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先是我國知名的食用菌專家,曾任福建省古田縣食用菌研究所所長,縣人代常委,政協常委,福建省食用菌技術開發總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深圳華南,深圳閩晶,深圳閩輝等三個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福建山湖集團總裁等。曾兼任: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香菇委員會籌備組副組長,中國菌務協會食用菌分會理事, 中國食用菌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香菇出口協調組副理事長,中國食用菌雜志副主編等職。
科學研究:
姚淑先從事食用菌研究和開拓國際市場近40年之久,發明了銀耳代料高產栽培技術,在香菇選別,分級等方面也有所建樹,從而促進了中國香菇質量的整體提高.他經常參加國際性和國內的學術交流,
1998年初,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東南亞,中國香菇出口面臨嚴重危機,菇價暴跌,廣大菇農對香菇生產失去信心,預計全國當年生產量會下降 30%以上.這時,姚淑先就在福建日報上發表了大篇幅題為<<香菇價格暴跌怎么辦>>的文章.同年三月十六日,又出資12萬元,牽頭聯合香菇主要產區的福建省,河南省,遼寧省,安徽省,上海市等省級協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了中國香菇主產區產,銷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有五位專員級的領導,25位縣長,副縣長,59名專家,學者,教授等.姚淑先在會上作了長達三小時的主題報告<<全球香菇產銷現狀與前景>>,促進了我國香菇業的良性發展,獲得了同行業的高度評價.一位來自遼寧的副縣長對記者說:姚淑先不愧為中國的香菇領袖.2002年,國際香菇研討會在河南省泌陽縣召開,姚淑先被會務組推選為國際香菇研討會副主席兼科學委員會委員.
姚淑先出身于書香門第,祖父是清末的小官吏,父親是富農.因他聰穎過人,小學時經過老師的同意,便直接跳至二年級就讀.在校期間,他成績年年穩居第一.同時活躍于各種社團活動之中,擔任文體委員,班長,等職務,真正做到了學習好,身體好,工作好,給周圍的同學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然而,青年時代的他,卻被扣上了五類分子子弟. 中學時,也就是因為其家庭成分而受到排擠,領不到助學金,不得已而中途輟學了. 成年歸鄉后,姚淑先先后擔任了掃盲教師,秋征助手,縣財政局會計輔導員,民工隊會計,福建省閩江水電局財供科統計等試用干部長達十幾年之久,雖然其表現出色,終因其家庭背景而得不到轉正.文革開始時,他因當過一年的農場文書工作,遭到造反派批斗.1968年,姚淑先便對政壇失去了信心.組織了十幾個青年,成立了一個真菌組,在一個5000多平方米的大破廟里開始了食用菌的育種,栽培等試驗.從此,姚淑先便開始了他神奇的菌業人生.
一、輾轉研究,勇攀高峰
破廟---姚淑先菌業第一站
破廟位于古田縣大橋鎮蒼巖,沂洋兩村的中間,由兩村農民共有.面積達5000平方尺,解放前辦過國民黨軍營醫院,病兵死者無數.解放后辦過農業中學,國家糧倉等,都因迷信鬧鬼而搬遷.唯物主義的姚淑先,不信神,不怕鬼,所以大破廟就成為他最好的菌業實驗場.
真菌組成立后,姚淑先擔任責任人,他第一關就是攻克草菇高產技術,他發現了草菇母種后繁孢子齡對產量的影響,并對產前稻草的堆酵, 草床含水量的控制,鮮菇烘烤技術等技術等進行反復研究,獲得了成功.第二年推廣全縣,真菌組的菌種供不應求并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
草菇成功后,姚淑先又開始攻克銀耳高產技術.因手中資料少,他背起行包走南闖北,求教于菌業前輩.他先后拜訪了福州的潘志農,王賢樵 ,林啟鵬;浙江省的楊萬周;華農大的楊新美教授,以及上海市食用菌研究所和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等.開始對不同樹種對銀耳產量的影響進行試驗.他采集了28種什木進行大面積比較,結果均不盡人意.
1968年3月,他去福建省順昌縣建西鎮萬木林采集銀耳木和銀耳孢子時,驚喜地發現臥倒在深山小澗旁一株巨大的楓香腐木上,長著一朵如小洗臉盆大的潔白銀耳,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當時他在記事本上寫道:巨耳長在巨大的腐木上,說明營養多.腐木旁是潮濕的小澗,散射的陽光,深山新鮮的空氣.巨木是巨耳的營養源泉,溫,濕度,光照,氧氣是巨耳的生長環境.從此,他就開始改銀耳原木栽培為代料栽培,并把木屑進行粉碎,加入不同量的米糠,麥麩,棉籽殼進行長時間的銀耳培養探索,以及銀耳生長的理化因素,如最佳溫度,水分,光照,氧氣,PH值等對銀耳生長的影響.
在代料試驗中,不同培養基,不同栽培容器,不同溫,濕度和不同的母種分離方法都會影響試驗的成敗.在耗損了較多的試驗費用后,真菌組的經費受到極大的影響.部分成員因收入少而退出,大隊因收不足上繳利潤而不滿,就責令真菌組拆散.這時姚淑先就把簡單的設備和母種,原種搬到家里,繼續試驗.在那個"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苗"的文革時代,哪有他搞試驗的余地.他被公社視為搞資本主義的典型人物 ,遭到批斗并發動基干民兵到他家里,翻箱倒柜地把所有的菌種都燒掉.但是"水推船移岸不動"姚淑先又背起行包,背井離鄉,輾轉于城關,松臺,前板,羅華,西山等朋友家間,經過年復一年實踐---認識----再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歷經九年,終于在1977年春,取得銀耳代料高產技術的成功.探索出了銀耳高產的科學途徑.這種新的栽培法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也使得銀耳產量提高十多倍,生產周期縮短到原來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也驗證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樣一句話.
二、總結經驗,全面推廣
此時,姚淑先又面臨著一個新的難題.是將新技術公諸于眾,還是秘而不宣?選擇后者意味著他與子孫后代擁有了享之不盡的財富.然而他選擇了前者.他對人們說:我歷盡磨難和艱辛,用八.九年時間挖出了一口甜水井.我一家人是喝不完的,我要把這股永流不竭的甘泉,讓千家萬戶來分享."試驗一成功,他就毫無保留地詳細整理出試驗報告送給縣委,要求國家組織力量大面積推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做出了把過去以階級斗爭為中心轉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策,借著這陣東風,姚淑先的申請很快獲得領導的批準,創辦了集體所有制的真菌廠,進行育種,大面積栽培,同時向全縣推廣.姚淑先也由技術員被提升為廠長,1981年3月,省委書記項南專程來古田縣看望姚淑先,并在縣委面前提出要成立食用菌研究所,還指名由姚淑先擔任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從此,全國新聞媒體鋪天蓋地刊登了姚淑先發明銀耳高產技術的事跡 .同年五月份福建省電視臺首次播放了"訪銀耳專家姚淑先"的電視.<<半月談>>也刊出<<種金播銀的人>>,<<光明日報>>以頭版頭條大篇幅文章報導<<姚淑先探索到銀耳高產新途徑>>.從此,全國各地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請教技術的信件更是紛至沓來,每天都有上百封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姚淑先除了接待訪客和回復信件,郵寄技術資料以外,還抓緊時間總結自己多年來的經驗,撰寫了<<銀耳瓶栽技術問答>>和<< 瓶栽銀耳技術>>兩本書.姚淑先建議真菌廠成立一個接待組,專門接待來客,向外傳授技術,并先后接待來客六千多人次.還舉辦了300多批培訓班,參加培訓的學員有來自全國二十一個省,市的近8000多人.
三、面向世界,振興中華
至1984年,銀耳技術已普及全國,銀耳的年總產量由1980年的300噸飛躍到5000噸,銀耳市場已呈現飽和狀態.此時,姚淑先便毅然到深圳創業,搭茅棚,開始致力于香菇產后加工,選別,分級技術,從而使中國的香菇質量整體提高.
我國是香菇生產的鼻祖,但因采用孢子繁殖法(原本砍花法)產量低,質量差.歷經了幾百年的漫長歷史,時至1985止,全國年產量還不到 5000噸,出口香菇品質低劣,一年不到300噸.
日本于1942年發明了香菇菌絲繁殖法,產量,質量一度領先,稱霸全球,號稱"世界香菇王國".
1984年古田縣彭兆旺發明了菌袋大田栽培,推廣全國后,其產量超出日本,但是質量卻不盡人意.
姚淑先的香菇精選法(即選別,分級技術)得到日本殿村,朝日,三共,丸半,兼貞,三幸,丸晶等香菇流通專業公司認可,并簽訂了大批合同, 而且震動了日本香菇業.受此影響,公司一天來了17個客商,一份鮮菇合同高達5000噸,一家公司一連開了三份信用證,價值高達360萬美元.在姚淑先的影響下,中國香菇很快占領了日本在香港,東南亞的市場,并以排山倒海之勢覆蓋日本市場.從此,日本出口海外的干香菇由最高年度 4000噸下降到不足100噸.中國進口日本的香菇從1985年的0噸到2000年的干香菇9400噸,鮮香菇40000噸,分別占日本消費量的60%和40%.由于中國香菇對日本市場的占領,日本菇農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因此不少菇場倒閉,菌種站改行.
2000年11月間,朱總理訪問日本,在電視中與日本100名市民對話時,日本香菇業界人士小川武廣代表日本菇民要求中國減少出口到日本的香菇數量.2001年2月16日,中國食用菌協會托姚淑先等三人與日本的小川武廣等在深圳五洲賓館進行民間會談.從此,姚淑先曾多次代表中國香菇業與日本進行多方面的交流,為促進中日香菇業的產,銷平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銀耳浴療,增白嫩膚
姚淑先在1994年攀升了其事業的高峰,香菇,銀耳年銷售額達到人民幣一億兩千萬元.此時,他在日本的五大香菇進口商都陸續在福州,廈門,深圳成立分公司,直接向產地購買.姚淑先意識到香菇出口量將大幅度下降,為了鞏固公司的實力,他便著手組建集團公司,子公司遍布江西,河南,福建,香港,日本橫濱,德國柏林等地,開始向多元化經營發展.同期,還開辦了大型的銀耳浴療保健中心.
提取銀耳液用于人體美容,這又是他在菌業中的一個新舉措.在福州召開的專家評定會上,與會的學者對銀耳液美白嫩膚,滋補養顏的功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96年,姚淑先斥資600萬,在深圳開設了大型豪華的銀耳浴療保健中心,受到廣大健美人群的贊賞.
五、百菇園里奏絕唱,蕈菌奇艷噴芳香
"樹林成蔭,鳥語花香,菇菌叢生,清風拂面,古典與現代結合的長廊建筑別具一格.夜晚星星點點的樹上熒燈,地上射出的燈光仿佛雨后的彩虹,在長廊周邊草叢中生長出幾十種菇菌,真是千奇百怪,奇得十足,怪得美麗."某媒體工作者贊嘆道.一個外國游客來此消費后,贊不絕口地說:"真有游遍天下景,不如百菇一角園的感覺."這是姚淑先耗資500萬創建的深圳市百菇園園林式的菇菌食府.
百菇園里奏絕唱,菌業奇艷噴芳香.是一位人民日報記者對百菇園的贊賞,他經常帶朋友去園里用餐.他建議姚淑先可以通過媒體的報道, 把百菇園的這種經營構思推廣到全國.可是姚淑先委婉謝絕了.他說,百菇園才剛起步,條件還沒有成熟,還不是時候.
百菇園是個園林式的食府.樹木,花草,菇菌都是移植的,吃時摘菇,吃后種菇,這是何等的神奇!這又是姚淑先的一個絕創----菇菌仿生栽培技術和菇菌綜合盆景栽培技術.酒樓客人把菇摘了,吃了,可是第二天在摘去的草叢中又長出菇來.一個盆景,同時長出5至7種菇菌,這是變魔術啊!(一個消費者這樣感嘆道!)
百菇園,銀耳浴都是姚淑先在菌業之途散發的芬香,雖然因管理不善而停止.但是,這兩次給人類美的享受和美的健康,永遠注入史冊.
六、本草菌業,康麗人生
我國香菇,銀耳代料栽培技術,是二塊世界金牌.但是,分散農戶生產模式,導致小部分農藥殘留量超標,被諸多國家拒之門外.
食,藥用菌人工栽培多達數十種,在美國,歐洲等國家是以糞草栽培的蘑菇為主;而中國卻是木生的香菇,木耳,銀耳,靈芝等數量最多.木生菌栽培須損耗大量木材,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本草資源豐富,基質成分千奇百怪,早在20世紀60年代姚淑先就在幾十種的什木中發現不同樹種栽培的銀耳成分不同.日本也發現櫪木中含有豐富的增強人體免疫力,抑制腫瘤的黃酮等.
近20年來,我國利用本草研發保健品蓬勃發展.但其技術均局限于粉碎,壓榨,微膠囊,浸出,分子蒸餾,濃縮,干燥等.其產品功能尚不盡人意.
本草菌業,是采集數以百計的本草精華,以載體方式,集身于有關食,藥用菌,經過真菌分解,吸收其精髓,應用于人體的治病,保健,達到輕生不老,延年益壽的目的,這是姚淑先晚年的新構思,并在繼續進行復雜的研發之中.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20多篇,同時著有<<銀耳瓶栽技術>>,<<銀耳瓶栽技術問答>>和<<香菇生產技術與流通>>著作.
1. 中國香菇邁步全球─—兼論香菇的產銷總量平衡
姚淑先 中國食用菌 1995年 第01期
2. 消費巨變 市場巨變香菇業前景如何?
姚淑先 張壽橙 中國食用菌 1995年 第02期
3. 提高原木香菇品質與經營效益的探討
姚淑先 張壽橙 中國食用菌 1995年 第04期
4. 關貿總協定與中國香菇業
姚淑先 張壽橙 中國食用菌 1995年 第06期
5. 銀耳浴療研究初探
姚淑先 中國食用菌 1996年 第02期
6. 十年菇海觀驚濤──從全球香菇大潮起伏剖析未來走勢
姚淑先 張壽橙 中國食用菌 1996年 第06期
7. 香菇生產與流通態勢的研究——兼論GATT對香菇業的影響
姚淑先 張壽橙 浙江食用菌 1994年 第06期
8. 銀耳加硫薰蒸自倒牌子——食用菌產品質量系列談之一
姚淑先 張壽橙 浙江食用菌 1996年 第01期
9. 十年菇海觀驚濤
姚淑先 張壽橙 浙江食用菌 1996年 第05期
10. 全球段木香菇逐年減少,產地向中國轉移——東北及邊遠闊葉林區面臨機遇與挑戰
姚淑先 張壽橙 浙江食用菌 1997年 第02期
11. “香菇業,未來十年更輝煌”系列選篇
姚淑先 張壽橙 浙江食用菌 1997年 第04期
12. 銀耳營養液的制備方法及其銀耳營養液的應用
姚淑先 發表時間:1996-01-17
13. 食用菌仿生栽培法
姚淑先 發表時間:2002-01-09
14. 食用菌綜合盆景及其制作方法
姚淑先 發表時間:2002-03-06
15. 一種腎耳培養基及其制造方法
姚淑先 發表時間:2009-06-10
榮譽獎勵:
1.1981年《半月談》刊登了《種金播銀的人--姚淑先》。
2.1982年11月14日《光明日報》以頭版頭條新聞大篇幅報道了“姚淑先探索到銀耳高產途徑”無私把技術貢獻人民。
3.<<銀耳瓶栽技術問答>>一書榮獲1982年中國出版社全國農村讀物二等獎。
4.2009年他被寧德市評為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3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先進模范人物”候選人。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