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舒友生,男,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網絡功能研究組組長,研究員。
學習及工作及經歷:
1.1994 年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士學位。
2.1999 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前上海腦研究所博士學位。
3.1999 至 2000 年期間,在美國耶魯大學麻醉系 Robert H. LaMotte 博士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4.2000 至 2006 年在耶魯大學神經生物學系 David A. McCormick 博士的實驗室繼續博士后工作。
5.2006 年加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擔任神經網絡功能研究組組長。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本研究組的研究目標是揭示大腦皮層正常功能與病理條件下功能紊亂的神經基礎,并闡明單個神經元及由其組成的神經網絡活動在腦功能中的作用。感知覺、學習與記憶、以及睡眠等行為均可導致腦皮層的多種形式的電活動。這些電活動的正常或異常與個體行為是否正常息息相關,因此研究腦皮層電活動的發生機制十分重要。本研究組通過結合電生理和免疫組織化學等方法,應用離體腦切片和整體動物模型對皮層電活動的產生機理進行亞細胞水平、細胞水平和神經網絡水平的多層次探討。
開展的研究工作:
頂樹突和基底樹突來源的突觸信息在皮層錐體細胞上的整合機制
腦皮層錐體細胞的頂樹突和基底樹突接受不同來源的突觸傳入,這些傳入如何在單個細胞上整合從而影響細胞的輸出呢?本研究組希望回答這一問題,并對學習記憶的細胞水平機制進行研究。
閾下膜電位變化在軸突上的傳播及其對突觸傳遞的分級調控機制
傳統理論認為,突觸后電位經過整合到達閾電位并爆發動作電位,全或無的動作電位是細胞胞體和軸突終末之間的唯一通訊方式。利用首創的高阻抗封接軸突記錄技術,我們驚奇地發現細胞胞體的閾下膜電位變化可以在軸突上傳播很長的距離,并對突觸傳遞起重要調節作用。我們正在對這一突觸調節的機理進行研究,同時比較正常和病理情況下(如癲癇、脫髓鞘、缺氧損傷等)軸突的功能。
經驗驅動的皮層細胞內在特性的改變在中樞可塑性變化中的貢獻
在慢性神經病理性痛產生時,已知大腦皮層會產生可塑性變化;但對神經病理性痛過敏和痛超敏(或稱觸誘發痛)的皮層機制了解甚微。應用電生理技術和神經病理性痛模型,本研究組將研究皮層突觸強度的長時程變化及細胞內在興奮性的持續改變,從而探討神經病理性痛的皮層機制。另外,癲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會長時間改變皮層細胞的內在特性,揭示內在特性的變化機理對控制疾病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皮層神經網絡的微環路及由它們產生的多種同步化電活動的機制
皮層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參與控制多種皮層同步化振蕩的頻率,如與認知任務相關的 gamma 和 theta 節律。我們的工作表明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強烈激活可以中止慢節律振蕩,而持續的網絡電活動依賴興奮性和抑制性細胞活動的動態平衡。我們現在正在回答的問題包括: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如何相互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神經網絡;細胞內在何種特性使神經網絡迅速產生或終止其網絡電活動。
論文專著:
國外論文:
1.Shu, Y., Yu, Y., Yang, J., and McCormick, D.A. (2007) Selective control of cortical axonal spikes by a slowly inactivating K+ curren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 11453-11458.
2.Shu, Y., Hasenstaub, A., Duque, A., Yu, Y., and McCormick, D.A. (2006) Modulation of intracortical synaptic potentials by presynaptic somatic membrane potential. Nature 441(7094):761-765.
3. Hasenstaub, A., Shu, Y., Haider, B., Kraushaar, U., Duque, A., McCormick, D.A. (2005)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carry synchronized frequency information in active cortical networks. Neuron 47(3): 423-435.
4.Shu, Y., Hasenstaub, A., McCormick, D.A. (2003) Turning on and off recurrent balanced cortical activity. Nature 423: 288-293.
5. Shu, Y., Hasenstaub, A., Badoual, M., Bal, T. and McCormick, D.A. (2003) Barrages of synaptic activity control the gain and sensitivity of cortical neuron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3: 10388-10401.
6. McCormick, D.A., Shu, Y., Hasenstaub, A., Sanchez-Vives, M., Badoual, M. and Bal, T. (2003) Persistent cortical activity: mechanisms of generation and effects on neuronal excitability. Cerebral Cortex13: 1219-1231.
7. Ma, C., Shu, Y., Zheng, Z., Chen, Y., Yao, H., Greenquist, K.W., White, F.A. and LaMotte, R.H. (2003) Similar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axotomized and neighboring intac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89(3): 1588-1602.
8. Shu, Y. and McCormick, D.A. (2002) Inhibitory interactions between ferret thalamic reticular neurons.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87(5): 2571-2576.
國內論文:
1. P物質增強大鼠鞘內注射D-絲氨酸誘發的熱痛過敏(英文) 張一紅; 舒友生; 趙志奇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1-09-30
2. 貓背根神經節中C和A_δ類傳入細胞的SP和CGRP觀察 陶元祥; 舒友生; 王過渡; 趙志奇 神經解剖學雜志 1997-03-25
3. GABA_A和GABA_B受體介導的成年動物背根神經節神經元的電活動 王過渡; 周志上; 舒友生; 趙志奇 神經解剖學雜志 1997-06-25
4. Baclofen對成年大鼠和貓背根神經節神經元電活動的影響 王過渡; 周志上; 舒友生; 趙志奇 湖北三峽學院學報 1997-03-30
5. NMDA和非NMDA受體拮抗劑對傷害性輻射熱引起的縮腿反射抑制的比較 舒友生; 趙志奇 生理學報 1998-06-15
榮譽獎勵:
1.2006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2.2010年被授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第二屆杰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稱號;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