯品種濟薯25、優質鮮食型品種濟薯26……,其中耐鹽堿品種濟徐23號能在含鹽量4 ‰的鹽堿地中達到畝產2500Kg,為我國15億畝的鹽堿地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現如今,濟寧地區農民采用她培育的濟薯21、濟薯26等鮮食品種,進行標準化和無公害栽培,形成了“集中種植、分散貯藏、反季銷售”的產貯銷一體化鮮食型甘薯種植模式,年產鮮食甘薯幾十萬噸,產品遠銷北京、上海等十多個省市,種植戶平均畝純收益在5000元以上。甘薯已被當地群眾稱為“金蛋蛋”,甘薯窖被稱為“地下銀行”,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聯合日報社 時間:2015年06月19日 本報記者 隋春青 通訊員 劉佳 李夢竹
時尚的黑色套裝,淡雅的紫色長紗巾,精致的妝容,爽朗的笑容,9月11日,記者在辦公室見到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室主任王慶美博士時,難以置信她是天天在地里和甘薯打交道的農業科研人員。但就是她和科研團隊,研究出了8個甘薯新品種,不僅在全國推廣,還成功將占據中國市場的日本紫薯品種擠了出去。愛美:滿身泥巴下地,漂漂亮亮出村畢業于萊陽農學院的王慶美,1991年到省農科院工作。“那時條件差,我們經常是一大早起來背著筐、扛著苗子到車站坐車,坐到鎮上,老百姓騎自行車去接我們,再一起走幾里路才能到地里。”王慶美說,“在地里干完活,滿手、滿腳都是泥巴就得去坐車。有一次走在路上,人家甚至問我們收不收破爛。”這讓本來就愛美的她難以接受。打那以后,王慶美帶領她的女同事們都隨身帶著漂亮的衣服,下地時像個真正的農民,離開時換裝變身都市麗人,漂漂亮亮地離開。“甘薯的生長周期較長,我們的試驗田又分布在全省各地,所以每年從5月初到10月底,我們基本扎根農田,... (本文共1頁)
來源:《科技致富向導》2013年 第31期
來源:《山東農業科學》2013年 第12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