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商品用材林定向培育關鍵技術,林農復合系統構建與評價。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六五期間主要參與完成了砂姜黑土區農田防護林體系構建及效益評價研究;七五期間主要主持完成了水網地區生態林業良性循環綜合技術;八五、九五期間主持完成了火炬松濕地松工業用材林高效集約栽培模式研究、集約經營人工林環境保護效應研究;十五期間主持完成了退耕還林區林農復合經營技術、青檀人工林栽培機理及定向培育技術、(生態工程優良樹種)桑橙引種及栽培技術研究;十一五期間主持完成了濱海植被系統構建模式及關鍵技術、長三角沿海防護林體系結構優化及經營技術、山地森林質量提升關鍵技術、麻櫟炭用林定向培育技術等。
先后主持承擔國家科技支撐、“948”、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林業局重點、科技推廣及集中示范、上海、浙江、安徽等重點項目20多項,產出科技成果10多項,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省部獎5項,研究發表研究論文80多篇,其中獲省以上優秀論文10多篇,工作近30年來,一直圍繞林業和生態建設主戰場的需求,從事林業生態工程研究和示范推廣工作,產生了巨大的生態經濟效益,發揮了科技先導作用。
1、沿海防護林體系構建技術試驗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2010)。
2、長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生態退化區植被恢復技術試驗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2010)。
3、楸樹珍貴用材林培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7-2011)。
4、高碳匯人工林培育關鍵技術引進(國家“948”計劃,2008-2011)。
5、麻櫟炭用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07-2011)。
6、濱海植被系統構建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上海市重點,2008-2010)。
7、山地森林質量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浙江省重點,2006-2009)。
8、上海郊區林地生態經濟高效復合經營模式研究與示范(市院合作,2006-2009)。
9、沿海陸地防臺風防護林體系研究與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9-2013)。
10、長江口淤泥質海岸防護林結構優化與經營技術試驗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專題。
11、江淮分水嶺植被恢復與麻櫟炭用林高效培育技術試驗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專題。
12、典型紅壤坡地水土流失治理與植被恢復技術試驗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專題。
科研成果:
1、2007.國家科學技術獎,長江中下游山丘區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
2、2005.首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青檀人工林栽培機理及定向培育技術。
3、2002.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火炬松濕地松工業用材林高效集約栽培模式。
4、1992.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獎,水網區生態林業良循環綜合技術。
5、1999.安徽省林業科學技術進步獎,集約經營人工林環境保護效應的研究。
主要著作或代表性的論文:
1、 長江中下游山丘區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2007.中國林業出版社。
2、 火炬松光合生理生態特性研究,2004.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 火炬松林生理生態特性及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2003.南京林業大學博士論文。
4、 火炬松樹干液流的研究,2003.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5、 論安徽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2001.生態經濟,安徽首屆科技論壇二等獎。
6、 濕地松新造幼林地水土流失規律研究,1999.林業科學,省優秀論文二等獎。
7、 皖中地區火炬松優良種源的綜合評定,1998.林業科學研究,省優秀論文三等獎。
8、 天長水網區生態林業工程研究,1990,生態經濟,省優秀論文二等獎。
期刊論文:
1 麻櫟種源林葉片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的變異 優先出版 張慧; 郭衛紅; 楊秀清; 韓有志; 虞木奎; 吳統貴 應用生態學報 2016/07
2 山梔子幼苗表型可塑性對不同光環境的響應 成向榮; 周俊宏; 陳永輝; 武克壯; 虞木奎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16/01
3 刈割對五節芒化感作用及次生代謝物質的影響 舒駿; 成向榮; 虞木奎; 張慧 草地學報 2016/01
4 林窗大小對白背三七生長及營養成分的影響 優先出版 毛玉明; 喬衛陽; 武克壯; 虞木奎; 成向榮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6/01
5 施肥對麻櫟人工林生長及熱值的影響 姚婕; 虞木奎 中國農學通報 2016/01
6 紫楠幼苗生長、葉性狀和生物量分配對林窗不同生境的響應 周俊宏; 成向榮; 虞木奎; 諸葛建軍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5/12
7 草甘膦添加表面活性劑對五節芒生理生化活性的影響 舒駿; 周俊宏; 成向榮; 虞木奎; 張雷 林業科學研究 2015/05
8 沿海防護林網防風效應數值模擬研究 張雷; 董毅; 虞木奎; 吳統貴 中國農學通報 2015/28
9 兩種除草劑對五節芒的防除試驗 舒駿; 高大海; 郁慶君; 陳斌; 成向榮; 虞木奎 廣東農業科學 2015/03
10 新造林地五節芒防治試驗 周俊宏; 毛斌; 舒駿; 成向榮; 虞木奎 浙江林業科技 2014/05
11 麻櫟不同種源的表型性狀變異分析 張元燕; 虞木奎; 方炎明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4/03
12 不同光環境對紫背天葵和白背三七生長及光合熒光特性的影響 成向榮; 舒駿; 劉佳; 王婉; 虞木奎 西北植物學報 2014/07
13 間伐對杉木人工林碳儲量的長期影響 徐金良; 毛玉明; 成向榮; 虞木奎 應用生態學報 2014/07
14 沿海地區滇楸無性系幼齡林對比測定及選擇研究 吳倩婷; 顧沈華; 王婉; 成向榮; 虞木奎 中國農學通報 2014/16
15 撫育間伐對杉木人工林生長及出材量的影響 徐金良; 毛玉明; 鄭成忠; 范榮德; 周世水; 陳永輝; 成向榮; 虞木奎 林業科學研究 2014/01
16 間伐對杉木人工林土壤酶和活性有機碳的短期影響 成向榮; 袁健軍; 劉佳; 舒駿; 虞木奎 中國農學通報 2014/04
17 間伐對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樣性及其營養元素現存量影響 成向榮; 徐金良; 劉佳; 虞木奎 生態環境學報 2014/01
18 施肥對楸樹生長及葉片熒光特征的影響 吳倩婷; 潘玲華; 路曉宏; 王婉; 余雪標; 虞木奎 浙江林業科技 2013/06
19 沿海地區楸樹無性系幼林對比測定及選擇研究 袁濤; 吳倩婷; 成向榮; 王婉; 虞木奎 中國農學通報 2013/28
20 海水水淹下海濱木槿和蠟楊梅幼苗葉片的光合作用及其影響因子研究 優先出版 顧沈華; 虞木奎; 楊杰; 徐建兵; 孫海菁; 吳統貴 濕地科學 2013/03
21 NaCl脅迫對3個楸樹無性系苗期根系特征的影響 吳統貴; 顧沈華; 顏福彬; 吳敏霞; 王臣; 虞木奎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3/02
22 關于林下經濟發展的探討 王宗星; 馮博杰; 高智慧; 高立旦; 虞木奎 浙江農業科學 2013/04
23 馬尾松復層林伴生樹種生長及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舒駿; 江斌; 成向榮; 虞木奎; 王婉 中國農學通報 2013/10
24 安徽省砂姜黑土立地區劃和造林樹種選擇 吳中能; 苗婷婷; 劉德勝; 劉群; 虞木奎; 方升佐 林業科技開發 2013/02
25 林茶復合條件下茶樹光合特性與熒光參數的研究 王婉; 沈漢; 舒駿; 虞木奎; 成向榮; 吳統貴 湖南農業科學 2013/05
26 上海濱海地區風況時空分布研究 董毅; 王宗星; 吳統貴; 虞木奎; 成向榮; 段溪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3/01
27 夾竹桃光合及熒光特性對海岸線距離的響應 董毅; 吳統貴; 顧建明; 虞木奎; 成向榮; 段溪; 王臣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2/12
28 不同林齡雜交楝(Azadirachta indica×Melia azedarach)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成向榮; 虞木奎; 周衛兵; 何禎祥 中國農學通報 2012/31
29 立地條件對麻櫟人工林碳儲量的影響 成向榮; 虞木奎; 吳統貴; 張春祥; 曾廣泉 生態環境學報 2012/10
30 兩種消浪樹種幼苗光合特性對模擬潮汐水淹的響應 吳統貴; 袁濤; 王宗星; 吳明; 虞木奎; 孫海菁 植物研究 2012/05
31 麻櫟種源間苗期生長性狀及遺傳穩定性差異分析 劉志龍; 方升佐; 虞木奎; 唐羅忠; 陳厚榮; 李武志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5
32 不同間伐強度下麻櫟人工林碳密度及其空間分布 成向榮; 虞木奎; 葛樂; 張春祥; 王婉 應用生態學報 2012/05
33 不同處理下的麻櫟扦插成活率和內含物含量 唐羅忠; 趙丹; 田野; 楊玉娟; 虞木奎 福建林學院學報 2012/02
34 麻櫟成熟合子胚外植體體胚發生和植株再生 廖婧; 方炎明; 虞木奎 西北植物學報 2012/02
35 施肥對麻櫟人工林碳密度及休眠期土壤呼吸的影響 葛樂; 成向榮; 段溪; 虞木奎; 劉志龍 生態學雜志 2012/02
36 不同種源麻櫟種子和苗木性狀地理變異趨勢面分析 劉志龍; 虞木奎; 馬躍; 唐羅忠; 方升佐 生態學報 2011/22
37 杭州灣濱海灘涂鹽基陽離子對植物分布及多樣性的影響 吳統貴; 吳明; 虞木奎; 蕭江華; 成向榮 生態學報 2011/20
38 黃土高原農牧交錯帶SVAT系統能量平衡模擬 成向榮; 虞木奎; 黃明斌; 邵明安 草業學報 2011/05
39 濕地松林下6樹種光合日變化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吳統貴; 曾廣泉; 肖楊根; 姚婕; 虞木奎; 成向榮; 王臣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5
40 杉木林下套種不同樹種對土壤改良效應初探 葛樂; 虞木奎; 成向榮; 凌高潮; 吳統貴; 劉志龍; 王宗星; 張翠 土壤通報 2011/04
41 模擬海平面上升對海濱木槿滲透調節的影響 王宗星; 吳統貴; 虞木奎; 孫海菁; 段溪; 董毅 生態科學 2011/04
42 不同郁閉度林茶復合模式對茶樹光合日變化的影響 馬躍; 劉志龍; 虞木奎; 徐慶玲; 傅強; 趙樟 中國農學通報 2011/16
43 麻櫟莖段體胚發生和組織學觀察初報 優先出版 廖婧; 方炎明; 虞木奎 植物研究 2011/05
44 櫟樹繁殖生物技術進展 方炎明; 張聰穎; 虞木奎; 蔡奇英; 廖婧; 林劍雯; 丁帆 生物技術通報 2011/04
45 紅壤區受損濕地松林下6樹種光合特性 吳統貴; 曾廣泉; 周曉萍; 歐陽向東; 虞木奎; 成向榮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11/02
46 沿海基干林帶結構調控對林分冠層結構參數及林地土壤的影響 成向榮; 虞木奎; 張翠; 王宗星; 葛樂; 吳統貴 生態學雜志 2011/03
47 林藥復合系統林下植物光合特性對生長光強的響應 吳統貴; 虞木奎; 孫海菁; 李會欣; 張翠; 成向榮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1/02
48 9個楸樹無性系對鹽脅迫的差異響應 王臣; 虞木奎; 王宗星; 張翠; 吳統貴; 成向榮; 陶靜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2
49 濱海圍墾地2種木本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張翠; 吳統貴; 方炎明; 王臣; 成向榮; 虞木奎 福建林學院學報 2011/01
50 不同林農復合經營模式的生物量比較研究 方建民; 劉洪劍; 虞木奎; 劉志龍; 王臣 安徽林業科技 2011/01
51 杭州灣北岸沿海防護林冠層結構及林下光環境 成向榮; 馮利; 虞木奎; 劉志龍; 張翠; 王宗星; 葛樂 浙江林學院學報 2010/06
52 杭州灣濱海濕地蘆葦生物量及N、P儲量動態變化 吳統貴; 吳明; 虞木奎; 蕭江華 中國環境科學 2010/10
53 植物光合特性對水淹脅迫的響應機制 王宗星; 吳統貴; 虞木奎 世界林業研究 2010/05
54 上海市郊沿海防護林防護效應的研究 王宗星; 虞木奎; 成向榮; 朱春玲; 汪杰; 張翠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0/03
55 鹽脅迫下3個楸樹無性系光合特征研究 王臣; 虞木奎; 張翠; 吳統貴; 袁健軍; 周成云 林業科學研究 2010/04
56 兩種消浪植物光合特征對起壟高度的響應 吳統貴; 虞木奎; 張翠; 成向榮; 王臣; 王宗星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4
57 麻櫟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 趙丹; 諸葛強; 唐羅忠; 虞木奎 中國農學通報 2010/15
58 兩種立地條件下麻櫟人工林地上部分養分的積累和分配 唐羅忠; 劉志龍; 虞木奎; 方升佐; 趙丹; 王子寅 植物生態學報 2010/06
59 間伐對生態公益林冠層結構及土壤養分的影響 成向榮; 馮利; 虞木奎; 吳統貴; 孫海菁; 王宗星; 張翠 生態環境學報 2010/02
60 不同松樹雜種F_1代在浙北和皖南的生長差異及其早期評選 欒啟福; 姜景民; 張建忠; 虞木奎; 劉昭息 林業科學研究 2010/01
61 濱海圍墾地紅葉椿光合特性研究 張翠; 虞木奎; 王宗星; 葛樂; 朱春玲; 成向榮; 吳統貴 湖南農業科學 2010/03
62 浙西低山區森林小氣候時空動態特征 劉志龍; 虞木奎; 成向榮; 王臣; 王宗星; 葛樂 林業科技開發 2010/01
63 麻櫟資源研究進展及開發利用對策 劉志龍; 虞木奎; 唐羅忠; 方升佐 中國林副特產 2009/06
64 果農復合經營模式效益分析——以上海市南匯區桃樹-青菜復合模式為例 火建福; 汪杰; 虞木奎 林業科技情報 2009/04
65 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質量指標篩選——以南京市為例 單奇華; 俞元春; 張建鋒; 虞木奎; 成向榮 土壤 2009/05
66 不同農林復合系統小氣候日變化特征研究 方建民; 虞木奎; 劉志龍; 王臣; 劉洪劍 中國園藝文摘 2009/09
67 殼斗科4個樹種木材基本密度及燃燒值的變異分析 劉志龍; 虞木奎; 方升佐; 唐羅忠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09/04
68 鹽脅迫對不同種源麻櫟葉片光合特征的影響 王標; 虞木奎; 孫海菁; 成向榮; 單奇華; 方炎明 應用生態學報 2009/08
69 不同地理種源麻櫟苗期變異和初步選擇 劉志龍; 虞木奎; 唐羅忠; 方升佐; 王新洋; 張春祥; 曹一達 林業科學研究 2009/04
70 黃土高原農牧交錯帶人工喬灌木林冠截留 成向榮; 黃明斌; 邵明安; 虞木奎 生態學雜志 2009/07
71 江淮丘陵地區麻櫟人工林地上部分能量現存量研究 劉志龍; 虞木奎; 方升佐; 唐羅忠; 丁伯讓; 張春祥; 曹一達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4
72 三種林-茶復合林分中環境因子和茶的光合特征參數的日變化規律 劉志龍; 方建民; 虞木奎; 王臣; 劉洪劍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09/02
73 3種林茶復合系統小氣候特征日變化研究 劉志龍; 方建民; 虞木奎; 王臣; 劉洪劍 林業科技開發 2009/02
74 不同種源麻櫟種子形態特征和營養成分含量的差異及聚類分析 劉志龍; 虞木奎; 唐羅忠; 方升佐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09/01
75 沿海防護林工程營建技術研究綜述 成向榮; 虞木奎; 張建鋒; 單奇華 世界林業研究 2009/01
76 不同種源麻櫟苗期生長性狀差異及聚類分析 王標; 虞木奎; 王臣; 方炎明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08/04
77 雨雪冰凍重災區濕地松受害情況調查及其原因初步分析 欒啟福; 盧萍; 肖復明; 姜景民; 虞木奎 林業科學 2008/11
78 不同林農復合系統光合特征及環境因子日變化規律研究 方建民; 虞木奎; 劉志龍; 王臣; 劉洪劍 安徽林業科技 2008/03
79 發展坡地農用林業 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方敏瑜; 張建鋒; 陳益泰; 虞木奎; 孫海菁 湖北林業科技 2008/02
80 立地條件及撫育措施對麻櫟人工林生長的影響 唐羅忠; 虞木奎; 嚴春風; 劉志龍; 方升佐 福建林學院學報 2008/02
81 成土母巖和條齡對青檀檀皮質量的影響 方升佐; 崔同林; 虞木奎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7/02
82 濕地松撫育間伐技術及林分收獲 邱輝; 虞木奎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5
會議論文:
1 麻櫟種源的RAPD分析(英文) 張元燕; 方炎明; 虞木奎; 周曉麗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植物學:現在與未來——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八十周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3-10-13
2 麻櫟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 趙丹; 諸葛強; 唐羅忠; 虞木奎 第九屆中國林業青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0-07-31
沿海生態工程研究組
沿海地區是我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臺風及其伴生災害頻發地區,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生態建設有更高的需求,是我國典型生態脆弱區之一,加強該區生態工程建設,提高工程建設和管理質量,提升工程生態服務功能,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正是基于這種背景,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在原人工林培育研究組的基礎上,成立了沿海生態工程研究組,期望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一、 科研團隊介紹:
1 虞木奎研究員,生態學博士,學科負責人,首席專家,負責學科發展方向、發展計劃和發展目標,主要研究林業生態工程的規劃與評價,系統構建與生態系統管理,著重研究林業生態工程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
2 成向榮助理研究員,土壤學博士,專家助理,主要研究林業生態工程構建技術,著重研究生態工程土壤-植被-氣候間物質能量傳輸與轉化;
3 孫洪剛助理研究員,森林培育學博士,專家助理,主要研究林業生態工程系統管理技術,著重研究生態工程的模擬技術和模型構建;
4 吳統貴助理研究員,森林生態學博士,專家助理,主要研究重要生態過程與機理,著重研究生態工程系統種間關系及功能評價。
5 客座研究員和博、碩士研究生,獨立或協助開展林業生態工程相關研究。
二、 研究區域和對象
研究區域:本方向立足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面向全國的林業生態工程。
研究對象:以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沿海、長江中下游、淮河太湖防護林,生態公益林等為重點,兼顧地方重點林業生態工程。
三、 主攻方向及研究重點
1、林業生態工程的規劃與評價
根據工程區域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特點,按照主導功能優先、兼顧多效益的原則,運用生態學、環境科學、系統工程學、森林培育學和生態經濟理論等,研究林業生態工程區域總體優化布局、時空結構設計、食物鏈結構設計及特殊生態工程設計,同時研究林業生態工程的效益監測評估和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
2、林業生態工程構建關鍵技術研究
遵循主導功能優先、兼顧多效益的原則,開展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的研究,重點包括:生態脆弱區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多功能樹種開發與高效培育技術,林農復合系統模式構建和系統經營技術,低質低效林改造技術,復層異齡林構建技術、工業原料林和珍貴用材林高效培育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體系等研究。
3、林業生態工程生態系統管理技術研究
以穩定、高效、可持續為目標,開展林業生態工程生態系統管理技術的研究,重點包括:穩定長效時空配置與調控技術,生態服務功能提升技術,高效碳匯林經營、培育技術,非木質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適度合理的人工干擾和3S技術的應用等技術促成林業生態工程生態系統功能的穩定高效發揮。
4、林業生態工程重要生態過程和機理研究
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系統管理提供理論依據,開展林業生態工程重要生態過程和機理研究,重點包括:主要樹種及伴生植物品種生理生態特性,主要模式種間關系,生態系統生物調控過程,土壤-植被-氣候間物質能量傳輸與轉化等方面的研究。
四、 學科特色
本方向圍繞提升林業生態工程生態服務功能,持續協調發揮林業生態工程的景觀、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目標,以立地控制和遺傳控制為基礎,以結構配置與調控為重點,以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為手段,研究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與評價、系統構建與生態系統管理、生態過程與機理等,為亞熱帶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五、 承擔研項目
1、沿海陸地防臺風防護林體系研究與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9-2013)
2、沿海防護林體系構建技術試驗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2010)
3、長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生態退化區植被恢復技術試驗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2010)
4 、楸樹珍貴用材林培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7-2011)
5、高碳匯人工林培育關鍵技術引進(國家“948”計劃,2008-2011)
6、麻櫟炭用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007-2011)
7、濱海植被系統構建模式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上海市重點,2008-2010)
8、山地森林質量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浙江省重點,2006-2009)
六、 成果及獎勵
1 2007.國家科學技術獎,長江中下游山丘區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二等獎,排序第四;
2 2005.首屆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青檀人工林栽培機理及定向培育技術研究,二等獎,排序第二;
3 2002.安徽省科學技術獎,火炬松濕地松工業用材林高效集約栽培模式的研究,三等獎,排序第一;
4 1999.安徽省林業科學技術進步獎,集約經營人工林環境保護效應的研究,一等獎,排序第一;
5 1992.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水網區生態林業良循環綜合技術,四等獎,排序第二;
6 2008. 國家林業局主持驗收鑒定,退耕還林區林農復合經營技術,排序第一;
7 2006.國家林業局主持驗收鑒定,桑橙引種及栽培技術研究,排序第一;
8 2001.安徽省第三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濕地松新造幼林地水土流失規律的研究,二等獎,排序第一;
9 1991.安徽省第三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天長水網區生態林業工程研究,二等獎,排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