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地的主要途徑是農業物質循環
2024.05.24
種地是第一產業,利潤偏低,所以養地要講究成本。以耕作層 0.45 米計,每畝地有機質含量增加 0.2%,要投入有機質 0.72 噸,折算回市售有機肥約 2.5噸,市價 2000 元,這樣的投入顯然是不可行的。
換個思路:把當茬地面的秸稈全部就地還田,每畝需秸稈(以含水率 40%計)約 2 噸,折算有機質 0.72 噸。合理處理這些秸稈總費用,包括機械、人工、發酵劑等合計約 800 元,費用僅為市售有機肥的 40%。
再換個思路:農業大戶在田邊搭建堆肥棚,把田里秸稈收集破碎再混入鮮糞,應用無臭免翻堆堆肥技術發酵,十幾天后便可施用。這種粗制有機肥生產成本僅為市售有機肥的 50%左右,而肥效更高。
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經濟有效,是農場土法造肥的原則。假如你農場附近有養殖場,那你有福了:建沼液分解池制造沼液肥下田。每噸沼液肥的生產成本大約 3 元,一茬蔬菜(以 100 天計)灌 10 次,每畝每次平均 10 噸,共使用 100噸,成本 300 元。這樣可免施有機肥,化肥用量可減半,而土壤有機質補充的問題解決了,蔬菜也成了上等品。
有些大果園或集市經常有爛果廢果果皮,這些可收集起來,以“紅糖:爛果:清水”=(1:2:7)的比例混合密封在大塑料桶或水泥池,20 多天后液體就是酵素了,可進入滴灌系統,廢渣可以當高營養有機肥埋到果樹下。
如此等等,有各種辦法把農牧業有機廢棄物低成本循環到農田里。這就是日本和臺灣地區“農匠”們的日常作業。
在農業物質循環中切記,關鍵技術是“碳轉化”,即把對土壤和農作物有害的碳形態轉化為無害化有肥效的碳形態,才能持續循環,否則就可能變成有機污染而為害一方。以下是循環和轉化示意圖:
我們老祖宗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中華農業文明,其中的瑰寶就是養地傳統,不幸中斷了半個世紀。新一代職 業農民有責任把它接續起來并加以科學提升,創造現代中華農業文明的新輝煌!