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廣輝,東南大學數(shù)學學院教授(青年首席)、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江蘇省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工程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江蘇國家應用數(shù)學中心副主任,江蘇省信息數(shù)學應用中心常務副主任。
擔任國際重要期刊IEEE Trans. Systems Man Cybernetics: Systems (SCI 影響因子: 5.13),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SCI 影響因子: 1.421)編輯,4個國際期刊的客座編輯,2個國際期刊客座主編,中國自動化學會環(huán)境感知與保護自動化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yè)與應用數(shù)學學會復雜系統(tǒng)與復雜網(wǎng)絡專委會委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網(wǎng)絡科學與工程專委會委員,美國《數(shù)學評論》評論員,IEEE Senior Member。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江蘇省自然基金項目2項,軍科委國防創(chuàng)新特區(qū)項目1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師項目1項。
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分布式控制與優(yōu)化,復雜網(wǎng)絡系統(tǒng)建模與控制,智能電網(wǎng),信息物理系統(tǒng)和魯棒控制。在控制理論頂級雜志發(fā)表(含接受)SCI檢索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IEEE Trans. 系列48篇,ESI高他引論文15篇。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2012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
2009年至2012年期間,先后4次訪問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
2012年7月至9月,在中國科學院系統(tǒng)科學研究所訪問;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Research Associate;
2014年1月至2月,任香港大學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2013年1月至今,在東南大學任教。
學會任職:
1、IEEE IES 工業(yè)信息學技術委員會(中國)主席;
2、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秘書長;
3、中國自動化學會大數(shù)據(jù)專業(yè)專委會副主任;
4、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5、中國自動化學會環(huán)境感知與保護自動化專委會委員;
6、中國工業(yè)與應用數(shù)學學會復雜網(wǎng)絡與復雜系統(tǒng)專委會委員;
7、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網(wǎng)絡科學與工程專委會委員;
8、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集群智能與協(xié)同控制專委會委員;
9、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與應用專委會秘書長助理(2010-2012);
10、TC Member of IEEE IES TC on Network-Based Contro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11、TC Member of IEEE IES TC on Technology Ethics and Society;
12、美國《數(shù)學評論》評論員;
13、IEEE高級會員。
會議任職
1、2013年-,中國復雜網(wǎng)絡學術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
2、20余個國際學術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
3、20余個國內(nèi)外學術會議的Session Chair/Co-chair;
4、ICACI2017出版主席;
5、YAC2018出版主席;
6、2013-2021年東南大學復雜系統(tǒng)與網(wǎng)絡科學研究中心論壇組辦者。
編委任職:
1、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編輯(2023-, SCI IF: 14.255)
2、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編輯(2023-, SCI IF: 11.648)
3、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編輯(2019-, SCI IF: 13.451);
4、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編輯(2020-);
5、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編輯(2016-, SCI IF: 3.452)。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人才培養(yǎng)榮譽:
2022年第24屆全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無人車智能挑戰(zhàn)賽-自主巡航、目標射擊)全國決賽一等獎指導教師;
東南大學2022年校級優(yōu)秀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東南大學2022年校級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論文指導教師;
第一屆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期刊杰出編委獎(Outstanding Associate Editor of 2021);
2021年江蘇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暨“挑戰(zhàn)杯”全國競賽江蘇省選拔賽)特等獎指導教師(獲獎作品:基于群體智能的分布式控制與協(xié)同優(yōu)化,指導教師:溫廣輝,呂躍祖,劉國華);
2019年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教師;
2017年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教師。
研究方向:
網(wǎng)絡群體智能理論與技術;分布式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跨域集群系統(tǒng)協(xié)同行為分析與控制;
分布式強化學習理論與技術;分布式信息融合與目標識別;分布式優(yōu)化、智能決策與博弈;
水面無人艇集群協(xié)同控制與智能決策。
主持基金類項目情況: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lián)合重點項目(多無人系統(tǒng)智能協(xié)同自適應定位與跟蹤技術),2023-2026年;
2、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課題(動態(tài)開放環(huán)境下基于不完全信息的分簇群智決策),2022-2027年;
3、中國高校產(chǎn)學研創(chuàng)新基金—無人集群協(xié)同智能項目(無人機-無人艇動態(tài)跟蹤降落控制設計與優(yōu)化),2022-2023年;
4、裝備預研教育部聯(lián)合基金項目,2021-2023年;
5、軍委科技委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特區(qū)項目,2019-2021年;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18-2020年;
7、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項目,2018-2020年;
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7-2020年;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14-2016年;
10、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014-2016年;
11、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師類基金項目,2014-2016年;
12、東南大學通選課程項目重點建設項目,2019年。
主持企業(yè)委托類項目情況
1、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XXX管控計劃及監(jiān)控設備,2020-2021年;
2、中航航空電子有限公司:無人飛行器高效協(xié)同編隊控制技術,2020-2021年;
3、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水面無人艇XXX技術研究,2018-2020年;
4、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水面無人艇航行控制模擬設備開發(fā),2018-2019年。
主要學術研究成果:
主持軍委科技委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特區(qū)項目1項(經(jīng)費:20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中船重工716所橫向課題2項,江蘇省自然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教師項目1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項目1項。在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I&II, IEEE Trans.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 Trans. Cybernetics, AIAA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等控制理論及其應用國際一流期刊發(fā)表SCI檢索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IEEE Trans. 系列60余篇,ESI高他引論文17篇,EI檢索會議論文50余篇, 論文SCI他人引用2000余次(Web of Science),H-index 38(Web of Science)。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15項,授權3項。曾獲2010年中國復雜網(wǎng)絡學術會議最佳學生論文獎(獨立)。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3),2016年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2),2018年東南大學青年五四獎獲得者,2019年亞太神經(jīng)網(wǎng)絡學會青年研究者獎(獨立)。中國國家自然基金委基金項目通訊評議專家。
發(fā)明公開:
[1]溫廣輝, 熊子越, 牛夢飛, 周佳玲, 鄭德智. 一種無人集群編隊的成群方式判別方法及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7873084A, 2024-04-12.
[2]溫廣輝, 戴幸運, 陳麗媛, 季秋桐. 一種基于時變納什均衡搜索的多無人艇分布式路徑規(guī)劃方法與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7519174A, 2024-02-06.
[3]溫廣輝, 季秋桐, 欒萌. 一種基于博弈論的無人艇集群指定時間位置決策方法與裝置[P]. 江蘇省: CN117455055A, 2024-01-26.
[4]溫廣輝, 王玉君, 周佳玲, 呂躍祖, 李中翔. 一種預定時間收斂的多導彈協(xié)同制導方法[P]. 浙江省: CN117387435A, 2024-01-12.
[5]溫廣輝, 劉冰倩, 凌祎諾, 伊梟劍, 房肖. 預設時間下的無人機集群博弈納什均衡搜索方法及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7193369A, 2023-12-08.
[6]溫廣輝, 李東昇, 羅中婧, 周艷, 許士林. 一種基于Q-learning的智能體時序任務路徑規(guī)劃方法[P]. 江蘇省: CN116822765A, 2023-09-29.
[7]溫廣輝, 周艷, 鄭治, 羅中婧, 邵佳偉. 一種基于多智能體QMIX算法的無人艇自組網(wǎng)路由方法[P]. 江蘇省: CN116600265A, 2023-08-15.
[8]溫廣輝, 張玥, 趙丹, 呂躍祖, 周佳玲. 一種差分隱私保護下的一致性控制方法[P]. 江蘇省: CN116566641A, 2023-08-08.
[9]溫廣輝, 劉冰倩. 反導彈集群協(xié)同任務分配方法、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zhì)[P]. 江蘇省: CN116538870A, 2023-08-04.
[10]溫廣輝, 王玉君, 呂躍祖, 周佳玲, 趙丹. 導彈角制導律的確定方法、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zhì)[P]. 江蘇省: CN116499319A, 2023-07-28.
[11]溫廣輝, 趙丹, 雷雅晴. 一種異構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隔離隱蔽攻擊的方法[P]. 江蘇省: CN116471070A, 2023-07-21.
[12]溫廣輝, 葛文標, 牛夢飛. 基于分布式融合策略的水面無人艇軌跡跟蹤方法與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6185026A, 2023-05-30.
[13]溫廣輝, 胥凌云, 朱晨虹, 羅中婧. 一種無人集群系統(tǒng)的避碰能力測試方法及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6088526A, 2023-05-09.
[14]溫廣輝, 沈涵, 周俊, 王利楠, 牛夢飛. 基于自適應無跡卡爾曼濾波的無人船參數(shù)在線辨識方法[P]. 江蘇省: CN116028776A, 2023-04-28.
[15]溫廣輝, 陰啟玉, 王利楠. 一種無人艇自主引導艦載無人機的回收控制方法[P]. 江蘇省: CN115840452A, 2023-03-24.
[16]付俊杰, 汪燁, 唐美祺, 溫廣輝. 分布式未知時變區(qū)域多自主體最優(yōu)覆蓋方法與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5665757A, 2023-01-31.
[17]溫廣輝, 劉冰倩, 趙丹, 房肖. 一種基于改進D星算法的無人艇動態(tài)路徑規(guī)劃方法與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5390565A, 2022-11-25.
[18]萬穎, 溫廣輝, 趙炫安. 一種微電網(wǎng)分布式事件驅動彈性控制方法[P]. 江蘇省: CN115241914A, 2022-10-25.
[19]溫廣輝, 戴潤杰, 周俊, 趙丹, 王利楠. 未知環(huán)境下基于改進蟻群和動態(tài)窗口法的路徑規(guī)劃方法[P]. 江蘇省: CN115167393A, 2022-10-11.
[20]溫廣輝, 沈涵, 周俊, 王利楠, 牛夢飛. 一種水面無人船參數(shù)自適應魯棒估計方法與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4880874A, 2022-08-09.
[21]溫廣輝, 雷旭強, 趙丹, 呂躍祖, 周佳玲. 一種多傳感-觀測網(wǎng)絡下的彈性分布式安全監(jiān)測方法[P]. 江蘇省: CN114615143A, 2022-06-10.
[22]周佳玲, 劉照輝, 呂躍祖, 溫廣輝. 一種前向輪式機器人群組分時抵達的協(xié)調(diào)控制方法[P]. 江蘇省: CN114510039A, 2022-05-17.
[23]周佳玲, 劉照輝, 呂躍祖, 溫廣輝. 一種輪式移動機器人群組終端時間分時協(xié)調(diào)控制方法[P]. 江蘇省: CN114510040A, 2022-05-17.
[24]周佳玲, 欒萌, 呂躍祖, 溫廣輝. 組內(nèi)決策一致多群組博弈的納什均衡指定時間搜索方法[P]. 江蘇省: CN114488802A, 2022-05-13.
[25]溫廣輝, 王利楠, 凌梁悅, 周俊. 一種基于姿態(tài)運動學模型的慣性測量單元數(shù)據(jù)融合方法[P]. 江蘇省: CN114459478A, 2022-05-10.
[26]溫廣輝, 劉照輝, 趙丹, 周佳玲. 容許速度衰減的三維多導彈協(xié)同比例導引律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4415724A, 2022-04-29.
[27]溫廣輝, 趙丹, 呂躍祖, 周佳玲. 一種隔離合謀攻擊的方法[P]. 江蘇省: CN114363085A, 2022-04-15.
[28]溫廣輝, 許士林, 趙丹, 羅中婧. 一種變維多智能體系統(tǒng)的編隊控制方法與裝置[P]. 江蘇省: CN114326715A, 2022-04-12.
[29]戴潤杰, 溫廣輝, 周俊, 周佳玲. 基于終身規(guī)劃A*和速度障礙法的路徑規(guī)劃方法[P]. 江蘇省: CN114281087A, 2022-04-05.
[30]劉夢泉, 呂躍祖, 雷旭強, 趙丹, 溫廣輝. 一種雙拓撲耦合諧振子牽制同步控制器優(yōu)化算法[P]. 江蘇省: CN113448247A, 2021-09-28.
[31]姜盛懋, 溫廣輝, 秦健, 呂躍祖, 劉天祺. 一種基于噪聲網(wǎng)絡與強化學習的入侵檢測方法[P]. 江蘇省: CN113392878A, 2021-09-14.
[32]付俊杰, 唐美祺, 溫廣輝. 基于全局環(huán)境預測的多自主體集中式區(qū)域覆蓋方法與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3395708A, 2021-09-14.
[33]溫廣輝, 雷旭強, 呂躍祖, 趙丹, 周佳玲. 一種基于雙層動態(tài)切換觀測器的分布式安全狀態(tài)重構方法[P]. 江蘇省: CN113206842A, 2021-08-03.
[34]溫廣輝, 欒萌, 魏敏嫻, 郁瀚, 胡一帆. 一種無人艇集群對海打擊方法[P]. 江蘇省: CN113093733A, 2021-07-09.
[35]符興全, 溫廣輝, 房肖, 劉照輝, 欒萌. 一種基于博弈論的無人艇集群打擊位置的選取方法[P]. 江蘇省: CN113052289A, 2021-06-29.
[36]郁瀚, 付俊杰, 溫廣輝, 俞佳慧. 在未知環(huán)境下基于蟻群和VO算法的路徑規(guī)劃方法[P]. 江蘇省: CN112486185A, 2021-03-12.
[37]付俊杰, 胡一帆, 溫廣輝, 呂躍祖. 基于速度障礙物的多自主體系統(tǒng)分布式避碰編隊控制方法[P]. 江蘇省: CN112083727A, 2020-12-15.
[38]趙丹, 溫廣輝, 呂躍祖, 付俊杰. 基于有限時間觀測器的分布式故障識別方法[P]. 江蘇省: CN112052573A, 2020-12-08.
[39]俞佳慧, 溫廣輝, 呂躍祖. 基于自適應反向學習和降維的蟻群算法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1985522A, 2020-11-24.
[40]都海波, 魏佳佳, 溫廣輝, 周俊, 俞波, 王利楠, 從永正, 葛展展. 基于自適應變異的天牛群優(yōu)化算法的相機內(nèi)參校準方法[P]. 安徽省: CN111652941A, 2020-09-11.
[41]都海波, 王利楠, 溫廣輝, 周俊, 俞波, 從永正, 殷禮勝. 一種飛行器陀螺儀的零點漂移偏差和姿態(tài)估計方法[P]. 安徽省: CN111442786A, 2020-07-24.
[42]溫廣輝, 俞佳慧, 秦健, 呂躍祖, 劉國華. 基于多維標度法和copula函數(shù)的蟻群算法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1275159A, 2020-06-12.
[43]溫廣輝, 胡一帆, 呂躍祖, 付俊杰, 周佳玲. 適用于通信受間歇DoS攻擊下的多智能體一致性跟蹤協(xié)議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0716582A, 2020-01-21.
[44]劉照輝, 溫廣輝, 呂躍祖, 周佳玲, 付俊杰. 針對機動目標和時延通信的多導彈協(xié)同制導律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0412874A, 2019-11-05.
[45]都海波, 吳笛, 周俊, 溫廣輝, 朱文武, 程盈盈, 金小崢. 一種基于自適應有限時間控制的四旋翼飛行器控制方法[P]. 安徽省: CN110275542A, 2019-09-24.
[46]溫廣輝, 劉照輝, 呂躍祖. 針對機動目標和允許通信時滯的多導彈協(xié)同作戰(zhàn)制導律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0187640A, 2019-08-30.
[47]溫廣輝, 時欣利, 虞文武, 謝雯, 曹進德. 基于頻率響應的異質(zhì)空調(diào)集群分散式控制方法[P]. 江蘇: CN109028499A, 2018-12-18.
[48]都海波, 蔣叢讓, 程盈盈, 金小崢, 溫廣輝, 朱文武, 吳笛. 一種基于指數(shù)收斂對并聯(lián)DC-DC型Buck變換器的均流控制方法[P]. 安徽: CN108521221A, 2018-09-11.
[49]都海波, 朱文武, 溫廣輝, 吳笛, 程盈盈, 金小崢. 一種基于四元數(shù)描述的四旋翼無人機快速收斂控制方法[P]. 安徽: CN108363298A, 2018-08-03.
[50]都海波, 程盈盈, 周俊, 楊晨, 溫廣輝. 基于Buck型DC#DC變換器的負載估計方法[P]. 安徽: CN107834846A, 2018-03-23.
[51]溫廣輝, 時欣利, 虞文武, 謝雯. 一種智能電網(wǎng)自適應經(jīng)濟調(diào)度分配方法[P]. 江蘇: CN107092991A, 2017-08-25.
[52]溫廣輝, 時欣利, 謝雯, 曹進德. 一種平滑微網(wǎng)聯(lián)絡線功率的儲能前瞻分布式控制方法[P]. 江蘇: CN107069776A, 2017-08-18.
發(fā)明授權:
[1]溫廣輝, 周艷, 鄭治, 羅中婧, 邵佳偉. 一種基于多智能體QMIX算法的無人艇自組網(wǎng)路由方法[P]. 江蘇省: CN116600265B, 2024-04-05.
[2]溫廣輝, 王利楠, 凌梁悅, 周俊. 一種基于姿態(tài)運動學模型的慣性測量單元數(shù)據(jù)融合方法[P]. 江蘇省: CN114459478B, 2024-03-19.
[3]符興全, 溫廣輝, 房肖, 劉照輝, 欒萌. 一種基于博弈論的無人艇集群打擊位置的選取方法[P]. 江蘇省: CN113052289B, 2024-03-15.
[4]溫廣輝, 沈涵, 周俊, 王利楠, 牛夢飛. 一種水面無人船參數(shù)自適應魯棒估計方法與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4880874B, 2024-03-12.
[5]趙丹, 溫廣輝, 呂躍祖, 付俊杰. 基于有限時間觀測器的分布式故障識別方法[P]. 江蘇省: CN112052573B, 2024-02-13.
[6]戴潤杰, 溫廣輝, 周俊, 周佳玲. 基于終身規(guī)劃A*和速度障礙法的路徑規(guī)劃方法[P]. 江蘇省: CN114281087B, 2023-11-03.
[7]周佳玲, 欒萌, 呂躍祖, 溫廣輝. 組內(nèi)決策一致多群組博弈的納什均衡指定時間搜索方法[P]. 江蘇省: CN114488802B, 2023-11-03.
[8]溫廣輝, 許士林, 趙丹, 羅中婧. 一種變維多智能體系統(tǒng)的編隊控制方法與裝置[P]. 江蘇省: CN114326715B, 2023-10-03.
[9]付俊杰, 胡一帆, 溫廣輝, 呂躍祖. 基于速度障礙物的多自主體系統(tǒng)分布式避碰編隊控制方法[P]. 江蘇省: CN112083727B, 2023-07-07.
[10]郁瀚, 付俊杰, 溫廣輝, 俞佳慧. 在未知環(huán)境下基于蟻群和VO算法的路徑規(guī)劃方法[P]. 江蘇省: CN112486185B, 2023-05-09.
[11]都海波, 魏佳佳, 溫廣輝, 周俊, 俞波, 王利楠, 從永正, 葛展展. 基于自適應變異的天牛群優(yōu)化算法的相機內(nèi)參校準方法[P]. 安徽省: CN111652941B, 2023-04-07.
[12]付俊杰, 唐美祺, 溫廣輝. 基于全局環(huán)境預測的多自主體集中式區(qū)域覆蓋方法與系統(tǒng)[P]. 江蘇省: CN113395708B, 2023-01-31.
[13]溫廣輝, 胡一帆, 呂躍祖, 付俊杰, 周佳玲. 適用于通信受間歇DoS攻擊下的多智能體一致性跟蹤協(xié)議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0716582B, 2023-01-17.
[14]溫廣輝, 欒萌, 魏敏嫻, 郁瀚, 胡一帆. 一種無人艇集群對海打擊方法[P]. 江蘇省: CN113093733B, 2022-09-23.
[15]溫廣輝, 雷旭強, 呂躍祖, 趙丹, 周佳玲. 一種基于雙層動態(tài)切換觀測器的分布式安全狀態(tài)重構方法[P]. 江蘇省: CN113206842B, 2022-06-28.
[16]劉夢泉, 呂躍祖, 雷旭強, 趙丹, 溫廣輝. 一種雙拓撲耦合諧振子牽制同步控制器優(yōu)化算法[P]. 江蘇省: CN113448247B, 2022-06-28.
[17]劉照輝, 溫廣輝, 呂躍祖, 周佳玲, 付俊杰. 針對機動目標和時延通信的多導彈協(xié)同制導律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0412874B, 2022-05-13.
[18]溫廣輝, 劉照輝, 呂躍祖. 針對機動目標和允許通信時滯的多導彈協(xié)同作戰(zhàn)制導律設計方法[P]. 江蘇省: CN110187640B, 2022-04-29.
[19]都海波, 吳笛, 周俊, 溫廣輝, 朱文武, 程盈盈, 金小崢. 一種基于自適應有限時間控制的四旋翼飛行器控制方法[P]. 安徽省: CN110275542B, 2022-04-08.
[20]都海波, 王利楠, 溫廣輝, 周俊, 俞波, 從永正, 殷禮勝. 一種飛行器陀螺儀的零點漂移偏差和姿態(tài)估計方法[P]. 安徽省: CN111442786B, 2021-08-20.
[21]溫廣輝, 時欣利, 虞文武, 謝雯. 一種智能電網(wǎng)自適應經(jīng)濟調(diào)度分配方法[P]. 江蘇省: CN107092991B, 2020-06-16.
[22]溫廣輝, 時欣利, 謝雯, 曹進德. 一種平滑微網(wǎng)聯(lián)絡線功率的儲能前瞻分布式控制方法[P]. 江蘇省: CN107069776B, 2019-12-24.
[23]都海波, 蔣叢讓, 程盈盈, 金小崢, 溫廣輝, 朱文武, 吳笛. 一種基于指數(shù)收斂對并聯(lián)DC-DC型Buck變換器的均流控制方法[P]. 安徽省: CN108521221B, 2019-08-02.
英文學術論文:
[1] G. Wen, Y. Zhao, Z. Duan, W. Yu, and G. Chen, Containment of higher-order multi-leader multi-agent systems: A dynamic output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61, no. 4, pp. 1135-1140, 2016.
[2] G. Wen and W. X. Zheng, On constructing multiple Lyapunov functions for tracking control of multiple agents with switching topolog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64, no. 9, pp. 3796-3803, 2019.
[3] G. Wen, X. Yu, J. Fu, H. Wang, and W. Yu, Fast distributed average tracking in multi-agent networks: The case with general linear agent dynam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 vol. 8, no. 2, pp. 997-1009, 2021.
[4] G. Wen, W. X. Zheng, and Y. Wan, Distributed robust optimization for networked agent systems with unknown nonlinearit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Full Paper, vol. 68, no. 9, pp. 5230-5244, 2023.
[5] G. Wen, Y. Lv, W. X. Zheng, J. Zhou, and J. Fu, Joint robustness of time-varying networks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resilient consensu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Full Paper, vol. 68, no. 11, pp. 6466-6480, 2023.
[3] G. Wen, G. Hu, W. Yu, J. Cao, and G. Chen, Consensus tracking for higher-orde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switching directed topologies and occasionally missing control inputs,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vol. 62, no. 12, pp. 1151-1158, 2013.
[4] G. Wen, Z. Duan, G. Chen, and W. Yu, Consensus tracking of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Lipschitz-type node dynamics and switching topolog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vol. 61, no. 2, pp. 499-511, Feb. 2014.
[5] G. Wen, W. Yu, M. Z. Q. Chen, X. Yu, and G. Chen, H-infinity pinning synchronization of directed networks with aperiodic sampled-data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 vol. 61, no. 11, pp. 3245-3255, Nov. 2014.
[6] G. Wen, W. Yu, G. Hu, J. Cao, and X. Yu, Pinning synchronization of directed networks with switching topologies: A multiple Lyapunov functions approach,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vol. 26, no. 12, pp. 3239-3250, Dec. 2015.
[7] G. Wen, G. Hu, J. Hu, X. Shi, and G. Chen, Frequency regulation of source-grid-load systems: A compound control strateg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vol. 12, no. 1, pp. 69-78, Feb. 2016.
[8] G. Wen, W. Yu, Z. Li, X. Yu, and J. Cao, Neuro-adaptive consensus tracking of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a high-dimensional leader,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vol. 47, no. 7, pp. 1730-1742, Jul. 2017.
[9] G. Wen, W. Yu, Y. Xia, X. Yu, and J. Hu, Distributed tracking of nonlinear multi-agent systems under directed switching topology: An observer-based protocol,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vol. 47, no. 5, pp. 869-881, May 2017.
[10] G. Wen, X. Yu, Z. Liu, and W. Yu, Adaptive consensus-based robust strategy for economic dispatch of smart grids subject to communication uncertaint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vol. 14, no. 6, pp. 2484-2496, Jun. 2018.
[11] G. Wen, T. Huang, W. Yu, Y. Xia, and Z. Liu, Cooperative tracking of networked agents with a high-dimensional leader: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vol. 48, no. 7, pp. 2060-2073, Jul. 2018.
[12] G. Wen, P. Wang, T. Huang, W. Yu, and J. Sun, Robust neuro-adaptive containment of multileade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uncertain dynam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vol. 49, no. 2, pp. 406-417, Feb. 2019.
[13] H. Du, G. Wen, X. Yu, S. Li and M.Z.Q. Chen, Finite-time consensus of multiple nonholonomic chained-form systems based on recursive distributed observer, Automatica, vol. 62, pp. 236-242, 2015.
[14] Z. Li, G. Wen, Z. Duan, and W. Ren, Designing fully distributed consensus protocols for linea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directed graph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60, no. 6, pp. 1152-1157, Jun. 2015.
[15] H. Du, G. Wen, D. Wu, Y. Cheng, and J. Lu, Distributed fixed-time consensus for nonlinear heterogeneous multi-agent systems, Automatica, vol. 113, art. no.: 108797, 2020.
[16] Y. Lv, G. Wen, T. Huang, and Z. Duan, Adaptive attack-free protocol for consensus tracking with pure relative output information, Automatica, Regular Paper, vol.117, art. no.: 108998, 2020.
綜述論文:
[1] G. Wen, X. Yu, W. Yu, and J. Lu,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of complex network systems with switching topologies: A survey,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vol. 51, no. 10, pp. 6342-6357, 2021. IEEE-TSMCS-WYYL-2020.
[2] G. Wen, X. Yu, and Z.-W. Liu, Recent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distributed economic dispatch in smart grid: An overview,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vol. 22, pp. 25-39, 2021. Wen-2021-Recent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distributed economic dispatch in smart grid an overview.
中文論文:
[1]江碧濤, 溫廣輝, 周佳玲, 鄭德智. 智能無人集群系統(tǒng)跨域協(xié)同技術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 中國工程科學, 2024, 26 (01): 117-126.
[2]溫廣輝, 付俊杰, 萬穎, 呂躍祖. 多學科交叉類課程思政教育探索與實踐——以系統(tǒng)科學與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為例[J]. 控制工程, 1-8.
[3]趙丹, 溫廣輝. 面向合謀攻擊的多智能體系統(tǒng)彈性一致性控制[J]. 指揮與控制學報, 2023, 9 (06): 734-741.
[4]胡子晅, 周佳玲, 王利楠, 孫佳月, 溫廣輝. 多BTT導彈滾轉通道姿態(tài)約束下的固定時間姿態(tài)協(xié)調(diào)控制[J]. 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 1-10.
[5]梁丹陽, 溫廣輝. 自動化專業(yè)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徑探究[J]. 控制工程, 1-4.
[6]趙丹, 溫廣輝, 黃廷文. 群體智能系統(tǒng)安全協(xié)同控制研究[J]. 控制工程, 2023, 30 (08): 1419-1424.
[7]溫廣輝, 楊濤, 周佳玲, 付俊杰, 徐磊. 強化學習與自適應動態(tài)規(guī)劃:從基礎理論到多智能體系統(tǒng)中的應用進展綜述[J]. 控制與決策, 2023, 38 (05): 1200-1230.
[8]胡一帆, 劉克新, 付俊杰, 溫廣輝. 基于安全強化學習的不確定二階系統(tǒng)模型參考跟蹤控制[J]. 控制工程, 2024, 31 (01): 80-87.
[9]房肖, 溫廣輝, 付俊杰, 呂躍祖, 欒萌, 鄭德智. 基于博弈的水面無人艇集群對抗問題研究[J]. 控制工程, 2022, 29 (03): 492-497.
[10]溫廣輝, 吳爭光, 彭周華, 都海波, 趙宇, 周佳玲. 人工智能2.0時代的群體智能理論與技術專題序言[J]. 控制工程, 2022, 29 (03): 385-387.
[11]溫廣輝, 周佳玲, 呂躍祖, 劉照輝, 呂金虎. 多導彈協(xié)同作戰(zhàn)中的分布式協(xié)調(diào)控制問題[J]. 指揮與控制學報, 2021, 7 (02): 137-145.
[12]溫廣輝, 余星火, 劉智偉. 智能電網(wǎng)中分布式經(jīng)濟調(diào)度研究進展:綜述(英文)[J].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21, 22 (01): 25-40.
[13]朱亞楠, 溫廣輝. 權重平衡有向網(wǎng)絡下分布式約束優(yōu)化的連續(xù)時間算法設計[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12 (05): 549-555.
[14]陳光, 溫廣輝, 虞文武. 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城市公交網(wǎng)絡研究綜述[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10 (04): 401-408.
[15]胡鴻翔, 梁錦, 溫廣輝, 虞文武. 多智能體系統(tǒng)的群集行為研究綜述[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10 (04): 415-421.
[16]吳笛, 都海波, 溫廣輝. 一類二階非線性多智能體系統(tǒng)的固定時間同步控制[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10 (04): 428-435.
[17]李超杰, 余星火, 劉念, 溫廣輝, 虞文武, 呂金虎. 博弈論視角的多微電網(wǎng)能源交易框架[J]. 南方電網(wǎng)技術, 2017, 11 (10): 96-102.
[18]溫廣輝, 段志生 & 陳關榮. (2009). 多運動個體系統(tǒng)的有限時間一致性問題研究. (eds.) 第五屆全國復雜網(wǎng)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集 (pp.151).
觀點性論文:
[1] G. Wen, W. Yu, X. Yu, and J. Lu, Complex cyber-physical networks: From cybersecurity to security contro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 30, no. 1, pp. 46-67, Feb. 2017. (Invited paper)
榮譽獎勵:
1、2022年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學術獎勵。
2、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3、江蘇省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4、工程領域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5、2020年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青年科學獎(獨立)。
6、2019年亞太神經(jīng)網(wǎng)絡學會青年杰出研究獎(獨立)。
7、2019年江蘇省普通高校本專科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教師(獨立)。
8、2018年東南大學青年五四獎章(獨立)。
9、2018年Outstanding Reviewer of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10、2018年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
11、2017年江蘇省普通高校本科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論文)指導教師(獨立)。
12、2017年Outstanding Reviewer of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13、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3)。
14、2016年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2)。
15、2014年IEEE國際電路與系統(tǒng)會議最佳學生論文獎提名(排名第3,學生李旸為第1作者)。
16、2013-2014年南京市第十屆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獎(排名第1)。
17、2012年中國控制決策會議張嗣瀛獎提名獎(排名第1)。
18、2011年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標兵。
19、2010年中國復雜網(wǎng)絡學術會議最佳學生論文獎(獨立)。
20、2005年遼寧省優(yōu)秀畢業(yè)生。
21、2004年遼寧省優(yōu)秀學生干部。
22、2004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shù)學建模競賽國家二等獎,遼寧省一等獎。
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
——記東南大學教授溫廣輝
2024-03-12
我們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魚群游弋,鳥群遷徙,螢火蟲集體發(fā)光……自然界的動物在形成群體之后,仿佛能通過成員之間的“默契”與“配合”爆發(fā)出一種超越個體的智慧,進而帶來整體利益的“最優(yōu)解”。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種內(nèi)在的群體智慧邏輯被應用到人工智能領域,產(chǎn)生了“蟻群優(yōu)化算法”“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及后來的群體智能、眾包、群體計算等概念。
時光荏苒,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2017年,中國國務院發(f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群體智能”作為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研究方向21次被提及,引起廣泛關注。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我國在這一領域深耕的學者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東南大學80后教授溫廣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面對“通信拓撲間歇含有生成樹時多智能體系統(tǒng)如何實現(xiàn)一致性跟蹤”這一難題,他的研究成果為切換通信拓撲下網(wǎng)絡群體系統(tǒng)控制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石,被國內(nèi)外十余位院士、20余位美國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xié)會會士(IEEE Fellow)正面引用并給予高度評價。

▲溫廣輝(前排中)及部分研究團隊成員合影
十多年來,溫廣輝共發(fā)表了150余篇《科學引文索引》(SCI)雜志論文和50余篇國際會議論文,SCI他引9800多次,出版英文學術專著2部。自2018年開始,他更是持續(xù)被科睿唯安(Clarivate)評定為全球“高被引科學家”。“認識世界只是科研的第一步。”溫廣輝說,如何從這些現(xiàn)象之中得到啟發(fā),了解其中的機理,并用于改造世界,才是科研工作者真正應該追尋的大道。
為國科研,行而不輟
2018年10月,科技部啟動《科技創(chuàng)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指南》。作為未來人工智能重點發(fā)展的五大智能形態(tài)之一,“群體智能”憑借在民用和軍用領域的重要應用前景,成為當年業(yè)界的熱門研究方向。彼時,溫廣輝早已在這一領域深耕多年。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長期專注研究的“復雜動態(tài)環(huán)境下網(wǎng)絡群體系統(tǒng)理論與技術”將為今后復雜環(huán)境下無人集群的協(xié)同作業(yè)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和發(fā)展框架。
“群體智能通過研究分散、自組織的生物群體智慧,實現(xiàn)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智能行為,通常用于無人機、機器人集群的協(xié)同作業(yè)。”溫廣輝表示,當時學術界較為流行的分析方法是基于共同Lyapunov函數(shù)的分析方法,但當群體系統(tǒng)中存在8個以上節(jié)點時,這一分析方法就會失效。“只能控制8個節(jié)點的分析方法顯然遠遠不能滿足未來無人集群協(xié)同作業(yè)的需要,如何才能從8個節(jié)點拓展到N個節(jié)點?”面對這一科研瓶頸,溫廣輝苦思冥想,“如果傳統(tǒng)方法走不通,那何不另辟蹊徑,從其他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在總結無數(shù)次失敗經(jīng)驗之后,他終于踩出一條成功之路——通過大量數(shù)據(jù)驗證,最終在多重Lyapunov函數(shù)分析領域取得了突破,首次建立了拓撲依賴的多重Lyapunov函數(shù)分析框架,揭示了拓撲平均駐留時間與一致性行為之間的內(nèi)蘊關系,并進一步優(yōu)選多重Lyapunov函數(shù),拓撲容許切換頻率相比國際同行提升了3個數(shù)量級。他的這一分析方法不僅打通了從8個節(jié)點到N個節(jié)點的關鍵,更是為切換通信拓撲下網(wǎng)絡群體系統(tǒng)控制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石。
“理論研究不僅需要服務于基礎科學,更需要將紙上的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2022年,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fā)展,多無人系統(tǒng)在搜救、跟蹤、巡邏等領域的自適應應用前景越來越受到業(yè)界重視。面對這一趨勢,溫廣輝結合自己的理論優(yōu)勢,希望能將拓撲依賴的多重Lyapunov函數(shù)分析框架應用于多無人系統(tǒng)自適應定位與跟蹤技術。經(jīng)過反復調(diào)研、討論、打磨,2022年8月,“多無人系統(tǒng)智通協(xié)同自適應定位與跟蹤技術”成功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lián)合重點項目。
項目開始后,溫廣輝帶領團隊一路攻堅克難,針對無人系統(tǒng)定位追蹤難題,提出了復雜環(huán)境下多無人系統(tǒng)智能協(xié)同自適應定位與跟蹤新技術,構建不確定動態(tài)環(huán)境下多無人系統(tǒng)定位與跟蹤模型,實現(xiàn)基于分布式類腦學習的多無人系統(tǒng)協(xié)同定位和目標感知,以及基于類腦認知學習的分布式動態(tài)自適應優(yōu)化與魯棒跟蹤控制,在近海域環(huán)境對由無人艇群與無人機群組成的大規(guī)模海空跨域無人系統(tǒng)進行協(xié)同自適應定位與跟蹤的實驗驗證。最終,將系統(tǒng)定位精度和跟蹤精度分別提升了30%和20%,大大提高了無人集群在復雜環(huán)境中的任務執(zhí)行能力。
如今,溫廣輝的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以認知學習和類腦機制為啟發(fā)的人工智能理論在無人系統(tǒng)跟蹤領域的發(fā)展,更是形成了能準確、高效、動態(tài)應對復雜環(huán)境下目標跟蹤的新理論和新方法,而團隊研發(fā)的無人艇產(chǎn)品還在千島湖水質(zhì)檢測、水域安全巡邏上得到了成功應用。
同年,溫廣輝還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課題“動態(tài)開放環(huán)境下基于不完全信息的分簇群智決策”,旨在通過克服強對抗環(huán)境下決策信息不完全和快動態(tài)約束等因素,實現(xiàn)動態(tài)多約束下集群的高效博弈對抗決策。這一項目將面向高動態(tài)和復雜開放環(huán)境,考慮信息不完備、拓撲結構時變、決策目標和約束高動態(tài)的規(guī)模級競合博弈協(xié)同決策問題,創(chuàng)新地提出分簇集群快速、最優(yōu)、安全,以及信息層與物理層高度融合的群體智能博弈演化學習決策算法,實現(xiàn)高效、精準動態(tài)決策;面向多任務分層競合博弈,考慮個體目標沖突、個體與群體目標沖突、不同群體間目標沖突情景,創(chuàng)新地提出分布式多目標沖突的分簇集群系統(tǒng)多階段時序任務協(xié)調(diào)決策機制,實現(xiàn)系統(tǒng)快速協(xié)同任務執(zhí)行及多階段動態(tài)博弈決策。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憑借多年的科研積累,溫廣輝出版英文專著2部、中文專著1部,獲2019年亞太神經(jīng)網(wǎng)絡學會青年杰出研究獎、2020年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22年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學術獎勵,并在2023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項目資助。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1983年,溫廣輝出生于河南葉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這是一個省級貧困縣,當?shù)馗橇鱾髦?ldquo;荒山連荒坡,山上石頭多”的順口溜,父母辛勤勞作一年的收入僅僅只能維持一家的基本生活。然而,家境清寒并沒有讓父母放棄對溫廣輝的嚴格教育與培養(yǎng)。從小,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母親總會在閑暇時向他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這也是他孩童記憶中最難忘的時光。
少年溫廣輝繼承了父輩吃苦耐勞、堅韌進取的優(yōu)秀品質(zhì)。出身平凡的他堅信,唯有激流勇進,方能中流擊水;只有勤奮努力,才能闖出一片廣闊天地。2001年7月23日,高考分數(shù)查詢通道開啟。面對足以被名校錄取的優(yōu)異成績,溫廣輝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家里根本承擔不起高昂的大學學費。“一籌莫展之時,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上學的親戚告訴我,申請‘綠色通道’可以減免學費。”于是,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18歲的他,最終如愿進入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在4年學習過程中,溫廣輝始終保持著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本科畢業(yè)后,他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此期間,發(fā)表了兩篇SCI論文。隨著學術視野的不斷拓展,他因孩童時期學習西南聯(lián)大歷史而深藏的北大情懷也開始萌芽。溫廣輝有了一個新的夢想——考入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07年參加一次學術會議期間,溫廣輝見到了北大力學系教授段志生。“在匯報了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博士報考志愿后,段教授對我表示了認可,并給予許多鼓勵,但是他也表示,我要報考的方向只錄取一人,這個人不一定會是我。”雖然心中忐忑,但溫廣輝告訴自己,一旦有了目標,就必須去堅持努力。然而,作為一名應用數(shù)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要跨專業(yè)報考北京大學力學系統(tǒng)與控制專業(yè),談何容易?
“北大錄取比例本就很低,再加上我是跨專業(yè),對線性系統(tǒng)、自動控制原理這些課程從未涉獵,只能從頭開始自學。”在最初備考的日子里,溫廣輝常常被頻域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分析等問題折磨得徹夜難眠。直到有一天,他在校園里看到裝修師傅在鑿墻。他發(fā)現(xiàn),如果堅持從一個方向鑿,不容易突破。從四面八方一起鑿,墻很容易就被瓦解了。“學習何嘗不是如此”,溫廣輝想,要攻克考博的難關,必須多方用力、多請教他人。然而,性格內(nèi)向的他平日里和同班同學說話都會略顯羞澀,更別提還要向其他學院的同學請教問題。但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最高學府的向往,溫廣輝心里明白必須克服羞澀感,勇敢邁出這一步。
此后,溫廣輝的身影時常出現(xiàn)在南航逸夫科學館的超聲電機實驗室。在那里,航空宇航學院、自動化學院的同學都會幫他推導過程、解答疑問。這些博士生、碩士生甚至本科生都成為他的求教對象。“那段時間,我?guī)缀跚帽榱俗詣踊瘜W院所有老師辦公室的門。現(xiàn)在回憶起來,雖然壓力巨大,但卻是非常充實的一段時光。”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溫廣輝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筆試和面試,拿到了當年北京大學力學系統(tǒng)與控制專業(yè)唯一一張全國統(tǒng)考博士研究生的“入場券”。2009年,憑借扎實的科研功底,他又成為北京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的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在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習期間,我和陳關榮教授及許多優(yōu)秀的師長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不僅學習了他們優(yōu)秀的科研品質(zhì)和科研方式,還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敏銳性。”
如今,回顧自己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生涯,溫廣輝說,數(shù)學是科學的“皇后”,碩士階段的數(shù)學專業(yè)學習,不僅給他積累了復雜網(wǎng)絡的研究成果,也為此后的群體智能研究打下了基礎。“北大的博士培養(yǎng)不‘急功近利’,我前兩年的學習基本是在積累基礎知識,而正是這些扎實的基礎學習,支撐了我此后的科研工作。”
2012年博士畢業(yè)之后,溫廣輝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隨著眼界的進一步擴大,他也看到了祖國科技發(fā)展與國際前沿的差距越來越小,一些重要領域更是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跟跑進入并行、領跑階段。他深知,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前赴后繼。心中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科學家精神告訴他,“我不能缺席祖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時期”。
2013年年初,東南大學組建網(wǎng)絡群體智能研究團隊。當曹進德教授、虞文武教授向溫廣輝發(fā)出邀請時,他立即放棄了國外優(yōu)越的科研環(huán)境,毅然回國,來到東南大學數(shù)學學院,開始自己的科研報國之路。但回國后,溫廣輝也始終同澳大利亞相關高校團隊保持著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2017年,34歲的溫廣輝獲評“國家優(yōu)青”。同年,他以訪問學者身份來到澳大利亞,并于2018年成功獲得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優(yōu)秀青年基金(DECRA Fellow)。
面對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提供的終身教職與科研經(jīng)費,溫廣輝仍然沒有動心,在訪問結束后,他又一次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面對很多人的疑問與不解,他說:“或許是兒時母親講述的科學家的愛國故事早已在我心中種下了家國情懷的種子。”在溫廣輝看來,“80后”這一代人與祖國共同成長,經(jīng)歷了祖國繁榮昌盛的每一個命運節(jié)點,“我希望去看更大的世界,學習先進的知識與技術,但走出去終究是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
科學名世,人才報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培養(yǎng)造就大批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zhì)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fā)展大計”。而素有“學府圣地”和“東南學府第一流”之美譽的東南大學始終探索并踐行“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用百年時間鑄就了“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的精神追求。

▲溫廣輝(右二)與無人艇集群組部分研究生討論技術方案
在入職東南大學的前3年,溫廣輝一邊進行一線科研工作,一邊堅持給本科生上課,指導學生完成本科畢業(yè)設計。“本科生的教學經(jīng)歷,使我感到更加充實,教師生涯也更加完整豐滿。”他每天步行往返于地鐵站和數(shù)學學院之間,喜歡邊散步邊和學生聊天,因為“這種交流更加輕松自如”。實際上,在學生眼中,這個治學嚴謹又溫文爾雅的“學長”總是能非常耐心地培養(yǎng)學生們主動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提升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幫助他們樹立將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的價值觀。
2018年,溫廣輝開始招收碩士,2019年開始招收博士。他在承擔本科生基礎課程幾何與代數(shù)、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研究生學位課程混雜系統(tǒng)理論、復雜系統(tǒng)與網(wǎng)絡科學選講等授課任務的同時,開始組建自己的科研團隊,并將“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作為團隊理念。“我們做科研要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還要考慮理論成果能否在實際中得到檢驗。我們的團隊要有家國情懷,要有為國科研、為國奉獻的擔當。”他深知人才對于科研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所以非常重視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和創(chuàng)新型團隊,常常鼓勵年輕人多向優(yōu)秀的師長學習,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國際交流的機會。
隨著科研項目的不斷增加,溫廣輝的團隊規(guī)模也在逐步壯大。目前團隊共有碩士博士學生60余名,同時,圍繞共同的科研興趣及發(fā)展規(guī)劃,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也加入他的研究團隊,其中不乏江蘇省雙創(chuàng)博士及中國科協(xié)青年人才托舉計劃獲得者。在溫廣輝的帶領下,團隊中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充滿了激情和活力,奮發(fā)向上、朝氣蓬勃。他們圍繞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分布式安全控制、分布式協(xié)同控制、分布式優(yōu)化博弈、強化學習控制等領域,一方面開展理論研究,向高水平原創(chuàng)科研成果發(fā)起沖擊;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無人車、無人艇協(xié)同控制等工程應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面向國防現(xiàn)代化、智能化建設等國家重大需求,力爭取得一批有特色的應用成果。
星霜荏苒,居諸不息。從2013年回國入職東南大學算起,已過去整整10個春秋。如今,在潛心科研與培養(yǎng)人才的同時,溫廣輝還身兼江蘇國家應用數(shù)學中心副主任、江蘇省信息數(shù)學應用中心常務副主任、東南大學科研院副院長等多個職務。為了不影響教學工作,他把出差都安排在假期,十多年來,在東南大學的實驗室中,時常可以見到這位青年科學家深夜伏案的身影。“我始終覺得人與人的智力差距是有限的,但有的人能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羨慕的成績,那一定與他的執(zhí)著、堅韌及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是成正比的。”
“一位骨子里透著‘堅毅執(zhí)著’與‘家國情懷’的青年科學家”,或許是對溫廣輝最準確的注腳。從當年的農(nóng)家孩童,到如今的青年科學家,他以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為己任,用近乎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溫廣輝硬是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深刻細作、努力探索,為我國網(wǎng)絡群體智能理論與技術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立足當下,賡續(xù)未來。溫廣輝表示,自己的團隊在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兩方面有著更大的目標。他們希望能在無人智能集群系統(tǒng)分布式優(yōu)化、博弈理論,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安全控制,強化學習智能控制理論及自主無人系統(tǒng)裝備研制方面爭取承擔重大科學問題攻關任務,進一步結合多無人艇等實際應用需求,開展理論落地驗證,真正取得一批重要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并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帶出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chuàng)新、懂團結、會協(xié)作、有情懷的隊伍,培養(yǎng)領域內(nèi)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力量。
“未來,我們團隊將繼續(xù)以‘四個面向’為目標和使命,針對國家‘卡脖子’問題和領域,做一些有組織的科研。”溫廣輝說,“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fā)展,我的很多學生在畢業(yè)后選擇進入大廠工作,這無可厚非。”但他還是希望有越來越多能靜下心做科研的青年人才加入高校、加入科研團隊中。“因為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方向的科研突破與發(fā)展,需要幾代人的堅守,有了年輕科研工作者的不斷加入,我們的事業(yè)才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專家簡介
溫廣輝,東南大學教授(青年首席)、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江蘇國家應用數(shù)學中心副主任,江蘇省信息數(shù)學應用中心常務副主任。長期從事網(wǎng)絡群體智能理論與技術、分布式控制理論與控制、分布式強化學習等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發(fā)表《科學引文索引》(SCI)論文150余篇,谷歌學術引用1.5萬余次,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18項。獲2018年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優(yōu)秀青年基金、2019年亞太神經(jīng)網(wǎng)絡學會青年杰出研究獎、2020年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22年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學術獎勵。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24年第2期 創(chuàng)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