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斌,1963年生,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學位委員、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資源工程與環境修復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曾獲2項省部級獎和香港獲裘搓基金會Croucher Fellowship。
曾主持或參與編寫《“十一五”中國生物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十五”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環境污染與防治技術發展戰略》、國務院《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中國科學院農業科技發展規劃》、《中國科學院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生態與環境領域)》等戰略規劃報告。
目前,領導一個由30多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該團隊強調跨專業和交叉學科研究,成員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20多個不同院校,涉及的專業包括: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地理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應用化學、地球化學、信息技術等。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0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
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
1993年,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至今。先后到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從事客座研究。
1996年起任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學術兼職:
1、國際水協(IWA)污泥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顧問。
3、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肥料與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
4、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5、北京市土壤學會副理事長。
6、北京市農學會副理事長。
7、中國物理學會同步輻射分會常務理事。
8、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同步輻射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9、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西大學、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等10多家大學和科研機構擔任學術兼職。
10、擔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Pedosphere》、《中國農業科學》、《環境科學學報》、《生態學報》、《土壤學報》、《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地理研究》等10多家學術期刊的編委。
主講課程:
1、環境修復與資源工程。
2、污染生態學。
3、廢棄物資源化與污染環境修復工程實驗技能培訓。
4、土壤植物營養與生態環境系列講座。
5、生活安全——問題與對策系列講座。
6、土壤與植物營養系列講座。
招生信息:
招生專業:環境科學
招生方向:環境修復、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工程。
培養研究生情況:
培養研究生近40名、博士后10余名。
研究領域:
環境修復、廢棄物生物無害化與資源化、土壤環境質量與風險評價。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5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
1、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控制區劃方法與應用, 主持, 部委級, 2014-04--2016-04
2、南方地區農田污染修復技術示范, 主持, 部委級, 2014-12--2016-12
3、主持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重點課題:“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
4、973課題:“植物對幾種重要金屬元素的富集機理與植物冶煉”。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農田重金屬污染的環境生物地球化學與植物修復”。
6、中科院重點項目:“典型地區土壤污染風險評價與生物修復”。
7、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城市污泥高效低耗快速堆肥與復合肥生產成套技術”。
8、亞洲銀行項目:“于橋水庫庫周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利用”。
9、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風險與對策”。
10、國家863重點課題“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與示范”,2001~2005年,1460萬元。
11、國家863重點項目“礦山周邊重金屬污染土壤的聯合植物修復技術與示范”,2001~2005年,1520萬元。
12、國家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廣西環江大環江流域重金屬污染農田的修復治理示范工程”(一期),2010~2012年,2650萬元。
13、“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城市污泥高效低耗快速堆肥與復合肥生產成套技術”1995~2000年。
14、主持完成10余項工程項目(總投資10多億元):“秦皇島市污泥生物處理(200噸/日)工藝和設備”、“長春市城市污泥生物堆肥處理(400噸/日)工程”、“山東壽光市造紙污泥(300噸/日)堆肥與制肥工程”、“上海松江區城市污泥(120噸/日)生物無害化處理工程”、“山東日照市城市污泥(120噸/日)生物無害化處理工程”、“云南馳宏鋅鍺股份公司重金屬污染場地修復工程”、“云南錫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尾礦區土地復墾和土壤修復工程”、“廣西環江縣重金屬污染農田的植物修復工程”。
主要學術成就:
在國際上發現第一種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開發出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復技術,在湖南郴州市建立第一個植物修復示范工程并先后在云南省和廣西等地開展產業化示范工作;采用基于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同步輻射(SR)等新技術手段,對超富集植物中砷的微區分布和價態變化等重要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揭示了超富集植物對砷的富集機理;揭示了北京市土壤重金屬區域分異規律和土地利用對重金屬積累的影響,建立了區域性土壤重金屬監測和風險評價方法和信息系統;主持開展了我國南方金屬礦山開采對土地環境質量與食物鏈影響的系統調查研究;對土壤和食物鏈中砷等重金屬的環境行為開展了近20年的系統研究,在砷的環境化學及環境生物地球化學方面做出了重要學術貢獻;開發出有機廢棄物自動化控制堆肥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并主持完成多個大規模的污泥自動控制生物堆肥工程。因在植物修復和固體廢棄物資源化領域中做出重要貢獻而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1. “畜禽糞便快速堆肥自動控制系統”示范廠建設與技術推廣 陳同斌; 高定; 續玉紅; 李艷霞; 鄭國砥; 鄭玉琪; 黃啟飛; 羅維; 張義安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中科博聯環保高新技術有限公司 2005-01-01
2. 污泥高效低耗堆肥與復合肥制備成套技術 王敏健; 陳同斌; 樊耀波; 李艷霞; 魏源送; 張增強; 李承強; 韋朝陽; 徐紅; 黃啟飛; 王菊思; 高定; 賈智萍; 金燕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0-06-01
3. 不同類型區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優化模式與技術體系集成 封志明; 李飛; 劉愛民; 樊江文; 王智平; 田長彥; 王德健; 姚治君; 陳同斌; 李繼由; 許毓英; 李季; 胡春勝; 呂昭智; 呂耀; 梁飆; 周健民; 曾江海; 黃文秀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00-12-06
4. 城市污泥工業化快速堆肥及復合肥制備成套技術 陳同斌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農業生態與環境技術實驗站 2002-01-01
5. 區域土壤(蔬菜)重金屬污染與健康風險評估的成套技術及應用 陳同斌; 雷梅; 鄭袁明; 宋波; 楊軍; 羅金發; 黃澤春; 高定; 鄭國砥; 李曉燕; 傅樺; 張承軍; 陳煌; 武斌; 謝云峰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2002-12-16
6. 區域土壤(蔬菜)重金屬污染現狀與風險評估的成套技術與應用 陳同斌; 雷梅; 鄭袁明; 黃澤春; 宋波; 羅金發; 高定; 鄭國砥; 廖曉勇; 閻秀蘭; 楊軍; 劉艷青; 翟麗梅; 謝華; 肖細元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2-12-16
7. 超高堆體糞渣污泥好氧堆肥新工藝研究 王輝; 陳繼東; 黃建東; 王芙蓉; 陳同斌; 高定; 孫立明; 羅新傳; 鄭堯; 鄭國砥; 周超 【科技成果】深圳市玉龍坑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 深圳市人民公園管理處;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07-12-11
8. 北京市農業再生水灌溉利用監測評價與影響研究 劉洪祿; 吳文勇; 李其軍; 郝仲勇; 王子健; 陳同斌; 張鳳剛; 許翠平; 曹岳; 楊培嶺; 黃冠華; 楊勝利; 徐小元; 武菊英; 馬明; 師彥武; 劉操; 劉立才; 張少文; 馬福生; 閆兆成; 趙立新; 何舂立; 馬梅; 許宜平; 陳穎; 楊軍; 鄭袁明; 黃澤舂; 馮紹元; 李法虎; 左海濤; 劉玉忠; 劉雪峰; 張超品; 張連山; 左增禮 【科技成果】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市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 北京市大興區水務局; 北京市通州區水務局 2008-03-28
9. 昆明市城市污泥資源化利用及環境風險控制 何潔; 陳同斌; 張旭; 鄭國砥; 白濤; 肖丹; 陳冬; 曲燕; 林芳; 趙建勛; 高定; 岳波; 杜偉 【科技成果】昆明市城市排水監測站;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10-02-26
10. 再生水灌溉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劉洪祿; 吳文勇; 許翠平; 郝仲勇; 尹世洋; 寶哲; 武菊英; 王子健; 馬福生; 陳同斌; 楊勝利; 張耀庭; 李曉娜; 王多春; 段招軍; 馬明; 祁興會; 牛勇; 邸蘇闖; 潘興瑤; 張少文; 馬志軍; 楊軍; 苗長春; 厡桂霞; 王東紅; 馬東春; 劉雪峰; 呂新; 馬懷宇; 王軍濤; 孫維紅; 韓啟彪; 徐義軍; 仝國棟; 閻紅 【科技成果】北京市水利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華中科技大學; 北京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 北京市大興區南紅門水務所; 北京市大興區水利技術推廣中心站 2010-07-23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
1 | 一種堆肥物料壓縮特性測定裝置及測定方法 | 岳波;陳同斌;黃啟飛;鄭國砥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16-07-04 | 2016-09-07 |
2 | 一種利用耐寒冬油菜品種冬季修復鎘鉛污染農田的方法 | 楊俊興;雷梅;郭俊娒;楊軍;萬小銘;陳同斌;顧松圃;郭廣慧;盧一富;李真理;曹柳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6-05-20 | 2016-09-07 |
3 | 一種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工廠化育苗方法 | 雷梅;萬小銘;陳同斌;周廣東;周小勇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12-15 | 2016-03-23 |
4 | 一種便攜式土壤/污泥快速干燥箱 | 雷梅;周廣東;杜國棟;陳同斌;周小勇;楊軍;萬小銘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1-06 | 2015-04-22 |
5 | 一種植物種苗專用運輸箱 | 雷梅;周廣東;陳同斌;萬小銘;周小勇;楊軍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5-01-06 | 2015-04-22 |
6 | 室內水分蒸發量的測定裝置 | 高定;蔡璐;陳同斌;鄭國砥;劉洪濤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2-10-29 | 2013-06-05 |
7 | 一種用于堆肥的除臭材料及制法和應用 | 鄭國砥;陳同斌;高定;陳俊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2-05-14 | 2012-09-19 |
8 | 一種測定好氧發酵物料含水率的方法和裝置, 專利號: 201210133135.5 | 陳同斌;蔡璐;高定;鄭國砥;陳俊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2-04-28 | 2012-08-29 |
9 | 快速檢測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及空間分布的方法與裝置 | 陳同斌;武斌;雷梅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8-07-09 | 2009-08-26 |
10 | 測定堆肥堆體沉降和容重的方法與裝置, ZL.2007 10064596.1 | 岳波;陳同斌;高定;鄭國砥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7-03-21 | 2008-09-24 |
11 | 籽粒莧在修復鎘污染土壤中的應用 | 李志安;李凝玉;鄒碧;陳同斌;任海;夏漢平;王法明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7-08-06 | 2008-01-16 |
12 | 一種用于植物修復砷污染土地的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 | 陳同斌;廖曉勇;肖細元;謝華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6-05-12 | 2007-11-14 |
13 | 一種提高堆肥成功率的方法和裝置 | 高定;陳同斌;鄭國砥;劉斌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6-04-10 | 2007-10-17 |
14 | 利用植物修復砷污染土壤的方法 | 廖曉勇;陳同斌;閻秀蘭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5-12-15 | 2007-06-20 |
15 | 砷污染水體的植物修復方法及裝置 | 陳同斌;閻秀蘭;黃澤春;廖曉勇;劉穎如;雷梅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5-12-14 | 2007-06-20 |
16 | 含砷物質安全焚燒的方法 | 閻秀蘭;陳同斌;廖曉勇;黃澤春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5-12-02 | 2007-06-13 |
17 | 利用蜈蚣草孢子進行快速組培繁殖的方法 | 陳同斌;莫良玉;廖曉勇;雷梅;黃澤春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5-10-27 | 2007-05-02 |
18 | 一種砷污染水體修復方法和裝置 | 陳同斌;閻秀蘭;陳陽;黃澤春;雷梅;廖曉勇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5-09-22 | 2007-03-28 |
19 | 利用超富集植物水麻柳修復鉛污染土壤的方法 | 劉曉海;高云濤;賀彬;王志蕓;寧平;曾向東;王偉;陳同斌;廖曉勇;董琨;文斌 | 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06-07-31 | 2007-01-31 |
20 | 一種利用超富集植物短萼灰葉修復鉛污染土壤的方法 | 劉曉海;高云濤;賀彬;王志蕓;寧平;曾向東;王偉;陳同斌;廖曉勇;董琨;文斌 | 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06-07-27 | 2007-01-24 |
21 | 超富集植物修復鉛污染土壤的應用及其方法 | 劉曉海;高云濤;賀彬;王志蕓;寧平;曾向東;王偉;陳同斌;廖曉勇;董琨;文斌 | 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 中國專利 | 2006-07-14 | 2007-01-03 |
22 | 一種地毯式草皮基質的制備方法 | 陳同斌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2-12-11 | 2004-06-23 |
23 | 一種修復砷污染環境的方法 | 陳同斌;安志裝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2-11-27 | 2004-06-09 |
24 | 一種堆肥處置方法 | 陳同斌;高定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2-11-25 | 2004-06-09 |
25 | 一種測量疏松固體介質中氧氣含量的裝置 | 陳同斌;鄭玉琪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1-09-06 | 2003-03-19 |
26 | 一種治理砷污染土壤的方法 | 陳同斌;韋朝陽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27 | 一種自動控制的冬季堆肥輔助裝置 | 陳同斌;黃啟飛;高定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28 | 一種用于堆肥的自動控制裝置 | 陳同斌;高定;黃啟飛 | 陳同斌;高定;黃啟飛 | 中國專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29 | 一種緩釋復合肥的制備方法 | 陳同斌;高定;黃啟飛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30 | 一種復合溫度探頭 | 陳同斌;高定;黃啟飛 | 陳同斌;高定;黃啟飛 | 中國專利 | 2001-07-18 | 2003-02-19 |
31 | 一種連續、自動測量疏松固體介質中氧氣含量的裝置 | 陳同斌;鄭玉琪 | 陳同斌;鄭玉琪 | 中國專利 | 2002-08-21 | 2003-02-19 |
發表學術論文220余篇(SCI收錄40篇),主編論(譯)著8冊。
出版專著:
1《拯救走向荒蕪的土地》陳同斌 商務印書館 2001-01
2《環境生物修復技術》吳啟堂 陳同斌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7-01
發表英文論文:
1. Huang Ze-Chun, Chen Tong-Bin (通訊作者), Lei Mei, et al. Difference of toxicity and accumulation of methylated and Inorganic arsenic in arsenic-hyperaccumulating and hypertolerant pla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5106-5111
2. Chen Tong-Bin, Wei Chao-Yang, Huang Ze-Chun, et al. Arsenic hyperaccumulator Pteris vittata L. and its arsenic accumul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學通報), 2002, 47:902-905.
3. Chen Tong-Bin, Zheng Yuan-Ming, Lei Mei, et al.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urface soils from urban parks of Beijing, China. Chemosphere, 2005, 60: 542- 551
4. Yang Jun, Huang Ze-Chun, Chen Tong-Bin (通訊作者), et al. Predicting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Pb-increased lands in sewage-irrigated region: A case study in Beijing, China. Geoderma, 2008. 147(3-4): 192-196.
5. Yue Bo, Chen Tong-Bin (通訊作者), Gao Ding, et al. Pile settlement and volume reduction measurement duringforced-aeration static composting, 2008, 52:635-642.
6. Lei Mei, Chen Tong-Bin (通訊作者), Huang Ze-Chun, et al. Simultaneous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lead and arsenic in co-hyperaccumulator Viola Principis H. De Boiss: An application of SRXRF microprobe. Chemosphere, 2008, 72:1491-1496
7. Li Wen-Xue, Chen Tong-Bin(通訊作者), Huang Ze-Chun, et al. Effect of arsenic on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and calcium distribution in arsenic hyperaccumulator Pteris vittata L. Chemosphere, 2006, 62: 803-809
8. Chen Tong-Bin et al. Assessment of trace metal distribution and contamination in surface soil of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7, 96: 61-68.
發表期刊論文:
1 湖南石門砷污染農田土壤修復工程 陳同斌; 楊軍; 雷梅; 萬小銘 世界環境 2016/04
2 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生態補償標準條件估值法研究——以廣西大環江流域為例 優先出版 嚴俊; 張學洪; 蔣敏敏; 丁洋; 陳同斌; 李海翔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6/04
3 城市污泥與調理劑混合堆肥過程中有機質組分的變化 優先出版 牛明杰; 鄭國砥; 朱彥莉; 趙馨玥; 高定; 陳同斌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6/04
4 城市污泥好氧發酵工程輔料單元設計與管理 王巧玲; 陳俊; 彭淑婧; 魏本平; 張學洪;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6/08
5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研究 孔祥娟; 王洪臣; 張辰; 陳同斌; 王飛; 唐建國; 譚學軍; 黃鷗; 何強; 戴曉虎; 劉洪濤; 劉偉巖; 丁威; 薛重華; 李海龍 建設科技 2016/07
6 不同品種蓖麻對鎘的響應及修復能力評價 張晗芝; 郭慶軍; 楊俊興; 陳同斌; 王堅; 王鑫; 陳剛; 邵春巖 生態環境學報 2016/03
7 畜禽屠宰污水廠臭氣治理工程設計與應用 彭淑婧; 陳俊; 鄭海霞; 李雪怡; 杜偉; 鄭國砥;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5/22
8 南京某生活垃圾轉運站臭氣治理 陳俊; 彭淑婧; 馬華敏; 張廣奇; 李雪怡; 鄭國砥; 高定;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5/20
9 土壤超標≠土壤污染 陳同斌 綠色環保建材 2015/10
10 Comparison of heavy metal removal efficiencies in fou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楊軍; 高定; 陳同斌; 雷梅; 鄭國砥; 周小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5/10
11 堆體pH值對污泥中壬基酚在生物好氧發酵過程中降解的影響 余杰; 潘濤; 趙淑霞; 鄭國砥; 陳同斌 環境工程 2015/S1
12 不同種群蜈蚣草中砷形態的X射線吸收光譜研究 萬小銘; 劉穎茹; 雷梅; 黃澤春; 陳同斌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5/08
13 污泥生物好氧發酵的脫水及其過程模擬研究進展 周海賓; 高定; 陳同斌; 鄭國砥; 陳俊; 蔡璐; 劉洪濤; 潘恬豪; 顧閏堯 中國給水排水 2015/14
14 CTB工藝在城市污泥與生活垃圾共發酵工程中的應用 陳俊; 王嬌; 郭康圣; 黃慧明; 王力剛; 李雪怡; 潘恬豪; 高定;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5/14
15 土壤污染調查加密布點優化方法構建及驗證 優先出版 謝云峰; 曹云者; 杜曉明; 徐竹; 柳曉娟; 陳同斌; 李發生; 杜平 環境科學學報 2016/03
16 北京市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屬污染風險評估 李雅嬪; 楊軍; 雷梅; 陳同斌; 鄭國砥; 劉樹慶 中國給水排水 2015/09
17 砷和磷在不同污染類型土壤中的競爭吸附動力學 王小玲; 馬杰; 顧明華; 陳同斌; 王學禮; 雷梅; 楊軍; 周小勇 生態環境學報 2015/04
18 便攜式X射線熒光儀測定土壤中鎳的精度研究(英文) 杜國棟; 雷梅; 周廣東; 陳同斌; 仇榮亮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5/03
19 鎘脅迫下蓖麻對鎘及礦質元素的富集特征 張晗芝; 郭慶軍; 楊俊興; 陳同斌; 陳輝; 申建秀; 朱光旭; 王鑫; 孫野 生態環境學報 2015/02
20 基于地統計條件模擬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范圍預測方法研究 謝云峰; 杜平; 曹云者; 柳曉娟; 陳同斌; 杜曉明; 李發生 環境污染與防治 2015/01
21 中國城市污泥重金屬區域分布特征及變化趨勢 郭廣慧; 陳同斌; 楊軍; 鄭國砥; 高定 環境科學學報 2014/10
22 土壤重金屬元素遷移模擬方法在礦集區適用性比較 喬鵬煒; 周小勇; 楊軍; 陳同斌; 雷梅 地質通報 2014/08
23 云南個舊錫礦區大屯盆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與生態風險評價 喬鵬煒; 周小勇; 楊軍; 雷梅; 陳同斌 地質通報 2014/08
24 酒精加工廢棄物與城市污泥混合高溫好氧發酵效果 潘恬豪;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劉洪濤; 周海賓 中國給水排水 2014/13
25 關于重金屬污染土壤風險控制區劃的研究與建議 陳同斌; 雷梅; 楊軍; 周小勇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4/03
26 有機固體廢物處理行業臭氣的產生與控制 朱彥莉; 鄭國砥; 高定; 牛明杰; 彭淑婧; 陳同斌; 劉洪濤 環境衛生工程 2014/02
27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進展 鄭海霞; 孔祥娟; 劉洪濤;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中國給水排水 2013/22
28 某鉛冶煉廠對周邊土壤質量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周小勇; 雷梅; 楊軍; 周廣東; 郭廣慧; 陳同斌; 萬小銘; 梁琪; 喬鵬煒 環境科學 2013/09
29 上海松江污泥智能好氧發酵處理工程的工藝調試 周海賓; 高定; 陳俊; 洪念; 潘恬豪; 陳同斌; 姚彬; 陸國平; 解龍; 黃超文; 李雪怡; 李智 中國給水排水 2013/16
30 北京市南沙河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特征及風險評價 朱光旭; 郭慶軍; 陳同斌; Marc Peters; 楊俊興; 張晗芝; 魏榮菲; 王春雨 生態學雜志 2013/08
31 翻拋對城市污泥好氧發酵過程中堆體溫度的影響 洪念; 陳俊; 高定; 鄭國砥; 張學洪;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3/11
32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生命周期評價 劉洪濤; 鄭海霞; 陳俊;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中國給水排水 2013/06
33 廣西壯族自治區城鎮污泥特性與處置方向 楊建勞; 劉洪濤; 陳同斌; 葉旭明; 張學洪; 鄭海霞; 黃振宏; 羅中會; 高定; 張軍; 李海翔 中國給水排水 2013/03
34 通過選種重金屬低積累甘蔗品種實現污染農田的生態修復(英文) 王學禮; 陳同斌; 雷梅; 宋波; 萬小銘; 李艷梅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2/04
35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對地下水的重金屬污染風險 馬闖; 楊軍; 雷梅; 陳同斌; 謝云峰; 李曉燕; 宋波; 劉洪祿; 吳文勇 地理研究 2012/12
36 生物濾池去除臭氣及VOCs的研究進展 郭瑞;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劉洪濤; 彭淑婧 中國給水排水 2012/23
37 污泥處理與處置工程的除臭工藝和材料 楊淇微; 高定; 鄭國砥; 陳同斌; 劉洪濤 中國給水排水 2012/23
38 污泥發酵產物在園林綠化領域的應用潛力與問題 高定; 劉洪濤; 陳同斌; 張悅; 楊榕; 王洪臣; 鄭國砥; 孔祥娟; 李雪怡; 盧忠華; 郝悅龍 中國給水排水 2012/21
39 智能控制污泥好氧發酵工藝的碳減排效果 鄭海霞; 劉洪濤; 陳同斌; 高定; 陳俊; 鄭國砥; 沈玉君 中國給水排水 2012/21
40 污泥發酵產物應用于草坪基質工程的經濟性分析 劉洪濤; 鄭海霞;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雷梅 中國給水排水 2012/21
41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國際發展趨勢與展望 余杰; 鄭國砥; 高定; 劉洪濤;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2/20
42 CTB工藝在長春市污泥處置工程中的應用 高定; 楊宏志; 陳俊; 李丹; 李永杰; 黃亮; 白月芬; 張元玲;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9
43 調理劑配比對污泥好氧發酵脫水和處理成本的影響 周海賓; 高定; 陳同斌; 馬闖; 鄭國砥; 劉洪濤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9
44 智能控制污泥好氧發酵工程的運行成本及其分析 劉洪濤; 陳同斌; 高定; 鄭海霞; 鄭國砥; 陳俊; 李雪怡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9
45 污泥發酵產物應用于草坪基質的伴生雜草辨識與溯源 劉洪濤; 陳俊; 高定; 鄭海霞; 鄭國砥; 陳同斌 生態環境學報 2012/09
46 污泥好氧發酵過程中強制通風對溫度與脫水的調控 蔡璐; 高定; 陳同斌; 鄭國砥; 劉洪濤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7
47 污泥好氧生物發酵過程中勻翻對溫度與脫水的影響 蔡璐; 高定; 陳同斌; 鄭國砥; 劉洪濤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7
48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對作物的重金屬污染風險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劉洪濤; 楊軍; 徐汭祥; 楊蘇才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5
49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屬污染風險 高定; 鄭國砥; 陳同斌; 劉洪濤; 楊軍; 楊蘇才; 高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5
50 污泥好氧生物發酵過程的含水率原位監測方法 蔡璐; 高定; 陳同斌; 鄭國砥; 劉洪濤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3
51 智能控制污泥好氧發酵一體化裝置的工程應用 馬闖; 高定; 劉洪濤; 鄭國砥; 陳俊; 李雪怡; 黃超文; 沈玉君; 蔡璐; 郭瑞; 周海賓;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3
52 武漢市兒童多途徑鉛暴露風險評估 郝漢舟; 陳同斌; 吳基良; 雷梅; 田輝; 祖文普; 鐘學斌 環境科學 2012/06
53 從泥質特點看城鎮污泥處置方向 陳同斌 水工業市場 2012/06
54 污泥堆肥含水率監測方法的選擇與探討 蔡璐; 陳同斌; 劉洪濤; 高定; 鄭國砥 環境科學學報 2012/06
55 城市污泥好氧發酵處理技術現狀與對策 陳俊; 陳同斌; 高定; 李君; 張軍; 鄭國砥; 劉洪濤 中國給水排水 2012/11
56 新型調理劑CTB-2污泥堆肥的氧氣時空變化特征研究 馬闖; 高定; 陳同斌; 鄭國砥; 劉洪濤; 周海濱 生態環境學報 2012/05
57 城市污泥生物好氧發酵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及其影響因素 余杰; 鄭國砥; 高定; 劉洪濤; 陳同斌 生態學報 2012/07
58 不同浸提方法對土壤及蜈蚣草中砷形態浸提效果 馬杰; 韓永和; 周小勇; 王洪波; 雷梅; 李艷梅; 陳同斌 現代儀器 2012/02
59 碳源對工業污染場地土壤中HCHs和DDTs降解的促進作用 雷梅; 梁琪; 楊蘇才; 陳同斌; 楊軍; 馬杰 環境科學學報 2012/02
60 城市污泥堆肥過程中堆體表面沉降及減容率的研究 岳波;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劉斌 環境工程學報 2011/12
61 中國城市污泥土地利用關注的典型有機污染物 余杰;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生態學雜志 2011/10
62 利用有機碳同位素組成辨識土壤污染過程的方法初探 郭慶軍; 陳同斌; 楊軍; Harald Strauss; 雷梅; 朱光旭; 李艷梅; 周小勇; 李曉燕 環境科學 2011/10
63 利用不同形態硫同位素組成辨識土壤污染過程的方法初探 郭慶軍; 陳同斌; 楊軍; Harald Strauss; 雷梅; 朱光旭; 李艷梅; 周小勇 環境科學學報 2011/08
64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林地用泥質》的編制原則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劉洪濤; 徐汭祥 中國給水排水 2011/15
65 污泥生物發酵車間加設集氣罩對臭氣擴散的影響 沈玉君; 陳同斌; 劉洪濤; 高定; 鄭國砥; 蔡璐 中國給水排水 2011/15
66 密閉集氣罩對污泥生物干化脫水效果的影響 王斌; 蔡璐; 陳同斌; 劉洪濤; 高定; 沈玉君; 鄭國砥 中國給水排水 2011/13
67 污泥好氧生物發酵調理劑CTB-2的吸水和抗壓特性 馬闖; 高定; 鄭國砥; 劉洪濤; 陳同斌; 李雪怡; 黃超文 中國給水排水 2011/13
68 堆肥過程中揮發性有機物的產生與釋放 沈玉君; 高定; 陳同斌; 鄭國砥; 劉洪濤 中國給水排水 2011/11
69 堆肥過程中臭氣的產生和釋放過程研究進展 沈玉君; 陳同斌; 劉洪濤; 高定; 鄭國砥 中國給水排水 2011/11
70 攻克污泥生物堆肥惡臭污染問題的新思路 蔡璐; 陳同斌; 劉洪濤; 高定; 鄭國砥; 陳俊; 杜偉; 李雪怡; 李銀姬 水工業市場 2011/05
71 通過立法破解農地污染僵局 陳同斌 農村工作通訊 2011/09
72 鋼鐵工業遺留場地土壤重金屬洗脫劑篩選研究 李艷梅; 雷梅; 陳同斌; 楊軍; 周小勇; 郭慶軍; 馬杰 生態環境學報 2011/04
73 不同污泥處理與處置工藝的碳排放 郭瑞; 陳同斌; 張悅; 劉洪濤; 沈玉君; 高定; 鄭國砥; 程志鵬 環境科學學報 2011/04
74 重金屬污染土壤穩定/固化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郝漢舟; 陳同斌; 靳孟貴; 雷梅; 劉成武; 祖文普; 黃莉敏 應用生態學報 2011/03
75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對土壤、農作物的重金屬污染風險 楊軍; 陳同斌; 雷梅; 劉洪祿; 吳文勇; 周軍 自然資源學報 2011/02
76 污泥生物堆肥產品的資源化新途徑 劉洪濤;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中國建設信息(水工業市場) 2010/11
77 城市污泥堆肥廠臭氣控制途徑 陳俊; 高定; 陳同斌; 馬達; 李雪怡 建設科技 2010/21
7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北京城區土壤的重金屬累積特征 李曉燕; 陳同斌; 雷梅; 郭慶軍; 宋波; 周廣東; 謝云峰 環境科學學報 2010/11
79 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碳排放比較 劉洪濤;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陳文華; 賈建青 建設科技 2010/19
80 采用CTB工藝提高污泥熱值的工程實例研究 蔡璐; 陳同斌; 高定; 劉洪濤; 鄭國砥;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9
81 污泥堆肥對草坪基質綜合質量的影響 劉洪濤;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馬闖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9
82 城鎮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的碳排放比較 劉洪濤;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陳文華; 賈建青 中國建設信息(水工業市場) 2010/09
83 昆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的土地利用可行性研究 何潔; 張旭; 肖丹; 白濤; 鄭國砥; 陳同斌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7
84 不同污泥處理與處置工藝的碳排放分析 劉洪濤; 陳同斌; 杭世珺; 王洪臣; 王偉; 李國學; 孔彥鴻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7
85 蔬菜秧與牛糞好氧堆肥試驗研究 袁順全; 曹婧; 張俊峰; 劉洪濤; 李鵬; 馬興; 龐純偉; 韓潔; 陳同斌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0/04
86 城市污泥生物干化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郭松林;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陳俊; 張軍;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5
87 中國大中型城市的城市污泥熱值分析 蔡璐; 陳同斌; 高定; 楊軍; 陳俊; 鄭國砥;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5
88 污泥農用在我國污泥處置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余杰; 田寧寧; 陳同斌; 錢靖華 給水排水 2010/S1
89 污泥好氧發酵過程中臭味物質的產生與釋放 高定; 沈玉君; 陳同斌; 鄭國砥; 劉洪濤; 陳俊;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3
90 污泥堆肥廠臭氣的產生和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劉璐;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陳俊; 張軍; 林海; 黃卓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3
91 北京城市廣場及校園表土(灰塵)中重金屬水平與健康風險 李曉燕; 陳同斌; 雷梅; 謝云峰; 周廣東; 宋波 地理研究 2010/06
92 好氧生物堆肥中溫度、氧氣和水分模型的研究進展 張軍;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1
93 好氧生物堆肥過程中有機質降解模型的研究進展 高定; 張軍; 陳同斌; 鄭國砥; 劉洪濤 中國給水排水 2010/11
94 CTB污泥處理工藝的臭氣控制效果研究 陳俊; 高定; 陳同斌; 郭松林; 鄭國砥; 杜偉; 馬達 中國給水排水 2010/09
95 CTB自動控制污泥好氧發酵工藝工程實踐 陳俊;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郭松林; 杜偉; 馬達 中國給水排水 2010/09
96 有機肥與化肥的生產能耗、投入成本和環境效益比較分析——以污泥堆肥生產有機肥為例 劉洪濤;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雷梅 生態環境學報 2010/04
97 空間插值模型對土壤Cd污染評價結果的影響 謝云峰; 陳同斌; 雷梅; 鄭國砥; 宋波; 李曉燕 環境科學學報 2010/04
98 植物修復過程中蜈蚣草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動態:5年田間定位試驗 陳同斌; 李海翔; 雷梅; 武斌; 宋波; 張學洪 環境科學學報 2010/02
99 蜈蚣草對污染土壤中As、Pb、Zn、Cu的原位去除效果 謝景千; 雷梅; 陳同斌; 李曉燕; 顧明華; 劉曉海 環境科學學報 2010/01
100 微波爐快速測定城市污泥濕度的探討 羅維; 陳同斌; 岳波; 鄭國砥; 黃啟飛; 高定 環境工程學報 2009/11
101 城市污泥堆肥對蔬菜幼苗的鹽害及其淋洗脫鹽效果 蔡紅; 陳同斌; 高定; 劉洪濤; 鄭國砥; 張軍; 陳俊;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5
102 城市污泥堆肥用作花卉栽培基質的效果評價 馬達; 高定; 劉洪濤; 陳同斌; 鄭國砥;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5
103 城市污泥堆肥用作蔬菜育苗基質的孔隙適宜性研究 蔡紅; 陳同斌; 高定; 劉洪濤; 鄭國砥; 張軍;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5
104 城市污泥堆肥用于草坪基質的生物與環境效應 高定; 劉洪濤; 陳同斌; 徐偉樸; 鄭國砥;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5
105 造紙污泥堆肥對葡萄的肥效及其重金屬風險評價 劉洪濤; 高定; 陳同斌; 鄭國砥; 張軍; 杜偉; 楊軍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5
106 城市污泥堆肥在園林綠化及相關領域中的應用 劉洪濤; 馬達;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3
107 中國城市污泥的有機質和養分含量及其變化趨勢 郭廣慧; 楊軍;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宋波;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3
108 中國城市污泥的重金屬含量及其變化趨勢 楊軍; 郭廣慧;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楊蘇才; 宋波;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3
109 廣西西江流域農業土壤鎘的空間分布與環境風險 翟麗梅; 廖曉勇; 閻秀蘭; 陳同斌; 劉宏斌; 謝華 中國環境科學 2009/06
110 超高堆體下堆肥物料的氧氣時空變化特征研究 劉斌;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岳波; 杜偉; 陳俊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1
111 通過分層堆肥提高城市污泥堆肥處理效果的研究 鄭國砥; 高定; 陳同斌; 羅維;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1
112 城市污泥堆肥過程中不同類型有機物的動態變化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羅維; 杜偉; 陳俊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1
113 污泥堆肥過程中氮素損失和氨氣釋放的動態與調控 鄭國砥; 高定; 陳同斌; 杜偉; 羅維 中國給水排水 2009/11
114 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市場分析 王助貧; 黃鷗; 王偉; 陳同斌; 陳曉華; 李佳; 薛濤; 段崇東; 原良曉 中國建設信息(水工業市場) 2009/05
115 污泥堆肥處理過程中氧氣消耗的動態變化與分布特征 劉斌;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岳波; 王莉霞; 張軍 環境科學學報 2009/05
116 對《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農用泥質》的思考 陳同斌; 杭世珺; 徐云; 鄭國砥; 魏源送; 吳啟堂; 李國學; 甘一萍; 王彤; 章亦兵; 高定; 杜偉; 林毅 中國給水排水 2009/09
117 對《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中幾個問題的商榷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劉洪濤;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9/09
118 城市污泥堆肥處理及其產業化發展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劉洪濤; 杜偉; 楊軍 中國給水排水 2009/09
119 污水處理廠污泥生物堆肥技術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建設科技 2009/07
120 我國主要蔬菜和糧油作物的砷含量與砷富集能力比較 肖細元; 陳同斌; 廖曉勇; 閻秀蘭; 謝華; 武斌; 王莉霞 環境科學學報 2009/02
121 大型古老錫礦影響區土壤和蔬菜重金屬含量及其健康風險 謝華; 劉曉海; 陳同斌; 廖曉勇; 閻秀蘭; 王莉霞 環境科學 2008/12
122 礦業污染土壤中還原態硫的測定方法探討 王莉霞; 陳同斌; 雷梅; 武斌; 廖曉勇; 翟麗梅 環境科學學報 2008/12
123 廣西環江流域硫污染農田的土壤酸化與酸性土壤分布 王莉霞; 陳同斌; 宋波; 雷梅; 翟麗梅; 廖曉勇; 劉艷青 地理學報 2008/11
124 北京市小麥籽粒的重金屬含量及其健康風險分析 李曉燕; 陳同斌; 譚勇壁; 付本田; 楊軍; 宋波; 楊蘇才; 謝云峰 地理研究 2008/06
125 不同磷肥對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修復砷污染土壤的影響 廖曉勇; 陳同斌; 閻秀蘭; 謝華; 肖細元; 翟麗梅 環境科學 2008/10
126 造紙污泥土地利用的資源價值與潛在風險 杜偉; 鄭國砥; 陳同斌; 付本田; 雷梅; 高定; 岳波; 劉斌; 張軍 生態學報 2008/10
127 交通活動對公路兩側土壤和灰塵中重金屬含量的影響 郭廣慧; 雷梅; 陳同斌; 宋波; 李曉燕 環境科學學報 2008/10
128 中國西南地區二疊紀樂平世陸生生物大滅絕期煤中砷和硒的演化及古環境意義 雒昆利; 李會杰; 牛彩香; 陳同斌 古地理學報 2008/04
129 廣西環江鉛鋅礦尾砂壩坍塌對農田土壤的污染及其特征 翟麗梅; 陳同斌; 廖曉勇; 閻秀蘭; 王莉霞; 謝華 環境科學學報 2008/06
130 農田土壤中銅的主要輸入途徑及其污染風險控制 劉洪濤;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宋波; 楊軍; 蔡紅 生態學報 2008/04
131 云南昭通氟中毒區煤、烘烤糧食、黏土和飲用水中砷、硒、汞的含量 雒昆利; 李會杰; 陳同斌; 王偉中; 畢世貴; 吳學志; 黎偉; 王麗華 煤炭學報 2008/03
132 湘江中下游農田土壤和蔬菜的重金屬污染 郭朝暉; 肖細元; 陳同斌; 廖曉勇; 宋杰; 武斌 地理學報 2008/01
133 中國主要含砷礦產資源的區域分布與砷污染問題 肖細元; 陳同斌; 廖曉勇; 武斌; 閻秀蘭; 翟麗梅; 謝華; 王莉霞 地理研究 2008/01
134 豬糞好氧堆肥過程中氧氣的剖面分布特征 高定; 鄭玉琪; 陳同斌; 雷梅; 鄭袁明; 鄭國砥; 羅維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7/06
135 造紙污泥工廠化堆肥過程中理化性質的動態變化 黃建東; 杜偉;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張軍; 岳波; 劉斌; 劉洪濤 生態環境 2007/05
136 蜈蚣草生長特性和富集砷的基因型差異研究(英文) 蔡保松; 張國平; 陳同斌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2007/05
137 中國公路交通的重金屬排放及其對土地污染的初步估算 郭廣慧; 陳同斌; 宋波; 楊軍; 黃澤春; 雷梅; 陳玉成 地理研究 2007/05
138 關于《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中鋅限量值的討論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岳波; 劉斌; 雷梅; 杜偉; 張軍 環境科學學報 2007/07
139 提高植物修復效率的技術途徑與強化措施 廖曉勇; 陳同斌; 閻秀蘭; 聶燦軍 環境科學學報 2007/06
140 砷超富集植物的熱解特征及其與砷含量的關系 聶燦軍; 閻秀蘭; 陳同斌; 廖曉勇; 潘家榮; 周寶利; 吳禮樹 環境科學學報 2007/05
141 金昌鎳銅礦區植物的重金屬含量特征與先鋒植物篩選 廖曉勇; 陳同斌; 閻秀蘭; 謝華; 翟麗梅; 聶燦軍; 肖細元; 武斌 自然資源學報 2007/03
142 云南昭通氟中毒區煤、土和水中氟的含量與分布 雒昆利; 李會杰; 馮福建; 陳同斌; 熊明海; 王偉中; 廖曉勇; 黎偉; 王麗華 煤炭學報 2007/04
143 蜈蚣草的超微結構和砷、鈣的亞細胞分布 廖曉勇; 謝華; 陳同斌; 肖細元; 閻秀蘭; 翟麗梅; 武斌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7/02
144 堆肥處理對排水污泥中重金屬的鈍化作用 高定; 鄭國砥; 陳同斌; 劉斌; 岳波; 杜偉 中國給水排水 2007/04
145 廣西典型礦區中植物對Cu、Mn和Zn的富集特征與潛在的Mn超富集植物 范稚蓮; 莫良玉; 陳同斌; 翟麗梅; 雷梅; 黃安奇; 黎樺 地理研究 2007/01
146 堆肥調理劑研究進展 張軍; 雷梅; 高定; 鄭國砥; 陳同斌; 岳波; 劉斌; 杜偉 生態環境 2007/01
147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鉻含量及其健康風險評估 宋波; 高定; 陳同斌; 黃澤春; 鄭袁明; 雷梅; 鄭國砥; 楊軍; 廖曉勇 環境科學學報 2006/10
148 石灰性土壤中砷形態分級方法的比較及其最佳方案 武斌; 廖曉勇; 陳同斌; 閻秀蘭 環境科學學報 2006/09
149 典型礦業城市的土壤重金屬分布特征與復合污染評價——以“鎳都”金昌市為例 廖曉勇; 陳同斌; 武斌; 閻秀蘭; 聶燦軍; 謝華; 翟麗梅; 肖細元 地理研究 2006/05
150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中銅含量及其健康風險 鄭袁明; 宋波; 陳同斌; 黃澤春; 雷梅; 廖曉勇; 陳煌; 鄭國砥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6/05
151 糞渣污泥好氧堆肥過程中主要理化性質的動態變化 王輝; 劉斌; 高定; 鄭國砥; 岳波; 陳同斌; 黃建東; 杜偉; 張軍 生態環境 2006/05
152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鎘含量及其健康風險分析 宋波; 陳同斌; 鄭袁明; 黃澤春; 鄭國砥; 羅金發 環境科學學報 2006/08
153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鉛含量及其健康風險評估 陳同斌; 宋波; 鄭袁明; 黃澤春; 雷梅; 廖曉勇 中國農業科學 2006/08
154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中磷和鈣的亞細胞分布及其與耐砷毒的關系 肖細元; 廖曉勇; 陳同斌; 閻秀蘭; 謝華; 翟麗梅; 武斌 環境科學學報 2006/06
155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的鋅含量及其健康風險評估 黃澤春; 宋波; 陳同斌; 鄭袁明; 楊軍 地理研究 2006/03
156 中水灌溉下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垂直遷移及其對地下水的污染風險 楊軍; 鄭袁明; 陳同斌; 黃澤春; 羅金發; 劉洪祿; 吳文勇 地理研究 2006/03
157 北京市菜地土壤和蔬菜鎳含量及其健康風險 陳同斌; 宋波; 鄭袁明; 黃澤春; 鄭國砥; 雷梅; 陳煌 自然資源學報 2006/03
158 堆肥處理過程中豬糞有機物的動態變化特征 高偉; 鄭國砥; 高定; 陳同斌; 韓曉日; 張義安 環境科學 2006/05
159 城市污泥堆肥添加豬糞的功效研究 鄭玉琪;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羅維 中國給水排水 2006/09
160 北京市蔬菜和菜地土壤砷含量及其健康風險分析 陳同斌; 宋波; 鄭袁明; 黃澤春; 鄭國砥; 李艷霞; 雷梅; 廖曉勇 地理學報 2006/03
161 我國畜禽養殖業糞便污染風險與控制策略 高定; 陳同斌; 劉斌; 鄭袁明; 鄭國砥; 李艷霞 地理研究 2006/02
162 城市污泥不同處理處置方式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以北京市為例 張義安; 高定; 陳同斌; 鄭國砥; 李艷霞 生態環境 2006/02
163 砷對土壤-蜈蚣草系統中磷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范稚蓮; 雷梅; 陳同斌; 黃澤春; 莫良玉 生態學報 2006/02
164 我國食品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現狀分析 吳娟; 王明林; 李艷霞; 陳同斌; 張之華 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 2006/02
165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鋅的積累及其污染風險 鄭袁明; 宋波; 陳同斌; 鄭國砥; 黃澤春 自然資源學報 2006/01
166 蜈蚣草中砷的亞細胞分布與區隔化作用 陳同斌; 閻秀蘭; 廖曉勇; 肖細元; 黃澤春; 謝華; 翟麗梅 科學通報 2005/24
167 北京市涼鳳灌區小麥重金屬含量的動態變化及健康風險分析——兼論土壤重金屬有效性測定指標的可靠性 楊軍; 陳同斌; 鄭袁明; 羅金發; 劉洪祿; 吳文勇; 陳玉成 環境科學學報 2005/12
168 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中國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 陳同斌; 張斌才; 黃澤春; 劉穎茹; 鄭袁明; 雷梅; 廖曉勇; 樸順姬 地理研究 2005/06
169 城市污泥堆肥過程中H_2S的釋放動態及其控制策略 高偉; 陳同斌; 鄭國砥; 高定; 羅維; 張義安; 韓曉日 環境科學學報 2005/11
170 城市污泥堆肥過程中氣溫對堆體溫度影響的模擬 岳波; 陳同斌; 黃澤春; 高定; 鄭國砥; 劉斌; 王莉霞 環境科學學報 2005/11
171 防止植物樣品中無機砷形態轉化的樣品保存方法 閻秀蘭; 陳同斌; 廖曉勇; 武斌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5/06
172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鉻和鎳的積累 鄭袁明; 陳同斌; 鄭國砥; 黃澤春; 羅金發 資源科學 2005/06
173 野外條件下土壤砷濃度對蜈蚣草砷富集特征的影響 劉穎茹; 陳同斌; 黃澤春; 廖曉勇 環境科學 2005/05
174 關于hyperaccumulator中文譯名的探討 陳同斌; 閻秀蘭; 廖曉勇; 黃澤春; 雷梅 環境科學學報 2005/09
175 北京市涼鳳灌區土壤重金屬的積累及其變化趨勢 楊軍; 鄭袁明; 陳同斌; 黃澤春; 羅金發; 劉洪祿; 吳文勇; 陳玉成 環境科學學報 2005/09
176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鉛的積累 鄭袁明; 陳同斌; 陳煌; 鄭國砥; 羅金發 地理學報 2005/05
17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銅積累的影響——以北京市為例 鄭袁明; 陳同斌; 鄭國砥; 陳煌; 羅金發; 吳泓濤; 周建利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5
178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鎘含量特征 鄭袁明; 羅金發; 陳同斌; 陳煌; 鄭國砥; 吳泓濤; 周建利 地理研究 2005/04
179 土壤樣品保存過程中無機砷的形態變化及其樣品保存方法 閻秀蘭; 陳同斌; 廖曉勇; 謝華; 翟麗梅 環境科學學報 2005/07
180 湖南柿竹園礦區土壤重金屬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 雷梅; 岳慶玲; 陳同斌; 黃澤春; 廖曉勇; 劉穎茹; 鄭國砥; 常慶瑞 生態學報 2005/05
181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砷含量特征 陳同斌; 鄭袁明; 陳煌; 吳泓濤; 周建利; 羅金發; 鄭國砥 地理研究 2005/02
182 城市污泥堆肥過程自動測控系統及其應用 高定; 陳同斌; 黃啟飛 中國給水排水 2005/04
183 刈割對蜈蚣草的砷吸收和植物修復效率的影響 李文學; 陳同斌; 劉穎茹 生態學報 2005/03
184 污染農田中植物的砷含量及其健康風險評估——以湖南郴州鄧家塘為例 謝華; 廖曉勇; 陳同斌; 林鑒釗 地理研究 2005/01
185 好氧高溫堆肥處理對豬糞中重金屬形態的影響 鄭國砥; 陳同斌; 高定; 羅維; 李艷霞 中國環境科學 2005/01
186 翻堆對強制通風靜態垛混合堆肥過程及其理化性質的影響 陳同斌; 羅維; 鄭國砥; 高定 環境科學學報 2005/01
187 規模化畜禽養殖對環境的污染及防治策略 徐偉樸; 陳同斌; 劉俊良; 何延青 環境科學 2004/S1
188 混合堆肥過程中自由空域(FAS)的層次效應及動態變化 陳同斌; 羅維; 高定; 鄭國砥 環境科學 2004/06
189 濕度對堆肥理化性質的影響 羅維; 陳同斌 生態學報 2004/11
190 豬糞好氧堆制不同階段氧氣含量變化特征 陳同斌; 鄭玉琪; 高定; 孔建松; 羅維 應用生態學報 2004/11
191 “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與風險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鄭袁明; 陳同斌 地理研究 2004/05
192 蜈蚣草毛狀體對砷的富集作用及其意義 李文學; 陳同斌; 陳陽; 雷梅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2004/05
193 混合堆肥過程中容重的層次效應及動態變化 陳同斌; 羅維; 高定; 鄭國砥 環境科學 2004/05
194 利用耗氧速率判斷好氧堆肥腐熟度的探討 鄭玉琪; 陳同斌; 孔建松; 高定; 黃啟飛; 羅維 環境科學學報 2004/05
195 盡快實施有機肥料產業化工程 陳同斌 中國農技推廣 2004/05
196 蜈蚣草羽葉中砷及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分布特點 陳同斌; 黃澤春; 黃宇營; 雷梅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2004/04
197 混合堆肥過程中揮發性固體含量的層次效應及動態變化 羅維;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環境科學 2004/03
198 磷肥對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效率的影響:田間實例研究 廖曉勇; 陳同斌; 謝華; 肖細元 環境科學學報 2004/03
199 土壤砷污染對蔬菜砷含量及食用安全性的影響 蔡保松; 陳同斌; 廖曉勇; 謝華; 肖細元; 雷梅; 張國平 生態學報 2004/04
200 靜態垛好氧堆肥堆體中氧氣濃度和耗氧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 鄭玉琪;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羅維 環境科學 2004/02
201 城市污泥-豬糞混合堆肥過程中濕度的層次效應及其動態變化 羅維; 陳同斌; 高定; 鄭玉琪; 鄭國砥 環境科學 2004/02
202 北京市土壤重金屬含量背景值的系統研究 陳同斌; 鄭袁明; 陳煌; 鄭國砥 環境科學 2004/01
203 城市污泥與豬糞混合堆肥過程中濕度空間變異 羅維; 陳同斌; 高定; 鄭玉琪; 李艷霞; 鄭國砥 環境科學學報 2004/01
204 蜈蚣草耐鉛、銅、鋅毒性和修復能力的研究 安志裝; 陳同斌; 雷梅; 肖細元; 廖曉勇 生態學報 2003/12
205 砷超富集植物中砷化學形態及其轉化的EXAFS研究 黃澤春; 陳同斌; 雷梅; 胡天斗; 黃啟飛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2003/06
206 磷對土壤中砷吸附的影響 雷梅; 陳同斌; 范稚連; 莫良玉; 黃澤春 應用生態學報 2003/11
207 中國城市污泥有機質及養分含量與土地利用 李艷霞; 陳同斌; 羅維; 黃啟飛; 吳吉夫 生態學報 2003/11
208 污染水稻田中土壤含砷量的空間變異特征 廖曉勇; 陳同斌; 肖細元; 黃澤春; 安志裝; 莫良玉; 李文學; 陳煌; 鄭袁明 地理研究 2003/05
209 砂培條件下施加鈣、砷對蜈蚣草吸收砷、磷和鈣的影響 廖曉勇; 肖細元; 陳同斌 生態學報 2003/10
210 植物螯合肽及其在抗重金屬脅迫中的作用 蔡保松; 雷梅; 陳同斌; 張國平; 陳陽 生態學報 2003/10
211 中國城市污泥的重金屬含量及其變化趨勢 陳同斌; 黃啟飛; 高定; 鄭玉琪; 吳吉夫 環境科學學報 2003/05
212 砷、鈣對蜈蚣草中金屬元素吸收和轉運的影響 肖細元; 廖曉勇; 陳同斌; 張楊珠 生態學報 2003/08
213 SCI檢索系統在科研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續玉紅; 陳同斌 中國科學基金 2003/04
214 堆肥氧氣實時、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的開發 鄭玉琪; 陳同斌; 高定; 黃啟飛 環境工程 2003/04
215 北京市土壤中Cr,Ni含量的空間結構與分布特征 鄭袁明; 陳煌; 陳同斌; 鄭國砥; 吳泓濤; 周建利 第四紀研究 2003/04
216 好氧堆肥過程中的氧氣變化及其監測 孔建松; 鄭玉琪; 陳同斌 生態環境 2003/02
217 面向應用的土壤重金屬信息系統(SHMIS)——以北京市為例 陳煌; 鄭袁明; 陳同斌 地理研究 2003/03
218 砷超富集植物中元素的微區分布及其與砷富集的關系 陳同斌; 黃澤春; 黃宇營; 謝華; 廖曉勇 科學通報 2003/11
219 北京市近郊區土壤鎳的空間結構及分布特征 鄭袁明; 陳同斌; 陳煌; 吳泓濤; 周建利; 羅金發; 黃澤春 地理學報 2003/03
220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屬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學機制 李文學; 陳同斌 應用生態學報 2003/04
221 城市污泥專用復合肥在草皮生產中的應用 趙莉; 李艷霞; 陳同斌; 劉樹慶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2/04
222 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現狀 韋朝陽; 陳同斌 地球科學進展 2002/06
223 高砷區植物的生態與化學特征 韋朝陽; 陳同斌 植物生態學報 2002/06
224 我國城郊菜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研究現狀與展望 周建利; 陳同斌 湖北農學院學報 2002/05
225 中國化肥利用率的區域分異 陳同斌; 曾希柏; 胡清秀 地理學報 2002/05
226 中國糧食生產潛力和化肥增產效率的區域分異 曾希柏; 陳同斌; 林忠輝; 胡清秀 地理學報 2002/05
227 污泥及其復合肥對蔬菜產量及重金屬積累的影響 金燕; 李艷霞; 陳同斌; 劉樹慶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2/03
228 北京城市公園土壤鉛含量及其污染評價 鄭袁明; 余軻; 吳泓濤; 黃澤春; 陳煌; 吳曉; 田勤政; 范克科; 陳同斌 地理研究 2002/04
229 磷對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響及其科學意義 陳同斌; 范稚蓮; 雷梅; 黃澤春; 韋朝陽 科學通報 2002/15
230 城市污泥堆肥用作草皮基質對草坪草生長的影響 李艷霞; 趙莉; 陳同斌 生態學報 2002/06
231 城市污泥堆肥對栽培基質保水能力和有效養分的影響 陳同斌; 高定; 李新波 生態學報 2002/06
232 城市污泥好氧堆肥過程中積溫規律的探討 陳同斌; 黃啟飛; 高定; 黃澤春; 鄭玉琪; 李艷霞 生態學報 2002/06
233 城市污泥堆肥溫度的空間變異性研究 黃啟飛; 黃澤春; 高定; 鄭袁明; 鄭玉琪; 陳同斌 生態學報 2002/06
234 新型堆肥調理劑的吸水特性及應用 高定; 黃啟飛; 陳同斌 環境工程 2002/03
235 污泥中的DOM對中國土壤中Cd吸附的影響Ⅰ.緯度地帶性差異 黃澤春; 陳同斌; 雷梅 環境科學學報 2002/03
236 城市污泥復合肥的肥效及其對小麥重金屬吸收的影響 陳同斌; 李艷霞; 金燕; 劉樹慶 生態學報 2002/05
237 城市污泥堆肥溫度動態變化過程及層次效應 陳同斌; 黃啟飛; 高定; 黃澤春; 鄭玉琪; 李艷霞 生態學報 2002/05
238 鼓風對城市污泥好氧堆肥溫度變化的影響 黃啟飛; 高定; 黃澤春; 鄭玉琪; 李艷霞; 陳同斌 生態學報 2002/05
239 豬糞快速好氧堆肥過程中氧氣濃度的變化 鄭玉琪; 陳同斌; 高定; 黃啟飛 生態學報 2002/05
240 大葉井口邊草——一種新發現的富集砷的植物 韋朝陽; 陳同斌; 黃澤春; 張學青 生態學報 2002/05
241 廢棄物中水溶性有機質對土壤吸附Cd的影響及其機制 陳同斌; 黃澤春; 陳煌 環境科學學報 2002/02
242 城市垃圾堆肥對Cr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應 黃啟飛; 高定; 丁德蓉; 陳同斌 應用生態學報 2002/02
243 水溶性有機質對土壤中鎘吸附行為的影響 陳同斌; 陳志軍 應用生態學報 2002/02
244 陸地生態系統中水溶性有機質的環境效應 黃澤春; 陳同斌; 雷梅 生態學報 2002/02
245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及其對砷的富集特征 陳同斌; 韋朝陽; 黃澤春; 黃啟飛; 魯全國; 范稚蓮 科學通報 2002/03
246 高濃度有機廢水截留處理工藝研究 吳泓濤; 蒲富永; 陳同斌; 鄭明蘭 農業環境保護 2001/06
247 太白山北坡成土因素及不同土壤垂直帶譜的比較 雷梅; 陳同斌; 馮立孝; 常慶瑞; 閻湘 地理研究 2001/05
248 垃圾堆肥對鉻污染土壤的修復機理研究 黃啟飛; 高定; 丁德蓉; 陳同斌 土壤與環境 2001/03
249 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韋朝陽; 陳同斌 生態學報 2001/07
250 太白山土壤特性及氧化鐵發生學特征 雷梅; 常慶瑞; 馮立孝; 陳同斌 地理研究 2001/01
會議論文:
1 云南個舊錫礦區大屯盆地不同耕地及土壤類型的生態風險評價 喬鵬煒; 周小勇; 楊軍; 雷梅; 陳同斌 推動地質科技創新,支撐找礦突破實踐,服務美麗中國建設——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13-10-17
2 智能控制污泥好氧發酵一體化裝置的工程應用效果研究 馬闖; 高定; 劉洪濤; 鄭國砥; 陳俊; 李雪怡; 黃超文; 沈玉君; 蔡璐; 郭瑞; 周海賓; 陳同斌 全國排水委員會2012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12-11-01
3 中國重金屬污染:來源與成因分析技術需求 雷梅; 陳同斌; 鄭袁明; 萬小銘; 郝漢舟; 楊軍; 郭慶軍 2011污染場地修復產業國際論壇暨重慶市環境科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 國際會議 2011-10-26
4 利用淋洗劑淋洗修復鋼鐵廠重金屬污染土壤的試驗研究(英文) 李艷梅; 雷梅; 陳同斌; 周小勇; 楊軍; 王燕文 2011污染場地修復產業國際論壇暨重慶市環境科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 國際會議 2011-10-26
5 CTB智能控制污泥好氧發酵工藝工程實踐——基于秦皇島綠港污泥處理廠運行的經驗 杜偉; 馬達; 陳俊; 陳同斌; 高定; 鄭國砥; 郭松林 上海(第二屆)水業熱點論壇 中國會議 2010-08-31
6 半變異函數擬合模型的選擇對土壤重金屬空間預測結果的影響 鄭袁明; 楊軍; 陳同斌; 賀紀正 全國耕地土壤污染監測與評價技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6-07
7 土壤和蔬菜重金屬污染的區域性評價與風險預警——以北京市為例 陳同斌; 鄭袁明 第九十次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 中國會議 2004-07
8 湘南砷毒區土壤環境中的砷及其對食物鏈的影響 陳同斌; 劉更另 青年生態學者論叢(一) 中國會議 1991-07-01
榮譽獎勵:
1、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2、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3、曾獲2項省部級獎和香港獲裘搓基金會Croucher Fellowship。
4、砷超富集植物及其對砷污染土壤的修復機理,國家級,2014年。
5、污泥好氧生物發酵處理成套設備研發與應用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3年。
長期以來,人們提到環境保護,首先想到的是水、大氣、噪聲和固體廢物等,對土壤環境保護則相對陌生。人們沒有意識到,土壤既是污染物的匯,也是污染的源,對植物、空氣、地下水、地表水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由土壤污染引發的多次食品安全事件和水體二次污染,才使人們終于意識到土壤污染是繼大氣和水污染問題后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重大環境問題。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陳同斌,是我國污染土地修復工程領域的主要奠基人。他在沒人關注土壤污染的20多年前就開始致力于土壤環境保護。他說“既然大部分人都不太去做這個事,那么我覺得總要有人把這個責任,這個義務承擔起來。”這一路上,陳同斌遇到無數來自同行,政府和公眾的質疑。這滋味不好受,但也是他早已預料到的事,他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這一路上會遇到的問題。到現在,當人們把目光投向土壤環境保護,陳同斌早已是這個領域公認的權威。
為了解決我國嚴重的土壤砷污染問題,陳同斌提出運用植物將砷“吸”出來的辦法。可沒有人知道是否真有這樣的草,更不知道它是什么樣子,在哪里。陳同斌通過跨學科思維,一步步推理,將搜索范圍越縮越小,花了幾年時間,篩選了100來種植物,終于找出這棵名為“蜈蚣草”的“吸毒草”。該草是在國際上發現的第一種砷的超富集植物,成為解決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關鍵技術。
大部分所謂的專家并沒有真正做過土壤環境具體工作,有的直接照搬國外結論或者教科書上的東西,有的只是憑相關經驗或知識進行推論。
環保部、農業部、國土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都在積極開展工作,但相關工作仍較分散、缺乏良好的集成,研究工作與產業應用明顯脫節。
全國兩會至今,該如何進行土壤修復的話題持續在發酵。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看來,目前全國還缺乏成熟、規范的制度和商業模式來激活土壤修復市場。業界熱議的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土壤修復,也“仍在探索之中”。
而在農田修復上,這名土壤修復的權威專家認為,費用應該由污染責任人和政府來負擔,農民不是主要責任主體。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陳同斌亦認為土壤修復領域目前“磚家”不少,有些常識“誤會”也很深。
南方周末: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土壤修復領域有什么進展?
陳同斌:關于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討論很多,而在國家科技計劃重點專項的2015年度項目中,專門將“重金屬污染農田修復”列為一個重要方向。鎘米事件發生后,也有人找到我,來尋求辦法。有人關注是好事,但在短時間內過度關注也未必是好事,會適得其反。對土壤污染問題的認識要全面、科學,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過度炒作。
南方周末:為何不是好事?
陳同斌:其實,即便是專家也不一定清楚:我國的土壤污染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土壤修復是怎么一回事。由于以前國家層面對相關研究重視不夠、相關積累不足,大部分所謂的專家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做過土壤環境領域的具體工作,有的是直接照搬國外結論或者教科書上的東西,有的只是憑相關經驗或知識進行推論。
譬如:公眾和某些業內外人士都在說,化肥是導致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元兇。其實,在國外真有這種情況,但我國的化肥(磷肥)重金屬含量只有美國的百分之幾,而且施用歷史也只有美國的1/3。根據計算,在我國的現實中,磷肥導致農田污染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南方周末:專家們爭論的焦點是什么?
陳同斌:焦點是究竟要不要凈化重金屬污染土壤。關于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復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不去凈化污染土壤,而是采取被動的策略,對污染農田進行安全利用,讓它“帶病上崗”。這種方法通過施石灰、更換品種等農藝措施來減少農作物中重金屬的積累,使得種植的農產品變得相對安全。它的一次性投入成本較低,但污染物仍在土壤中。但是,目前這類方法大多停留在經驗階段,相關研究并不充分。
第二種方法是對污染土壤進行凈化。如利用具有特殊富集功能的植物,把土壤重金屬富集到植物地上部,通過收獲植物帶走土壤中的重金屬,凈化污染土壤——植物修復。這個過程需要幾年時間,一次性投入也會高一點,但能標本兼治。
南方周末:聽上去第二種方案更好,為什么還會有爭議?
陳同斌:這是權衡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平衡一次性投入和長期性投入的問題。根據我們在廣西環江縣1200多畝污染農田修復的工程經驗,植物修復方法修復一畝污染農田的全部成本大約是3萬到5萬元,需要三五年時間。通過大規模的推廣和產業化應用,未來也許成本可以降低到2萬-3萬元。由于在修復過程中,農民很可能沒有收入,因此如果沒有補貼就難以接受。地方政府領導考慮自己的任期有限等問題,往往喜歡短平快的投資方式。而很多公眾、領導和專家對此也不太明白,覺得一次性投入較低的方案就是好方案,就好像覺得胃疼吃點止疼片比較省錢,沒想到下次疼還要吃,標本兼治才是比較好的方案。
南方周末:如果不根治土壤污染,農產品也可以做到安全,為什么不選擇第一種方案?
陳同斌:首先應該強調的是,在目前適用技術儲備不足的前提下,大量采用第一種方案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完全只依靠第一種方案。如果有條件,污染土壤要盡量想辦法進行修復。第一,治理土壤污染是一個環境倫理問題,不能破壞了別人的東西就不管了。第二,不能說農產品重金屬不超標,土壤污染就完全沒問題了。我們在湖南做過一個近四百人的調查,當地土壤重金屬超標,于是吃的、喝的都從外地運進來。但是四年后的跟蹤調查表明,當地新出生的小孩頭發的重金屬依然超標。我們對湖南某地污染農田和水體的監測發現,由于污染土壤中砷含量偏高,降雨時導致地表徑流中攜帶的砷濃度偏高,超過水質標準。
南方周末:這些爭議影響到了國家層面的決策?
陳同斌:是的。大部分人沒有這個技術能力,就說土壤污染不能或者不用修復。另一方面,植物修復技術大規模工程轉化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和扶持。如果你跟政府官員說,土壤修復一方面要花錢,另一方面技術也還需要不斷完善,他很可能就不大愿意支持了。
從現實來看,農業系統會傾向于第一種方法,而環保系統對第二種方法也許比較關注,國土部門的國土整治手段也可以起到杜絕污染土壤用作農田,對農產品和農田污染具有預防效果。從國家層面來看,應該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協調和集成各部門的力量打攻堅戰。在現在的社會經濟水平下,決策時需要考量各種綜合因素,而不僅僅是站在某一部門的角度。目前,環保部、農業部、國土部、科技部、中科院等機構都在積極開展相關工作,但相關工作仍較分散、缺乏良好的集成,研究工作與產業應用明顯脫節,需要從全產業鏈角度布局研發和推廣工作。
南方周末:目前土壤修復已經進行了不少試驗,為什么沒有大范圍推開?
陳同斌:從一項技術從誕生到大規模推廣應用,是需要不斷完善的,要進行工程轉化和熟化,要轉化成能夠讓農民接受的規范化技術。因為農田修復的主體往往是農民,所以技術要非常成熟,有操作性,需要制定技術規范,讓農民能看懂、能使用。
這個事情說起來不難,但做起來是很難的。這就要有一個產業化模式。農民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他認為跟自己的利益沒關系,我種出來的東西能賣就行,反正自己不吃,因此沒有主動性。所以需要有管理模式的創新,比如我們曾經試驗將能修復土壤的超富集植物和篩選出來的抗污染品種免費給農民,效果很好。工程技術的實用性,管理模式的建立,相關利益方的平衡,是農田土壤修復中的關鍵問題。
來源:南方周末 2015-04-13
陳同斌:土壤修復 需長期面對的癌癥治理
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由于緊鄰毒地導致的污染事件,在過去十幾天里,讓國人再次意識到土壤污染的嚴重性。其實,自2004年北京宋家莊地鐵站中毒事件以來,“毒地”事件并不鮮見。在城市化進程中,此類由廢舊化工廠搬遷再利用帶來的“棕地”問題,由于所處地段的特殊性,經媒體曝光受到廣泛關注。事實上,耕地污染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在2014年4月17日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耕地點位超標率為19.4%。
危機面前,國內污染土壤的修復經歷了哪些階段?目前在土壤修復的技術、工程乃至立法層面,存在著怎樣的問題與選擇?江蘇常州的毒地治理又將何去何從?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863計劃土壤修復領域首席專家陳同斌。
從“不承認”到“捂不住”
三聯生活周刊:國內的土壤修復行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陳同斌:開始,大家都不承認土地污染問題。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首先要證明在真實條件下,土壤中存在重金屬污染;第二,受影響土地的面積要足夠大,才會引起大家關注。因為過去的研究,都是往土壤里添加化學試劑進行模擬,在一個虛擬環境中,觀察研究作物的中毒情況。不同于水污染與大氣污染,土壤污染非常隱蔽,有累積效應,最初,單是證明土壤污染的存在便非常困難。
90年代,我們為在山東濰坊拍攝一張土壤污染的照片,花了幾千元。必須讓人從照片上直觀地看出土壤污染,比如某個地方的作物長得矮甚至長不起來,僅此還不能斷定原因,還得仔細分析相關土壤數據,找到污染物超標與作物生長的關聯性。后來,我們承接了一個北京市的重大課題:“北京市土壤及蔬菜重金屬污染及健康風險分析”。當時的調查結果是,北京市本地生產與外地運來的蔬菜都有一定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后來我們又自費去湖南郴州、甘肅金州、廣西西江流域的許多城市或地區開展大規模土壤污染調查,發現問題確實比較嚴重。但是,當時無論是農業還是環保等主管部門,對此并不認可,認為不是主要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你們的研究結果如何一點點影響到政府,全社會何時開始意識到土壤污染的嚴重性?
陳同斌:自2004年起,通過一系列新聞事件,人們開始關注起土壤污染問題。包括我們的調查報告,再到2014年發布的經過8年調查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證明土壤污染問題確實非常嚴重,捂也捂不住了。但是要形成某種管理上的集體性決策與共識,還需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數據。
由于力量有限,我們在開始進行土壤污染調查時,不可能全國各地到處跑,像記者一樣也是跟著新聞跑。在調查過程中,我也在想:“不能光像大夫一樣發現病癥,后續怎么辦?必須有一種辦法治好污染。所以很自然地進入土壤修復領域。”
植物修復:耕地污染治理的方向
三聯生活周刊:在不同土地類型中,你認為哪類污染土壤的問題最為嚴重,最值得關注?針對不同地塊的不同污染類型,有哪些適用的技術解決方案?
陳同斌:我國的污染土地主要有三大塊:耕地,城市工商用地,非城市化礦區。其中,耕地污染與城市工商業用地污染受到最多關注,并不是說后者比前者更嚴重,而是因為后者更易引起關注,形成公共事件。從污染物來說,大致分為不可降解的重金屬污染與可降解的有機污染物等。
與別國國情不同,西方有上百年的農藥使用史,因而存在著嚴重的有機物污染;中國盡管有機物污染也很嚴重,但更嚴重的污染來自于工業化積累中的大量開礦,重金屬污染比西方要嚴重得多。由于中國土地國有,缺乏私產保護意識,耕地污染嚴重,而在耕地污染修復中,主要問題為重金屬污染。我們當時在土壤修復上的努力方向,主要針對耕地。由于量大地廣,耕地修復技術本來有限,用什么方法好一點?我們最終決定選定植物修復法,利用特殊的植物(超富集植物)從土壤中吸收和萃取重金屬。
1997年,我們在國際上找到第一種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其體內砷含量是普通植物的10萬~20萬倍。利用它,可以把土壤中的砷蓄積到植物中,將它們收割后,污染也被帶走。之后,在科技部863計劃的連續支持下,蜈蚣草的人工種植與修復技術已形成產業。
目前,對于耕地修復而言,大家普遍比較認同植物修復法。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雜志還把植物修復列入未來全球科技十大趨勢。國外做了一段時間,也找到一些類似植物,比如鎳的富集植物,但鎳污染并不嚴重,一些公司轉而發展植物采礦。
場地修復中,除了微生物降解法,還有固化穩定法、淋洗法等物理、化學的辦法。目前國內的場地修復,基本沒有很成熟的工程技術與設備,用得比較多的還是物理方法,異位修復。理由只有一個,快。我在重慶經歷過一個案例,參加了兩輪方案評審,由于需要進一步的數據支撐,遲遲沒法下結論。開發商希望我盡快下結論,不惜擴大修復面積,多花幾千萬元。在房地產膨脹的那幾年里,開發商看重的是如何通過土地開發,實現資本的快速流轉。實際上,土壤修復的科學規律,無法滿足房地產開發商對速度的要求。
三聯生活周刊:從發現蜈蚣草到形成植物修復產業化,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陳同斌:早期,我們還沒有掌握人工馴化技術。2001年,我們在湖南郴州所做的項目,都是從山上直接挖來。當時雖然只做了十幾畝,但證明了在大田大規模種植蜈蚣草的確能大富集土壤中的砷。規模化種植,必須解決人工培育種苗的問題。經過一系列現代生物技術試驗,我們實現了蜈蚣草的大規模繁育。后來又將育苗做成一套標準機制,以便在各地推廣。 緊接著的問題是,收割后的蜈蚣草如何處理?已有的垃圾焚燒爐并不適合焚燒蜈蚣草,不但經濟價值不高,而且與垃圾不同,蜈蚣草中砷含量達到百分之一點幾,需要防止焚燒過程中砷跑到空氣中。為此,我們開發了一套特殊的無害化處理裝置,在燃燒過程中加入固定劑,避免砷的外泄。燒完之后的殘渣,則有兩種處理方法:量大,作為一種礦產送給礦山冶煉企業回收砷礦;量少,則送至危廢填埋場填埋。
三聯生活周刊:植物修復法,目前在國內有無成熟的資金模式?
陳同斌:目前植物修復的成本,一畝地大約為3萬~5萬元。資金方面,則主要依靠政府補貼。原因也很顯然,國內的耕地污染,往往難以確定污染制造者,即使確定,也多是一些國有企業。出現這些問題,要么是政府的企業,要么是政府的監管責任。此外,如果政府不花錢治理,污染耕地上種出的糧食進入流通領域,則會演化為重大公共安全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嘗試一些新的模式。比如“邊種植,邊修復”,政府補貼在污染耕地種了蜈蚣草,旁邊再種上一些經過嚴格技術篩選,適于栽種的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比如桑樹、甘蔗等。農民有了收入,積極性會提高很多。
常州:可行性與監理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如何看待常州外國語學校“毒地”污染事件中,所暴露出的土壤修復問題?
陳同斌:首先,相關部門缺乏管理經驗,無論在施工單位的選擇,還是項目方案設計上都存在一些問題。根據所透露的污染土壤處理方案——水泥窯焚燒法,在設計上就站不住腳。65萬平方米的污染土壤,即使按2%的摻兌率計算,也是3000多萬噸水泥。以年產幾百萬噸的水泥廠而言,也需要生產很多年才能處理完畢,杯水車薪,量上明顯不匹配。
其次,施工單位在挖掘污染土壤時,沒有封閉場地,造成土壤中揮發性污染物的擴散。事實上,此類土壤修復工程,應用充氣大棚對施工場地實施封閉,對釋放出來的尾氣也要進行收集處理。此次施工過程中的監理能力,無疑值得質疑。
三聯生活周刊:長遠來看,這塊“毒地”如何治理?
陳同斌:用土層臨時覆蓋的辦法,應急可以,長遠來看仍有風險隱患。要從根本上治理這塊污染土地,還必須關注地下水的污染問題。大家目前都在關注土壤中跑出的污染氣體,對地下水卻關注不夠。必須盡快了解污染地下水的擴散范圍,通過打防滲墻等方式防止污染繼續遷移。對已經污染的地下水,則要不斷抽取治理之后,再灌下去,循環處理。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時間:2016-05-05 10:50
陳同斌:為重金屬污染找解藥
陳同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是我國植物修復和自動控制生物堆肥領域的主要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陳同斌在國際上發現第一種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解決了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關鍵技術,并建立第一個示范工程。
蜈蚣草
陳同斌在國際上發現第一種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解決了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關鍵技術,并建立第一個示范工程。
記者:您曾在全國考察重金屬污染,發現什么問題最為嚴重?
陳同斌:最嚴重的是砷污染,像西南一些地方,有很多礦石含砷量大,對土壤的污染較重。砷是一種有毒、有害物質,能讓接觸者患皮膚病或癌癥等。
現在,我們研究用植物修復的辦法進行污染治理。針對砷,主要用蜈蚣草,它能從土壤中大量地把砷等有毒金屬吸走。
記者:您當時是怎么發現蜈蚣草的?
陳同斌:1999年以前,國內的土壤修復大多以國外已發現的超富集植物為標本,如遏藍菜。我想,在植物資源那么豐富的中國,為什么不能找到更好的超富集植物呢?
湖南石門是盛產雄黃礦的地方,雄黃主要成分是砷。我想,有砷等重金屬的地方,那里的植物就有耐重金屬的特質,或許能大量吸附重金屬。通過多次考察和試驗,終于找到了蜈蚣草,比遏藍菜具有更好的修復效果。
記者:您現在的研究重點是什么?
陳同斌:蜈蚣草的研究和推廣還在繼續深入。另外,我做廢棄物污染治理,通過生物處理,使廢棄物無害化。我們在研究一種自動控制高溫好氧生物發酵技術,消滅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畜禽糞便等中的有害微生物和雜草種籽。其中,城市污泥主要由污水處理廠產生,水分含量高達80%,不能直接作肥料,也不能直接填埋,否則其有害微生物會危害環境。而如果晾曬這些污泥,一兩年都晾不干。
記者:很多老百姓認為畜禽糞便可以用作肥料,為何還要進行無害處理?
陳同斌:北京市1800多家規模化養殖場,大的養殖場甚至一天能產生一兩百噸糞便,如不進行處理,二次污染風險很大。比如,禽流感病毒在空氣中只能存活30分鐘,在羽毛中能活7天,但在糞便中卻可存活140天,所以糞便成了禽流感的重要傳播途徑。
我們研究的自動控制高溫好氧發酵技術,能很好地殺滅糞便中的有害生物。
來源: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2016/11/2
中國科學院陳同斌:我國土壤污染嚴重威脅農業安全
土壤污染正在惡化
土壤污染如隱形殺手,難以察覺卻可能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特別是重金屬在蔬菜、糧食中的累積,將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置于危險境地。
本刊11月8日報道了環保組織對IT企業重金屬污染的質疑,重金屬不僅污染江河,也會污染土壤。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陳同斌,從事污染土壤的修復研究,近年來多次呼吁重視土壤污染問題。陳同斌教授接受本刊記者專訪,解答中國土壤污染的現狀和對人體健康的風險。
《新民周刊》:有一種說法是,國內耕地五分之一受到污染。這個數據您是否認可?
陳同斌:這一數據沒有科學依據,只是個別人的猜測和估計。但是,根據我們在全國部分省市的大規模調查,土壤污染問題確實不容忽視,對我國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耕地污染包括有機物污染、無機物污染等,但是我國的土壤污染以重金屬污染為主。
環境保護部組織全國有關力量開展了大規模的土壤污染調查,基本上可以從全國尺度摸清土壤污染的基本狀況。這項巨大的工程已經完成了前期調查取樣和分析工作,目前正在進行數據的分析和總結工作。
《新民周刊》:最近幾年我們經常聽到土壤污染這個名詞,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陳同斌:有的公眾認為,只要土壤中監測到有害物質就認定為土壤受到污染。其實,土壤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像重金屬、多環芳烴之類的有害物質,只是在不同土壤中這些物質的濃度高低不同而已,不能籠統地將在土壤中監測到某些污染物就認定為存在土壤污染問題。
目前對土壤污染的定義仍未完全統一。通常的理解,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為因素導致有害物質在土壤中累積,其含量超過土壤中的本底含量(背景值)時即認為存在土壤污染。
但是,目前世界上很少有未受人類活動干擾的“凈土”,即使人跡罕至的南極、北極也存在污染現象。通常只有土壤污染物含量超過其自身的環境容量時,或者污染物通過農產品進入食物鏈、威脅人群的身心健康時,才叫做土壤污染。從環境管理的角度來看,土壤中污染物超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等相關標準就視為土壤污染。
《新民周刊》:為什么大家對重金屬污染討論得比較多?
陳同斌:我國礦山開采、冶煉和化工企業較多,重金屬污染范圍廣,部分地區由于土壤和大氣等環境介質受到重金屬污染,導致農產品減產或者農產品重金屬含量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尤其是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由于重金屬不會從環境中自然消失,治理難度大,而且已經發現許多比較嚴重的污染事件,因此公眾也開始關注農田土壤污染問題。
《新民周刊》:土壤污染是否已經威脅到糧食安全或者其他農業的安全?
陳同斌:我國農產品衛生品質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部分地區由于土壤污染已經導致農產品減產或絕收,如廣西某地,由于尾砂庫坍塌,導致周邊萬畝良田絕收;湖南某地土壤砷污染嚴重,當地居民發樣砷超標嚴重,已經嚴重威脅當地居民的身心健康。
《新民周刊》:對于普通公眾來說,最關心的是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生產的蔬菜、糧食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有沒有一個攝入的風險值?
陳同斌:由于土壤自身的緩沖容量以及植物對土壤重金屬的耐性,通常土壤重金屬污染并不會立刻導致農產品污染,只有當土壤重金屬含量超過土壤自身容量或植物對重金屬的選擇性吸收時,重金屬才會在蔬菜、糧食等植物體內大量累積。
當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超過標準,對攝入人群的健康會產生影響,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下,會導致一些疾病,如癌癥、突變、畸形之類的。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美國EPA關于暴露人群的攝入風險分別提出ADI值(最大可接受安全劑量)和RFD(參考劑量)值,規定了每天攝入各種污染物的風險值。
《新民周刊》:土壤污染狀況有沒有常規的檢測系統?比如一塊農田,是否適合種植某種作物,種植者能得到土地污染方面的信息和指導嗎?
陳同斌:目前我國還沒有像水和空氣環境質量那樣,對于土壤污染進行常規監測。要了解某塊農田是否受到污染,必須取樣送專門的測試機構進行分析,但是這種方法很費事、費錢多不說,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單位的測定結果根本就不準。我們的研究所做過一些工作,基于對北京市土壤污染調查,提出了基于重金屬污染風險控制的蔬菜種植區劃方案,可以指導無公害農作物的種植。最近幾年,我們也一直在開發土壤重金屬快速監測設備,但是投入應用還需一段時間。
《新民周刊》:這些年土地污染的狀況是否在惡化?
陳同斌:土壤污染與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有一個顯著不同的特點:絕大部分污染物進入土壤后都會不斷累積,超過一定范圍之后,土壤就無法自凈。從目前態勢來看,我國土壤污染總體處于惡化趨勢,尤其現階段是環境事件的高發期。土壤污染由于其自身的隱蔽性,當時沒有體現出來,現在才逐步暴露出問題。從物質守恒的角度分析,如果不對土壤進行修復,未來土壤重金屬會不斷累積,污染問題也就不會自動消失。
《新民周刊》:你所了解的國內土壤污染總體情況是怎樣的?
陳同斌:總體來講,污染問題形不容樂觀,比如南方礦業活動密集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區的局部范圍都存在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近年來,我們課題組對全國多個礦業城市進行大規模的獨立調查,發現土壤重金屬超標問題十分嚴重,尤其是砷污染和毒害問題十分突出。
《新民周刊》:中國的土壤污染有什么特征?污染原因更多的是“天災”還是“人禍”?
陳同斌:總體來說,我國由于礦山采冶、三廢排放、污灌、固廢堆放等所導致的土壤污染,類型很多、量大面廣,但是從污染物類型來看,主要以重金屬污染為主。這些污染基本上屬于人為因素導致的結果,屬于“人禍”。但是部分地區也確實存在因為地質背景導致重金屬含量“超標”或產生不良健康的現象,這類問題屬于自然因素所致,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沒有太大關系,嚴格來說不屬污染問題,屬于“天災”。
《新民周刊》:你在業內,是否體會到政府、學界、公眾對土壤污染這個話題關注度的變化?
陳同斌:其實土壤污染問題是一個早就存在的“老問題”,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但是,以前我國的重點治理目標集中在水、大氣、固廢污染問題上,加上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等特點,政府、學界、公眾對它的關注很不夠,在環保領域中至今也還屬于一個不起眼的小行業。近年來伴隨一些環境事件的爆發和研究的深入,大家才開始關注此問題。
《新民周刊》:你在從事生物修復的科研工作,目前的效果如何,推廣土壤修復的難度主要在技術上還是政策、投資方面?
陳同斌:我們的生物修復技術已經在湖南、云南、廣西等地推廣應用,經過修復不僅能把原來荒蕪的不毛之地變成良田,而且收獲的農產品也符合國家標準的要求。目前在技術推廣應用方面仍存在多方面的困難,尤其是在資金投入和工程技術方面還存在不少難題。目前的修復基本上依賴于政府的主導,缺乏市場機制,資金投入少,修復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工作還需要引入的新機制。
《新民周刊》:都說土壤修復是非常昂貴的,甚至被形容為“天價”,有沒有具體的數據說明到底有多貴?
陳同斌:與大氣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修復的代價非常昂貴,如化學淋洗技術處理污染土壤,每方土至少需要200美元,焚燒處理每方需要150美元以上。這部分費用僅僅是指直接處理成本,還不包括挖填土方和運輸等前、后期的工程費用和財務費用。
文章來源:《新民周刊》2011-2-28
大力發展土壤修復自主技術——訪中國科學院陳同斌
據了解,在發達國家,土壤修復產業占環保產業的產值最高達35%,但在我國,目前這一數字不到1%。一方面意味著該產業在國內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也映射出土壤修復在中國仍處于初級階段。陳同斌指出,目前國內企業絕大部分仍采用國外引進的物理化學修復技術,這些技術大多在中國“水土不服”,因此自主研發替代空間大。此外,與眾多環保產業門類相同,監管標準缺失、投融資體制亟待創新是土壤修復產業化面臨的最大瓶頸。這也決定了國內土壤修復“十二五”期間仍難全面啟動商業化進程。
引進技術“水土不服”
中國證券報:土壤修復作為一個環保新興門類,如何看待其在整個國家環境保護戰略中的地位?
陳同斌:國家環境保護戰略從大氣、水和土壤三大領域開展。大氣和水污染治理過去提的比較多,而我國土壤修復事業盡管起步較早,在“六五”時期就已被提出,但隨后沒有很好地發展。
土壤環境修復事關總體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發展修復產業迫在眉睫。土壤污染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農產品(000061)衛生品質以及地下水、地表水、大氣環境質量,進而威脅廣大民眾的健康。鑒于目前已經發現大量土壤污染問題,修復工程的產業化示范工作應盡快實施。
中國證券報:據了解,目前有關土壤修復的技術種類多達上百種,如何看待這些技術未來的市場應用前景?
陳同斌:目前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技術盡管種類繁多,但主要分為三個大類,即凈化(通過植物如蜈蚣草和東南景天等來修復污染土壤)、鈍化(通過海泡石等礦物吸附重金屬元素)和避害(用“客土”來轉換污染土壤)。
從目前來看,以客土和換土為代表的物理方法,以及向污染土壤中添加改良劑、鈍化劑等化學方法,均存在治理效果容易反復、治理費用高等缺點,而通過原位植物修復、完全焚燒等技術對污染土地進行修復的生物治理方法則因為實施簡便、投資較少及對環境破壞小,異位填埋具有快速、簡便的特點,但不適合于作為主流技術在全國大范圍推廣。
并且,傳統的物理化學處理技術均從國外引進,來到中國后因為不適應中國土壤特性而“水土不服”,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大國產技術的力度,而生物治理技術近年來國內眾多研究機構均做了研發工作,目前也取得了初步進展。從產業發展長遠前景來看,生物處理技術也更適應于農田土壤污染的修復,隨著國家對于農田污染的重視力度進一步加大,生物處理技術也將迎來廣闊市場空間。
監管及投融資機制缺位
中國證券報:土壤修復產業化進程啟動需要克服哪些瓶頸因素?
陳同斌:國內土壤修復產業處于發展初期,理論探索十分活躍,技術發展不斷完善,但規范的工程實例和產業發展經驗尚少。產業發展初期容易遇到行業標準及監管制度不到位的情況,這在土壤修復行業也是最大的瓶頸因素。
與水、大氣污染控制指標相對系統規范相比,土壤重金屬修復領域仍沒有一部完整全面的技術標準作為規范。產業發展初期便遭遇市場較為混亂,明確的技術標準及市場監管系統都未形成,這同樣很大程度限制了行業的發展。
土壤修復市場門檻較低,甚至一些簡單的土木轉移填埋也可以成為企業的支撐。土壤環境修復產業同樣又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一些缺少技術實力的企業僅僅將修復工程變成土方工程,污染場地的土拉出后,只是進行異地堆積而非處理,造成土壤污染的異地擴散。政府應制定明確的技術標準及市場監管系統,引導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中國證券報:在投融資體制方面,是否也存在類似水務和大氣治理方面的難題?
陳同斌:對。土壤修復項目動輒投資數千萬,甚至上億元,而且工程實施周期長,這些對于社會資本參與都是巨大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單靠政府財力難以維系,需要鼓勵各種社會資本參與其中。
這也需要政府在制定出臺一系列財政補貼政策的同時,建立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制度環境。例如,針對開發商進行污染土地開發時土壤修復投入成本巨大且無法隨房地產市場環境變化而調整房地產項目售價的問題,建議政府進行合理成本核算,允許土壤修復列入土地開發成本中,這樣可大大提高目前作為城市土壤修復責任主體的開發商的積極性。
此外,國家應提倡綠色信貸,鼓勵社保基金等中低回報期望資本的流入,防止以投機暴富為目的的高風險資本擾亂尚處在初生期的產業。
來源:《中國證券報》2012-06-01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