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規劃專家郭紅雨:發掘城市的“色彩”特質
“濟南作為一座普通的北方城市,城市個性并不算突出,整體色彩規劃特色也不鮮明。”2月19日下午,在濟南市規劃局舉辦的學術講座上,來自廣州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的色彩規劃專家郭紅雨教授,對濟南市的城市色彩規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濟南作為一座普通的北方城市,城市個性并不算突出,整體色彩規劃特色也不鮮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完全可以通過色彩規劃,發掘出屬于自己的城市特質。”2月19日下午,在濟南市規劃局舉辦的學術講座上,來自廣州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的色彩規劃專家郭紅雨教授,對濟南市的城市色彩規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色彩,城市的特殊“語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城市規劃已不陌生,但要說起色彩專項規劃,不少人卻知之甚少。
“城市色彩是指在白晝光下城市或城市某個片斷范圍內所有裸露物體外部的色彩總和,是城市實體要素通過人的視覺所反映出來的相對綜合的、整體的色彩面貌。”身為中國流行色協會建筑與環境色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流行色協會色彩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的郭紅雨,對城市色彩規劃情有獨鐘,在城市色彩規劃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見解、新方法。郭紅雨說,“城市色彩是城市景觀中一類特殊的元素,是城市中最突出、最搶眼的景觀元素,更是城市文化的符號化表現。”
城市色彩元素可以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類型與構成。比如,按照城市色彩載體的屬性分類,就可以分為自然景觀色彩、人文景觀色彩、人工景觀色彩。其中,人工景觀色彩是城市中的建筑物、廣場路面、構筑物、交通設施、廣告、流動的交通工具色彩等,又分為固定色彩景觀元素和流動色彩景觀元素、永久色彩景觀元素和臨時色彩景觀元素。
“所以說,城市色彩具有鮮明的表述作用,具有強烈的記憶價值,可以清晰地表達隱含的城市精神,展現城市歷史文化的脈絡,強化城市歷史街區的特質,還可以成為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和標識。”郭紅雨教授進一步闡釋說,“在城市的舞臺上,通過梳理城市色彩脈絡,探索屬于自己城市的色彩體系,以色彩為語言闡釋廣義的城市文化價值、彰顯城市精神,以具體的色彩形象詮釋抽象的城市理想,通過城市色彩特征表達城市個性,營造具有標志意義的城市色彩環境,是城市色彩的終極追求,也是色彩承載文化的重要途徑。”
“色彩趨同”與“色彩濫用”
“中國廣袤的自然地理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蘊含了豐富的色彩特質。但是,這些色彩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尚未被積極發掘,色彩資源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價值被嚴重忽視。”郭紅雨說,“在中國現代城市建設中,突出的存在著色彩趨同和色彩濫用的現象。”
郭教授介紹說,自新建筑時代開始,素混凝土、玻璃等材料本色成為現代主義、國際風格特別是極簡主義的核心,并具有統治地位。色彩及其潛在特質的重要性退到次要位置,僅僅作為裝飾元素。色彩濃重物體在打造莊重、彰顯智慧的空間氛圍時遠不及色彩淡雅的裝飾。同時建筑色彩在現代建筑上的不當使用導致了人們的恐色癥。到20世紀80年代,覆層材料、彩色鍍膜玻璃等材料盛行,但是由于其缺乏持久性和耐光性,使人們對色彩的使用失望,建筑與色彩逐漸脫節。
記者了解到,濟南在城市色彩規劃方面著手并不算太晚。2011年3月,濟南市委托中國美術學院色彩研究所等編制的《濟南市中心城色彩規劃研究》開始向社會公示,規劃按照“彰顯泉城特色,傳承歷史文脈,融合現代文明,塑造山水相融、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魅力泉城”的指導思想,通過系統的色彩分析研究,細致地梳理城市色彩脈絡,逐步推演出城市色彩主旋律,為濟南提供了色彩形象塑造的依據,并在城市色彩主旋律的基礎上提出既有整體性又具有分區差異性的分區推薦色譜,以及相應的色彩控制要點,以便為城市色彩規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奧體片區:“棕土暖陽,清朗云天”
“站在龍奧大廈上分別眺望東西南北,總體上,建筑形態相對單調,城市色彩相對乏味、沉悶。比如向北看奧體中心,建筑大都是金屬灰,玻璃幕墻和球形穹頂的使用造成二次反射使整個奧體中心片區呈現出一種藍霧狀,顏色暗沉。”
此次專程來濟南承擔濟南奧體中心片區色彩規劃課題研究的郭紅雨教授,首先通過對濟南奧體中心片區的自然色彩(奧體中心片區自然風光照片)、人工色彩(奧體中心片區建筑照片)的現場調研,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色彩明度、純度的比色分析,特別是針對光環境特點的色彩明度選擇,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代表性色彩的提取,確定建筑色彩的色相范圍以及明度純度閾值,采用融合、分離、剔除、衍生的方式,制定屬于奧體中心片區的推薦色譜。
“濟南市奧體中心片區推薦色彩總譜主要由溫暖厚重的低彩度紅褐色系、陽光感豐富的黃與黃紅色系、在光能量并不充分的環境中易于引人矚目的低彩度青綠灰色系,濃淡暈染的墨彩系構成主輔色譜,與主輔色形成對比和點染關系的色彩構成活躍的點綴色譜。該色譜的總體色彩特征:棕土暖陽,清朗云天。”郭紅雨建議說。
在色彩總譜的基礎上,郭紅雨教授綜合奧體中心功能定位、建筑現狀、發展愿景等因素,對色譜總譜進行綜合凝練得出奧體中心片區的色彩總體形象,即:“明亮陽光色、溫暖棕土系、典雅青綠灰、濃淡黛色系。”
據了解,濟南市此次色彩規劃將奧體中心片區劃分為奧體中心行政片區、玉頂山商務片區、中海居住片區以及南部居住片區等四個片區,并根據四個片區內的建筑功能、建筑體量以及周邊環境等因素,對四個片區的色彩規劃制訂了詳細的色彩導則。
“在全球趨同的時代背景下,濟南完全可以通過色彩規劃,尋找屬于自己的城市特質,表達城市個性,展現城市文化底蘊,彰顯城市精神,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多元和諧的美麗泉城。濟南應對自己的城市充滿信心。”郭紅雨總結說。
文章來源:《大眾日報》2013年02月20日
媒體報道二:
把脈城市規劃 揭秘色彩奧妙——訪著名城市色彩專家郭紅雨
在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之后,人民物質精神生活得到極大豐富的時候,奔波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的人們開始關注起來城市的色彩。那么何為城市的主色調?色彩對城市的發展規劃有什么關系?一個城市應該是什么顏色的呢?我國改革開放剛剛走過30周年,對于眼界越來越寬、思想越來越活的國人來講,如何來推行城市色彩規劃,怎樣讓大家更直觀的認識這門科學,這也是擺在色彩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問題。
郭紅雨,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副教授,在城市色彩規劃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此本刊對她進行了專訪,為我們詳解城市色彩規劃的話題。
記者:中國的悠久歷史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色彩的影響有哪些?
郭紅雨:與國外的很多城市相比,國內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一定的色彩問題,比較突出的是色彩表現貧乏、色彩現狀趨同。 這并不能說明我們的歷史文化中,缺乏色彩這一項內容,缺少對色彩的關注。我們從很多精美的中國古代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它們是有富麗堂皇的色彩表現,華麗精美的色彩關系,而且色彩運用得相當漂亮、精彩。從這點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對色彩也是有著比較強烈的喜好,對建筑色彩也有很好的使用手法。但是,我們從中也會發現,和中國古代講究禮制的筑城制度一樣,色彩被當作一種明貴賤、辨等級的象征,一種身份的體現來使用。皇家宮殿用金色、黃色和一些紅色調,官家可以用紅色,到平民百姓就只有灰色、黑色這些顏色了。久而久之,對建筑色彩的使用就沒有了強烈表達的愿望,大部分民居類的建筑,都沒有什么色彩表現,這是一個歷史的由來。
這樣一種中國古代的封建禮制文化,把色彩作為一個區分等級的標志,在制度形態上,是抑制了城市色彩的發展;在物質層面的形態上,也束縛了大家對色彩的應用,減少了色彩應用的活動,當然就阻礙了建筑色彩的發展。這些消極的因素,制約了人們用色彩去裝點城市環境的實踐,使得對城市色彩的研究、實踐缺少表現的土壤。歷史延續下來,我們會看到,即使是在現代中國,在城市規劃領域對色彩的關注,也是長期缺位。
另外一方面,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方面的問題。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傳統哲學思想里,關于美學的哲學思考和表述,也有很多。但這種表述大多都是感性的、經驗式的,比理性的分析更加零散,缺少系統性。這也是東方哲學習慣的思維方式,因為我們習慣把藝術生活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人對色彩美學的思考,影響了美學思想體系的建立。所以長期以來,大家把色彩的東西只當作一個審美感覺,忽視了它的科學性,也忽視了對城市色彩科學的系統研究。這種文化上的原因,使得在東方的文化體系中,習慣于把色彩放在一種感性的狀態下,用一種體會、感悟的心情去領會色彩,而不是定量定性地去剖析它、解讀它,因而色彩始終被置于一種重感覺、輕研究,重定性、輕定量,重描述、缺解析的尷尬境地。
記者:請您著重談一下在對廣州、蘇州和廈門三市進行色彩規劃過程中的一些成果和感受?
郭紅雨:對每一個城市,我們采取的都是一種敬重的態度,尊重的心情,以嚴謹的手段去解讀城市的色彩。需要考察的內容包括:城市文化內涵、物質形態載體,以及城市自然環境等。這在不同城市會有許多具體的差異。廣州、蘇州、廈門三個地方的自然環境不同,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對城市色彩的影響不同,這就需要在色彩規劃上利用城市自身的特點來展示其獨有的色彩風格。
對蘇州來說,一定是去表現中國的傳統水鄉,江南的吳文化、姑蘇文化,表現小橋流水人家的意蘊,所以我們對蘇州城市色彩推薦色譜的闡述就是,“濃墨淡彩,寫意江南”,表現抒情、精致、溫婉的江南水鄉意境。
沒去過廈門的人,認為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城市。有個項目組的成員描述廈門“是一個把海的顏色放到城市里的地方”,實際上我們去廈門調研才發現,它處于閩南的紅磚文化區,傳統閩南建筑中那種紅磚紅瓦,在藍天碧海下呈現出驕人的顏色。這是廈門當地的地理背景、建筑的本土文化。我們在做色彩規劃的時候,也希望把浪漫抒情的、濱海休閑的廈門和具有強烈的閩南傳統紅磚文化區的廈門,融合在一起。所以對廈門最終的推薦色譜的描述是:“大色淡渲,彩墨畫意”。我們強調,這種有著一定的本土審美意識的,又有著海疆文化背景的色彩,在現代城市里也要表現,但是要用一種比較巧妙的手段表現出來,所以說“大色淡渲”,希望在城市中,尤其是高層建筑的這片新城區,是以一種淡雅的色調出現的。“彩墨畫意”,跟江南水鄉的水墨畫不同,彩墨畫是閩南地區有代表性的地方畫派,所以它本身也有一種對色彩的偏好。
而廣州是一個臨海的、靠近北回歸線的城市,日照時間非常長。廣州城內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清代或者清代以前的嶺南傳統建筑,更多的是殖民地時期風格的西洋式建筑,或者是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筑。這類建筑的色彩,多是用涂料呈現出一種粉彩畫的效果。所以我們對廣州的這套色譜的描述是“陽光明媚的粉彩畫”,這套顏色光感非常強,是能感受到廣州的陽光明媚和四季花城的色彩圖景。
此外,不同城市對色彩規劃的認識不一樣,對城市色彩規劃應起的作用的期盼都是不同的。就這三個城市來說,也有很強烈的差別。
蘇州這個城市,它和杭州一起分享了中國人間天堂的這個美譽,同時也是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名城,江南水鄉,在中國有它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和特有的城市風貌下,對色彩要求,就是怎樣通過色彩規劃去強化這些特質。所以蘇州的色彩規劃在于把那些可能會消失的、正在消失的吳文化、姑蘇文化、以及江南水鄉文化等特點通過色彩的表現放大,重新表達出來。它更多的是把色彩規劃和文化的關聯放到一個層面上來看待。可以說對于蘇州是一種目標導向的城市色彩規劃,是為了建立一種文化上的標志性來做的色彩規劃。
廈門更多的是一種對現實問題的回應。因為廈門的城市色彩問題是比較嚴峻的,無論是城市的管理者還是市民,都對城市的建筑色彩、廣告色彩,提出了很多的批評。當你看到廈門城市色彩后,就會知道,為什么廈門的市民和城市管理者,對這個問題會有那么多不滿。為了改變廈門城市色彩現狀,從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到城市的管理者,都在積極尋求對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受邀接受廈門的城市色彩規劃工作。所以廈門色彩規劃是一種問題導向性,是為了解決已經非常混亂的色彩現狀而作的色彩規劃。
而廣州,色彩問題就在一個“亂”字。我們從開始到結題的整個過程中都體會到了廣州色彩規劃的特殊性,應該是一種方法導向型。因為在廣州的色彩規劃中,比實際調研、問題研究更多的是與公眾交流的工作。怎樣把色彩的規劃放在公眾參與中進行,怎樣和公眾交流,怎么讓它逐步被公眾理解,如何去實施。
所以我認為,廣州的色彩規劃,是一個很在乎手段,很在乎工作方式的規劃過程。當時廣東省把所有的城市規劃都建立在市民參與的基礎上,這就是“陽光規劃”,廣州是“陽光規劃”下第一個做色彩規劃的城市,所以也把它叫做廣東省城市規劃的色彩陽光。
一個是目標導向,一個是問題導向,還有一個是方法導向,這是我從這三個城市色彩規劃中,感覺到最明顯的差異。
記者: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如何來認識城市色彩規劃的重要意義?
郭紅雨:首先說色彩規劃重要性。色彩本身就有這樣一個特性,叫做第一視覺特性,它總是能夠第一時間地抓住我們的視覺焦點。放到城市這個環境來說,色彩也可以叫做城市的第一道風景線。色彩能夠以突出的視覺特性彰顯城市的歷史脈絡和本土風情,對城市來說,色彩規劃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其次是色彩規劃的迫切性。現在的城市化進程非常快,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設速度,往往在5到10年就形成一個新城區。所以如果我們不去控制色彩、有效協調色彩,以后留下的就可能會是一些很難改變的色彩垃圾,而且數量驚人,所以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把握好色彩,有效地去控制色彩。
結語:在國外,色彩規劃多數作為一個專項規劃出現,起到引導和控制建筑色彩的作用。日本是實施色彩規劃最多的國家,早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制訂實行。色彩規劃在全球各大城市都有出現,對城市管理發揮了比較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引導城市建設方面,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這是為專家和很多公眾所認可的。中國在城市色彩規劃領域起步較晚,但在探索和實踐中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色彩工作者,也取得了很大進步。這是一個美麗的事業,為創造和諧美好的居住環境,也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文章來源:《色彩中國》200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