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行奇,男,1964年生,中共黨員,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河南科技學院小麥遺傳改良研究中心主任,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專家,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河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中原學者、莊巧生研究貢獻獎,榮獲“新鄉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1986年畢業留校后,一直承擔作物育種學和種子學教學工作,長期從事小麥育種、小麥種子生產和甘薯育種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參與培育推廣了百農62、百農64、百農矮抗58、百農160等多個百農系列小麥品種,其中百農矮抗58于2013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培育的小麥新品種有百農207、百農201、百旱207等,其中“小麥新品種百農207產業化研究與開發”課題獲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主持制訂了河南省地方標準(DB41/T642-2010)——《小麥三級種子生產技術規程》;主持培育了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百鄭薯2號、百鄭薯3號等;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教材及專著5部。
學術兼職:
1、河南省小麥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
2、第二屆聯盟理事會常務理事。
主講課程:
先后講授《作物育種學》、《種子生產技術》、《種子貯藏加工》等課程,并指導畢業生論文。在教學工作中堅持從嚴治教,注重以科研促教學。
研究生培養情況:
培養研究生數十名。
研究方向:
從事小麥育種、小麥種子生產和甘薯育種。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河南省科技重大專項:小麥新品種百農207產業化研究與開發。
制定標準:
1、主持制訂了河南省地方標準(DB41/T642-2010)——《小麥三級種子生產技術規程》。
主要成果:
長期工作在小麥品種培育推廣第一線,先后主持培育“百農207”“百農307”“百農607”等新品種17個,創新了抗逆育種新理念、高產育種新途徑和品種評價新方法,解決了小麥高產不穩產、抗病不抗逆、優質不專用等重大共性技術難題。其中,國審小麥新品種“百農207”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部和科技部高度評價,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自2016年起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產生經濟效益超百億元,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小麥育種方面,先后參加培育推廣了小麥優良品種百農62、百農64和百農AK58;近幾年主持育成的小麥優良新品系正在參加河南省和國家黃淮南片試驗。在小麥種子生產方面,創建了小麥新三級種子生產程序,在小麥大田用種原種化工作中廣泛應用。在甘薯育種方面,育成了河南省第一個葉菜型甘薯品種百薯1號(豫品鑒甘薯2006001)。出版了學術專著《小麥種子生產理論與技術》,在《西南農業大學學報》、《中國食品學報》、《麥類作物學報》、《種子》等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
1抗逆穩產小麥新品種百農207選育及應用 歐行奇;周繼澤;何鴻舉;張毅;曹廷杰;劉文軒;胡海燕;朱啟迪;王玉玲;李璐;李新華;李西臣;喬紅;陸寧海;馬杰 河南科技學院 2018
2 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百農AK58(矮抗58)及配套生產技術 茹振鋼;趙虹;湯其林;李友勇;胡鐵柱;邱軍;霍曉妮;李淦;歐行奇;李笑慧;高尊詩;劉明久;馮素偉;陳剛立;董娜 河南科技學院 2010
3 百薯1號莖尖營養價值研究及其產品開發 高晗;趙功玲;孔瑾;劉開永;洪帥;代海芳;梁新紅;孫俊良;索福才;楊國堂;歐行奇;李云波;許二鳳;劉本國;付素芳 河南科技學院 2009
4 小麥大田用種原種化理論與技術的應用研究 歐行奇;成立群;趙新亮;王銳;孔祥云;衛秀英;劉明久;劉鵬云;劉華偉;李新華;韓旭東;郭進濤;范杭;時運嶺;朱艷芳 河南科技學院 2007
5 葉菜型甘薯品種“百薯1號”選育及應用 歐行奇;吳大付;陳紅衛;王小龍;徐化;任秀娟;趙新亮;朱統泉;高付軍;趙俊坤;宋留軒;袁文莉;郭丹釗;楊國堂;李新華 河南科技學院 2006
發明專利:
[1]王玉玲, 何鴻舉, 歐陽娟, 李新華,歐行奇, 徐朋朋. 一種多功能小麥點播機[P]. 河南省: CN114303532B, 2023-02-24.
[2]王玉玲, 何鴻舉, 歐陽娟, 李新華,歐行奇, 徐朋朋. 一種多功能小麥點播機[P]. 河南省: CN114303532A, 2022-04-12.
[3]何鴻舉, 王玉玲, 喬紅, 張帥壘,歐行奇, 王紫娟. 一種多功能小麥條播機[P]. 河南省: CN113396672A, 2021-09-17.
[4]朱啟迪, 李艷艷,歐行奇, 余成強, 劉軻. 一種便于室外操作的小麥倒春寒模擬裝置[P]. 河南省: CN213662627U, 2021-07-13.
[5]任秀娟, 楊文義, 李新華, 喬紅, 歐陽娟, 王紫娟,歐行奇. 一種簡易甘薯扦插設備[P]. 河南省: CN111133869B, 2021-01-08.
[6]任秀娟, 李新華, 歐陽娟, 張帥壘,歐行奇. 一種簡易栽插工具[P]. 河南省: CN211703036U, 2020-10-20.
[7]任秀娟, 喬紅, 王紫娟, 劉源海,歐行奇. 一種苗木扦插工具[P]. 河南省: CN211531916U, 2020-09-22.
[8]何鴻舉, 王玉玲, 朱亞東, 王魏, 蔣圣啟, 陳巖,歐行奇. 一種小麥品質檢測裝置[P]. 河南省: CN210923378U, 2020-07-03.
[9]何鴻舉, 王玉玲, 喬紅, 張帥壘, 徐鵬鵬, 梅森,歐行奇, 秦廣雍. 一種甘薯葉采摘裝置[P]. 河南省: CN111296055A, 2020-06-19.
[10]任秀娟, 楊文義, 李新華, 喬紅, 歐陽娟, 王紫娟,歐行奇. 一種簡易甘薯扦插設備[P]. 河南省: CN111133869A, 2020-05-12.
[11]鄭文明, 劉娜, 賈利華,歐行奇, 商文艷, 林德立, 張蕊, 邢國珍. 一種普通小麥基因TaSNX1的克隆方法、應用及應用方法[P]. 河南省: CN110964729A, 2020-04-07.
[12]張勝利, 李東方, 董松果, 胡海燕, 李東霄,歐行奇. 基于PacBio測序的麥類植物基因組中LMW-GS基因拷貝數的鑒定方法[P]. 河南省: CN110511988A, 2019-11-29.
[13]王玉玲, 何鴻舉, 朱啟迪,歐行奇. 一種可調節小麥播種深度的開溝器[P]. 河南省: CN209218589U, 2019-08-09.
[14]王玉玲, 何鴻舉, 朱啟迪,歐行奇. 一種可調節小麥行長的條播器[P]. 河南省: CN209218598U, 2019-08-09.
出版專著:
1、《小麥種子生產理論與技術》,歐行奇,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6年。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李豪杰, 王浩博, 鄭夢瑤, 王顏玉,歐行奇, 鄭會芳. 不同水分管理對小麥各品種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4, 52 (01): 1-8.
[2]鄭夢瑤, 李豪杰, 王文定, 楊晨璐, 李玉琳, 安露昌,歐行奇, 鄭會芳. 不同調虧灌溉處理對高產矮稈小麥光合性能的影響[J]. 灌溉排水學報, 2023, 42 (08): 55-62.
[3]申長衛, 吳婷婷, 陳新茹, 宋艷艷, 周值樂,歐行奇. 淹水脅迫對開花期小麥生理生化特征的影響[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 51 (01): 1-9.
[4]何鴻舉, 王婧茹, 劉紅, 陳巖, 王玉玲,歐行奇, 張勉, 劉鴻杰, 郭景麗.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甘薯品質檢測方面的應用研究進展[J]. 食品科學, 2023, 44 (21): 341-350.
[5]齊羚羽, 李豪杰,歐行奇, 王文定, 朱啟迪, 鄭夢瑤, 李新華, 鄭會芳.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光效小麥品種篩選[J]. 安徽農業科學, 2022, 50 (11): 18-21+26.
[6]代磊, 薛醒, 李曉亮, 項伍杰, 付朵朵, 朱佳琦,歐行奇. 模擬水環境離子液體污染對小麥幼苗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J]. 生態科學, 2022, 41 (03): 166-171.
[7]朱啟迪, 李艷艷, 陳巧艷, 李新華, 歐陽娟, 張帥壘, 喬紅, 王紫娟,歐行奇. 剪葉方式對不同飽滿度小麥籽粒性狀的影響[J]. 分子植物育種, 1-14.
[8]張秀敏, 周增超, 喬晉麗, 王昌祿, 王玉玲,歐行奇, 郭慶彬. 麥麩品種與提取方式對阿拉伯木聚糖結構及抗氧化性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23, 44 (03): 31-40.
[9]歐行奇, 李新華, 歐陽娟. 黃淮地區主推小麥品種種子發芽期耐淹性研究[J]. 耕作與栽培, 2022, 42 (01): 13-17.
[10]陳巧艷, 李新華, 王紫娟, 歐陽娟, 喬紅,歐行奇. 晚播和密度對百農207產量及相關農藝性狀的影響[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 49 (06): 1-7.
[11]王玉玲, 李新華, 喬紅,歐行奇, 何鴻舉, 郭景麗. 不同播期下小麥品種百農207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J].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 34 (03): 308-314.
[12]陳巖, 何鴻舉, 歐陽娟,歐行奇, 郭景麗, 王玉玲, 喬紅, 李新華. 近紅外結合線性回歸算法快速預測小麥籽粒干物質和重量(英文)[J]. 食品工業科技, 2022, 43 (04): 323-331.
[13]歐行奇, 李新華, 喬紅, 歐陽娟, 王紫娟, 張帥壘, 徐朋朋. 矮稈多抗高產小麥新品種百農307的選育[J]. 農業科技通訊, 2021, (08): 291-292.
[14]黃玲, 楊文平, 梅沛沛, 焦爽, 徐麗娜, 張志勇,歐行奇, 姚素梅. 砂質脫潮土區不同冬小麥品種(系)抗倒伏特性研究[J]. 灌溉排水學報, 2021, 40 (03): 31-39.
[15]朱啟迪, 李新華, 喬紅,歐行奇. 高產抗逆廣適小麥新品種—百農307[J]. 麥類作物學報, 2021, 41 (02): 124.
[16]武忠偉, 張朝輝, 張廣, 宋琳琳, 婁亞豪, 張會,歐行奇. 香菇發酵麥麩產可溶性膳食纖維發酵條件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48 (05): 10-14.
[17]申長衛, 袁敬平, 李新華, 張帥壘, 任秀娟, 王菲, 劉星, 張影,歐行奇, 陳錫嶺. 有機肥氮替代20%化肥氮提高豫北冬小麥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20, 26 (08): 1395-1406.
[18]歐行奇, 王永霞, 李新華, 喬紅, 王紫娟, 歐陽娟. 百農207不同生育期的光合、干物質動態與產量性狀研究[J]. 東北農業科學, 2020, 45 (04): 13-15+62.
[19]歐行奇, 李璐, 李新華, 王等娣, 王紫娟, 歐陽娟, 劉源海. 強筋小麥品種耐倒春寒性狀分析[J]. 種子, 2020, 39 (07): 137-141.
[20]趙若含, 陳紅衛,歐行奇, 劉錦錦, 賈改, 姚素梅, 劉明久, 黃玲. 不同氮素水平對冬小麥根葉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2020, 36 (11): 1-7.
[21]代磊, 李怡鑫, 薛醒, 楊根深, 朱佳琦, 李潔,歐行奇. 離子液體(1-己基-3-甲基咪唑溴化鹽)對三種小麥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48 (01): 1-6.
[22]馬超, 吳皓,歐行奇, 李新華, 喬紅, 秦廣雍, 劉文軒, 亓增軍. 高產小麥新品種百農207及其姊妹系的基因組構成分析[J]. 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 2020, 52 (02): 118-126.
[23]何鴻舉, 王玉玲, 陳巖,歐行奇, 張正茂, 劉玉秀, 喬紅, 李新華.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小麥粉品質檢測方面的應用研究進展[J]. 食品工業科技, 2020, 41 (07): 345-352+357.
[24]陳劉平, 陳巧艷, 李新華, 王紫娟, 歐陽娟, 喬紅,歐行奇. NaCl脅迫對小麥苗期和灌漿期生理生化特性及產量性狀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 2019, 47 (13): 85-90.
[25]歐行奇. 抗逆穩產小麥新品種百農207選育及應用.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學院, 2019-04-12.
[26]歐行奇, 王玉玲. 黃淮南片麥區小麥耐倒春寒育種研究初探[J]. 麥類作物學報, 2019, 39 (05): 560-566.
[27]歐行奇, 李新華, 歐陽娟, 喬紅, 王紫娟, 劉源海. 不同小麥品種柱頭活力及花粉活性模擬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9, 35 (08): 1-4.
[28]何鴻舉, 王玉玲, 喬紅,歐行奇, 劉紅, 王慧, 朱亞東, 蔣圣啟. 基于長波近紅外光譜快速無接觸評估小麥籽粒含水率[J].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32 (01): 26-32.
[29]何鴻舉, 王玉玲, 喬紅,歐行奇, 劉紅, 王慧, 蔣圣啟, 王魏. NIR光譜法快速預測小麥籽粒干物質含量[J].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32 (01): 33-38.
[30]李新華, 任秀娟, 喬紅, 張帥壘, 王紫娟,歐行奇. 不同硬度小麥品種籽粒吸水率和發芽特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47 (01): 1-5+10.
[31]王玉玲, 何鴻舉, 喬紅,歐行奇. 小麥新品種百農207適宜播期播量組合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47 (01): 6-10.
[32]任秀娟, 喬紅, 張帥壘, 王紫娟,歐行奇. 5個小麥品種柱頭發育形態和雜交結實率模擬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47 (01): 11-15.
[33]王玉玲, 何鴻舉, 喬紅,歐行奇. 氮磷鉀施用水平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性狀的影響[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47 (01): 16-19+24.
[34]周繼澤,歐行奇, 王永霞, 常萍. 河南省五大主導小麥品種適宜播量研究[J]. 農學學報, 2019, 9 (02): 1-6.
[35]歐行奇, 任秀娟, 李新華, 歐陽娟. 小麥品種邊行優勢和內行表現對小區產量的影響[J]. 作物雜志, 2019, (01): 97-102.
[36]王潤豪, 陳紅衛, 吳俊, 賈改, 王潔, 劉芳芳,歐行奇, 黃玲. 水氮互作對百農207種子發芽特性及貯藏物質轉運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 2019, 39 (01): 82-88.
[37]歐行奇, 李新華, 歐陽娟. 中稈高產冬小麥品種小區試驗邊行產量和內行產量研究[J]. 種子, 2018, 37 (10): 106-109.
[38]歐行奇, 任秀娟, 李新華, 喬紅, 王紫娟, 董清峰. 甘薯自交后代主要農藝性狀的變異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46 (04): 1-4.
[39]代磊,歐行奇, 李新華, 簡在友, 周修任, 孟麗, 許桂芳. 黃頂菊浸提液對5種作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化感效應[J]. 種子, 2018, 37 (08): 47-51.
[40]陳巧艷, 李迎迎, 陳劉平,歐行奇, 趙星星, 張自陽, 劉明久, 朱啟迪. 低溫脅迫對不同小麥品種結實率和活性氧代謝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 2018, 46 (11): 63-65.
[41]王玉玲,歐行奇, 朱啟迪, 李新華, 喬紅, 楊曉菲. 小麥種子萌發對鹽脅迫的生物學響應[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45 (04): 1-8+25.
[42]李新華, 陳巧艷,歐行奇, 喬紅, 王紫娟. NaCl脅迫對不同小麥品種萌發與幼苗生長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 2017, 56 (17): 3222-3224.
[43]劉起麗, 張建新, 李學成, 石明旺,歐行奇. 侵染甘薯的DNA病毒研究進展[J]. 植物保護, 2017, 43 (03): 36-42.
[44]張宗敏, 陳巧艷, 李新華, 喬紅,歐行奇. 豫北地區不同小麥品種穗發芽初步研究[J]. 農業科技通訊, 2016, (11): 60-63.
[45]歐行奇, 王稼苜, 李新華. 小麥種子穗發芽程度對田間出苗率的影響[J]. 種子, 2016, 35 (10): 67-69.
[46]張自陽, 崔衛星, 朱啟迪,歐行奇, 王玉玲, 張勝利, 趙新亮. 化學雜交劑SQ-1誘導豫北地區小麥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 2016, 44 (09): 102-104.
[47]張自陽, 黃玲, 成丹丹, 朱啟迪,歐行奇, 劉明久. 水氮互作對冬小麥百農207種子活力及千粒重的影響[J]. 種子, 2016, 35 (07): 76-78.
[48]黃玲, 楊文平, 胡喜巧, 陶燁, 姚素梅,歐行奇. 水氮互作對冬小麥耗水特性和氮素利用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6, 30 (02): 168-174.
[49]王稼苜, 張志勇,歐行奇, 胡楊. PEG脅迫對8個不同小麥品種幼苗根系的影響[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43 (03): 1-5.
[50]歐行奇, 李新華, 喬紅. 作物三親本三交與三親本雙交對比分析(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16 (06): 1106-1109.
[51]王銳,歐行奇, 李新華. 葉菜型甘薯品種‘百薯1號’莖尖不同部位淀粉含量變化的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3, 29 (30): 60-63.
[52]王銳, 楊雪芹, 李新華,歐行奇. 最佳播期法鑒定豫北小麥冬春性的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41 (04): 1-3.
[53]歐行奇, 李新華, 喬紅, 樊川川. 雜交過程中機械損傷對小麥雜交結實率、千粒重及發芽率的影響[J]. 種子, 2011, 30 (09): 90-92.
[54]賀杰,歐行奇, 胡海燕, 趙俊杰, 魏琦超. 小麥新、老種子活力與其酶關系的研究[J]. 種子, 2011, 30 (07): 39-42.
[55]賈翠英,歐行奇, 王永輝. 一株產纖維素酶絲狀真菌兼性厭氧液體發酵動力學的研究[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11, 42 (06): 123-129.
[56]賈翠英,歐行奇, 李新華. 9種葉菜型甘薯葉·莖·柄中蛋白質及礦物質含量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 (35): 19968-19970.
[57]趙俊杰, 荊樹科,歐行奇, 周巖. 低溫處理對不同品種小麥葉POD活性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 2010, 38 (34): 19268+19274.
[58]解松峰,歐行奇, 張百忍, 聶小軍, 杜向紅, 張寶軍, 宋衛寧. 大麥引進種質資源表型的多樣性與模糊聚類分析[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0, 28 (05): 5-14.
[59]歐行奇, 賈翠英, 代海芳. 重新認識三圃制在農作物種子生產中的地位及利用價值[J]. 種子, 2010, 29 (04): 124-126.
[60]茹振鋼. 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百農AK58(矮抗58)及配套生產技術.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學院, 2010-03-26.
[61]代海芳,歐行奇, 王偉, 武英霞. 播種深度對小麥抗寒生理的影響[J]. 甘肅農業科技, 2010, (02): 9-12.
[62]歐行奇, 王偉, 李新華. 采摘次數對葉菜型品種百薯1號莖尖和薯塊產量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 2010, 49 (02): 298-299+306.
[63]代海芳,歐行奇, 李新華. 播種深度對小麥抗寒性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 2009, 37 (34): 16790-16791.
[64]趙俊杰,歐行奇, 周巖, 賀杰, 付遠志, 胡海燕. N~+離子注入對萌發期小麥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影響[J]. 種子, 2009, 28 (09): 69-70+73.
[65]石明旺, 劉彥文, 李亞培,歐行奇. 四種植物粗提物對小麥紋枯病病菌抑菌作用[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9, 37 (03): 4-6.
[66]貴夢園, 魏琦超, 何男男,歐行奇, 趙俊杰, 張勝利, 周巖. 不同基因型小麥成熟胚愈傷組織的誘導與分化[J]. 湖北農業科學, 2009, 48 (09): 2049-2051.
[67]王春虎,歐行奇, 王昊. 玉米鄭單958等高產品種的生理生態機理研究[J]. 種子, 2009, 28 (08): 41-44.
[68]高晗. 百薯1號莖尖營養價值研究及其產品開發.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學院, 2009-08-15.
[69]趙新亮, 王鐵固,歐行奇, 馮偉森, 王衛東, 秦廣雍. 離子束介導外源DNA轉化小麥的當代生物效應分析[J]. 貴州農業科學, 2009, 37 (06): 4-7.
[70]歐行奇, 趙俊杰, 王春虎. 對作物授粉方式概念與內涵的分析[J]. 種子, 2009, 28 (05): 86-89.
[71]李勇超, 衛秀英, 白利杰,歐行奇. 低溫脅迫對小麥品種過氧化物酶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 2009, 48 (05): 1067-1069.
[72]衛秀英,歐行奇, 李新華, 湯菊香. 黃淮地區冬春季低溫脅迫對小麥生理特性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 2009, 48 (01): 47-50+54.
[73]高晗, 南海娟, 楊國堂,歐行奇, 孔瑾. 烹調方法對百薯1號莖尖營養成分的影響[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36 (04): 46-48.
[74]王鐵固,歐行奇, 趙雙鎖, 劉明久, 李波, 李新華. 莖尖采摘次數對葉菜型甘薯薯塊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8, (06): 609-612.
[75]歐行奇, 衛秀英, 李新華. 不同甘薯品種莖尖重量及形態結構比較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 2008, (09): 1010-1012.
[76]吳大付, 任秀娟,歐行奇, 昌紀勝. 菜用型百薯1號的生長動態研究[J]. 耕作與栽培, 2008, (04): 20-22.
[77]單長卷,歐行奇. 四個冬小麥品種拔節期對水分脅迫的響應及其抗旱性[J]. 江蘇農業學報, 2008, (03): 245-250.
[78]歐行奇, 劉志堅, 張勇躍. 不同葉菜型甘薯品種的氨基酸含量及組成分析[J]. 氨基酸和生物資源, 2008, (02): 70-73.
[79]歐行奇, 胡海燕, 李新華, 成立群. 剪葉對不同源庫類型小麥品種粒重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 2008, (03): 513-517.
[80]歐行奇, 李波, 李新華. 采摘莖尖次數對葉菜型甘薯品種百薯1號薯塊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 2008, (05): 199-203.
[81]任秀娟, 吳大付,歐行奇, 李東方. 資源與環境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中國科技信息, 2008, (05): 210+212.
[82]歐行奇. 小麥大田用種原種化理論與技術的應用研究.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學院, 2008-01-19.
[83]歐行奇. 葉菜型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J]. 農村百事通, 2008, (02): 33.
[84]歐行奇, 周巖. 對植物白花授粉和異花授粉概念的探析[J]. 生物學通報, 2007, (11): 23-25.
[85]歐行奇, 任秀娟, 李新華. 葉菜型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的選育及其特征特性[J]. 種子, 2007, (09): 86-87.
[86]歐行奇, 李新華, 朱彬. 甘薯莖尖與常見葉菜類蔬菜氨基酸含量及組成的比較分析[J]. 氨基酸和生物資源, 2007, (03): 70-74.
[87]范文秀,歐行奇. 葉菜型甘薯莖尖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析[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2007, (09): 60-63.
[88]歐行奇, 李照河, 曹廷杰. 小麥新三級種子生產程序的創建與分析[J]. 種子, 2007, (08): 57-60.
[89]歐行奇, 任秀娟, 周巖. 葉菜型甘薯莖尖的氨基酸含量及組成分析[J]. 中國食品學報, 2007, (04): 120-125.
[90]歐行奇, 郭丹釗, 成立群, 李新華. 土壤質地和播期對強筋小麥藁城8901品質及產量的影響[J]. 麥類作物學報, 2007, (04): 705-709.
[91]歐行奇, 任秀娟, 李新華. 葉菜型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J]. 園藝學報, 2007, (01): 266+271.
[92]歐行奇, 任秀娟, 成立群, 王銳, 王振乾, 段廣新, 盧秀敏. 小麥生產用種原種化及原種生產免去雜技術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06): 904-909.
[93]劉鵬云,歐行奇. 小麥種子生產與經營的特點及其對策分析[J]. 中國種業, 2006, (10): 20-22.
[94]歐行奇. 葉菜型甘薯品種“百薯1號”選育及應用.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學院, 2006-09-27.
[95]歐行奇, 謝金良, 張宗敏. 對我國小麥原原種純度的研究[J]. 種子, 2006, (09): 71-73.
[96]歐行奇, 張宗敏. 免去雜小麥種子生產中繁種純度的數學模擬研究[J]. 河南農業科學, 2006, (09): 39-42.
[97]楊國堂, 高晗,歐行奇, 孔瑾. 百薯1號莖尖保健菜肴的研制[J]. 農產品加工(學刊), 2006, (01): 72-74.
[98]任秀娟,歐行奇, 楊梅. 甘薯莖尖營養成分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05, (12): 2306+2349.
[99]歐行奇, 任秀娟, 楊國堂. 蔬菜型甘薯百薯1號莖尖營養成分分析[J]. 河南農業科學, 2005, (12): 30-33.
[100]歐行奇,任秀娟,楊國堂. 甘薯莖尖與常見蔬菜的營養成分分析[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05): 65-68.
[101]歐行奇 ,劉明久. 蔬菜型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的突出優點及無公害栽培技術[J]. 中國農業信息, 2005, (10): 37.
[102]成立群,歐行奇,郭小玲,齊尚紅. 新鄉市優質強筋小麥生產的發展與思考[J]. 種子, 2005, (09): 70-73.
[103]歐行奇,成立群,謝金良,王銳,王振乾. 小麥原種生產免去雜技術探討[J]. 種子, 2005, (09): 107-109.
[104]歐行奇. 小麥新品種權保護條件下種子經營對策[J]. 作物雜志, 2005, (04): 9-11.
[105]歐行奇,任秀娟. 蔬菜型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的主要特點及利用價值[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5, (03): 10-12.
[106]歐行奇,趙新亮,王春虎. 小麥品種更換速度加快條件下種子生產策略[J]. 中國種業, 2005, (05): 16-17.
[107]歐行奇,茹振鋼,胡鐵柱,石明旺. 河南省主要小麥品種耐蚜性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 2005, (02): 125-127.
[108]歐行奇. 蔬菜型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J]. 長江蔬菜, 2005, (02): 3.
[109]歐行奇,王振乾,王興陽,劉化波. 小麥生產用種原種化探討[J]. 種子, 2004, (12): 51-52.
[110]姬俊華,茹振鋼,張改生,薛香,歐行奇. 小麥溫敏雄性不育系BNY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結實性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 2004, (02): 24-26.
[111]歐行奇,趙新亮,宋琦,催建民,謝金良. 論小麥品種混雜退化[J]. 種子, 2003, (04): 82-83.
[112]歐行奇,茹振鋼,劉明久. 高產優質蔬菜型甘薯新品種百薯1號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 河南農業科學, 2003, (05): 8-9.
[113]歐行奇. 再論小麥育種家種子特點及其生產程序[J]. 種子, 2002, (06): 73-74.
[114]茹振鋼,歐行奇,牛立元,劉明久. 環保型高產小麥品種——豫麥54[J]. 麥類作物學報, 2002, (03): 99.
[115]石明旺,茹振鋼,牛立元,歐行奇,王遠芹,朱道元. 不同小麥品種對小麥紋枯病抗性及產量損失測定的研究[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2000, (01): 15-18.
[116]茹振鋼,歐行奇. 豫麥32號高產穩產性分析[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1999, (04): 1-3.
[117]薛香,茹振鋼,歐行奇,馬國才. 河南省小麥品種(系)抗穗發芽性的研究初報[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1999, (03): 25-26.
[118]歐行奇,茹振鋼,薛香. 小麥化誘單性結實若干規律的研究[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1999, (02): 2-4.
[119]歐行奇,段照倫,李合新. 試論小麥育種家種子特點及其生產和利用[J]. 種子, 1999, (02): 66-68.
[120]歐行奇,茹振鋼,薛香,石明旺. 化學藥劑誘導雜種小麥單性結實效應及互作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 1998, (06): 19-21.
[121]石明旺,茹振剛,牛立元,歐行奇,王春虎,申俊義,楊東強. 小麥品種百農64對白粉病抗性梯度法苗期鑒定[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1997, (03): 1-4.
[122]郜慶爐,薛香,茹振鋼,歐行奇,湯菊香,崔建民. 不同種植方式對小麥自我調控補償能力的影響[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1997, (02): 1-5.
[123]薛香,茹振鋼,歐行奇. 化學藥劑誘導小麥孤雌生殖獲得純合雙倍體的研究[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1996, (04): 16-18.
[124]茹振鋼,歐行奇,吳志慧. 雜交小麥結實率對粒重及產量影響的模擬研究[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 1994, (01): 1-4.
發表會議論文
[1]石明旺, 陳佳艷, 楊蕊 & 歐行奇. (2017). 小麥全蝕病菌對小麥幼苗根系侵染的研究. (eds.) 河南省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蟲學會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學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pp.23-29).
[2]貴夢圓, 何男男, 魏琦超,歐行奇, 趙俊杰, 薛曉鋒 & 周巖. (2009). 小麥再生體系的建立及遺傳轉化研究. (eds.) 河南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pp.16).
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新鄉市科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成果二等獎各一項。
1、2014年1月10日, “矮稈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矮抗58選育及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排名第7。
2、2017年4月,獲新鄉市“五一”勞動獎章。
3、2020年12月,入選第三屆河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
4、2021年2月,由校工會支持建設的以新鄉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歐行奇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獲批省級“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5、2022年9月,被評為“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師優秀獎。
6、2023年5月,榮獲2023年新鄉 “最美科技工作者”。
7、2024年1月,入選2023年度“中原英才計劃(育才系列)”——中原學者。
8、2024年2月,獲2023年度莊巧生小麥研究貢獻獎。
9、2024年3月,被評為“第九批河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10、2019年,抗逆穩產小麥新品種百農207選育及應用,2019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歐行奇,周繼澤,何鴻舉,張毅,曹廷杰,劉文軒,胡海燕,朱啟迪,王玉玲,李 璐, 李 新 華, 李 西 臣, 喬紅,陸寧海,馬杰。
11、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科研育種糧滿倉 教書育人桃李園
——記2022年“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師優秀獎獲得者歐行奇教授
2022年10月16日 17:09
歐行奇,男,1964年出生,河南鄲城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河南科技學院教授(二級),碩士生導師,河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河南省小麥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河南科技學院小麥遺傳改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獲得河南省最美教師、河南服務三農十佳科技創新人物、新鄉市五一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鄭州大學農學院、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聘為小麥首席育種家。2022年被評為“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師優秀獎。
潛心科研 躬身麥田育種“河南第一麥”
“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小麥育種家,歐行奇深知這句話的分量。好種子才能大豐收,大豐收才能守衛糧食安全。
秋天犁地耕種,春日拉糞施肥,夏季搶收麥子,農村的孩子打小都有這樣的經歷。一次繳公糧的間隙,鄉親們你一言我一語,看誰家的打得多。“你看,老歐家的麥粒真飽滿,比麥秸還重。”就是這么一句話,年輕的歐行奇有了朦朧的意識,填報志愿時,毅然選了農學專業。
幾年苦讀,一朝夢圓。畢業分配時,他放棄了待遇比留校還要高出一倍的工作,成了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家黃光正先生的助手。一邊教書,一邊科研,青年歐行奇并不滿足一時的成績,他深深懂得,只有創新才有發展,只有發展才是最好的繼承。
歐行奇惜時如金,及時關注學科發展前沿動態,努力提升專業領域知識素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經過近40年的努力,他主持培育和推廣了百農207、百旱207、百農201、百農307、百農365、百農219、百農321、百農607、百農609、百農617等小麥新品種。其中,國審小麥品種百農207表現抗逆、廣適、穩產、高產、優質,深受農民朋友歡迎,引領河南省第11次小麥品種更新換代,成為目前黃淮南部麥區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2018-2020年蟬聯全國小麥收獲統計面積第一,業內公認每年實際種植面積占一半以上,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國家“十三五”重大代表性品種,受到科技部王志剛部長的公開點名表揚。“小麥新品種百農207產業化研究與開發”項目獲得2015年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抗逆穩產小麥新品種百農207選育及應用”項目獲得2019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矮稈多抗高產小麥新品種百農307,2019年示范種植面積達100多萬畝,成為目前河南和黃淮南片麥區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新品種之一,2020年通過河南省審定。
促進種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讓農民多打糧、多賣錢,為河南省糧食核心主產區建設,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這是發自歐行奇內心的肺腑之言,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育種情懷。
傾情教育 甘為人梯育桃李
從教30多年來,歐行奇甘為人梯,在學生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國家培養了殷貴鴻、曹廷杰、王懷平等諸多優秀的育種人、企業家。他常說:“我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搞科學研究。”
在主講作物育種學、種子學等多門專業課教學中,歐行奇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決把最新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成果帶到課堂上,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互動,培養學生科研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一貫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學好學不好,主要責任在教師。教師只有把課講得精彩,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
為了同學們能夠將理論學習與運用到實踐中,歐行奇經常利用假期,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搬到小麥育種試驗田,跟同學們一起參加勞動和開展科學研究,帶頭干、一邊干一邊講,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
教學工作不僅是教書,更重要是育人。歐行奇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學工作首位,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在畢業實習期間,嚴格要求學生務必遵守學術道德規范,決不容許任何同學在調查試驗數據中出現有絲毫馬虎,必須實事求是。不講大道理,用黃光正、楊永光、茹振鋼等先進人物為國家糧食安全所做的具體貢獻來教育激勵學生立志學農、為農、愛農。
為了收獲金色的希望,歐行奇始終繃緊心中那根夢想的琴弦,絲毫不敢懈怠,大部分時間泡在試驗田。一年又一年,團隊的20多人都曬成了“黑人”,以至于周邊農民常常喊他們“農民教授”?鄦?確實很苦。累嗎?說不出的累。但是他們心中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非要在小麥育種行業干出一番名堂不可!
眼前是偉大的追求、心中是滿腔的熱情、身上是強烈的責任。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師,歐行奇的心里只有小麥和學生。他以務實的科研精神和一流的育種成果教育培養學生,用事實和行動去感染激勵學生,引領學生熱愛祖國,牢記為人民服務宗旨,以所學專長踐行鄉村振興。
原文鏈接:https://www.hist.edu.cn/info/1027/33170.htm
其他媒體報道:
1、2016年5月16日,《科技日報》刊登文章《歐行奇:育種是科學,更是藝術》。
2、2017年8月9日,文明河南在新鄉網站刊登文章《河南科技學院教授歐行奇與他的“河南第一麥”》。
3、2018年8月10日,人民周刊網刊登文章《深入小麥世界 書寫育種人生——記河南科技學院歐行奇教授》。
4、2019年9月2日,光明網刊登文章《“百農207”育種人歐行奇教授團隊的故事》。
5、2019年9月2日,光明網刊登文章《對話歐行奇:育種要受得住煎熬 麥田是世界上最好風景》。
6、2021年3月17日,科技新聞網-河南科技報刊登文章《歐行奇:選擇小麥育種工作是一種幸運》。
7、2022年3月28日,搜狐網刊登文章《歐行奇:一粒種子里的“國之大者”》。
8、2022年4月18日,《光明日報》刊登文章《育好種,但求百姓多打糧》。
9、2022年10月16日,河南科技學院網站刊登文章《科研育種糧滿倉 教書育人桃李園——記2022年“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師優秀獎獲得者歐行奇教授》。
10、2022年10月20日,《中國新聞網》刊登文章《中原糧倉和一粒種子的故事》。
11、2022年10月25日,延津縣融媒體中心刊登文章《河南延津:試驗田里育“良種” 育出增收新“薯”光》。
13、2022年10月26日,新華社《政務智庫報告》點贊“百農”系麥種。
14、2023年6月13日,河南高教刊登文章《河南科技學院兩大品種和一套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歐行奇教授團隊培育的小麥品種“百農207”入選小麥主導品種。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