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陳國強,男,1963年出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73“合成生物學”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1-1985,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學士。
1986-1989,奧地利格拉茨工業大學 博士。
1990-1992,英國諾丁漢大學 博士后。
1992-1994,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 博士后。
1994-1997,清華大學 副教授。
1997-今,清華大學 教授。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 中國生物工程協會理事(2006-今)
2. 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副主編。
3. 國際學術期刊《Microbial Cell Factories》和《Biotechnology Journal》副主編。
4. 《中國生物工程學報》副主編。
5. 《Current Opinions in Biotechn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Biomaterials》、《Biomacromolecules》、《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Biotechnology Journal》、《ACS Synthetic Biology》和《Asia Pacific Biotech News》編委。
主講課程:
《微生物學》、《發酵工程前沿》、《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研究方向:
1. 工業生物技術和合成生物學。
2. 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
3. PHA在微生物中生理作用的研究。
4. PHA作為組織工程材料的應用研究。
5. PHA作為可降解材料和生物燃料的應用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目前,實驗室正集中精力發展以海水為介質的連續開放微生物系統來合成生物材料和生物燃料,以解決工業生物技術高耗水和高耗能的問題,使工業生物技術競爭性不斷提高。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發現了微生物聚酯PHA細菌合成機制對于改善工業微生物的在逆境中的適應性和調節細胞代謝有作用,可以提高一些發酵產物的產量。
2. 發現與PHA合成相關的兩親性蛋白包括PhaP、PhaZ和PhaC可用于蛋白純化及特效藥的靶點識別(Lab on Chip 2009)。
3. 在實驗室,PHA和相關技術的研究成果正在形成了一個從發酵,材料,能源到醫學領域的工業價值鏈(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1, Biomaterials 2005), 我國在生物材料PHA研究的各個領域近年來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相關產業也得到大力的推進。
PHA產業鏈:PHA正在形成一個從發酵生產到可降解生物塑料、醫用組織工程材料、醫藥化工、生物燃料、飼料等應用的產業鏈(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09)
發明專利:
1 表達苯環雙加氧酶的工程菌及其應用 陳國強;歐陽少平;孫尚瑜;陳金春 2006-05-19 2006-11-29
2 與調控蛋白PhaR相關物質的新用途 陳國強;劉明明;馬紅坤 2013-04-12 2013-07-24
3 生產透明質酸的方法及其專用菌株 陳國強;張晉宇 2004-07-26 2005-03-02
4 一種工程菌及其在生產中長鏈3-羥基脂肪酸中的應用 陳國強;鄭美;曾國棟 2012-10-30 2013-03-06
5 一種生產聚羥基脂肪酸酯的重組菌株及其構建方法與應用 陳國強;盧曉云 2003-03-19 2004-09-29
6 一株鹽單胞菌多基因敲除株的構建和應用 陳國強;譚丹;李騰 2012-07-24 2012-12-12
7 以海水為介質生產燃料用碳氫化合物的方法及專用菌株 陳國強;岳海濤;尹進 2012-09-27 2013-02-13
8 3-羥基脂肪酸甲酯及其類似物的藥物新用途 陳國強;曹騫;章雋宇 2012-07-06 2012-11-28
9 生產3-羥基丙酸和4-羥基丁酸的共聚物的重組菌及其應用 陳國強;孟德川;周琴;石振宇;吳瓊 2012-04-28 2012-09-19
10 一種提高酵母菌甲醇耐受性的方法 陳國強;趙明蓮;吳瓊;陳金春 2005-09-06 2006-04-26
11產3-羥基丙酸均聚物和/或3-羥基丙酸共聚物的重組菌及其應用 陳國強;周琴;石振宇;孟德川;吳瓊;陳金春 2011-02-24 2011-09-07
12 一株鹽單胞菌及其應用 陳國強;薛源生;譚丹;吳瓊 2010-12-08 2011-07-13
13 兩親性蛋白—聚羥基脂肪酸酯顆粒結合蛋白PhaP的新用途 陳國強;魏岱旭 2011-01-14 2011-07-27
14 一種制備羥基脂肪酸酯均聚物的方法及其專用菌 陳國強 2010-04-28 2010-09-29
15 一種提取微生物胞內聚羥基脂肪酸酯的方法 陳國強;歐陽少平 2006-04-13 2006-10-11
16 一種生產透明質酸的方法及其專用菌株 陳國強;郝寧 2004-07-26 2005-03-02
17 一種提高微生物抗逆性的方法 陳國強;張晉宇;吳瓊 2005-04-26 2010-03-10
18 低氧誘導微生物表達載體及其構建方法與應用 陳國強;劉濤;陳晶瑜;汪天虹 2004-03-03 2005-01-05
19 聚羥基脂肪酸酯纖維的制備方法 吳瓊;任夢達;丁長坤;陳國強;程博聞 2010-11-16 2011-06-29
20 一種調控微生物代謝及提高微生物抗逆性的方法 陳國強;張晉宇;吳瓊 2005-04-26 2006-08-02
21 表達輔酶A轉移酶及β-酮基硫解酶的工程菌及其應用 陳國強;石振宇;胡碟;吳瓊;陳金春 2009-01-15 2009-07-08
22 一種生產3-羥基丙酸的方法 陳國強;石振宇;張磊;吳瓊 2007-12-21 2009-06-03
23 3-羥基丁酸及其衍生物的新用途 陳國強;鄒冰;吳瓊 2005-08-01 2006-02-08
24 一株嗜水氣單胞菌及其應用 陳國強;張瑾;吳瓊;陳金春 2001-11-28 2003-06-04
25 一種神經導管支架及其制備方法 吳瓊;邊雨竹;陳國強 2009-01-15 2009-07-08
26 構建基因工程菌增強1,3-丙二醇生產菌株抗逆性的方法 劉德華;陳國強;劉宏娟;郭妮妮;魏曉星 2008-06-05 2009-03-11
27 表達聚羥基脂肪酸酯的工程菌及其構建方法與應用 陳國強;歐陽少平;陳思思;劉倩 2007-06-05 2008-01-02
28 一種生產聚羥基脂肪酸酯的方法及其專用工程菌 陳國強;魏曉星;吳瓊 2007-04-19 2007-10-24
29 以廢糖蜜為主要原料生產糖化酶的方法 陳國強;姚俊;陳金春;陳康妮 1998-10-05 1999-03-17
30 一種高分子復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陳國強;王亞武;上官瑩瑩;吳瓊 2005-12-07 2006-05-24
31 聚3-羥基丁酸羥基己酸酯的一種新用途 陳國強;程杉;趙艷;吳瓊 2005-10-20 2006-05-31
32 一株用于生產聚羥基脂肪酸酯的工程菌及其構建方法與應用 陳國強;盧曉云 2003-07-11 2005-01-26
33 一種血管支架及其制備方法 吳瓊;陳松;陳國強 2007-01-12 2007-07-18
34 利用廢糖蜜為原料高效發酵生產酒精的工藝方法 周全;顧燕松;陳國強 1999-10-14 2000-07-19
35 一種人酪氨酸酶表達載體及其應用 陳國強;王宏濤;李振國;吳瓊 2004-11-01 2005-04-06
36 用于制備血管支架的模具 吳瓊;陳松;陳國強 2007-01-12 2008-03-05
37 一種從細菌菌體內分離提取聚羥基脂肪酸酯的方法 陳國強;甘智雄 2002-09-18 2004-03-24
38 一種生物材料和組織工程材料 陳國強;楊霰霜;趙鍇;陳金春 2001-06-22 2001-12-05
39 產共聚物PHBHHx的重組嗜水氣單胞菌及其構建方法與應用 陳國強;丘遠征 2003-05-08 2004-11-24
40 一種生產3-羥基癸酸的方法 陳國強;鄭重 2002-05-08 2002-11-13
41 一種采用廢糖蜜為碳源生產工業酶的方法 陳國強;陳金春 1996-07-12 1997-03-26
42 采用重組大腸桿菌生產手性β-(R)-羥基丁酸的方法 陳國強;席建忠;吳瓊;張廣 2001-06-08 2002-07-10
43 用一株金黃色芽孢桿菌作為合成聚羥基丁酸酯的菌種 吳瓊;黃鴻華;陳金春;陳國強 1999-07-16 1999-12-15
44 采用廢糖蜜為主要發酵原料生產工業酶的方法 陳國強;姚俊;陳金春 1998-01-23 1998-07-29
共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180多篇。
出版專著:
1. 陳國強、羅容聰、徐軍、吳瓊《聚羥基脂肪酸酯生態產業鏈》(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2. Plastics from bacteria: Natural functions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Heidelberg,Germany) (2009) (In print)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Chen GQ and Patel M. Plastics Derived from Biological Sources: Present and Future - A Technical and an Environmental Review. Chemical Reviews 112 (4) (2012) 2082-2099
2. Lv Li, Ren Yilin, Chen JC, Wu Q and Chen GQ. Application of CRISPRi for Prokaryotic Metabolic Engineering Involving Multiple Genes, A Case Study: Controllable P(3HB-co-4HB)Biosynthesis.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5) 10.1016/j.ymben.2015.03.013
3. Meng DC, Wang Ying, Shen Rui, Chen JC, Wu Q and Chen GQ. Production of Poly(3-Hydroxypropionate) and P(3_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propionate) from Glucose by Engineered E. coli.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5) 10.1016/j.ymben.2015.03.015
4. Jiang XR, Wang Huan, Shen Rui, Chen GQ. Engineering the Bacterial Shapes for Enhanced Inclusion Bodies Accumulation.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15) 10.1016/j.ymben.2015.03.017
5. Yin Jin, Chen GQ. Halomonas spp, a Rising Star for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Advance 10.1016/j.biotechadv.2014.10.008
6. Dan Tan, Qiong Wu, Jin-Chun Chen, Chen GQ. Engineering Halomonas TD01 for Low Cost Production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 Metabolic Engineering 26 (2014) 34–47
7. Fu XZ, Tan D, Aibaidula G, Wu Q, Chen JC, Chen GQ. Development ofHalomonas TD01 as A Host for Open Production of Chemicals. Metab Eng 23 (2014) 78-91 10.1016/j.ymben.2014.02.006.
8. Meng DC, Ma YM, Yao H, Chen JC, Wu Q and Chen GQ. Engineering the diversity of polyesters.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9 (2014) 24–33
代表性中文論文:
2015
1 合成生物學技術在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生產中的應用 王穎; 陳國強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5/10
2 中國“生物基材料”研究和產業化進展 優先出版 陳國強; 王穎 生物工程學報 2015/06
3 中國“合成生物學”973項目研究進展 優先出版 陳國強; 王穎 生物工程學報 2015/06
2014
4 基于典型故障集的暫態功角穩定近似判別方法 優先出版 劉靜琨; 李勇; 張寧; 劉楠; 陳國強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 2014 /14
2013
5 重組施氏假單胞菌利用非相關碳源生產3-羚基丁酸與3-羚基己酸共聚酯(英文) 魏曉星; 劉峰; 簡嘉; 王瑞妍; 陳國強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09
6 2013合成生物學專刊序言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13/08
7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BIOPOLYESTERS POLYHYDROXYALKANOATES陳國強; 汪洋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13/5
2012
8 高強度聚(R-3-羥基丁酸酯-co-R-3-羥基己酸酯)纖維的制備及其力學性能的調節 葉海木; 章越; 徐軍; 郭寶華; 吳瓊; 陳國強 高分子學報 2012/12
9 利用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合成聚羥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盛欣英; 熊惠磊; 孫潤; 陳國強; 施漢昌; 張慶竹; 王慧 中國環境科學 2012/11
10 微生物聚羥基脂肪酸酯的應用新進展 陳國強 中國材料進展 2012/02
11 高效啟動子在微生物生產4-羥基丁酸中的應用 周琴; 陳金春;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12/01
12 我國“合成生物學”急需研究的問題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12/01
13 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合成相關酶有助于1,4-丁二醇轉化為4-羥基丁酸 張鑫; 陳國強生物工程學報 2011/12
14 利用嗜鹽菌Salinivibrio YS生產2,3-丁二醇和琥珀酸 薛源生; 古麗斯瑪依•艾拜都拉;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11/12
15 隨機零矢量分配空間矢量PWM的諧波分析 吳志紅; 陳國強; 朱元; 田光宇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6
16 我國聚羥基脂肪酸酯產業鏈的發展概況 魏曉星; 李正軍; 陳國強 高分子通報 2011/04
17 3-羥基丁酸與3-羥基己酸共聚酯的血管內生物相容性(英文) 吳松; 劉迎龍; 唐躍; 王強; 萬峰; 曲向華; 陳國強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38
18 特高壓氣體絕緣開關設備中特快速瞬態過電壓測量用電容傳感器的標定 丁衛東; 李峰; 張喬根; 陳國強; 劉洪濤; 岳功昌; 張博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1/31
19 特高壓氣體絕緣開關設備中特快速瞬態過電壓特性的試驗研究 陳維江; 李志兵; 孫崗; 戴敏; 劉衛東; 李成榕; 王磊; 王浩; 陳國強; 姚濤; 王森; 盧江平; 吳軍輝; 張希捷; 李文藝; 李心一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1/31
20 基于泛函的通用渦旋型線形狀變化規律研究 王立存; 張賢明; 陳國強; 王旭東; 羅禮培; 陳彬 中國機械工程 2011/16
2010
21 生產聚羥基脂肪酸酯的微生物細胞工廠 李正軍; 魏曉星;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10/10
22 生物高分子材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開發現狀及產業化前景分析 陳國強 化工新型材料 2010/10
23 發展環境友好型生物基材料 陳國強; 陳學思; 徐軍; 王獻紅; 劉德華; 黃和; 翁云宣 新材料產業 2010/03
2009
24 生物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發展近況 陳國強 塑料制造 2009/07
25 生物基材料 陳國強 中國基礎科學 2009/05
26 生物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發展近況 陳國強 新材料產業 2009/02
2008
27 Cytotoxicity and Apoptotic Effect of Phytoceramide IV Containing Liposomes on Murine Mastocytoma Cell P815 陳松; 朱文婷; 周全; 陳國強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04
2007
28 生物可降解材料產業現狀與趨勢分析 陳國強 新材料產業 2007/12
29 寡聚羥基丁酸酯OPHB及其衍生物的細胞代謝活性研究 王昂; 陳國強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7/09
30 國家•地方•企業品牌發展“三方聯動” 記深圳“中國服裝品牌發展高層論壇” 徐寰; 杜鈺洲; 李揚; 蔣衡杰; 陳應春; 余紅藝; 徐育斐; 劉曉明; 張振才; 強國躍; 范紅; 沈青; 陳國強; 周嚴; 夏國新; 陳靈梅 中國紡織 2007/08
31 聚羥基脂肪酸酯的鑒定及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魏大巧; 陳國強 云南化工 2007/04
2006
32 聚乙二醇PEG/羥基丁酸和羥基己酸共聚物PHBHHx共混膜的細胞親和性研究 鄒冰; 曲向華; 梁娟; 陳國強; 吳瓊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6/09
33 運動發酵單胞菌積累聚羥基丁酸提高乙醇產量 賴偉堅; 陳國強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6/08
34 酸熱法破碎解脂假絲酵母細胞壁提取神經酰胺條件的優化 趙靜; 陳國強; 周全; 林會蘭 黑龍江畜牧獸醫 2006/05
35 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新材料產業——“生態塑料” 陳國強 中國建材科技 2006/03
2005
36 通過葉綠體基因工程在煙草中合成中長鏈羥基脂肪酸聚酯 王玉華; 張秀海; 吳忠義; 楊清; 陳國強; 吳瓊; 黃叢林 科學通報 2005/10
37 食鹽助溶劑對解脂假絲酵母神經酰胺含量的影響 趙靜; 陳國強; 周全; 林會蘭 四川畜牧獸醫 2005/09
38 獸疫鏈球菌透明質酸合成相關基因hasB的克隆以及性質研究 張晉宇; 吳小明; 郝寧; 陳國強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5/07
39 在獸疫鏈球菌中表達vgb基因和HA合成基因提高透明質酸產量 郝寧; 張晉宇; 陳國強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5/06
40 中長鏈聚羥基脂肪酸酯(mcl PHA)在嗜水氣單胞菌I型PHA合酶缺失突變株中的合成(英文) 胡風慶; 游松;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05/04
41 Ceramide Accumulation in Yeast Yarrowia lipolitica 周全; 陳國強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5/03
42 利用透明顫菌血紅蛋白基因在谷氨酸棒桿菌中的表達提高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產量 孫智杰; 梁楠; 李潤東; 沈忠耀; 陳國強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05/02
43 解脂假絲酵母中神經酰胺合成的外部影響因素 周全; 陳國強 無錫輕工大學學報(食品與生物技術) 2005/01
44 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快速特異鑒定假單胞菌和伯克霍爾德氏菌(R)-3-羥基酯酰載酯蛋白-輔酶A轉酰基酶基因(英文) 鄭重; 陳金春; 田鴻磊; 貝鋒鋒;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05/01
2004
45 用大孔吸附樹脂從發酵液中提取順-1,2-二羥基-3,5-環己二烯 馬祺祥; 陳金春; 鄒冰; 陳國強 離子交換與吸附 2004/05
46 解脂假絲酵母中神經酰胺的鑒別和定量分析 周全; 陳國強 微生物學報 2004/05
47 嗜水氣單胞菌合成含3-羥基戊酸單體的聚羥基脂肪酸共聚酯的研究 盧曉云; 吳瓊; 張萬皎; 簡嘉;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04/05
48 A Novel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3-Hydroxydecanoic Acid by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and Pseudomonas putida 鄭重; 宮強; 陳國強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4/04
49 透明顫菌血紅蛋白的表達對酵母中麥角固醇合成的影響 范楠; 李炎; 周全;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04/03
2003
50 丁醇對發酵生產3-羥基丁酸與3-羥基己酸共聚酯(PHBHHx)單體組成的影響 李荷; 歐陽少平; 吳瓊; 陳國強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3/11
51 嗜水氣單胞菌WQ中PHBHHx的合成及其分子基礎研究 甘智雄; 張廣; 莫曉燕; 陳國強; 吳瓊 微生物學報 2003/06
52 重組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4AK4中3-羥基丁酸3-羥基己酸共聚酯PHBHHx的發酵生產 歐陽少平; 丘遠征; 吳瓊;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03/06
53 大腸桿菌fadB缺失突變株構建及對聚羥基脂肪酸酯積累影響 杭曉明; 藺兆星; 王關林; 陳國強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2003/05
54 運動功能區占位病變的立體定向顯微切除術 陳國強; 左煥琮; 楊旭明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03/05
55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Acetophenone to 2-Phenylethanol 藺兆星; 郝寧; 陳國強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04
56 Production of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 by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丘遠征; 劉力平; 陳國強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04
57 攪拌與混合對獸疫鏈球菌發酵生產透明質酸的影響 高海軍; 陳堅; 堵國成; 章燕芳; 陳金春; 陳國強 化工學報 2003/03
58 LCB1基因表達對酵母神經酰胺合成的影響 林會蘭; 周全; 陳國強 微生物學報 2003/02
59 載銀氟磷灰石抗菌劑的制備和耐高溫性能研究 葉彬; 崔凱; 馮慶玲; 陳國強; 崔福齋 無機材料學報 2003/02
60 代謝工程技術調控3-羥基丁酸與3-羥基己酸共聚酯PHBHHx的微生物合成 歐陽少平; 丘遠征; 盧曉云; 吳瓊; 陳國強 生物加工過程 2003/01
61 基因工程菌強化芳香化合物的處理工藝 呂萍萍; 王慧; 施漢昌; 陳國強 中國環境科學 2003/01
62 用重組大腸桿菌JM109(pKST11)轉化苯生產順-1,2-二羥基-3,5-環己二烯 曲向華; 陳金春; 馬祺祥; 孫世堯; 陳國強 生物工程學報 2003/01
2002
63 二維傅里葉變換紅外(2D FTIR)相關光譜技術研究聚羥基丁酸酯(PHB)的熔融與結晶 田格; 吳瓊; 孫素琴; 野田勇夫; 陳國強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2/08
64 假單胞菌中聚羥基脂肪酸酯合成酶基因的克隆與分析 丘遠征; 張廣; 季星來; 陳國強 無錫輕工大學學報 2002/06
65 聚羥基丁酸酯環帶球晶的形貌研究 徐軍; 郭寶華; 張增民; 陳國強; 王秀鳳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2/06
65 生物工程與生物材料 陳國強; 趙鍇 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2002/05
67 聚羥基脂肪酸酯的微生物合成、性質和應用 陳國強; 張廣; 趙鍇; 田格; 陳金春; 吳瓊 無錫輕工大學學報 2002/02
68 用分子生物學法提高酵母菌產乙醇的研究 史文慧; 林會蘭; 張廣; 孫智杰; 陳國強 工業微生物 2002/01
69 Pseudomonas stutzeri 1317合成中長鏈聚羥基脂肪酸酯的組成分析模型 徐軍; 賀文楠; 郭寶華; 胡平; 張增民; 張廣; 林會蘭; 陳金春; 陳國強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2/01
70 嗜水性氣單孢菌利用豆油生產3-羥基丁酸和3-羥基己酸共聚物 張瑾; 吳瓊; 張廣; 陳國強 食品與生物技術 2002/01
2001
71 用PCR產物直接的基因轉化獲得釀酒酵母乙醇脫氫酶Ⅱ基因突變的單倍體 史文慧; 林會蘭; 孫智杰; 陳國強 生物學雜志 2001/05
72 羥基丁酸酯和羥基己酸酯共聚物的神經親和性研究 楊吟野; 李訓虎; 龔海鵬; 陳國強; 趙南明; 張秀芳 生物物理學報 2001/02
73 微生物合成聚羥基脂肪酸酯 徐軍; 賀文楠; 張增民; 陳國強 現代塑料加工應用 2001/01
74 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的生產技術研究 陳國強; 吳瓊 精細與專用化學品 2001/18
2000
75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biopoly esters-polyhydroxyalkanoates 陳國強; 吳瓊; 席建忠; 余海虎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0/11
76 聚羥基脂肪酸酯細菌合成的生長環境依賴性 吳瓊; 孫素琴; 余海虎; 陳新滋; 陳國強 高分子學報 2000/06
77 紅外光譜法動態跟蹤聚羥基脂肪酸酯(PHAs)的熱變性過程 孫素琴; 周群; 候偉俊; 吳瓊; 陳國強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0/05
78 低能離子束輻照氨基酸結構變化的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研究 張冬梅; 孫素琴; 馬志龍; 陳國強; 崔福齋 核技術 2000/04
79 聚羥基脂肪酸酯熱變性的紅外光譜法動態跟蹤 孫素琴; 周群; 候偉俊; 吳瓊; 陳國強 現代儀器 2000/02
2000年以前
80 以葡萄糖為碳源合成生物降解性聚酯的研究 賀文楠; 張增民; 胡平; 陳國強 高分子學報 1999/06
81 FTIR光譜定性識別細菌合成的PHA 卞為東; 周群; 洪葵; 孫素琴; 陳國強 現代儀器使用與維修 1999/02
82 一種快速檢測細菌PHA的方法 洪葵; 陳國強; 孫素琴; 黃為一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1998/02
83 羥基丁酸及中鏈羥基脂肪酸共聚物的微生物合成 洪葵; 陳國強; 黃為一; 樊慶笙 微生物學通報 1998/02
84 由細菌產生的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具新型結構的聚羥基脂肪酸酯PHAs簡介 陳國強; 賀文楠; 陳金春; 張增民 生物技術 1997/04
85 Prepara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Microspheres by an Acetone-ethanol Heat Denaturation Method 何琳; 陳國強; 路英杰; 陳金春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1997/02
86 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的生產及物性表征 胡平; 陳國強; 張增民; 吳瓊 合成樹脂及塑料 1997/02
會議論文:
1 聚酯PHA的全生物設計和合成 陳國強 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中國會議 2011-09-24
2 Microbial Polyhydroxyalkanoates and Their Related Materials and Bio-Industry 陳國強 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中國會議 2009-08-18
3 Recent Progresses in Microbia Polyhydroxyalkanoates(PHA) 陳國強 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中國會議 2007-10
4 軟性神經內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陳國強; 鄭佳平; 劉海生; 肖慶; 左煥琮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會議 2007-04
5 通過葉綠體基因工程在煙草中合成聚中長鏈羥基脂肪酸酯 張秀海; 吳忠義; 王玉華; 楊清; 陳國強; 吳瓊; 黃叢林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全國生物反應器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6-08
6 綠色奧運是我國發展綠色材料的契機 陳國強 中國國際高技術成果交易會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產業論壇 國際會議 2006
7 通過葉綠體基因工程在煙草中合成中長鏈羥基脂肪酸聚酯 王玉華; 吳忠義; 張秀海; 王永勤; 黃叢林; 陳國強; 吳瓊 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 中國會議 2006-05
8 可再生生態塑料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 陳國強 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中國會議 2005-10
9 微生物代謝工程與新材料的合成 陳國強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5-07
10 通過葉綠體基因工程在煙草中合成中長鏈羥基脂肪酸聚酯 王玉華; 張秀海; 吳忠義; 楊清; 陳國強; 吳瓊; 黃叢林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5-07
11 Polyhydroxyalkanoates-An Exciting Novel Polymers for Biomaterial Study 陳國強 2004年中國材料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4-11
12 手性在高分子晶體不同結構層次上的表達 徐軍; 郭寶華; 周建軍; 李林; 吳瓊; 陳國強 2004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4-10
13 代謝工程在合成生物聚酯-聚羥基脂肪酸PHA及其單體中的應用 陳國強; 鄭重; 高海軍; 歐陽少平; 丘遠征 代謝工程和工業生物技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4-08
14 異亞丙級莽草酸對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損傷致大鼠神經元凋亡的保護作用 王宏濤; 孫建寧; 徐秋萍; 陳國強 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暨全國藥理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2-11
15 異亞丙級莽草酸對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損傷致大鼠神經元凋亡的保護作用 王宏濤; 孫建寧; 徐秋萍; 陳國強 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會議 2002-11
16 可生物降解材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的制造 陳國強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1
學術交流:
1 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中國會議 2011-09-24
2 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中國會議 2009-08-18
3 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中國會議 2007-10
4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會議 2007-04
5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全國生物反應器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6-08
6 中國國際高技術成果交易會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產業論壇 國際會議 2006
7 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 中國會議 2006-05
8 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中國會議 2005-10
9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5-07
10 2004年中國材料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4-11
11 2004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4-10
12 代謝工程和工業生物技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4-08
13 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暨全國藥理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2-11
14 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會議 2002-11
15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1
11月11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安民,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磊會見了來我市參觀考察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國強教授一行,市政府黨組副書記、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健陪同活動。
張安民說:禹城地理位置優勢明顯,處于山東省“藍黃戰略”輻射區和“一圈一帶”疊加區,高新區近日成功晉升國家高新區,未來發展的機遇和優勢非常多。當前,全市上下已經形成了創新發展的共識,尋求對外合作以及對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我們將竭盡全力打造支撐平臺,提供最優質的環境與服務,實現雙方的深度合作,共贏發展。
陳國強一行先后參觀了保齡寶生物、龍力生物和生物孵化器,并就雙方合作事宜進行了深入洽談。陳國強對我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的良好發展勢頭和親商重商的濃厚氛圍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我市生物技術產業規模大、科技含量高,通過不斷加強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轉化,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確保了行業領先地位。表示將就有關項目的合作事宜進一步加強與我市的交流洽談,推進項目早日落地。
來源:禹城 2015年11月12日
9月21日,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清華大學簽署了“關于生物塑料PHBHHx微生物生產技術合作”的合作協議。
山東魯抗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祥友先生、董事長助理兼總工宋愛剛先生,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施一公教授,清華大學科技開發部孫溪博士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國強教授等參加了簽約儀式。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實驗室與魯抗的此次合作,主要是開發新型生物塑料PHBHHx的產業化技術。生物塑料是環保、二氧化碳減排、不依賴與石油、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材料。清華在本領域有20多年的研究經驗,已開發成功多種生物塑料。魯抗是國內發酵行業的知名企業,本項目將結合魯抗的發酵優勢和清華在PHA多年研究的成果,以圖建立國內外最大的PHA企業。在此之前,魯抗與清華已有了3年的合作,成功地完成了PHBHHx的中試工作。本項目將是在中試基礎上的擴大再生產。
來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榮譽獎勵:
1. 2001-2006,清華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
2. 2007-2010,清華大學梅貽琦獎。
3. 2002,國家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一)。
4. 2003,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5. 2003,茅以升科技獎。
6. 2003,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銀獎。
7. 2004,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8. 2004,教育部長江學者。
9. 談家禎生命科學創新獎。
10.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國強教授
陳國強,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主要為工業生物技術和合成生物學、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PHA在微生物中生理作用的研究、PHA作為組織工程材料的應用研究、PHA作為可降解材料和生物燃料的應用研究。
《生物產業技術》:您認為目前合成生物學研究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陳國強:我認為,目前合成生物學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廉價地合成大量的DNA。現在大量地合成DNA成本還比較高,一個堿基對大約花費1~2元,DNA越長,合成的費用越高,難度也就越大。
第二個挑戰是大量DNA的拼裝。如何將大量的DNA拼裝到染色體上,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現在想做一個維生素B12的微生物生產技術,在拼裝32個基因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目前的技術用于拼裝少量的DNA不成問題,但是拼裝大量的DNA則比較困難。當大量的DNA拼裝合成一個新的細菌的時候,理想的狀態是每一個基因的表達都要有效,但實際情況是在陌生的宿主里不能保證每一個基因都能有效表達,某些基因表達多一些,而某些基因表達則少,一些甚至完全不表達。不受原宿主的DNA表達調控機制控制的,而是換了一個宿主新的調控機制控制。所以說,合成一個新的生命體會產生很多問題,并不是那么容易實現。對微生物里的基因組很多調控不是特別精準。單純把很多基因組拼在一起,可以實現,但是如何調控這么多DNA的表達并不那么清楚。很多時候新的調控機制并不能讓所需基因表達,這樣合成新的生命體可能沒有預期的功能。
第三個挑戰是如何實現跨種屬的新的微生物組合,比如說把兩三個微生物里的特征拼到一起。每個微生物對DNA序列的偏好都不一樣,這個也不是那么容易。
第四個挑戰是合成生物學在工業上的應用。現在已經有一些比較成功的例子。Jay Keasling將來自細菌、酵母及植物等多種酶基因,在大腸桿菌和酵母中進行組裝、集成和微調,設計構建能夠合成抗瘧藥物青蒿酸前體的合成細胞,并使青蒿酸的合成能力與現有植物水平相比大大提高。麻省理工學院的Gregory Stephanopoulos在經過優化的底盤生物大腸桿菌細胞內,建立了基于非甲羥戊酸途徑為基礎的各種萜類物質生產的基本功能模塊,通過不同啟動子、不同拷貝數的組合篩選,優化萜類物質生產的功能模塊,使人工細胞對碳源的利用率達到最佳并成功地合成了紫杉醇前體。UCLA的James Liao在做各種各樣的醇,鏈長3~8個不等,構建新的代謝通路,作為燃料,可能會有一些應用。技術應用也是很重要的,國內外很多工作都很注重應用,但是真正能實現大規模的工業應用,可能還得等若干年。
每一個新的代謝通路如果有多個基因參與的話,合成起來或者表達起來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但是這方面的工作正在進行,更多的是從系統生物學角度出發,怎樣從系統完成新的代謝通路設計,實現各個節點的調控,這方面更多的是數學建模理論研究。目前基因的研究范圍大多集中在微生物,再往上延伸到植物、動物就更困難了,因為體系調控更加復雜。
《生物產業技術》:國際合成生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陳國強:理論方面主要集中在復雜代謝通路的構建、基因組的最小化、系統生物學全面的代謝調控,應用方面多集中在材料、燃料、化學品和藥物的代謝通路的構建。一般情況下都涉及多個基因。比較成功的例子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青蒿素前體、紫杉醇前體、多元醇和長鏈醇等。我國大部分工作主要集中在天然藥物、化工產品、材料等方面,用合成的代謝路徑,或者用最小基因組的微生物來合成。大的基因代謝路徑的構建,例如,維生素B12、磁小體的合成,都是幾十個基因參與的過程。人工合成酵母的基因組,酵母是最簡單的真核生物,如果能在酵母上取得突破的話,那么以后就有可能合成高等一些的生物。以前的工作多停留在原核生物階段,現在可能需要進入真核生物時代了。
設計各種各樣的生物器件,用不同的方法控制不同的器件,如光控制、化學品控制、溫度控制,來實現多種通路的轉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學做的雙穩態的開關,代謝可以從一條路徑轉到另一條路徑,可以關掉狀態A,轉到狀態B,或者狀態A生長到一定階段,停止生長,轉換到狀態B。此外還有華東理工大學做的光誘導的器件,用光照一下,就可以打開合成某些化合物生成的通路,換一個波長的話,就去完成別的任務了。
我個人認為,目前僅有的成果大部分是在微生物上實現的,要在植物和動物上實現可能還需要較長時間。
《生物產業技術》:研究最小基因組有什么意義?
陳國強:病毒的基因組是最小的,可以很快地繁殖;微生物的基因組次之,也可以很快繁殖,但是比病毒慢。再大一些的是酵母,繁殖起來相對就更慢了。基因組越小,微生物復制DNA所損耗的能量就越少,需要消耗的底物也就越少,在特定的條件下生長得更快,這樣就可以實現利用快速生長的微生物進行某些工作,如快速合成化學品、快速生產材料或者燃料。這就是研究最小基因組最重要的一點。同時,研究最小基因組也可以了解生命的基本功能組成。
通過最小基因組微生物的獲得有助于理解生命體的構成,也就是有助于理解生命體構成中最基本的組分。生命體中有很多基因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并不需要,比如說有利用葡萄糖、蔗糖、果糖、有機酸等各種底物的基因,給它提供葡萄糖,其他基因是不需要的,雖然不需要,但也得合成,因為它們在同一個染色體上,合成這些就額外消耗了微生物的能量和營養。如果能夠把基因組刪減到僅有一個與利用葡萄糖相關的基因,那么消耗的能量和營養相應就會減少,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生物的功能越簡單,生長效率就越高。利用微生物生產材料,盡量簡化其他與生產材料無關的任務,如繁殖,以便讓微生物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生物產業技術》:我國發展合成生物學的目標和重點是什么?合成生物學有望解決哪些問題?
陳國強:我個人認為,發展合成生物學的整體目標是通過建立化學品生物制造新途徑,發展醫藥、農業、能源和環境科學技術領域,突破自然進化的限制,在工業應用上發揮重要作用,滿足國家對燃料、材料、化學品、藥物等的需求,應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發展的重點是基因組合成與組裝技術、底盤生物體系的設計與構建、生物元件和模塊的設計、人工合成生物體以及各領域的合成生物學應用。
合成生物學有望解決的問題是生產成本問題,使其生產成本逐漸與化學基產品有一定的競爭性,在傳統化學品制造的變革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現在也有一些發酵方法,但這些發酵方法比較傳統,利用合成生物學,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料、材料、化學品等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目前生物基產品大多以農產品為原料來生產,其成本相對于石油基產品來說還是較高。比如,維生素B12是最貴的維生素,價格約為每千克1萬~2萬元,目前它是由丙酸菌發酵生成的,效率很低,每升發酵液僅能獲得150mg。通過大規模的基因拼裝,選擇容易高效和快速生長的菌株生產,這樣價格可能會降下來。
《生物產業技術》:在合成生物學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我國與國際相比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況?目前國家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領域立項和投入情況如何?
陳國強:
美國最先開始合成生物學的研究,處于領先地位。我國可能會落后一些,但不是很多。可以說,我國在合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方面已經有了較強的實力,并在局部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材料化學品合成、新型分子傳感器等應用方面,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未來幾年,努力進入世界先進水平。
近年來,我國也比較重視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會,“863”、“973”等科技計劃多年來資助了眾多合成生物學相關領域的研究項目。“973”科技計劃中有6項合成生物學項目,主要支持原創性的基礎理論研究。“863”中有一項合成生物學重大項目。科技部基礎司于2010年底啟動了合成生物學的第一個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并于2011年繼續資助了3個合成生物學重點基礎研究項目,主要面向工業領域。目前,正在擬定合成生物體系與生物制造發展路線圖。
《生物產業技術》:您認為合成生物學在生物制造領域會注入哪些新內容?會產生哪些影響?
陳國強:在生物基材料領域,合成生物學可以制造出很多新的材料。我們最近利用一個較小基因組合成出新的代謝途徑,產生的微生物可以制造出許多新的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里的均聚材料、隨機共聚材料以及嵌段共聚材料,這些材料有很多新的特色,包括高附加值應用,如擁有形象記憶功能的材料;有超強度的材料;對溫度、pH值有反應的材料等。這些都是合成生物學為我們提供的,將會在材料領域有很多創新。未來3~5年,我們會做出更多新的材料。以前沒有辦法用生物合成方法獲得有功能的材料,現在可以通過合成生物學獲得,使得材料更加多樣性。生物基材料的性質是化學材料無法比擬的,合成生物學方法產生的帶有功能團的高分子材料,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材料,只有通過生物方法才能獲得。如果通過化學方式獲得的話,則很難,或者說很貴,因為某些活性基團可能一反應就不存在了,而生物環境的反應條件則比較溫和,也不存在金屬催化劑,活性基團可以存活。這就是生物法的特點。未來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獲得的新型功能材料,可能對新材料的產生有重要的應用。
來源:生物產業技術 2013年第4期
——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國強
2010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九三學社提交的題為《把握機遇走中國特色的低碳發展道路》的提案被列為一號提案,“低碳經濟”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為了迎接已經到來的‘低碳經濟’,我建議把我國生物基材料作為戰略產品來開發,使其成為我國特色產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國強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出發,提出了生物基材料的“低碳經濟”。
生物基材料很“低碳”但很貴
問:生物基材料包括哪些材料?
陳國強:包括聚羥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丁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S)、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對苯二甲酸1,3-丙二醇共聚物(PTT)、生物乙烯(Bio-PE)和淀粉基材料等。
問:和目前的化工材料相比,生物基材料有哪些特點?
陳國強:生物基材料完全是通過生物技術來做的。和現在的石油基材料相比它有好幾個好處:一個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第二個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為它主要來源于植物;第三是它能生物降解,符合現在環保的優勢;另外它整個生產過程比較溫和,不是高溫、高壓、有機溶劑的化工生產,它的生產比較綠色。整體來講,很符合目前所說的“低碳經濟”的要求。
問:目前國內生物基材料產業發展現狀如何?
陳國強:在幾個五年計劃和“863”計劃支持下,我國生物基材料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其中 PHA形成了生產企業5個,年總產能超過1.5萬t,提供了國際市場上所有PHA類型,使我國PHA產業化種類和產量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此外,我國還形成了世界第二的5000噸PLA年產能、年產1萬噸PBS的生產能力、世界第一的年產1萬噸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和2萬噸以上淀粉基材料的能力,同時有2萬噸的1,3-丙二醇產能提供給PTT合成。
問:您剛才提到的企業面臨哪些難題?
陳國強:成本。生物基材料最不好的地方就是貴。你必須和現有的塑料競爭,我們國內的環保意識還不是很強,人們選擇塑料都是看價格,它不管你環保不環保。
問:什么因素造成生物基材料那么貴?
陳國強:它的轉化率的問題。例如PHA,理論上3噸淀粉能轉化為1噸PHA,但一般情況下,你需要4噸淀粉。還有一些下游的純化過程也蠻費盡,這是造成貴的原因。它不像石油基材料,你挖出來稍微蒸餾一下,聚合過程不用純化就是產品。
問:怎樣解決這個貴的難題?
陳國強:正在研究過程中。現在石油是80美元一桶的話,生物塑料是不能競爭的。但是石油你不知道漲到什么時候,現在是經濟危機,石油降不下來,但是過了以后呢,不知道了。事實上,生物基材料的前瞻研究是怎樣降低成本,讓成本低到可以和現在的塑料競爭。
如果政策支持,那這個產業就起來了
問:您之前寫過一本書《聚羥基脂肪酸酯生態產業鏈》,您能解釋一下這個產業鏈是如何構成的嗎?
陳國強:第一個是發酵工業,全世界中國是最大的。現在由于抗生素市場波動,很多企業去做 PHA,那PHA的量就比抗生素多多了。發酵出來的產品用在塑料、包裝材料上。PHA用完之后,如果能夠搜集起來,加工之后就變成一種燃料——生物柴油。另外PHA還可以用作醫用植入材料。另外PHA降解得到的單體實際上是一個藥物,它有一些藥效,比如說提高記憶力啊、促進腦細胞的再生等。另外這個單體可以開發成飼料添加劑。發酵、塑料、生物燃料、醫用材料、藥物、飼料添加劑這構成了整個產業。
問:這個產業鏈大約能有多少的產值?
陳國強:現在還處在起步階段,我估計未來5年做得好的話,應該是上百億元的產值。這需要大企業的參與,也需要投入很多的資本。
問:要發展這個產業,政府需要做什么?
陳國強:生物產業一開始都比較困難,特別是化工產品。政府對這種高科技的扶持非常重要,現在不是講要低碳經濟、環保、不依賴石油嗎?如果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勵這個行業發展的政策的話,首先應該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超薄材料,但是可以使用完成生物降解的超薄塑料。光限制是不管用的,2008年的“限塑令”之后,超薄塑料還在使用。雖然生物基材料的超薄塑料貴一點,但也就是幾分錢一毛錢的事,不影響人們的購買欲。
現在我們的產品都出口到國外,因為國外有環保政策、稅收限制你必須使用環保的材料,但是我們國家沒有。如果政府立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超薄材料,那就產生了100萬~200萬噸的市場,100多萬噸就100多億元了,這只是原料,加工之后的產品那就不止了,因此這個產業就起來了。(包曉鳳 龍九尊)
來源:科學時報•中國生物產業 2010-03-08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