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任濤,男,1970年10月出生,江蘇省蘇州市人,博士。現任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2年7月本科畢業于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化學專業。
1997年7月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學專業。
1997年7月至2004年5月在美國新澤西州Rutgers大學Waksman研究所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和植物基因組學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6月至今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2005年12月起任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
學術兼職:
1、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兼職教授;
2、農業部“作物基因組學遺傳改良開放實驗室”、北京市“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3、中國生化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
4、上海市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
5、上海市植物學會理事。
主講課程:
“遺傳學”,“轉基因技術與安全”(新生研討課)。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學和植物基因組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
1. 玉米分子遺傳學研究。主要針對玉米籽粒的蛋白品質性狀,開展重要突變體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重點針對玉米籽粒Opaque突變體(為主要影響籽粒蛋白含量的一類突變體),開展圖位克隆和功能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玉米主要儲藏蛋白的轉錄調控機制研究。
2. 玉米基因組學研究。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利用玉米Ac轉座子系統,創建玉米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遺傳材料,并探索相應的研究方法。比較基因組學研究:開展玉米重要染色體位點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特別關注玉米關鍵性狀的馴化問題。
目前主要研究興趣:
1. 玉米籽粒的分子遺傳學研究。主要針對玉米籽粒的蛋白品質性狀,開展重要突變體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重點針對玉米籽粒Opaque突變體(主要影響籽粒蛋白含量),Shrunken突變體(主要影響籽粒淀粉)和Dek突變體(主要影響籽粒發育),開展新基因的圖位克隆和功能分析。
2. 玉米儲藏蛋白轉錄調控研究。主要針對玉米最主要的儲藏蛋白-醇溶蛋白,開展新的轉錄因子克隆和功能鑒定研究,以及已知的主效轉錄因子(如Opaque2、PBF等)的調控網絡研究。
3. 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比較基因組學研究:開展玉米重要染色體位點(如醇溶蛋白基因簇)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特別關注玉米關鍵性狀的馴化問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利用玉米內源轉座子系統,創建新的突變體研究材料;嘗試和探索高效克隆新基因的思路和方法。
4. 玉米轉基因育種研究。利用實驗室原創發現的功能基因,開展針對玉米養分高效利用和籽粒品質改善的轉基因分子育種研究。
以往主要研究基礎:
1. 開展了針對玉米重要性狀的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其中對玉米主要馴化基因tb1的馴化突變位點的研究發表在Cell Research(2011)。對玉米重要籽粒突變體Opaque7的圖位克隆研究發表在Genetics(2011),是國內首個發表的玉米圖位克隆研究工作。構建了國內首個可用于大規模玉米功能基因組研究的玉米Ac轉座子突變系統(Genetica,2010)。
2. 系統開展了針對玉米主要儲藏蛋白(醇溶蛋白)的基因組學、比較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相應研究以第一作者發表了Genome Research (2001),Genome Research(2002),Plant Physiology(2002)和PNAS(2003);以通訊作者發表了Plant Mol Biology(2009),Plant Mol Biology(2010)和Genome(2010)。
3. 在玉米中最先嘗試了RNAi轉基因技術,并用單個RNAi構建沉默一個基因家族,以第二作者發表Genetics(2003);在玉米中嘗試了超大片段的遺傳轉化,也是首次完整轉化一個大型的簇狀基因家族(高梁22kD醇溶蛋白基因簇),以第一作者發表Nucleic Acids Research(2004)。實驗室建有成熟的玉米轉基因技術平臺,承擔有轉基因育種國家重大專項任務。
4. 參與了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中第10號染色體的序列測定工作,具體負責了Rutgers大學分攤的區段,是Science(2003)和Nature(2005)的共同作者,并因此得到美國農業部頒發的獎勵。回國后還開展了對14個野生稻在Moc1位點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以并列第一作者發表PNAS(2009)。
5. 開展了極端耐逆生物(鹽藻Dunaliella viridis和鹽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的功能基因研究,報道了多個獨特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以通訊作者發表Plant Molecular Biology等SCI論文10篇。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以及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玉米19kda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的表達分析和轉錄因子研究。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水稻第十號染色體的測序和分析”在2004年6月獲美國農業部(USDA)的“Group Honor Award for Excellence”獎。
2. 煙草對重組TMV的一種新的過敏性反應抗病機制 許政暟; 李平; 宋任濤; 李茫茫; 李蓉; 賀燕云; 濮佳; 金菲; 李莉; 陳媛媛【科技成果】上海大學 2009-03-15
1 |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1 | 用于檢測玉米Proline1基因的引物組及其應用 | 王剛;秦洪利;王超;徐楠;王桂鳳;韓亮;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5-05-18 | 2015-08-26 |
2 | 不動桿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克隆方法 | 朱晨光;王欣珍;陸定;王偉;唐遠平;梅冰;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4-04-02 | 2014-08-06 |
3 | 玉米Opaque1基因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王桂鳳;王芳;鐘鳴宇;王佳佳;王剛;宋任濤 ;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3-12-24 | 2014-04-02 |
4 | 用于檢測玉米不透明表型突變體5512G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宋任濤 ;吳悄;陳逸涵;王冠;朱杰;唐遠平;梅冰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3-04-28 | 2013-09-04 |
5 | 節桿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 朱晨光;王偉;沈春磊;李朝斌;俞頔;唐遠平;梅冰;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3-04-15 | 2013-07-17 |
6 | 乳球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 朱晨光;沈春磊;王偉;邢瑩瑩;徐騰蛟;唐遠平;梅冰;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3-04-16 | 2013-07-17 |
7 | 微球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 朱晨光;王佩佩;王偉;吳悄;沈春磊;唐遠平;梅冰;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3-04-16 | 2013-07-17 |
8 | 枯草芽孢桿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 朱晨光;沈春磊;王偉;葉先敏;王珊珊;唐遠平;梅冰;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3-04-15 | 2013-07-10 |
9 | 鹽藻肌醇磷酸合酶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應用 | 李平;孫文杰;李松;俞頔;王超;宋任濤 ;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3-02-22 | 2013-06-12 |
10 | 快速克隆細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方法 | 朱晨光;宋任濤 ;王佩佩;沈春磊;唐遠平;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2-09-07 | 2012-11-21 |
11 | 對bZIP類轉錄因子具有調控作用的基因、其克隆方法及其應用 | 宋任濤 ;張男;喬禎逸;梁錚;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2-05-03 | 2012-09-05 |
12 | 用于分離和鑒定Ac/Ds轉座子側翼序列的特異性引物 | 王飛;李鵬飛;徐大彬;郭圣明;趙志偉;樊軍;宋任濤 ;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2-05-24 | 2012-08-29 |
13 | 提高玉米種子活力和抗寒能力的方法 | 李平;高超;李蕓;王珊珊;宋任濤 ;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2-04-09 | 2012-08-01 |
14 | 具有耐鹽功能的基因、其編碼蛋白及應用 | 宋任濤 ;李松;孫文杰;王任;劉翔;李平;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2-01-09 | 2012-07-18 |
15 | 高賴氨酸玉米Opaque7基因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王剛;樊向瑜;王樹;詹紅蕊;孫鑫;王桂鳳;王飛;宋任濤 ;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2-03-01 | 2012-07-18 |
16 | 具有谷氨酰胺合成酶功能的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 宋任濤 ;范倩嵐;王維華;李兆穎;朱晨光;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1-06-03 | 2011-11-23 |
17 | 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 宋任濤 ;范倩嵐;屈武斐;孫曉亮;朱晨光;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1-06-03 | 2011-11-23 |
18 | 一種具有天冬酰胺合成酶功能的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應用 | 宋任濤 ;許政暟;范倩嵐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0-12-22 | 2011-07-13 |
19 | 玉米Opaque5基因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宋任濤 ;陳超;劉虎;張曉維;王剛;王飛;王桂鳳;高強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0-06-04 | 2011-01-19 |
20 | 一種具有抗Cd2+和抗Cu2+功能的基因DvCRP1、其編碼蛋白及應用 | 宋任濤 ;許政暟;孟祥宗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0-06-12 | 2010-12-22 |
21 | 具有抗Cd2+和抗Cu2+功能的基因DvCRP2、其編碼蛋白及應用 | 宋任濤 ;許政暟;孟祥宗;余浣莎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0-06-12 | 2010-12-22 |
22 | 一種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基因及其應用 | 宋任濤 ;許政暟;袁慧娟;陳晗俊;孟祥宗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9-09-27 | 2010-04-14 |
23 | 與胡蘿卜素合成有關的合成酶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應用 | 宋任濤 ;許政暟;宋婷;常沖;林鈺靚;孟祥宗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9-09-27 | 2010-03-17 |
24 | 一種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基因、其編碼蛋白及應用 | 宋任濤 ;許政暟;袁慧娟;段艷芳;唐遠平;孟祥宗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9-09-27 | 2010-03-17 |
25 | 玉米基因Opaque1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宋任濤 ;王桂鳳;林佃彬;王慧;張晶;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9-06-26 | 2010-01-20 |
26 | 一種病毒誘導的基因沉默系統及其應用 | 許政暟;李茫茫;賀燕云;金菲;李平;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8-07 | 2009-04-29 |
27 | 用于古細菌多樣性分析的針對16S rRNA基因的引物 | 宋任濤 ;濮佳;胡啟雯;賀其其;李莉;馬中良;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9-24 | 2009-02-18 |
28 | 玉米基因Opaque7的分子標記及其應用 | 宋任濤 ;王剛;徐建平;周梁良;劉清爽;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8-07 | 2009-02-18 |
29 | 用于真細菌多樣性分析的針對16S rRNA基因的引物 | 宋任濤 ;濮佳;袁軼偉;孫振華;張蔭雷;馬中良;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9-24 | 2009-02-18 |
30 | 復雜固態環境中微生物基因組DNA的提取方法 | 宋任濤 ;濮佳;張蔭雷;賀其其;袁軼偉;馬中良;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8-07 | 2008-12-31 |
31 | 鈉磷轉運體DvSPT2基因誘導型啟動子、其克隆方法及其應用 | 許政暟;宋任濤 ;厲高慜;張文文;盧彬;孟祥宗;管禎瑋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7-01 | 2008-11-12 |
32 | 一種重組植物病毒的物理滅活方法 | 許政暟;宋任濤 ;李平;慈云青;朱廣文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5-24 | 2008-01-16 |
33 | 鹽藻中鈉磷共轉運通道1;2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 宋任濤 ;許政暟;管禎瑋;孟祥宗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5-24 | 2008-01-09 |
34 | 鹽藻26S蛋白酶體亞基RPT2基因的cDNA序列、其編碼蛋白及其全長基因序列和克隆方法 | 宋任濤 ;許政暟;孫曉斌;孟祥宗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5-24 | 2008-01-02 |
35 | 鹽藻26S蛋白酶體亞基RPN10基因的cDNA序列、其編碼蛋白及其全長基因序列和克隆方法 | 宋任濤 ;許政暟;孫曉斌;孟祥宗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5-24 | 2008-01-02 |
36 | 與玉米籽粒發育相關的bZIP轉錄因子、其編碼基因及其基因表達 | 宋任濤 ;朱佳;馮玲娜;王剛;許政暟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5-24 | 2008-01-02 |
37 | 薏苡醇溶蛋白 α-coixin基因、其編碼蛋白以及應用 | 宋任濤 ;許政暟;黃彬彬;王剛;孟祥宗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5-24 | 2008-01-02 |
38 | 一種重組植物病毒的化學滅活方法 | 許政暟;宋任濤 ;李平;朱廣文;慈云青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5-24 | 2008-01-02 |
39 | 杜氏鹽藻TPSP基因、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和植物轉化載體的構建方法 | 許政暟;宋任濤 ;孟祥宗;羅塞凡;李啟云;董虹云;李杉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2-09 | 2007-09-12 |
40 | 鹽芥花時相關基因、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和應用 | 宋任濤 ;許政暟;李杉;方巧云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6-04-28 | 2007-05-09 |
41 | 鹽藻碳酸酐酶3基因DvCA3、其編碼蛋白及其克隆方法 | 宋任濤 ;許政暟;李杉;孫曉明;張文文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6-07-21 | 2007-03-14 |
42 | 在低鹽和高鹽滲透脅迫下鹽藻差異表達的標簽、基因片段及其克隆方法 | 宋任濤 ;許政暟;張雨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6-07-21 | 2007-02-28 |
43 | 鹽藻NADP-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基因克隆和蛋白表達方法 | 許政暟;李啟云;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6-03-30 | 2007-01-31 |
44 | 一種提高植物耐鹽性能的方法 | 宋任濤 ;許政暟;趙雅瑞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6-05-26 | 2006-11-29 |
45 | 衣藻紅色熒光標記蛋白基因CrmRFP、其合成方法及其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方法 | 宋任濤 ;許政暟;薛芳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6-04-28 | 2006-10-11 |
46 | 受高鹽誘導的鹽藻基因片段和鈉/磷共轉運通道基因 | 許政暟;李啟云;高孝舒;孫煜;張慶琪;宋任濤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5-10-31 | 2006-10-04 |
47 | SARS病毒抗原S6-1的高特異性抗體的快速制備方法 | 許政暟;宋任濤 ;許寅琦 | 上海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5-06-09 | 2005-11-23 |
在Science,Nature,PNAS,Genome Research等專業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0余篇,SCI引用超過2300次。
發表英文論文:
1. Wang G, Wang F, Zhang X, Zhong M, Zhang J, Lin D, Tang Y, Xu Z and Song R* (2012) Opaque1 encodes a Myosin XI motor protein that is required for endoplasmic reticulum motility and protein body formation in maize endosperm. Plant Cell2012 Aug 28 [Epub ahead of print] (In Brief: Maize opaque1 and protein body formation. Plant Cell 2012 Aug 21 [Epub ahead of print])
2. Zhang N, Qiao Z, Liang Z, Mei B, Xu Z and Song R* (2012) Zea mays taxilin protein negatively regulates Opaque-2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by causing a change in its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PLoS One 7(8):e43822.
3. Wang G, Xu J, Tang Y, Zhou L, Wang F, Xu Z and Song R* (2011)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genomic interval with highly uneven recombination distribution on maize chromosome 10L. Genetica 139: 1109-1118
4. Wang G, Sun X, Wang G, Wang F, Gao Q, Sun X, Tang Y, Chang C, Lai J, Zhu L, Xu Z and Song R* (2011) Opaque7 encodes an Acyl Activating Enzyme-lie protein that affects storage protein synthesis in maize endosperm. Genetics 189(4): 1281-1295
5. Zhou L, Zhang J, Yan J and Song R* (2011) Two transposable element insertions are causative mutations for the major domestication gene teosinte branched 1 in modern maize. Cell Research 21: 1267-1270.
6. Wang G, Wang G, Zhang X, Wang F and Song R* (2011) Isolation of high quality RNA from cereal seeds containing high level of starch. Phytochem Anal. (DOI 10.1002/pca.1337)
7. Zhu C, Xu Z and Song R* (2011) The endoglucanase from Bacillus subtilis BEC-1 bears halo tolerant, acidophilic and dithiothreitol stimulated enzyme activity.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DOI 10.1007/s11274- 011- 0767-6)
8. Yuan H, Meng X, Gao Q, Qu W, Xu T, Xu Z and Song R* (2011)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eroxiredoxin genes in Dunaliella viridis privides insights into antioxidative response to salt stress. Plant Cell Rep 30 (8): 1503-1512.
9. Song T, Gao Q, Xu Z and Song R* (2011) The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ammonium transporters in the salt-resistant green alga Dunaliella viridis. Mol Bio Rep 38 (7): 4797-4804.
10. Meng X, Xu Z and Song R* (2011)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vacuolar H+-pyrophosphatase from Dunaliella viridis. Mol Bio Rep 38(5): 3375-3382.
11. Zhang N, Wang F, Meng X, Luo S, Li Q, Dong H, Xu Z and Song R* (2011)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phosphatase from Dunaliella viridis. Mol Bio Rep 38(4): 2241-2248.
12. Zhu C, Zhang J, Tang Y, Xu Z and Song R* (2011) Diversity of methanogenic archaea in a biogas reactor fed with swine faces as the mono-substrate by mcrA analysis. Microbiol Res 166: 27-35.
13. Li M, Li P, Song R and Xu Z (2010)An induced hypersensitive-like response limits expression of foreign peptides via a recombinant TMV-based vector in a susceptible tobacco. PLoS One 5(11): e15087.
14. Wang F, Li Z, Fan J, Li P, Hu W, Wang G, Xu Z and Song R* (2010) An Ac transposon system based on maize chromosome 4S for isolating long-distance-transposed Ac tags in the maize genome. Genetica 138: 1261-1270.
15. Zhou L, Huang B, Meng X, Wang G, Wang F, Xu Z and Song R* (2010) The amplif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orthologous 22-kD α-prolamin tandemly arrayed genes in coix, sorghum and maize genomes. Plant Mol Bio 74(6): 631-643.
16. Meng X, Huang B, Zhou L, He Y, Chen Q, Yuan Y, Xu Z and Song R* (2010) Construction of a Coix BAC library and isolation of the 22 kDa α-coixin gene cluster. Genome 53: 667-674.
17. Sun X, Meng X, Xu Z, Song R* (2010) Expression of the 26S proteasome subunit RPN10 is upregulated by salt stress in Dunaliella viridis. J Plant Physiol 167: 1003-1008.
18. Wang GF, Wang H, Zhu J, Zhang J, Zhang X, Wang F, Tang Y, Mei B, Xu Z andSong R* (2010) An expression analysis of 57 transcription factors derived from ESTs of developing seeds in Maize (Zea mays). Plant Cell Rep 29: 545-559.
19. Yan Q, Zhao M, Miao H, Ruan W and Song R (2010) Couple of the hydrogen and polyhyroxyalkanoates (PHA) production through anaerobic digestion from Taihu blue alga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101: 4508-4512.
20. Han Y, Wang G, Liu Z, Liu J, Yue W, Song R, Zhang X and Jin W (2010) Divergence in centromere structure distinguishes related genomes in Coix lacryma-jobi and its wild relative. Chromosoma 119: 89-98.
21. He Y, Meng X, Fan Q, Sun X, Xu Z and Song R* (2009)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novel chloroplastic 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s from Dunaliella viridis. Plant Mol Bio 71: 193-205.
22. Feng L, Zhu J, Wang G, Tang Y, Chen H, Jin W, Wang F, Mei B, Xu Z and Song R* (2009) Expressional profiling study revealed unique expressional patterns and dramatic expressional divergence of maize α-zein super gene family. Plant Mol Bio 69:649-659.
23. Lu F, Ammiraju JS, Sanyal A, Zhang S, Song R, Chen J, Li G, Sui Y, Song X, Cheng Z, de Oliveira AC, Bennetzen JL, Jackson SA, Wing RA, Chen M. (2009) Comparative sequence analysis of MONOCULM1-orthologous regions in 14 Oryza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6(6): 2071-6. (Co-first Author)
24. Guan Z, Meng X, Sun Z, Xu Z and Song R* (2008) Characterization of duplicated Dunaliella viridis SPT1 gene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arly gene divergence after duplication. Gene 423(1):36-42.
25. Fang Q, Liu J, Xu Z and Song R* (2008)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flowering time gene from Thellungiella halophila.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40(8):747-53.
26. Guan Y, Chen Q, Pan J, Li Z, He H, Wu A, Song R and Cai R (2008) Construction of a BAC library from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 and identification of linkage group specific clon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8(2): 143-147.
27. Li Q, Jiang L, Li M, Li P, Zhang Q, Song R and Xu Z (2007) Morphology and stability changes of recombinant TMV particles caused by a cysteine residue in the foreign peptide fused to the coat protein. J Virol Methods 140(1-2):212-217.
28. Sun X, Tang Y, Meng X, Zhang W, Li S, Deng Z, Xu Z and Song R* (2006)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a genomic fragment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Dunaliella viridis genomic sequence.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38(11): 812-820.
29. Fang Q, Xu Z and Song R* (2006)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LC homologue in Thellungiella halophila.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47: 707-714.
30. Lu Q, Xu Z and Song R* (2006) OsFY, a Homolog of AtFY, Encodes a Protein that can Interact with OsFCA-g in Rice (Oryza sativa L.)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38(7): 492–499.
31. Li Q, Li M, Jiang L, Zhang Q, Song R and Xu Z (2006) TMV recominants encoding fused foreign transmembrane domains to the CP subunit caused local necrotic response to susceptible tobacco. Virology 384: 253-259.
32. Li Q, Gao X, Sun Y, Zhang Q, Song R and Xu Z (2006)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odium-dependent phosphate transporter gene in Dunaliella viridi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40(1): 95-104.
33. 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2005) The map-based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 Nature 436: 793-800.
34. Song R, Segal G and Messing J (2004) Expression of sorghum 10-member kafirin gene cluster in maize endosperm. Nucleic Acid Research 32(22): e189
35. Segal G, Song R and Messing J (2003) A new opaque variant of maize by a single dominant RNA-interference-inducing transgene. Genetics 165: 387-397.
36. Song R and Messing J (2003) Gene expression of a gene family in maize based on noncollinear haplotyp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0: 9055-9060.
37.The Rice Chromosome 10 Sequencing Consortium (2003) In-depth view of structure, activity, and evolution of rice chromosome 10. Science 300: 1566-1569.
38. Wu, L., Fan, J., Jiang, L., Wang, H., Song, R., Zhang, Q., Zhu, H., Li, N., Liu, Z. and Xu, Z. (2003) A specific cis-hairpin ribozyme facilitates infection of a TMV-based DNA vector in tobacco protoplasts. J Virol Methods 111:101-9.
39. Song R and Messing J (2002) Contiguous genomic DNA sequence comprising the 19-kDa-zein gene family from Zea mays. Plant Physiology 130: 1626-1635.
40. Song R, Llaca V and Messing J (2002) Mosaic organization of orthologous sequences in grass genomes. Genome Research 12: 1549-1555.
41. Park W, Li J, Song R, Messing J and Chen X (2002) CARPEL FACTORY, a Dicer homolog, and HEN1, a novel protein, act in microRNA metabolism. Current Biology 12: 1484-1495.
42. Song R, Llaca V, Linton E and Messing J (2001) Sequence, regul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aize 22 kDa a zein gene family. Genome Research 11: 1817-1825.43. Song, R., Li, J., Jin , H., Zhang, Q. and Xu, Z. (1997) Influence of substrate and ribozyme sequences on the functions of ribozyme.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29: 61-68.
發表中文論文:
1 玉米轉錄因子ZmbHLH5的分離、序列分析及原核表達 優先出版 王芳; 鐘鳴宇; 宋任濤; 許政暟; 王桂鳳 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6
2 玉米粉質胚乳突變體的研究進展 姚東升; 宋任濤 自然雜志 2013/02
3 利用與su1緊密連鎖的Ac轉座子構建玉米插入突變體庫 樊軍; 李鵬飛; 宋任濤; 王飛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期刊】玉米科學 2012-08-15
4 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 CH34中2個苯酚降解基因簇的篩選與功能鑒定 李莉; 張俊亞; 唐遠平; 宋任濤; 朱晨光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期刊】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8-30
5 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配套保持系線粒體基因組BAC文庫的構建 費曉艷; 趙洪錕; 劉曉東; 宋任濤; 李啟云; 董英山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生物中心;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期刊】大豆科學 2011-06-25
6 Cupriavidus necator JMP134細菌人工染色體基因組文庫的構建與鑒定 張俊亞; 宋任濤; 許政暟; 朱晨光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期刊】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0-30
7 藍藻與污泥混合厭氧發酵產沼氣的初步研究 胡萍; 嚴群; 宋任濤; 阮文權 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 江南大學工業生物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期刊】環境工程學報 2009-03-05
8 含纖維素酶細菌的篩選及其纖維素酶生物學性質的研究 馬中良; 李莉; 張陽奕; 宋任濤; 許政暟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期刊】藥物生物技術 2009-02-15
9 酪蛋白激酶2的亞基結構與生理功能 段艷芳; 宋任濤; 王飛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能源作物培育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期刊】生命的化學 2009-02-15
10 產甲烷古菌 朱晨光; 許政暟; 宋任濤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種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期刊】生命的化學 2009-02-15
11 黃瓜(Cucumis sativus L.)BAC文庫的構建及連鎖群特異克隆的分離 關媛; 陳琪; 潘俊松; 李征; 何歡樂; 吳愛忠; 宋任濤; 蔡潤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 上海 【期刊】自然科學進展 2008-02-15
12 TMV重組外殼蛋白Sc1754CP的原核表達和多克隆抗體制備 李蓉; 宋任濤; 許政暟; 李平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 【期刊】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6-15
13 利用ITS序列對兩個鹽藻株的分子鑒定 王偉; 許政螘; 宋任濤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期刊】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2-28
14 真核基因轉錄的分子機制——2006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孟祥宗; 許政暟; 宋任濤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博士研究生 【期刊】自然雜志 2006-12-30
15 鹽藻(Dunaliella viridis)細菌人工染色體文庫的構建和鑒定 孟祥宗; 楊曉武; 管禎瑋; 張男; 許政暟; 宋任濤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 上海市能源作物培育及利用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期刊】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2-28
16 抗稻瘟病水稻BAC文庫的構建與鑒定 陳琪; 鄧一文; 黃彬彬; 孫曉明; 張文文; 王剛; 許政暟; 宋任濤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 上海市能源作物培育及利用重點實驗室 【期刊】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6-15
17 外殼蛋白羧端序列缺失對煙草花葉病毒侵染性的影響 馬錚; 李巧麗; 宋任濤; 許政暟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 【期刊】病毒學報 2005-07-20
18 外源ble基因在杜氏鹽藻中的瞬時表達 李子興; 孫煜; 劉志學; 宋任濤; 許政暟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海;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期刊】實驗生物學報 2005-10-15
19 一個雙價錘頭型核酶在體外對兩種不同植物病毒RNA的專一切割作用 宋任濤; 張慶琪; 李潔; 許政暟 植物生理學報 1999/02
20 核酶在大腸桿菌內對煙草花葉病毒靶RNA的切割作用 張慶琪; 宋任濤; 許政(日豈) 實驗生物學報 1998/04
21 底物和核酶的序列對核酶作用的影響 宋任濤; 李潔; 金海翎; 張慶琪; 許政皚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1997/01
22 兩個缺陷型TMV粒子在煙草中的互補表達 金海翎; 張慶琪; 宋任濤; 許政愷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1996/04
23 雙價核酶對煙草花葉病毒的兩個靶序列的專一切割作用 李潔; 金海翎; 張慶琪; 宋任濤; 許政■ 生物工程學報 1995/01
榮譽獎勵:
1、2004年獲美國農業部“杰出成就集體獎”,
2、2004年度上海市“曙光學者”,
3、2005年度上海市 “青年科技啟明星”,
4、2005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
5、2006年度霍英東教育基金會資助者,
6、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任濤教授實驗室最近在玉米蛋白品質的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學頂級學術期刊Plant Cell(五年平均影響因子10.65)。
玉米主要用作飼料,但是玉米在蛋白品質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現在缺乏賴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上世紀60年代,發現了一個重要的高賴氨酸突變體Opaque2,可以修復玉米蛋白品質上的缺陷。然而Opaque2突變體還影響了很多其他的農藝性狀,在實際的育種應用中存在很多困難。雖然Opaque2基因在1987年被克隆,發現它編碼一個轉錄調控因子。但隨后的幾十年的研究并沒有搞清Opaque2具體調控哪些基因,以及其復雜表型性狀的分子本質。
宋任濤課題組針對Opaque2突變體,開展了RNA測序和染色質免疫沉淀(ChIP)測序,發現Opaque2突變后影響了約1600個基因的表達;作為轉錄因子,Opaque2直接結合在約1100個基因序列上。進一步分析表明有35個基因是Opaque2直接調控的靶標基因,并通過功能分析確定了多個新的醇溶蛋白基因、轉錄因子、逆境相關基因等是新的靶標基因。這一研究還給出了一個分層調控的模型,解釋了Opaque2突變造成的多效性的生物學效應。這個工作是玉米蛋白品質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已經在線發表在植物學頂級期刊Plant Cell上(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5/02/17/tpc.114.134858.full.pdf+html),并被編輯選為In Brief,撰寫了題為Clarifying the opaque: identification of direct targets of maize Opaque2的推薦介紹(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5/02/24/tpc.15.00156.full.pdf+html)。
這個成果的第一作者分別是宋任濤教授的博士生李朝斌、喬禎逸同學,以及青年教師祁巍巍博士。研究得到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等資助。這是宋任濤教授實驗室自2012年以來,在玉米蛋白品質研究上連續發表的第三篇Plant Cell論文。
一個“海歸”出國近7年、在國外的實驗研究接近最佳狀態時,受其昔日國內導師的感召回到國內。歸國4年里,幾乎在白手起家的狀態下建起了實驗室,逐步帶起了一支研究隊伍……。在許多人看來,這會是又一個比較老套的海歸因親情感召回國創業發展的故事,但當我幾天前在上海大學新校區與這位主人公——該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任濤先生交流后,完全改變了這種想法。那天,小宋先帶著我參觀了他的實驗室,這是一個主攻植物生長、變化規律,近年有分支延伸到作物能源方向的研究團隊。小宋領我看了價格昂貴的測序分析儀,看了他們珍藏的種質基因庫,他拿著其中一小瓶海藻種苗對我說,這是一種能在接近鹽鹵的高鹽狀態下生存的藻類,搞清其中的機理,對未來的抗鹽堿作物培育有相當價值。接著他又領我看了他們在暖房里培育的擬南芥、煙草等模式植物……坦率地說,這些實驗裝備、實驗室條件,與我在張江園區和上海其他一些研究單位所看到的相比,遠非上乘,甚至可說有點簡陋。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參觀中宋先生對整個實驗室、對每臺儀器、每間房舍的感情,那是只有為之付出過全部心血的人才會流露出的情感。一個非常自信的研究生坐定后一番......
資料更新中……
文章來源:《世界科學》2008年第04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